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褐菖鲉为肉食性、暖水性底栖鱼类,体长范围10—28.7cm,优势组15.0—19.0cm,体重范围46—500g,优势组120—200g。体长与体重关系为W=0.2857L~(2.9163);褐菖鲉为多次产仔型的卵胎生鱼类,一尾重300—400亲鱼可产仔3—5万尾;褐菖鲉资源呈季节性分布,不同季节,出现密度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
褐菖鲉为肉食性、暧水性底栖鱼类,体长范围10~28.7cm,优势组15.0~19.0cm,体重范围46~500g,优势组120~200g,体长与体重关系为W=0.2857L~(29163);褐菖鲉为多次产仔型卵胎生鱼类,体重300~400g亲鱼可产仔3~5万尾;褐菖鲉资源呈季节性分布,不同季节出现密度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3.
许明海 《海洋渔业》1999,21(4):159-162
褐菖You为肉食性,暖水性底栖鱼类,体长范围10-28.7cm,优势组15.0-19.0cm,体重范围46-500g,优势组120-200g,体长与体重关系为W=0.2857L^2.9163;褐菖You为多次产仔型卵胎生鱼类,体重300-400g亲鱼可产仔3-5万尾褐菖Your资源呈季节性分布,不同季节出现密度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4.
褐菖Yiu为肉食性、暖水性底栖类,体长范围10-28.7cm优势组15.0-19.0cm,体重范围46-500g,优势组120-200g,体长与体重关系为W=0.2875L^2.9163;褐菖Yui为多次产仔垢卵胎生鱼类,一尾重300-400g亲鱼可产仔3-5万尾;褐菖Yiu资源呈季节性分布,不同季节,出现密度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5.
枸杞岛海藻场褐菖鲉的摄食习性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王凯  章守宇  汪振华  许敏  赵静  王蕾 《水产学报》2010,34(2):227-235
2007年8月至2008年6月对枸杞岛海藻场生态系统4个盛衰阶段展开调查,共获得297个褐菖鲉样本,对其胃含物进行分析,以研究褐菖鲉摄食习性及其随藻场盛衰、体长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褐菖鲉的摄食强度很低,空胃率和平均饱满指数随藻场盛衰有显著变化(P<0.05),空胃率随体长的变化不显著(P>0.05),平均饱满指数在小于100.0 mm各体长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褐菖鲉是底栖生物食性鱼类,食物种类有端足类、虾类、蟹类、棘皮类、多毛类等12大类29种生物,端足类是(%IRI为97.03%)是褐菖鲉最重要的摄食种类;褐菖鲉食物种类随藻场盛衰而变化,在海藻场增长期和茂盛期两个阶段主要摄食虾类和蟹类,在海藻场持续期和衰减期主要摄食端足类;食物种类随体长变化,体长<80.0 mm的褐菖鲉主要摄食端足类等,体长在80.0~99.9 mm的褐菖鲉主要摄食虾类和蟹类,体长大于100.0 mm的褐菖鲉主要摄食鱼类和端足类。  相似文献   

6.
牙鲆俗称牙片、偏口、比目鱼,我国产褐牙鲆,属冷温性底栖肉食性鱼类,其适盐范围广,生长速度快,营养丰富,经济价值高,饵料来源容易,是北方地区优良的鱼类养殖品种。牙鲆养殖方式有网箱养殖、工厂化养殖及土池养殖三种模式。土池养殖在山东、辽宁均有成功报道,以山东烟台市牟平区养殖面积最大。2004年天津市水产研究所渤海资源增殖站进行了褐牙鲆土池养殖技术试验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投放鱼种4220尾,平均体长13.4cm,平均体重32.4g,经过5个月的养殖,出池1537尾,平均体长25.8cm,平均体重351g,其中最大个体长33.4cm,重735g,总产量538kg,共用…  相似文献   

7.
对室内养殖的1龄和2龄褐菖鲉的生长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和比较。1龄褐菖鲉的初始体长、体质量分别为(5.91±0.74)cm、(7.15±2.44)g,2龄褐菖鲉的初始体长、体质量分别为(11.18±0.54)cm、(41.56±6.23)g。经63 d培育,1龄褐菖鲉体长增至(8.64±0.54)cm,日均增长量0.043 cm/d,体长相对增长率为46.19%;体质量增至(19.95±3.39)g,日均增长量0.203 g/d,体质量相对增长率为179.02%。体质量(W)与体长(L)呈幂函数关系,关系式为:W=0.052 5L~(2.737 4)(R~2=0.922 1),b值接近于3,属于等速生长型。体长(L)与日龄(t)的相关关系式为:L=0.0389t+0.4734(R~2=0.937 3,P0.01)。体质量(W)与日龄(t)的相关关系式为:W=0.199 9t-22.487(R~2=0.986 3,P0.01)。2龄褐菖鲉经63 d培育,体长增至(12.32±0.61)cm,日均增长量0.018 cm/d,体长相对增长率为10.19%;体质量增至(56.56±7.68)g,日均增长量0.238 g/d,体质量相对增长率为36.09%。体质量(W)与体长(L)呈幂函数关系,关系式为:W=0.075 5L~(2.624 5)(R~2=0.801 7),b值接近于3,属于等速生长型。体长(L)与日龄(t)的相关关系式为:L=0.014 7t+3.607 5(R~2=0.897 4,P0.01),体质量(W)与日龄(t)的相关关系式为:W=0.226 1t-76.214(R~2=0.977 9,P0.01)。  相似文献   

8.
2018年6~10月在鄱阳湖湖区鄱阳、都昌、瑞洪及星子水域对397尾鲫鱼、575尾鲤鱼样本进行了生物学测定。在采集的样本中,鲫鱼最大体长25.5 cm,最大体重651 g;鲫鱼最小体长6.9 cm,最小体重12 g。鲤鱼最大体长为87 cm,最大体重18500 g;最小体长11.5 cm,最小体重31g。数据分析结果显示:鄱阳湖湖区鲤、鲫鱼体长体重关系为式为W_(鲤鱼)=2E-0.5L~(3.0445)(r=0.9951,n=575)、W_(鲫鱼)=2E-0.5L~(3.0383)(r=0.9939,n=397);在鄱阳湖湖区鱼类捕捞季节,鲤鱼、鲫鱼其捕捞规格分别以10~59.9 cm、10~14.9 cm为主,分别占70.25%和63.98%。  相似文献   

9.
从北京引进史氏鲟鱼花5万尾,平均体长1.1cm,平均体重0.0185g,取其中1.2 万尾,分成三组,分别采用三种不同的方式进行为期60天的精心培育。其结果为:试验A组中种苗平均体长达到14.8cm,平均体重19.241g,成活率为37.3%;试验B组中种苗平均体长达到14.6cm,平均体重18.776g,成活率49.8%。试验C组中种苗平均体长达到14.5cm,平均体重16.221g,成活率为74.5%。结果分析表明:在试验C组中采用剁碎的水蚯蚓或卤虫等活饵进行开口培育至平均体长约为8cm时,再进行人工配合饲料转饵驯化的方法,是进行史氏鲟种苗培育的一条较佳技术路线。  相似文献   

10.
日本宫崎县水产试验场采取压缩雌鱼腹部再切开,人为取出仔鱼的方法,成功地大量生产了褐菖鲉的稚鱼。褐菖鲉为卵胎生,产出的不是卵,而是长约3mm的仔鱼。一尾雌鱼一次可产5000-20000尾仔鱼,但要在大约一周的时间内分数次产出。因此,产仔后水槽中的仔鱼发育不同步,小的仔鱼会被捕食,结果只有小部分能存活。该试验场从1995年开始进行褐菖鲉稚鱼大量生产技术研究。起初试验常规方法,用同一水槽培育仔鱼,结果14万尾仔鱼中只育成3~5cm长的稚鱼30多尾。1996年采取压缩雌鱼腹部后切开的方法,由于将本来要分次产出的仔鱼一次取出。使全部…  相似文献   

11.
乌苏里拟鲿苗种培育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经人工繁殖刚开口摄食的乌苏里拟鲿水花,在池塘和水族箱内同时进行培育。池塘每667m^2投放水花3万尾,水族箱内投放水花400尾。3个月培育结果表明,池塘养殖的乌苏里拟鲿体长由1.21cm增长至15.31cm,体重由0.023g/尾增重至28.25g/尾,成活率为96.8%;水族箱培育的乌苏里拟鲿体长增长至5.76cm,体重增长至1.92g/尾,成活率为33%。雌雄个体生长不均,池塘培育雌性个体平均体长为10.2cm,体重为16.5g/尾,雄性个体平均体长为21,8cm,体重为60Ag/尾;水族箱培育雌性个体平均体长为5.6cm,体重为1.49g/尾,雄性个体平均体长为6.6cm,体重为2.42g/尾。  相似文献   

12.
应用稳定同位素技术分析枸杞岛近岸海域褐菖鲉的食性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薛彬  蒋日进  王凯  梁君  徐开达  李振华 《水产学报》2017,41(9):1415-1423
为获知褐菖鲉的食性,本研究应用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分析了不同季节和发育阶段褐菖鲉的摄食习性,并评估了浮游动物、端足类、虾蟹类和小型鱼类等饵料生物对褐菖鲉的营养贡献。结果显示,枸杞岛近岸海域4个季节褐菖鲉的δ~(13)C值为–18.2‰~–14.7‰,平均值为–15.6‰;δ~(15)N值为3.3‰~9.9‰,平均值为7.9‰;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褐菖鲉的δ~(13)C值和δ~(15)N值在不同季节之间差异都不显著,说明不同季节之间褐菖鲉的食性差异不大。对褐菖鲉全长和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进行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其δ~(13)C值和δ~(15)N值随全长变化都极显著,表明不同发育阶段褐菖鲉的食性差异极显著。聚类分析将不同全长的褐菖鲉分为3组,其中0~19 mm为一组,20~79和80~109 mm为一组,110~199 mm为一组,ANOSIM分析3组之间的差异极显著。褐菖鲉的δ~(13)C值与虾蟹类和鱼类等饵料类群δ~(13)C值较接近,应用Iso Source软件分析饵料类群的营养贡献时发现,麦秆虫对褐菖鲉的的营养贡献均值最大,为22.3%,鱼类、虾蟹类等饵料类群的营养贡献均值都超过了12%。枸杞岛近岸海域褐菖鲉的平均营养级为3.18,属于低级肉食性鱼类,主要摄食麦秆虫、鱼类和虾蟹类,是底栖动物食性,而非浮游动物食性。  相似文献   

13.
赛里木湖新疆高原鳅种群结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 0 1年 6- 7月在新疆赛里木湖进行了新疆高原鳅种群结构的研究。共测量 32 2 4尾 ,1 7974g ,平均体重 5 6g ,体长波动在 2 1~ 1 6 1cm之间 ,平均体长 9 2cm ,雌雄比为1∶0 7,雌性群体体长、体重组成大于雄性。已经成为赛里木湖种群数量最多的鱼类  相似文献   

14.
鄱阳湖区黄鳝体长、体重与性比关系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不同季节在黄鳝市场随机购得的569尾黄鳝体重、体长测量及解剖取性腺观察鉴定性别,统计、分析得出:569尾黄鳝雌性占76.8%,间性占6.5%,雄性占16.7%.春季122尾黄鳝中雌性占85.2%,间性2.5%,雄性12.3%;夏季95尾黄鳝中,雌性占84.2%,间性8.4%,雄性7.4%;秋季231尾黄鳝中,雌性68.4%,间性8.2%,雄性23.4%;冬季121尾黄鳝中雌性78.5%,间性5.8%,雄性15.7%.体长25 cm以下全为雌性,未见雄性;体长25~30 cm,雌性:间性,为1:0.017;初步认为体长30 cm左右为性逆转的起点;体长30~50 cm是间性黄鳝出高峰期,但50 cm以上仍有部分雌性个体.40cm范围以下雌性占多数,45 cm以上雄性占多数.体重25 g以下个体很少见到性转化个体,雌性:间性,为1:0.012;初步认为体重25 g左右为性逆转的起点.25~150 g是间性黄鳝出现高峰期,但黄鳝体重150 g以上仍有部分雌性个体.黄鳝人工繁殖选择野生黄鳝规格为体重75 g以下,体长40cm以下,可基本保证雌鳝占大部分;黄鳝体重75 g以上,体长45cm以上,可基本保证雄鳝占大部分.  相似文献   

15.
对91尾西溪高原鳅的生物学进行了初步研究.体长范围为4.8~12.9cm,体重范围为1.59~26.92g;体长与耳石大小呈显著的线性相关;体重与体长呈显著的幂函数关系;年龄可分为4个龄组,以2龄和3龄个体占绝大多数.脊椎骨是鉴定西溪高原鳅年龄的理想材料,而耳石不适合于年龄鉴定.  相似文献   

16.
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是长江重要经济鱼类之一,长江中游是其重要栖息地。为研究其种群现状,2016—2017年对长江宜昌—荆州江段鲢开展了周年调查,共采集鲢样品470尾。结果显示,鲢的年龄范围为1~7龄,体长范围为18.2~93.8 cm,优势年龄组为3~5龄(72.7%),优势体长组为40~70 cm (77.2%);体长和体重关系式为W=4.0413×10~(-5)L~(2.7546)(R~2=0.9297,n=470),为非匀速生长类型;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为:L_t=104.7[1-e~(-0.1603(t+0.89))], W_t=14.81[1-e~(-0.1603(t+0.89))]~(2.7546);生长参数为φ=3.2448, L_∞=104.7 cm, W_∞=14.81 kg;鲢生长拐点为5.43龄,拐点体长和体重为L_(tp)=66.6827cm,W_(tp)=4.2753kg。本研究表明长江中游鲢种群年龄结构得到了一定恢复,但生长性能出现衰退,建议加强鲢的种群及其栖息地的保护。  相似文献   

17.
宁德三都澳海区褐菖鲉(Sebasticus marmoratusCuvier)经375 d不同方式的网箱养殖比较,与大黄鱼混养的褐菖鲉个体平均体重增重量达80.9 g,成活率72.8%;单养Ⅱ网箱底部投放石莼等活体藻类,褐菖鲉个体增重量为71.0 g,成活率72.5%;单养Ⅰ只放养褐菖鲉,个体增重量为61.6 g,成活率67.1%。生长速度和成活率:混养单养Ⅱ单养Ⅰ,可知褐菖鲉与大黄鱼混养效果最好。水温高于26℃,褐菖鲉极易死亡,采取网箱底部投放大型活体藻类、不投饵或少投饵、不更换网衣等度夏措施是养殖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浙江嵊泗枸杞岛岩礁生境两种刺网采样网具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为寻求适宜于岩礁生境的采样网具和采样方式,于2011年7、8月份进行欧洲引进的定置单片刺网和国内常用定置三重刺网的对比实验,对两种不同采样网具的渔获物组成和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1)定置单片刺网的渔获量和种类数显著低于定置三重刺网,定置单片刺网捕获鱼类20种,渔获物8 572.6 g,定置三重刺网捕获鱼类29种,渔获总重为20 793 g;(2)定置单片刺网的主要优势种类为褐菖鲉、斑头鱼、棘头梅童鱼,定置三重刺网的主要优势种类为褐菖鲉、鲐、棘头梅童鱼、斑头鱼,欧洲定置单片刺网对鱼类种类的选择稍强于定置三重刺网;(3)两种网具获得的岩礁生境多样性指数无显著性差异,但两种网具的渔获物相似度并不高,仅为0.41;(4)两种网具对渔获大小的选择性不同,定置单片刺网渔获的平均体长为106.1 mm,定置三重刺网为119.1 mm;(5)不同网目下鱼类分布具有一定的选择性,优势种类褐菖鲉、斑头鱼、棘头梅童鱼等集中分布在几个网目尺寸.通过对比实验发现,定置三重刺网的渔获率高于定置单片刺网,渔获体长分布较广,反映的多样性指数并无差异,两者均通过多网目组合来消除选择性强的特点,但欧洲定置单片刺网的设计构造强度较低,渔获效率较低,相比之下,定置三重刺网较为适宜岩礁生境的调查.  相似文献   

19.
褐菖鲉(Sebastiscus marmoratus)常见于西北太平洋近海的暖温水域底层,是我国重要的广布型海洋经济鱼类。研究褐菖鲉群体间形态差异及其与生境的关系,能够为我国近海鱼类多样性保护提供基础资料。鉴于生物多元统计需要尽量缩小不同鱼类群体大小和规格差异为前提,通过传统形态测定和多变量框架量度相结合的方法,采用主成分分析、判别分析、聚类分析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多元统计方法,对采集自浙江舟山、福建厦门、广东汕头及广西北海附近海域的4个褐菖鲉群体共112尾个体的8个分节特征和15个量度特征开展研究。结果显示,不同群体间可数性状特征差异不明显,难以作为有效区分4个褐菖鲉群体的依据;结合框架法和传统形态学进行研判,4个群体的综合判别正确率在81.5%~96.7%。主成分分析表明,前4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为51.74%,北海群体和舟山群体的形态特征指标分别与其他2个群体存在一定程度的分化。相比于北海群体,厦门群体的尾柄更长、头部更小。生境差异以及褐菖鲉生活范围相对稳定,使得被隔绝于相对独立生活环境的群体产生了形态特征上的适应性分化。由于东海海域和南海海域之间的联通性,不同海域的褐菖鲉群体之间因摄...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褐菖鲉室内人工繁育技术,从野生亲鱼的收集、运输、驯化和强化培育到人工催熟催产、布苗和苗种培育,对上海地区褐菖鲉低盐度室内人工繁育模式进行了一系列探索。结果表明:2011年和2012年分别在浙江舟山地区收集野生褐菖鲉亲鱼800尾和1 200尾,经长途运输并于室内水泥池暂养48 h,分别获得存活亲鱼791尾和1 193尾,运输存活率分别为98.88%和99.42%;经3~4个月的驯化饲养,分别获得越冬前亲鱼773尾和1 158尾,驯化成活率分别为97.72%和97.07%;经越冬强化培育,分别存活728尾和1 112尾,越冬成活率分别为94.18%和96.03%。2015—2018年,经过4年室内人工繁育,通过开口生物饵料(轮虫)的培养、人工催熟催产、布苗和鱼苗培育(水体盐度17~19,水温16~18 ℃,以人工培养的海水轮虫作为开口饵料,培育周期50~60 d),分别获得体长30~40 mm的褐菖鲉幼鱼1.3万、2.1万、8.5万和26.1万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