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嵊泗人工鱼礁海域鱼类和大型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了探明鱼礁生境中群落结构的组成情况,评估人工鱼礁投放取得的生态效果以及探索人工鱼礁投放对整个资源组成情况的影响,根据2004年-2007年嵊泗海域人工鱼礁区及周边海域和自然海域的资源调查资料,对比分析了上述3个海域的资源种类组成、优势种、多样性等群落结构特征。共发现鱼类和大型无脊椎动物150种,其中鱼礁区119种。鱼类和节肢类在生物量和数量上均占较高比例,为3个海域的主要资源组成。鱼礁区在历次调查中共发现季节性优势种类11种,随时间的推移,鱼类作为优势种的次数增多。同步调查中,鱼礁区丰富度和多样性高于其余2个海区,最高丰富度和多样性分别为6.349和3.303,鱼礁周边海域分别为3.982和2.158,自然海域为5.751和3.003。3个区域之间,鱼礁区和自然海域的相似度最高;其次是鱼礁周边海域和自然海域;鱼礁周边海域与鱼礁区的相似度最低。结论认为,鱼礁的投放有利于生物的栖息和聚集,对鱼类的诱集和分布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2.
正实践证明,人工鱼礁的建设对保护和恢复海洋生物资源具有积极意义。此外,人工鱼礁建设能改善水域生态环境,提高水体初级生产力,为海洋生物栖息、繁殖、索饵、避敌提供良好环境,是海洋生态环境修复最有效的途径之一。2018年底,在惠州市稔平半岛南端东侧的东山海2.55km~2海域,投放人工鱼礁3252个、总空方16.2199万m~3,建成惠州东山海人工鱼礁区。为评价人工鱼礁区的生态养护效果,作者通过现场采样对其进行了沉积物和环境生物的现状调查。结果显示,人工鱼礁区海域的初级生产力和浮游动植物多样性比对照海域更高,且礁体投放后未出现明显沉降和掩埋,其表面已开始附着生物,对当地海域环境带来一定的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3.
海州湾人工鱼礁海域生态环境的变化   总被引:19,自引:7,他引:19  
章守宇 《水产学报》2006,30(4):475-480
根据2003-2004年对海州湾人工鱼礁海域进行4个航次的调查结果,运用对比方法,分析了该海域的水质、底泥和浮游生物等在人工鱼礁投放前后的变化。结果表明,人工鱼礁投放所产生的上升流将沉积于底泥的氮营养盐携带至上层,使得鱼礁区的海水特性由氮限制转变为磷限制;鱼礁区与对照区点的浮游植物组成相似度由投礁前极高的0.963下降到投礁后3个月的0.863和7个月后的0.685,群落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同时,鱼礁区的浮游动物个体增重率明显,达到了对照区的5倍之多,十分有利于渔业资源的增殖,人工鱼礁对于海域生态环境的改善作用得到了确认。  相似文献   

4.
海州湾人工鱼礁大型底栖生物调查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海州湾人工鱼礁建设已经开展了4年,为了解海州湾人工鱼礁投放前后礁区大型底栖生物的变动情况,对礁区大型底栖生物资源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海州湾人工鱼礁海域共鉴定出大型底栖生物94种,其中软体动物、甲壳动物和鱼类是构成人工鱼礁大型底栖生物的主要类群,三者占总种类数的88.30%。投礁前人工鱼礁海域共调查发现大型底栖生物32种,投礁一年后增加到38种,投礁后第四年增加到44种。投礁前人工鱼礁海域大型底栖生物平均生物量和栖息密度分别为0.560 3 g/m2和0.207 5 ind/m2,投礁一年后平均生物量和栖息密度分别增加到1.127 g/m2和0.387 5 ind/m2,投礁后第二年和第四年的平均生物量和栖息密度也均高于投礁前。投礁前人工鱼礁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相对稳定,投礁后底栖生物群落系统出现扰动,鱼礁区的底栖生物群落系统处于一个暂时波动状态。  相似文献   

5.
人工鱼礁是放置于海底以影响海洋生物资源的物理、生物或社会经济过程的人工设施。科学评价人工鱼礁对渔业资源生态容纳量的改善程度对揭示鱼礁的生态功能和指导鱼礁后续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人工鱼礁区鱼类和大型无脊椎动物可分为3种类型(I型、Ⅱ型和Ⅲ型),其中Ⅱ型鱼类和大型无脊椎动物身体不接触鱼礁,但在鱼礁周围游泳、在海底栖息。该生物学资料可通过拖网调查取样获得。根据2004年10月~2007年9月浙江嵊泗人工鱼礁海域渔业资源拖网调查数据,建立了模拟礁区渔业资源密度随时间变化趋势的Logistic模型,并据此求解了鱼礁海域资源数量容纳量模型。通过遗传算法求得了Logistic模型的参数。结果表明,人工鱼礁区Ⅱ型鱼类和大型无脊椎动物的原有生态容纳量约为6.00~8.03ind/km·kW,鱼礁投放所产生的新生态容纳量约为4.40~5.89ind/km·kW,容纳量随季节变化而呈周期性波动。  相似文献   

6.
人工鱼礁结构设计原理与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人工鱼礁的结构设计目前尚无明确的原理和依据。本文从流场效应、生物效应、遮蔽效应的角度阐述人工鱼礁结构设计的基本原理,举例说明了相关的依据和方法,总结分析了适合不同海域类型的人工鱼礁区建设模式及其未来发展,以期为人工鱼礁的结构设计和海洋牧场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王祖衍 《海洋渔业》1984,6(3):126-126
最近水科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广东省水产局、深圳市科协、深圳市南头区委、南头区水产局等5个单位与深圳市蛇口海上世界旅游股份公司合作,在蛇口港湾建设养蚝旅游鱼礁,计划第一批投放300个人工鱼礁,目前人工鱼礁正在加紧施工制造,预计5月底前投放海上,6月份作为旅游项目对外开放。  相似文献   

8.
裴琨  吴一桂  杨润琼 《河北渔业》2020,(6):22-27,63
1979年防城港市白龙珍珠湾海域实施中国首个人工鱼礁试验,到2012年开始实施海洋牧场建设。文章从海域自然条件、早期人工鱼礁状况、海洋牧场人工鱼礁建设概况、取得的效果等方面,简要阐述了防城港市白龙珍珠湾海域海洋牧场人工鱼礁建设情况。  相似文献   

9.
正目前,人工鱼礁建设的科学性合理性逐渐成为海洋牧场科学研究及生产工作中的重点研究内容。本研究根据海洋牧场人工鱼礁建设的发展现状,在海洋区域地质调查技术基础上,根据海洋牧场人工鱼礁区的技术需求,总结并探讨了海洋牧场人工鱼礁调查方法,提出一套适用于浅海海域人工鱼礁的地质调查方法,并对下一步研究提出方向。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人工鱼礁建设对周边海域潮流场和水交换产生的影响,基于Mike21HD潮流模型,对莱州湾芙蓉岛西侧人工鱼礁建设前后周边海域潮流场和水交换变化情况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鱼礁建设前,涨急时,从平面分布上,鱼礁区东西向流速呈增加趋势,南北向流速呈递减趋势;从垂向分布上,流速变化:底层>中层>表层,底层流速最大增加量8.6cm·s-1、最大减小量4.3cm·s-1,增加量大于1cm·s-1的区域与鱼礁区最远距离为303m,减小量大于1cm·s-1的区域距鱼礁区最远距离为574m。落急时,平面流速变化趋势与涨急时基本一致;垂向分布上,底层流速最大增加量7.9cm·s-1,最大减小量3.6cm·s-1,增加量大于1cm·s-1的区域与鱼礁区最远距离为271m,减小量大于1cm·s-1的区域与鱼礁区最远距离为333m。鱼礁建设后周边海域水交换率增加约0.1%。人工鱼礁投放后,只改变了礁区局部海域的水动力环境,对湾内其他海域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1.
傅锦章  许啯 《海洋渔业》1985,7(3):135-135
<正> 1982年6月,广东南澳县水产部门,把投放人工鱼礁作为重要的科研项目,组织人力物力,在岛东北部北角山外平坦的无礁区海域,首批投放220座人工鱼礁。1983年年底又投放第二批人工鱼礁18座,先后建成一个有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天津大神堂海域人工鱼礁建设初期游泳动物群落特征的变化,于2014年6月10日、7月28日、9月22日对人工鱼礁区和对照区进行三次调查。结果表明:人工鱼礁区游泳动物种类与对照区相近,但优势种种类在6月和7月少于对照区;6月份人工鱼礁区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均显著低于7月份和9月份(P﹤0.05),而对照区在各月份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6和7月份人工鱼礁区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均显著低于同一月份对照区数值(P﹤0.05);人工鱼礁区渔获物CPUE、渔获数量和埃三极能值仅在7月份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人工鱼礁区各月份经济渔获物CPUE和经济渔获数量与对照区的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人工鱼礁区经济渔获数量从6月到9月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并且6月和9月达到显著性差异水平,但对照区各月份数值相近。结果表明,人工鱼礁投放初期渔业资源种群会受到一定程度扰动,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工鱼礁良好生态效益逐步显现。  相似文献   

13.
深圳市农林渔业局于2003年4月13日在深圳市南澳镇杨梅坑举行 “人工鱼礁建设试点投放仪式”。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李珠江局长、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领导及深圳市农林渔业局赖志平局、深圳市计划、财政、海洋、环保及海事等部门参加了此次人工鱼礁投放仪式,并由此拉开了深圳市人工鱼礁建设的序幕。深圳市人工鱼礁的建设,是根据广东省人大九届二十九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建设人工鱼礁保护海洋资源环境》的决议采取的一项保护海洋资源,实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是继南海伏季休渔、人工增殖放流之后又一保护和增殖海洋渔业资源的重要举…  相似文献   

14.
<正>1人工鱼礁的选型人工鱼礁礁体的选型需考虑拟投礁海域生物种类的习性,以适应不同生物的需要。礁体的高度必须考虑投礁区的水深、底质及船舶的航行安全。根据以往建造人工鱼礁的经验,选择普通花岗岩石材和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礁体比较合适,因为这两种鱼礁建造成本低,取材容易,且在海水中性能稳定,具有很强的耐腐蚀功能,长期放置无有害物质扩散,对海域生态环境无污染。此外,石材和混凝土构件鱼礁易被生物附着,可使水域中生  相似文献   

15.
关于人工鱼礁礁址选择的探讨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人工鱼礁的礁址选择在整个人工鱼礁建设项目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决定了人工鱼礁建设项目的成败。在投放人工鱼礁时,要受到海域的功能区划的限制,还有包括海域的底质类型、水流、水深、风浪等多种因康的影响,要充分发挥人工鱼礁修复海洋生态环境和增殖渔业资源等功能,必须综合考虑各种有关因素,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步骤选定人工鱼礁的投放地点。  相似文献   

16.
人工鱼礁投放误差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赵静  章守宇  沈天跃  沈蔚 《水产学报》2016,40(11):1790-1799
人工鱼礁建设海域的鱼礁实际分布状态与设计方案的鱼礁配置组合之间往往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偏离差异,而如何从单位鱼礁和鱼礁群层面上评估鱼礁投放误差,是评价人工鱼礁投放质量乃至建设效果的基本前提。本实验选择港湾、岛礁、开阔等典型海域的人工鱼礁区,以重心位置、外围面积、重叠面积、单体数量以及平均间距为指标,在单位鱼礁的层面上,对实际投放的人工鱼礁进行误差计算与分析。结果显示,各指标的误差整体上基本服从正态分布,某个鱼礁区指标的误差可能服从多种合理的拟合分布,不同投礁海域的同一个误差指标具有类似的分布规律,不同的误差指标拟合分布的情况也有可能相同。重心位置误差、重叠面积误差以及单体数量误差在不同区域极限误差相同,其标准化误差分布范围分别为[0,1]、[0,1]、[0,0.451],而其他误差要素在不同区域得到的极限误差略有差异,总体上,外围面积误差分布在[0,1]之间,礁体间距误差和总体误差的分布范围分别为[0,1],[0,0.890]。通过对人工鱼礁投放误差规律及误差范围的分析,才能对投放误差进行等级划分,进一步为鱼礁投放评价标准的划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根据天津海域活牡蛎礁区人工鱼礁区2012年5月份的本底调查和2012年8月份、2013年5月份和8月份3个航次的渔业资源跟踪调查数据,采用生物多样性指数分析了投礁前后渔业资源种类组成和物种多样性的时空分布特征。海域游泳动物群落的健康状况指标(Exergy值)投礁后高于投礁前,但差异不明显(P0.05)。聚类分析表明,本底调查和跟踪调查样方分区明显,表明鱼礁投放后,鱼礁区群落结构明显改善。投礁后物种种类数和总生产效益的增加说明人工鱼礁建设取得了明显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8.
人工鱼礁建设是指在自然海区营造适宜于水产经济生物生长繁殖的环境,从而吸引野生或人工放养的海洋生物定居,促进水生生态系统健康发展与海洋渔业资源的增殖与养护。青岛崂山湾公益性人工鱼礁区位于崂山湾南部海域,建设周期三年(2012年~2015年),工程建设采用了混凝土和废旧渔船两类鱼礁体,共建设三处人工鱼礁群,每处人工鱼礁群使用海域200 hm2。项目建设期间需要采取多项安全防治和环保治理措施,后期管理工作也要同步展开。该项目建成后具有显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将为修复海洋生态环境和渔业资源、发展生态休闲渔业、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发挥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惠州市海洋与渔业局:抓好人工鱼礁建设 2002年12月31日,惠州市率先在大亚湾海域投放预制件人工鱼礁,拉开了全省大规模建设人工鱼礁序幕.  相似文献   

20.
寻山人工鱼礁区浮游动物群落变化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春季对寻山爱莲湾海域人工鱼礁浮游动物群落变化情况进行了实地调查,结果表明:鱼礁区浮游动物11种,比对照区减少3种;平均密度68.99 ind./m~3,比对照区高出23.97%;生物量536.91mg/m~3,比对照区高出64.0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