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0 毫秒
1.
从植株长势、叶片光合特性和养分状况、果实品质、产量及种植效益等方面探讨了珠江三角洲主栽品种巴西蕉的适宜种植密度.结果表明,存种植密度1 680~2 160株/hm2范围内,提高第一造蕉种植密度可明显增加单位面积产量和提高种植利润,但植株生长延迟,叶片(尤其是下位叶)光合作用下降,叶片N、K、Mg养分含量受到影响,单株产量下降,收获推迟;第二造蕉调整至相同密度时,第一造蕉密度较大的处理使其第二造蕉植株长势受到较大影响,但叶片N、K养分含量却显著提高,最终使第二造蕉产量接近、收获时间也基本一致.结合香蕉收获时间及种植效益,提出在不降低株产及果实品质的前提下,春种第一造蕉的适宜种植密度约为1 920株/hm2.  相似文献   

2.
不同氮肥用量对青花菜品质与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林俊  何道根 《浙江农业科学》2009,(3):450-451,456
不同氮肥用量对青花菜品质与产量的影响试验表明,在一定范围内,适当增施氮肥能促进青花菜植株和花球的生长,提高产量,并可改善青花菜的外观品质,提高其商品性,但是氮肥过量或者不足都会抑制青花菜植株和花球的生长,从而影响产量和品质;在一般土壤肥力条件下,氮肥用量以375-600 kg·hm^-2为好。  相似文献   

3.
不同种植密度对青花菜品质与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绿雄90青花菜种植密度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种植密度对青花菜的品质与产量都有极显著影响,如果以生产内销或速冻产品为主,对产量的要求较高,同时考虑生产成本等因素,种植密度在3.300~3.675万株/hm^2为宜;若以生产保鲜外销产品为主,对单位面积合格商品花球的产出数量要求较高,种植密度则在3.300~4.200万株/hm^2均可。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海安县墩头镇范围和邻近地区种植面积较大的17个水稻品种进行对比种植,考察了生育期和成熟期植株及穗粒特性,最终筛选出在生育期和产量、品质各方面表现较好的"镇461"、"扬4227"、"盐稻9号"、"淮稻5号"、"淮稻7号"、"泰粳1001"、"盐稻10号",可依栽培目标选择种植品种。  相似文献   

5.
氮钾营养对青花菜花球结构,品质及其养分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4种氮钾处理对青花菜花球结构、品质以及氮磷钾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青花菜花球结构,品质与氮钾营养密切相关。氮钾配施对植株吸收氮、磷、钾有明显的调控作用,促进叶片与花球氮化物结果,有利于花球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为了明确玉米新品种"东单118"在辽宁省南部地区的适宜种植密度,在辽南地区对不同种植密度下"东单118"的植株性状以及产量进行试验研究,通过不同种植密度对"东单118"的植株性状以及产量影响的分析,结果表明:随着"东单118"种植密度的增大其株高、穗位、穗长、穗粗等植株性状也发生相应变化,其中株高、穗位等植株性状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而增高,穗长、穗粗、产量等随密度加大先增后减,籽粒类型、穗型和双穗率等性状没有变化,"东单118"在辽南地区的适宜种植密度为6.0万株/hm2左右。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种植密度对款冬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区组实验设计,定期测定款冬生长指标并统计产量。结果:在和政县高寒阴湿地区种植密度对款冬植株性状及花蕾产量有一定的影响,种植密度为70500株/hm2时,对款冬株高、单株花蕾数、单个花蕾长及产量的影响最佳;种植密度为55500株/hm2时,款冬蕾径达到最大。结论:种植密度为70500株/hm2时,能有效增加款冬花产量和提高款冬花的品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种植密度对旱藕农艺性状、生理特性、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为旱藕的高产高效栽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旱藕品种桂兴芋3号为试验材料,设0.90万、1.05万、1.20万、1.35万和1.50万株/ha 5个种植密度,测定不同生育期旱藕的农艺性状、生理指标、干物质含量及成熟期旱藕根茎的产量和品质.[结果]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旱藕单株分蘖数、株高和茎径均逐渐减小,植株倒伏率逐渐增加;叶片的叶绿素、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还原糖及淀粉含量逐渐降低;叶片、茎秆及根茎的干物质积累量也逐渐降低.根茎的单株产量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逐渐降低,群体产量则先升高后降低,其中种植密度为1.05万株/ha的群体产量最高,达94100 kg/ha;根茎的含水率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逐渐增加,淀粉、可溶性糖、还原糖及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则逐渐降低.[结论]合理密植有利于提高旱藕产量,种植密度为1.05万株/ha时,旱藕根茎群体产量最高;种植密度过大则会影响旱藕生长发育,降低其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9.
播期和种植密度对油菜品种湘杂油7号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进行不同播期和种植密度对油菜品种湘杂油7号产量及品质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播期和种植密度对湘杂油7号产量及品质有一定的影响,在相同播期条件下,湘杂油7号植株的株高、有效分枝数、单株鲜重、单株角果数、每角果粒数、芥酸和硫苷含量等均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递减,千粒重与播期和种植密度关系则不明显;单位面积有效角果数、每角果粒数、千粒重是决定油菜产量的变异因子,其中单位面积有效角果数对产量的影响最大,每角果粒数次之,千粒重最小。综合不同播期和种植密度2因素处理对湘杂油7号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以9月15日播种、种植密度135000株/ha最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新疆玛纳斯县周边地区不同种植密度对红花不同采收部位籽粒品种的影响,为红花种质资源选择、良种繁育等育种手段提供一定理论支撑。【方法】 选用新疆红花主栽品种新红花4号作为试验材料,设1.5×104、1.6×104、1.8×104、2.0×104、2.2×104株/667m25个播种密度,3次重复,15个小区处理。在水肥等生长条件均同的情况下,测定不同密度条件下红花籽粒产量与不同部位的分枝数、花球数、籽粒长度、籽粒宽度、籽粒厚度、千粒重、籽粒含油率及脂肪酸含量等性状指标,分析种植密度对新疆红花采收部位籽粒品质的影响。【结果】 不同采收部位籽粒性状存在差异,下部采收红花的千粒重、籽粒含油率及脂肪酸含量等指标均要大于中部和顶端采收的红花籽粒,而顶端采收指标略高于中部采收。不同种植密度下籽粒品质与红花不同部位分枝数量,花球数量呈负相关关系。不同种植密度对红花采收部位籽粒品质及产量形成影响,当种植密度达到2.0×104株/667m2时,红花顶部、中部、下部籽粒千粒重与产量最高,整体品质优势显著。【结论】 新红花4号在玛纳斯县地区的最佳种植密度为2.0×10 4 株/667m2。在红花的良种繁育及生产实践过程中,应选取科学合理的种植密度,以下部红花籽粒作为繁殖材料。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及株行距配置,对麦后滴灌复播青贮玉米地上部生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方法]选用青贮玉米品种新饲玉13号,设置三个种植密度(D1、D2、D3)两种株行距配置(S1、S2),于不同生育时期测量其干物质积累量,收获后测定其饲用品质.[结果]在等行距条件下,随着密度增加单株重及生物产量下降,饲用品质降低;在宽窄行条件下,随着密度增加单株重及生物产量均上升,除干物质百分含量下降,其余饲用品质均表现良好.其中D1S1生物产量为104.08 t/hm2,且饲用品质最佳;D3 S2生物产量为99.13 t/hm2,且品质较佳.[结论]等行距条件下,植株个体对新饲玉13号生物产量和品质影响大于群体效应;宽窄行条件下,植株群体对新饲玉13号生物产量和品质影响大于个体效应.即D1S1是等行距条件下理想配置模式;D3S2是宽窄行条件下理想配置模式,且具有增产潜力.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和整理,对种植密度与玉米生长发育、籽粒产量的关系进行归纳和总结。从玉米株型、株高、穗位、茎粗等方面归纳了种植密度对玉米性状选择和植株生长发育的影响;从产量构成因子及籽粒品质等方面总结了种植密度与玉米产量的关系。最后对未来我国玉米密植研究发展进行了展望,指出我国不同玉米产区应结合生产实际,采用适宜当地玉米生产的种植密度。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和整理,对种植密度与玉米生长发育、籽粒产量的关系进行归纳和总结。从玉米株型、株高、穗位、茎粗等方面归纳了种植密度对玉米性状选择和植株生长发育的影响;从产量构成因子及籽粒品质等方面总结了种植密度与玉米产量的关系。最后对未来我国玉米密植研究发展进行了评述和展望,指出我国不同玉米产区应结合生产实际,分析适宜当地玉米生产的种植密度。  相似文献   

14.
徐道青  郑曙峰  王维  屈磊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7):14886-14887,14925
[目的]研究在不同种植密度下棉花生长状况、棉铃特征和产量变化,为沿江棉区找寻高产优质的合理种植密度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湘杂棉8号为试验材料,起始密度为12000株/hm2,密度梯度为9000株/hm2,共设6个处理。研究其生长周期、产量、棉铃、棉纤维等特征变化。[结果]密度对棉花的株高和其各生长周期影响不大,不同密度处理中籽棉衣分、纤维品质差异不明显,但对单铃重、"三桃"分布、蕾铃脱落率、僵烂比及产量等均有较大影响,且差异显著。基本规律为:棉花单铃重和伏桃比随着种植密度增加而降低,脱落率和僵烂比随着密度增加而增加;但都在处理5时表现最差。皮棉产量以处理2、3和4较高,最高的为处理3,密度最低的处理1产量最低。[结论]通过试验数据分析,在沿江棉区种植杂交抗虫棉以30000株/hm2的种植密度最佳。  相似文献   

15.
以玉米品种甘玉801为试材,研究了不同栽植密度对其植株生长发育及果穗品质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植株高度随密度加大略有增加,茎粗随栽培密度加大略有减小,种植密度对穗位影响不明显,密度对产量有显著影响,甘玉801的最适栽培密度为72 000株/hm2,密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减产。  相似文献   

16.
葡萄霜霉病是影响葡萄产量和品质的主要病害之一,主要侵害植株的叶片,也侵染嫩梢、花蕾和幼果,该病发病速度快,有"跑马干"之说。病害发生严重时,病叶枯黄脱落,病梢扭曲变形,顶端幼嫩部分变黑后停止生长,对整个植株的长势、产量、品质都会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杂交玉米新品种"金海2106"在当地的产量表现、植株生长特性以及综合抗性。在总结3a示范种植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平衡施肥、合理密植和病虫害防治等一整套栽培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8.
特征特性该品种植株生长旺盛,开展度60厘米,株高70厘米,短缩茎高30厘米。叶狭长,叶数约20片。花球着生在短缩茎顶端。花球绿黄色,圆锥形,似宝塔。每个花球由200多个圆锥形的小花球呈螺旋状紧密排列而成,花球紧实、美观。其直径20~25厘米,高17~21厘米,单花球重1公斤左右。也可将单个小花球分期采收。花球品质好,质地细嫩,维生素C含量较一般花椰菜高40%。耐寒及抗病性强。栽培要点7月中、下旬播种。阴障育苗,15天后分苗。该品种成苗率高,8月下旬定植,栽植密度为每667平方米(1亩)3200株。及时进行肥水管理,1月下旬即可开始采收,一般每667平方…  相似文献   

19.
种植密度和灌溉次数对红花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不同栽培密度和灌溉量对红花产量的影响。通过大田试验,对红花生育期、株高(cm)、分枝数、花球直径、单株花球数、千粒重(g)、花绒产量(kg/亩)和子粒产量(kg/亩)等指标的研究,确定在红花生育期适宜的栽培密度为7000株/亩,灌水次数为2次较为适宜,每次灌水量60m^3/亩,灌溉时期为分枝期和现蕾开花期,红花籽和花绒产量达到最高。研究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和灌溉次数对红花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20.
种植方式和密度互作对露地立架小型西瓜产量和品质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集成露地小型西瓜高产立体增密种植技术,创新小型西瓜露地茬口的高产栽培种植模式。[方法]在前期发明露地小型西瓜立体支撑装置的基础上,以"京颖-6"为试材,采用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了不同种植方式(ER:等行距种植,BSR:大小行种植)和密度(D1∶37 500株·hm~(-2),D2∶33 000株·hm~(-2),D3∶28 500株·hm~(-2))及其互作对露地小型西瓜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种植方式和密度可显著影响小型西瓜植株生长、产量及果实品质,且两者之间具有显著交互作用。等行距种植方式下,以较低密度D3植株主蔓长、茎粗和叶片数较高,地上部干、鲜质量较大,单瓜重、坐瓜指数和单位产量较高。采用大小行种植时,以高密度D2和D1植株生长较快,地上部干、鲜质量较大,单位产量以D2较高。与等行距相比,大小行种植方式下小型西瓜长势增强,地上部干物质积累提高,产量显著增加,且果实中心糖、边糖含量提高,中边差减小,果肉酥脆或沙脆。[结论]在露地条件下进行小型西瓜立体增密种植时,采用大小行种植方式较为适宜,且密度为33 000株·hm2时,西瓜产量和品质较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