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营林措施对杉木幼林地水土流失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建立16个径流小区,对不同整地方式、抚育方式、间种绿肥和营造林模式等营林措施的杉木造林地的水土流失进行了5年的定位观测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整地方式林地5年的土壤流失量表现为全垦>带垦>穴垦,穴垦比全垦、带垦分别减少4033%和2548%的土壤流失量;不同抚育方式林地5年土壤流失量表现为扩穴连带抚育(98695t/hm2)>块状抚育(92587t/hm2)>不抚育(4066t/hm2),块状抚育比扩穴连带抚育减少619%的土壤流失;不同造林模式林地5年的水、土、肥流失均表现为:传统模式>世行模式>生态型模式,其中世行造林模式林地水、土、有机质和养分(N、P、K)流失量比传统模式造林地可分别减少660%的水、608%的土壤、1026%的有机质流失和1036%的养分流失量;在造林地上间种绿肥增加地表覆盖是防治林地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2.
传统森林经理,把未郁闭的新造林地叫做未郁闭幼林地,属有林地范畴。未成林造林地是森林资源“四五”清查时提出来的新名称,“六五”清查时其涵义又有新的发展。在湖南省现时森林资源调查技术规定中,未成林造林地是指“人工造林3年内,成活率在合理造林株数40%以上;飞播造林5年内,每公顷保存飞播幼树1500株以上。幼树生长良好,分布均匀,有成林希望的新造林地”。划分未成林造林地,对于那些粗放经  相似文献   

3.
云南省世行贷款“国家造林项目(NAP)”科技推广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报告了云南世行贷款“国家造林项目”1991-1995年科技推广情况。前后推广了省内外重要科技成果6项,对主要造林树种建立了试验林,示范林,环境保护监测样地,以及配套的科学管理等措施。  相似文献   

4.
指出了要提高我国的森林覆率,改善自然环境,需要依靠造林技术,它是构建生态系统、防止水土流失的重要措施。"十二五"期间,在田阳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林业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田阳县营林工作紧紧围绕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和林业产业化建设两大目标开展,近年来,通过实施退耕还林、石漠化治理、造林补贴等项目,森林资源得到了有效培育,营林工作稳步推进,成效显著。主要分析了造林规划设计和相关的造林技术,提出了相应的技术措施,以期更好地开展营林生产。  相似文献   

5.
<正>廊坊市自1998年引入世行贷款造林项目以来,已先后实施了森林资源发展和保护项目(世行二期)、林业持续发展项目(世行四期),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2010年12月,世行贷款林业综合发展项目正式启动实施,标志着又一大型世行贷款造林项目落户廊坊。与以往的世行贷款造林项目相比,世行五期项目在建设内容、造林模式、财务管理及还款方式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体现出了"四新"。  相似文献   

6.
对广西西北部地区退化土地再造林项目中的8种造林模式人工林的碳贮量进行了初步的预估及比较分析,在项目计入期内,各造林模式人工林的单位面积碳贮量顺序依次为马尾松林(65.41 t/hm2)>马尾松+红荷混交林(63.33 t/hm2)>杉木林(59.43 t/hm2)>马尾松+枫香混交林(59.18 t/hm2)>秃杉(57.59 t/hm2)>酸枣林(45.83 t/hm2)>光皮桦林(45.26 t/hm2)>桉树林(42.70 t/hm2).各造林模式人工林地上部分的单位面积碳贮量占其单位面积总碳贮量百分比的排序依次为马尾松林(83.33%)>马尾松+红荷混交林(82.55%)>马尾松+枫香混交林(82.48%)>桉树林(82.10%)>杉木林(82.03%)、秃杉林(82.03%)>光皮桦林(81.24%)>酸枣林(77.58%),地上部分碳贮量远远大于地下部分碳贮量.  相似文献   

7.
从规模、分布区域与树种组成、造林年限和工程类别、苗木生长状况几个方面介绍了晋源区未成林造林地的现状,分析了该区未成林造林地的抚育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加大资金投入、完善林权制度改革、加强技术培训、制订抚育管护办法和责任制等抚育管护措施,并分析了加强未成林造林地抚育管护预计达到的效果,到2015年可增加晋源区的森林面积2 739.57 hm2,提高森林覆盖率9.49%.  相似文献   

8.
<正> 未成林造林地,是林业用地六大地类之一,它是指新造林地近期尚不能达到林地标准的一个地类,是由无林地向有林地过渡的中间类型。它既不同于无林地,也有别于有林地。合理地划分确定未成林造林地,不仅是科学地拟定造营林措施的基础,同时,对于正确合理地计算森林覆盖率也是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9.
如何改变“年年植树不见树,年年造林不见林”的现象,是营林工作者一直探索和研究的问题。文中结合营林工作实际,从工程造林项目、造林规模、投资标准、造林管护等方面分析了泸西县当前造林工作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藉此有针对性地提出控制造林规模、统一投资标准、提高造林单价、科学规划、加强新造林地管理等提高营林成效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0.
试验研究了不同造林密度方式对樟树生长影响,在改造低质低效林分、提高樟树造林水平方面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樟树在尾巨桉林皆伐后不同密度纯林造林(zc1=樟树纯林4500株/hm~2、zc2=樟树纯林1200株/hm~2),桉树择伐后林下套种樟树(za=樟树保留600株/hm~2、桉树套种600株/hm~2),造林3年后均表现出不同的生长状况:成活率zazc1≈zc2,树高生长za≈zc2zc1、胸径生长zc1za≈zc2。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告了云南世行贷款“国家造林项目(NAP)”1991~1995年的科技推广情况。前后推广了省内外重要科技成果6项,对主要造林树种建立了试验林、示范林、环境保护监测样地,以及配套的科学管理等措施。通过这些举措,使项目造林取得显著成效,完成造林任务6427581hm2,为协议任务面积的1461%,造林成活率达95%以上,保存率达90%以上。由于生产与科技紧密结合,从而大大提高了科学造林水平,使“NAP”项目在省内工程造林中起到了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2.
《林业实用技术》2021,(2):77-79
设计了2个试验因素:3种造林密度和2种修枝措施,研究其对杂交相思(Acacia mangium×A.auriculiformis)人工幼林生长的影响。对修枝措施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修枝对高密度(1 667株/hm~2)杂交相思幼林的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对中密度(1 600株/hm~2)的无显著影响;而对低密度(1 111株/hm~2)的则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造林密度和修枝措施进行双因素方差分析,2个因素间存在交互作用,高密度+修枝为最佳处理组合,即为杂交相思人工幼林最佳的初期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13.
<正> 湿地松原产美国东南部,美国在对其进行有性繁殖改良的同时,一直在进行无性繁殖的研究,50年代采用过针叶束育苗,但没有搞上去。进行无性繁殖研究的目的,显然是为了开展无性系造林,以获得较有性繁殖改良更多的增益。我们采用针叶束育苗,通过多年的试验,1981年获得了成功,1982年营造了第一片湿地松针叶束育苗造林试验林。通过9年来的观测,结果表明优良无性系造林比实生苗造林好。湿地松种源间无显著差异,个体间差异明显。据此,开展无性繁殖研究和进行无性系造林,是当前和今后营造速生丰产林较理想的营林技术。9年来,我们坚持针叶束繁殖和无性系选育的研究,为实现无性系造林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现就最早无性系试验林生长状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4.
《湖南林业》2002,(8):10-10
自1990年以来,我省利用世行贷款已成功实施了“国家造林项目”、“森林资源发展和保护项目”和“贫困地区林业发展项目”等3个大型林业项目,累计完成项目总投资66933.33万元,其中提取世行信贷36402.25万元,省内配套30531.08万元,营造高标准速生丰产林22.5万公顷。增加森林资源,改善了生态环境世行项目的全面实施,为我省营造集约经营人工林探索了一条成功经验,有效地推动了全省造林绿化事业的发展,提高了森林覆盖率,增加了森林蓄积量,减少了对天然林的采伐,保护了森林资源,对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湖南省世行贷款“国家造林项目”造林成效进行了分析,探讨了立地、种苗、施肥等与造林成效的因果关系,提出了增加科技含量等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6.
我国已经实施的一系列世行贷款营林项目,在建设过程中逐步建立和健全了一系列的工程质量和技术管理规范,主要涉及造林技术可行性研究、种苗选择和造林技术规范设计、项目的质量监测体系构建、适用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项目执行者的技术培训等方面,并将其在实践中加以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从而使“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论断在世行项目实施中得到真实的体现。  相似文献   

17.
红锥速生丰产造林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大量的红锥造林试验研究,总结出造林地选择、混交造林技术、合理的初植密度、整地方式、造林季节与方法以及抚育管理等一系列营造红锥速丰林的关健技术,在广西推广造林6500多hm~2,据测定,9—11年生的红锥速丰纯林平均蓄积为134.4m~3/hm~2,8—12年生的松锥、杉锥速丰混交林平均蓄积为182.46m~3/hm~2,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告了云南世行贷款“国家造林项目(NAP)”的科技推广后所取得的成效。为了增加项目造林的科技含量,项目一启动就重视科技成果的推广,前后推广了省内外重要科技成果6项,对主要造林树种建立了试验林、示范林、环境保护监测样地,以及配套的科学管理等措施。通过这些举措,使项目造林取得显著成效,完成造林任务64275.81hm2(96.4万亩),为协议任务面积的146.1%,造林成活率达95%以上,保存率达90%以上。由于生产与科技紧密结合,从而大大提高了科学造林水平,使“NAP”项目在省内工程造林中起到了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9.
我省营林生产现状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全省人民为造林绿化作出了艰苦努力,营林生产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继十1993年全省消灭宜林荒山之后,今年6月全省又基本实现全面绿化。据“八·五”森林资源调查,全省有林地面积达到891.2万公顷,森林蓄积量2.45亿m’,森林覆盖率50.7%。一是营林重点工程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到1996年底为止,长防林工程共完成营造林90.152万公顷;一、二期油茶低改项目完成更新改造油茶低产林4.97万公顷。世行贷款一、二期速生丰产。林造林项目共完成造林13.55万公顷。二是建立了一批用材林基地。国有林场经营山林…  相似文献   

20.
造林密度对毛红椿等阔叶用材树种早期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开展了毛红椿(Toona ciliata var. pubescens)、光皮桦(Betula luminifera)、乳源木莲(Manglietia yuyuanensis)、杂交马褂木(Liriodendron chinense.× L.tulipifera)、桤木(Alnus cremastogyne)和南酸枣(Choerospondias axillaria)6种优良阔叶用材树1 666、2 500、3 333株/hm~23种造林密度试验,对4年生林分的观测结果显示:造林密度为1 666株/hm~2桤木林分胸径显著高于造林密度为3 333株/hm~2和2 500株/hm~2的桤木林分;造林密度对其它各树种各生长指标的影响不显著.光皮桦和桤木的生长较快,乳源木莲生长最慢.研究认为,以培育中、大径材为目的的用材林,光皮桦、桤木初植密度宜定在1 666株/hm~2;毛红椿、杂交马褂木、南酸枣初植密度以1 666株/hm~2和2 500株/hm~2为宜,乳源木莲则以2 500株/hm~2和3 333株/hm~2为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