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对水稻主茎不同蘖位上产生的分蘖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水稻主茎上具有蘖位优势现象,一是具有营养优势,二是具有生殖优势,因两种优势的存在,使主茎中部出现几个优势蘖位,其上着生的分蘖具有很高的生产力。合理利用蘖位优势进行水稻栽培,具有很大的增产潜力。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水稻主茎不同蘖位上分蘖成后的穗粒数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主茎第一蘖位向上移动,蘖位优势呈现出由强→弱→强→弱.......的变化规律。当一个主茎位上利用一个一次分蘖和两个二次分蘖成穗时,优势蘖位上限为主茎叶片数减去10;利用一个一次分蘖成穗时,优势蘖位的上限为主茎叶片数减去7。在相同密度条件下,利用中位蘖栽培,能提高每穗粒数5.44%以上,表现出具有较大的增产潜力。  相似文献   

3.
水稻中位蘖成穗与高产利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就同期播种和同期移栽条件下,插秧至分蘖初期两种不同水层秧苗的分蘖与成德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插秧至分蘖初期采取适当的水层处理,能有效地抑制水稻主茎下部分蘖的发生,并淹死秧田所带分蘖,使开始发生分蘖的叶位上移,防止因下部蘖位发生分蘖对中部优势蘖位的不良影响。集中利用主茎中上部有效蘖位发生分蘖与成穗。在单位面积上收获穗数相近的条件下,使平均每穗粒数显著增加,从而使产量大幅度提高。前控结合后控,集中利用主茎中部的分蘖,发挥蘖位优势具有更大的增产潜力。  相似文献   

4.
水稻的分蘖规律与生产力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冀粳14号的主茎和不同蘖位1 ̄4次分蘖为材料,研究了水稻的分蘖规律与分蘖生产力。结果证实,中晚熟水稻品种主茎有2个蘖位转折期,主茎3蘖位为第1蘖位转折点,主茎N蘖位为第2蘖位转换点;在主茎1-N-1蘖位中,在水稻具有n-3的叶、蘖同伸规律的同时,主茎n蘖位上一次分蘖与主茎n-2蘖位下一次分蘖 具有n-2的蘖、蘖同伸规律,即纵向上主茎每长2片叶,横向上分蘖次数增加1次的规律;最优蘖位形成的规律是:在所有同次分蘖中,N-1和N-2蘖位1次分蘖生产潜力最大,N-3和N-4蘖位2次分蘖生产潜力最大,N-5和N-6蘖位3次分蘖生产潜力最大;合理利用强优势中位蘖具有18%左右的增产潜力。  相似文献   

5.
本文就直播条件下水稻主茎上不同部位的分蘖产生和成穗规律进行了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水稻主茎留5-8蘖位的分蘖与留1-4蘖位的分蘖相比具有较大的增产优势,前者与后者相比,分蘖成穗率提高22.9%,穗粒数增加13.44粒,营养体增大,生产力提高,每公顷产量增加1132.5公斤,提高14.8%,水稻中位蘖的优势是水稻潜能增产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6.
水稻中位蘖优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研究对直播条件下水稻主茎上不同部位的分蘖产生和成穗规律进行了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水稻主茎留5-8蘖位和分蘖与留1-4蘖位相比具有较大的增产优势。前者与后者相比,分蘖成穗率提高22.9%,穗粒数增加13.44粒,营养体增大,生产力提高,第hm^2产量增加1132.5kg,提高14.8%。水稻中位蘖的优势是水稻潜能增产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7.
以黑龙江垦区主栽品种空育131和垦稻8号为材料,研究了寒地水稻旱育稀植分蘖发生特点、生产力及米质。结果表明:两品种各级薛椭 分蘖蘖位、蘖次升高、茎长、穗长、穗出现率、成穗率降低;主茎上1次分蘖生产力提高,随分蘖蘖次升高,生产力降低,两品种5-7叶同伸蘖生产力较高,其中6叶同伸蘖生产力量高,随蘖位、蘖次力升高米质降低。  相似文献   

8.
直播稻主茎分蘖生产力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微区试验,研究了直播水稻在不同栽培密度条件下主茎不同叶位分蘖籽粒的生产力.结果表明:3种密度下直播水稻的中部蘖位优势>下部蘖位>上部蘖位,中部分蘖的籽粒生产力较高.要获得高产必须在充分利用下部蘖位成穗的基础上,合理利用优势蘖位的增产潜力.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水稻各蘖位各级分蘖生产力的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优势蘖位的出现与分蘖级数和主茎叶片数有关,并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依此提出了水稻优势蘖位利用原理。  相似文献   

10.
强化栽培是否具有巨大的增产潜力及其适应性,目前仍有较多争议之处,如强化栽培所提倡的超稀植和生产应用中低分蘖成穗之间矛盾突出.在种植密度与分蘖成穗及产量的关系问题上,有专家认为种植密度下降、每穴分蘖数增加、最高分蘖期推迟、有效分蘖期延长,也有专家研究认为稀植虽能延长有效分蘖期,但对最高分蘖期影响不大,且都认为前期发生的分蘖成穗高,后期发生的分蘖成穗低.在水稻分蘖构成及其成穗与产量的关系上,有专家研究认为,水稻存在中部蘖位优势>下部蘖位>上部蘖位的规律,中部蘖具有更大的增长潜力,各级分蘖的成穗特性对产量的贡献与密度的关系较大,种植密度增加,分蘖成穗和产量主要来自主茎和一次分蘖,种植密度下降,主茎对分蘖成穗和产量的贡献下降,二次分蘖和三次分蘖的作用明显增加,特别是二次分蘖.本文主要探讨强化栽培条件下杂交稻的分蘖构成及其成穗特性,特选"申优1号"和"秋优金丰"为材料,研究强化栽培在不同密度条件下,杂交稻各级分蘖的发生特点、成穗规律及其对产量的影响,以期为杂交水稻强化栽培的群体调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水稻“稀长大”栽培新技术,就是通过稀播及化学调节,培育长秧龄、多蘖壮秧,促进群体大穗的一套全新的优质、高产、稳产、高效的栽培技术体系。其技术原理是:依据水稻生长发育规律,通过大幅度降低秧田播种量和化学药剂调节,抑制秧苗顶端生长优势,促进低节位分蘖的发生和生长,增大秧蘖弹性,适当延长秧龄,使秧苗移栽后10—20天进入幼穗分化,使秧田分蘖增大增多,减少移栽导致的死蘖空位,发挥低位分蘖易成大穗的优势;又因基肥与返青促蘖肥的施用,既促进本田分蘖,  相似文献   

12.
在石河子地区生态条件下,对6个不同类型的冬小麦品种(系)主茎叶数与分蘖成穗规律进行了2—3年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弱冬性小麦主茎叶数少于冬性、强冬性的品种。播期不同,主茎对数随播期推迟而减少;多数品种的有效办蘖叶龄期是从主茎第4叶到第7叶的4个叶龄期。多数冬小麦品种的生理技节叶龄期为主茎第9、10两个叶龄;在适期播种条件下,除主茎穗外,尚有鞘蘖、1N.2N、3N、4N、2N-1和1N-2等蘖位的分蘖有成穗的潜力。因此,生产上可利用低位蘖成穗。  相似文献   

13.
杂交中籼稻长秧龄移栽的分蘖成穗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籼迟熟杂交稻F优498为试验材料,采用三因素裂区设计,研究不同穴插苗数和水肥管理模式下长秧龄水稻的分蘖发生与成穗规律以及不同叶位与等级分蘖对产量贡献的影响。结果表明:长秧龄水稻分蘖能力强,分蘖发生和成穗的叶位多,且在65d秧龄下不同水肥管理模式的分蘖能力强弱表现为干湿交替模式旱种模式淹灌模式;同时,在长秧龄下穴插单苗的各级分蘖发生率和成穗率都高于双苗。长秧龄水稻不同等级茎蘖对产量的贡献表现为1次2次主茎3次;不同等级茎蘖对长秧龄水稻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整体上,穗粒数和千粒质量表现为1次2次主茎,结实率则是1次主茎2次。长秧龄水稻分蘖发生的优势叶位是1次分蘖1~9叶位,2次分蘖1~2和7~8叶位;分蘖成穗的优势叶位是1次分蘖2和7~9叶位,2次分蘖1~3和7~8叶位;对产量贡献的优势叶位是1次分蘖6~9叶位,2次分蘖1~2和7叶位;总体上,长秧龄水稻的优势分蘖叶位是1~2和7~9叶位,它们对产量的贡献之和达到了68.95%。延长秧龄,产量随之降低,但在长秧龄下穴插单苗,采用干湿交替灌溉模式仍然可以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4.
结果表明,小麦蘖芽出现与伸长跟母茎出叶或叶龄之间存在着严格的关系。主茎形成蘖芽数为冬性>半冬性>春性,导致蘖芽数变化的主要栽培因素是播期。决定分蘖和有效分蘖数多少的先决条件为播期。而确定分蘖、蘖芽有效率的主导因素是个体营养条件。主茎和有效蘖出叶数在冬前冬后的分配上具有规律性。通过分析表明争取有效分蘖必须采取措施,建立分蘖的冬前营养体,并需改善个体营养条件。  相似文献   

15.
两种穗型小麦品种分蘖衰亡进程中茎蘖碳氮代谢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大穗型品种兰考矮早八和多穗型品种豫麦49-198为材料,研究2种穗型小麦品种茎蘖叶片糖氮代谢差异及与分蘖成穗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兰考矮早八较豫麦49-198具有冬前分蘖比重低、春季分蘖比重高、无效分蘖春季衰亡持续时间长和分蘖成穗率低的特点。兰考矮早八氮素代谢相对较弱,茎蘖叶片氮含量、氨基酸含量和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均明显低于豫麦49-198,不利于大穗型品种春季分蘖幼穗分化顺利进行。兰考矮早八植株碳素代谢相对较强,茎蘖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和蔗糖磷酸合成酶(SPS)活性高于豫麦49-198,有助于大穗型品种春季分蘖生长需要。主茎与分蘖间比较,以上糖氮代谢指标均表现为主茎蘖Ⅰ蘖Ⅱ,且随分蘖时期进行茎蘖间差异逐渐增加,兰考矮早八表现更为明显,主茎优势突出。豫麦49-198分蘖Ⅰ碳氮代谢强度占主茎比例相对较高,该分蘖能够成穗,而兰考矮早八两分蘖和豫麦49-198分蘖Ⅱ碳氮代谢强度占主茎比例相对较低,严重影响其分蘖发育成穗。  相似文献   

16.
分析机直播栽培模式下水稻分蘖动态发生规律,结果表明:第Ⅲ、Ⅳ蘖位分蘖发生率高,成穗率高,在总产中所占比重高,这2个分蘖在水稻分蘖中起主导作用。各蘖位分蘖发生情况和有效率不同,各蘖位在有效分蘖期间产生的分蘖都有无效分蘖。各蘖位穗粒数随分蘖蘖位递增而减少。  相似文献   

17.
刈割高度对禾草丛分蘖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温室条件下研究了刈割高度(3,6,10,14,18,24 cm)对生殖阶段黑麦草与营养阶段高羊茅的草丛分蘖结构的影响。黑麦草草丛中,无论是分蘖数目、叶面积或生物量,均以3~4叶蘖(Ⅱ级)的比例占绝对优势,为40%~65%,5叶以上蘖(Ⅲ级)、1~2叶蘖(I级)和生殖蘖的比例较小,死组织的生物量占第二位;高羊茅草丛中Ⅱ级蘖的上述参数之比例随高度上升而下降,约60%~25%,Ⅲ级分蘖变化趋势相反,为25%~60%,Ⅰ级分蘖的比例很小,死组织的生物量居第三位;黑麦草生殖蘖的叶茎比为0.23,远小于营养蘖(0.93~1.03),后者小于高羊茅(1.06~1.26);黑麦草生殖蘖的比叶重(3.3 mg/cm2)也小于营养蘖(4.1~4.3 mg/cm2),后者小于高羊茅(4.1~4.6 mg/cm2);除生殖阶段的黑麦草的分蘖数目以外,草丛的分蘖数目、叶面积和活生物量与刈割高度有极显著的线性关系。其中,分蘖数目与高度为负相关,其它参数为正相关。  相似文献   

18.
鲁雪林 《安徽农学通报》2006,12(8):38-38,73
对水稻分蘖期不同蘖位分蘖的五大类激素含量测定结果表明:各蘖位分蘖中赤霉素(GA3)、生长素(IAA)、脱落酸(ABA)和细胞分裂素(Z ZR)含量与每穗粒数呈正相关;生长初期增加分蘖中脱落酸含量,能促进生长素、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增加,提高分蘖的增产潜力,对蘖位优势发挥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水稻强化栽培分蘖成穗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7,他引:6  
通过对水稻强化栽培的分蘖成穗观察.结果表明,水稻强化栽培的Ⅱ、Ⅲ蘖次分蘖多,主茎5叶位以下的分蘖和穗对产量贡献较大,栽后25 d内的分蘖成穗构成大部分的产量,但总的成穗率不及常规栽培高.因此在生产管理上要充分发挥低节位分蘖和前期分蘖成穗,控制后期分蘖抽生.  相似文献   

20.
控蘖剂调控水稻分蘖发生的效果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 5种水稻控蘖剂为供试材料 ,研究结果表明 :5种控蘖剂均能有效抑制水稻分蘖发生 ,其中控蘖剂B抑蘖能力最强 ;施药时期影响控蘖剂的抑蘖效果 ,施药越早抑蘖效果越强 ;控蘖剂靶标蘖位与施药时叶龄关系密切 ,主茎 5叶期施药 ,受抑制蘖位主要为Ⅳ和V ,主茎 9叶期施药 ,受抑制蘖位主要为Ⅶ和Ⅷ ;无效分蘖期喷施控蘖剂能减少大田无效分蘖的发生 ,降低群体的高峰苗数 ,增加氮素吸收量 ,提高氮素利用效率、茎蘖成穗率和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