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红松人工林和相邻次生林林下红松天然更新种群格局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球果采摘后红松天然更新幼苗幼树的生长生存现状,了解红松天然更新种群的动态,以红松人工林及其相邻蒙古栎次生林两种林分为对象,对红松天然更新幼苗幼树的分布状态及其生长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1)红松人工林与蒙古栎次生林林内红松天然更新种群年龄结构都不完整,蒙古栎次生林内红松天然更新种群年龄对应于球果采摘强度的不同时期出现了两个峰值,而红松人工林内只有前4年生幼苗;(2)两种林分中1~3a红松天然更新幼苗的株/簇与簇数均符合指数函数变化,即红松幼苗幼树多以单株存在,簇生幼苗的数量占比很少;(3)蒙古栎次生林林内的红松天然更新幼苗在苗高和地径生长都比红松人工林内的具有优势,两种林分中1a和2a更新幼苗的苗高差异不明显,但3a更新幼苗的苗高差异显著;次生林内1~3a红松天然更新幼苗的地径均极显著高于人工林林内的红松幼苗。结论:在当前的这种球果采摘条件下,红松人工林及其相邻蒙古栎次生林林内红松更新幼苗幼树分布受到了很大影响,种群年龄结构不合理,大多数幼苗幼树以单株存在。  相似文献   

2.
一、调查地区的自然情况及研究方法调查是在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内的云冷杉红松林中进行的,海拨高为1300米,林型为藓类云冷杉红松林土壤为山地棕色针叶林土。立木以云冷杉和红松为主,混有白桦和落叶松。一般为二层,上层平均高为27-30米,下层平均高20米左右。每公顷立木株数为750株,单位蓄  相似文献   

3.
对小兴安岭东折棱河林场2种不同类型的红松林——椴树红松林和云冷杉红松林进行调查,应用重要值、辛普森多样性指数(Simpson’s diversity index)和香农-威纳指数(Shannon-Weiner index)对2种不同红松林乔灌草三层的生物多样性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结果认为,云冷杉红松林总体物种丰富度、信息量、生物多样性指数均高于椴树红松林。  相似文献   

4.
小兴安岭红松种群天然更新的特点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在红松种子库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近千个样方,7块样地和388株天然更新红松苗木的调查与分析,对红松幼苗幼树的分布格局及其演化;红松种群幼年阶段的年龄结构;红松幼苗幼树的生长发育与环境条件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对红松天然更新的过程,尤其是对红松在阔叶树发生的条件下而更新的“更新复合体”学说进行了机理上的阐述。从一个方面揭示了红松这一古老种群自我维持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小兴安岭阔叶红松林林分结构与修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兴安岭阔叶红松林(Pinus koraiensis)是地带性顶极植被.本文以黑龙江丰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阔叶红松林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小兴安岭阔叶红松林林分类型分布的斑块和年龄特征、垂直分布特征,论证郁闭度对红松群落数量、幼林生长群落的影响,阐述不同林分类型对红松天然更新的影响、上层林冠抚育对红松幼树的影响、上层林冠抚育强度对红松生长的影响.结果证明:透光抚育为红松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空间,上层抚育可显著提高林冠下红松幼树的高生长、地径生长和保存率,提出了小兴安岭阔叶红松林生态修复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清林对云冷杉针阔混交林天然更新的影响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吉林省汪清林业局金沟岭林场云冷杉针阔混交林择伐作业林分的归堆法、归带法和散铺法3种清林方式,采用标准地和路线调查法进行了天然更新调查。结果表明这3种清林方式对云冷杉针阔混交林的天然更新影响较小;散铺法对该林型林下植被的生长有影响。堆放时间超过10a的枝堆上出现了一定数量的云冷杉幼苗,这说明堆枝可以为云冷杉天然更新的发生提供更多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7.
红松种群的天然更新一直是植被生态学家关注的重要问题,为了深刻了解红松天然更新过程,从红松土壤种子库、幼苗库、种群结构和动态以及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等方面,对其天然更新状况及影响因子进行了综述和探讨,认为:红松的种子库和幼苗库可能由于松果采摘,其储藏量在减少;红松种群天然更新主要受鸟兽、林分郁闭度、林窗、森林采伐等生态因子的影响。建议采取控制松果采摘,保护野生动物,适度采伐或择伐,栽针保阔等措施来保护和维持红松林群落的发展和稳定更新。  相似文献   

8.
基于14块针阔混交林固定样地的天然更新调查数据,针对影响天然更新效果的因素众多,仅用定性分析难以做出判断的特点,因此采用灰色系统中的关联度分析法,把影响天然更新的因素进行排序。排序结果依重要性分别是海拔高度、林木株数、郁闭度、腐殖质厚度、针叶树蓄积比重、蓄积量、针叶树株树、坡度。由于云冷杉等针叶树幼苗喜荫,不喜光,所以在采伐强度过大时将造成林内郁闭度降低,林内光照明显增强,进而严重影响云冷杉幼苗幼树的生长。因此,在实际生产中应慎重扩大采伐量,同时在采伐过程中尽可能减少对保留木的损伤,保证林分的天然更新。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土壤温度的定位观测(土壤深度5cm处)及分析,长白山北坡3种不同林型土壤氮矿化速率表现为季节动态变化,与土壤温度季节动态变化比较相似。在不同月份氮矿化速率存在较大差异。在7、8月份时,氮矿化速率最大且红松云冷杉林土壤氮矿化速率明显高于阔叶红松林和岳桦云冷杉林。而在11、12、1~3月份之间氮矿化速率比较低且变化比较平稳。主要是因为温度对氮矿化速率起限制作用。就不同林型而言,阔叶红松林土壤年氮矿化量是44.13kg/hm2.a为最高,其次是红松云冷杉林31.3kg/hm2.a和岳桦云冷杉林25.73kg/hm2.a。因此阔叶红松林土壤供氮潜力更大。  相似文献   

10.
选取东折棱河自然保护区2种不同红松林林型(云冷杉红松林和蒙古栎红松林),采用乔、灌、草生物多样性对比研究的方法,研究林地结构特征对红松针阔混交林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对2种不同红松林林型的乔、灌、草3层的生物多样性大小进行分析比较,利用辛普森多样性指数和香农—威纳指数对比分析2个林型内部各层次的生物多样性、2个林型之间相对层次的多样性及2个林型总体多样性。结果表明,2个林型乔、灌、草3层物种多样性的高低为: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生物多样性随植被所处林层高度的提升而递减;云冷杉红松林乔木层和灌木层的生物多样性均大于蒙古栎红松林,其草本层的生物多样性小于蒙古栎红松林。  相似文献   

11.
朝阳地区油松人工林天然更新的主要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标准地调查方法对朝阳地区油松人工林天然更新进行了研究,将其归纳为疏林林下更新、林缘更新、侵蚀沟更新、林隙更新和动物传播种子更新5种类型。不同坡向疏林地油松天然更新幼树株数差异明显;侵蚀沟内油松天然更新明显优于正常坡面;阴坡林隙更新良好,阳坡林隙基本不能进行天然更新;油松林缘更新幼树主要分布于距林缘20 m以内;动物传播种子天然更新多以散生天然油松幼树形式存在。  相似文献   

12.
红椿濒危原因分析及保护策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广西红椿(Toona ciliata)天然更新调查及致危原因分析,结果表明:(1)林下很难发现有红椿幼树分布,红椿幼树仅在未及时耕作或铲草的耕地内、道路旁、稀疏灌草坡地见到,在茂密林下仅能见到高度不足10 cm的幼苗,受光照及人为干扰等因素影响较大,红椿天然更新能力极差。(2)红椿的致危原因为种子成苗率低、苗期生长缓慢、种群规模小、近交衰退严重及人为干扰严重等,结合红椿的生物生态学特性,提出了宣传和法制、就地保存、迁地保存和科研观测的保护策略。  相似文献   

13.
利用金沟岭林场8块落叶松人工林固定标准地1986年、2001年、2008年的更新调查数据,研究了其天然更新的密度和分布格局动态。结果表明:林龄为中龄林(1986年)、近熟林(2001年)、成熟林(2008年)时,天然更新密度分别为1 734、1 956、2 544株/hm~2,中龄林、近熟林天然更新等级均为不良,成熟林更新等级为中等;中龄林更新较多的为云冷杉等针叶树种,随着林龄的递增,阔叶树种的更新增多;全林分在中、近、成熟林阶段分布格局均为聚集分布,聚集的程度随着林龄的增加而降低;各个树种更新分布格局也随林龄变动而发生变化,成熟林时,分布格局均为聚集分布。本研究通过分析更新密度和幼苗幼树的格局分布随林龄的动态变化,揭示落叶松人工林天然更新的发展趋势为云冷杉针阔混交林,为林分的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采用样地调查法,对长白山区野生刺五加种群资源现状、群落特征及种群数量进行研究,分析群落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主要灌木物种的重要值及种群个体数量估算,结果表明:野生刺五加种群主要分布在阔叶红松林、蒙古栎林、杂木林和云冷杉林群落内,阔叶红松林内种群区域分布频度最大,部分区域已形成优势群落。云冷杉林内乔、灌木层Pielou均匀度指数(R)均为最高,灌木层生态优势度指数(SN)、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W)最高,而丰富度指数D2和Hurlbert种间机遇指数(H)最低。杂木林内丰富度指数(D1、D2)最高,蒙古栎林内Hurlbert种间机遇指数(H)最高,说明云冷杉林内刺五加群落相对较为稳定,而其他林内由于人为采挖严重,群落相对不稳定。刺五加在阔叶红松林的灌木层占有较高重要性,重要值最大,其大小依次为阔叶红松林杂木林云冷杉林蒙古栎林。  相似文献   

15.
红松幼树生长与上层阔叶树开敞度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红松人工林内,保留天然更新的多种阔叶树,是培育以红松为主的的阔叶红松林的极为重要的途径,也是培育高质量红松人工林的有效措施。许多研究证明,阔叶树与红松伴生不仅为红松生长塑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而且抑制早期结实,减少病虫灾害,减少早期分叉,从而有利于红松形成高大干材,提高经济效益。红松在成林以后,尤其是在10一15龄之后,需光量和对空间的要求日益增多,过密的阔叶树又成为抑制红松幼树生长的关健因子,  相似文献   

16.
基于28个20mx90m样地的调查数据,利用Lotka-Volterra模型,本文分析了长白山北坡阔叶红松(Pinuskoraiensis)林和云冷杉林(也叫暗针叶林)群落交错区优势树种之间的竞争及动态。结果显示:在自然条件下,群落将向两个方向分化,一是以云杉(PiceajezoensisandP.koraiensis)和冷杉(Abiesnephrolepis)为优势的群落,并在达到平衡时冷杉占绝对优势(相对优势度的77.1%):另一种是以红松或云冷杉和阔叶树占绝对优势的针阔混交林,并在达到平衡时,阔叶树在阔叶红松林中占相对优势度的50%,在云冷杉一阔叶林类型中占66%。同时,本研究说明:(1)阔叶红松林和云冷杉林都是长白山气候顶极群落:(2)交错区具有过渡性质:(3)森林群落的分化结果说明演替的方向受局部生境的影响。图1表3参24。  相似文献   

17.
在西南横断山区云杉、冷杉林内对其光合速率进行测定,并对其天然更新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云杉、冷杉的光合速率受光照强度、温度、风速和日照时数的影响较大,湿度及土壤温度的影响较小。采伐迹地上天然更新幼树(苗)的生长,优于林内天然更新的幼树(苗)。林下天然更新,以郁闭度较小而透光率较大的林分为优、  相似文献   

18.
红松耐阴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通过红松伐根断面圆盘年轻的检查,证明红松的生态类型,是属于耐阴性的。红松既属于耐阴性树种,它的耐阴数字,必经过实践的测光方法才能测得。作者于1958年在东北红松林区(小兴安岭的带岭及长白山林区)对于红松更新苗木进行测光研究。关于测光仪器选有两种:一为德国制造的鲁克司光度计,一为格劳开尔测光器。两种仪器配合使用,在12个红松林型内对于林冠下各年龄的红松更新幼苗和幼树进行实测,测得126株红松幼苗和幼树的相对最小耐阴性及相应的高生  相似文献   

19.
在研究了国内外大量文献基础上,从种子生产障碍、种子传播障碍和幼苗幼树建成障碍3个阶段对天然更新障碍机制进行了综述。对种子生产来说,具有生活力的种子缺乏是影响森林天然更新障碍的重要因素。种子雨和土壤种子库动态变化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种子传播限制;分别从种子的输入(即种子雨);种子的输出(种子库的消耗);种子的留存等方面阐述了种子库的变化对更新的影响。对建成障碍来说,光、温度和水分等环境因子对于幼苗幼树建成具有重要的影响;枯落叶层可通过生物因子(动物侵害和微生物致病)、化学因子(化感作用)和物理因子(物理阻断)等对植物更新造成负面影响;不同的植被类型对植物天然更新的影响不同,植被类型(如竹林)是不适宜植物更新的环境。最后提出了今后该领域的研究展望:在植物天然更新障碍时,采取适当营林措施促进更新尤为重要;造成传播障碍中涉及动物行为的过程极其复杂,深化种子传播障碍机制结合动物行为的定量研究,进而建立植物天然更新障碍因子及其影响机制模型应是未来的一个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0.
近天然落叶松-云冷杉林树种竞争关系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4块落叶松-云冷杉间伐实验样地为对象,采用6个与距离无关的竞争指标,研究林木竞争状态在20年间(1986~2006年)的变化及间伐的影响。结果表明,落叶松为主要树种,竞争能力最强,其竞争压力主要来自种内,红松和其他阔叶树的竞争能力有逐渐增强的趋势,因此,随着林分生长,落叶松的竞争主体地位受到了来自其他针叶树云冷杉、红松及阔叶树种的威胁。该林分竞争关系近期相对稳定,但有从落叶松-云冷杉林向阔叶树及红松林发展的趋势。间伐影响种间竞争关系和林分平均竞争水平,影响程度与间伐对象的选择与间伐强度有关。林分竞争水平随间伐强度的增加而降低,但会逐渐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