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 毫秒
1.
正红菇(Russula vinosa)为出发菌株,对其液体发酵生产胞外多糖的培养基组成(碳源、氮源和无机盐)和培养条件(温度、pH值、发酵时间和装液量)对胞外多糖和菌丝体生物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液体发酵培养基的最佳碳源为蔗糖,质量浓度为40g/L;最佳氮源为酵母膏,质量浓度为9g/L;添加无机盐组分为KH2PO42g/L和MgSO41g/L;适宜的发酵条件为初始pH为5.5-6.5,发酵温度为28-30℃,250ml三角瓶装液量为50-60ml,发酵时间为5d。通过优化培养基和发酵条件,胞外多糖产量达到4.96 g/L和菌丝体生物量达到22.34 g/L。  相似文献   

2.
分别用内磁方式、外磁方式制备的磁处理水进行白灵菇液体发酵培养(液体培养基:蔗糖2%,酵母膏0.5%,黄豆粉1%,KH2PO40.2%,MgSO40.15%)。在25℃、130r/min条件下进行摇床液体发酵培养,以菌丝长速为指标,测定不同磁处理方式的磁处理水对白灵菇的液体发酵培养的效应。结果表明,内磁方式磁处理水对液体发酵培养菌种生长速度影响最显著。  相似文献   

3.
2种牛肝菌的生理学特性及抗盐碱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美味牛肝菌和褐疣柄牛肝菌在不同培养基、不同梯度的培养温度、不同pH值条件、不同碳 (C)源和氮(N)源下的生长特性以及抗盐碱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美味牛肝菌适合在MMN培养基上生长 ,褐疣柄牛肝菌适合在PDA、MMN和MRD上生长 ;2菌种适生pH值范围为 4~ 9,最适pH值为 5~ 6 ,最适生长温度为 2 5~ 30℃ ;美味牛肝菌利用最好的C源是葡萄糖和淀粉 ,而褐疣柄牛肝菌利用最好的C源是葡萄糖 ;2菌种对供试的有机N源均利用较好 ,尤以牛肉浸膏为最佳 ;无机N源中 ,2菌种对 (NH4 ) 2 SO4 和KNO3利用较好。抗盐碱性试验表明 :2菌种有一定的抗盐碱能力 ,但pH和盐的双胁迫作用显然对菌丝体生长影响显著 ,菌丝体干质量下降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4.
毛尖蘑是生长在金矿开采后的沙滩上的一种野生珍稀食用真菌。研究了深层发酵生产毛尖蘑菌丝体试验,报道了适宜毛尖蘑的发酵培养基和摇瓶发酵条件:玉米2%、蔗糖2%、磷酸二氢钾0.3%、七水硫酸摸0.15%,培养逼度20~22℃,培养基起始pH值6.0~6.2,摇瓶转速140~160r/min,为工业化生产发酵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硫磺菌液体培养基及pH值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试验以硫磺菌菌丝体的生物量为测量指标,对硫磺菌菌株6 600液体培养基配方以及初始pH值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硫磺菌菌株6 600液体培养最佳培养基配方为:玉米粉3%,蛋白胨1.5%,MgSO4.7 H2O0.05%,KH2PO40.2%。液体培养基最适初始pH值为5.0。液体培养基中添加微量的VB1不利于菌丝的生长。  相似文献   

6.
为掌握白僵菌发酵罐培养技术,白僵菌可工业化生产,以宜昌夷陵区白僵菌菌种为材料,对白僵菌液体发酵罐发酵培养的培养基、菌种生长形态、生长环境的pH值进行试验研究,从而确定转罐时间等液体发酵罐发酵技术参数。结果表明:在液体发酵培养中,碳、氮、磷为白僵菌生长必需的三要素,不同生长时期三要素比例不同,初期加入少量微量元素有助于提高白僵菌孢子生长速率和增加数量;在白僵菌液体发酵生长史中,初始pH值为6,继而在pH值4~5的环境中生长速率最快;前42~45 h在种子罐中主要产菌丝体,在转罐后21~26 h发酵罐中主要产孢子体。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外生菌根菌-厚环乳牛肝菌(Suillus grevillei(Kl.)Sing.)8001菌株的发酵条件进行了研究,其中培养基初始PH以4.5-5.6为宜,装液量选为150ml/500ml三角瓶,该菌株不需要特殊的碳源和氮源。14L发酵罐液体深层发酵结果表明,8001菌株具有发酵周期短、生长迅速、易于工业化生产等特点,本研究为外生菌根菌剂的大规模工业化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深层发酵培养是扩大菌种的主要方式之一,采用摇瓶法对暗褐网柄牛肝菌(Phlebopus portentosus)适宜的碳源、氮源、发酵条件进行研究,筛选出适合暗褐网柄牛肝菌生长的最佳碳源为甘露醇,其菌丝生物量平均为40.3 g/L,最佳氮源为酵母膏,其菌丝生物量平均为95.8 g/L;发酵条件为:震荡速度130 r/min,培养温度28℃,接种量在250 mL三角瓶装液量100 mL的情况下为1.62cm2,培养周期10 d。  相似文献   

9.
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分析的方法对美味牛肝菌菌丝生长的液体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最适发酵条件为:培养温度28℃、摇床转数170 r/min、pH4.1、装液量100 mL,为美味牛肝菌的栽培提供前期的试验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为提高印度梨形孢(Serendipita indica)液体发酵的培养效率,对印度梨形孢液体发酵培养基进行优化。首先运用单因素试验筛选出基础液和影响因子;再通过最陡爬坡试验确定影响因子浓度;最后以印度梨形孢菌丝鲜重和干重为响应值建立二次回归方程,运用响应面中心组合设计进行液体发酵培养基成分优化。结果表明:印度梨形孢液体发酵培养基最佳配方为:马铃薯滤液100 mL(水100 mL,马铃薯20 g),麦芽汁4.370 mL,酵母粉0.052 g,硫酸镁0.040 g。使用此配方,摇瓶培养3天后,获得菌丝平均鲜重为12.935 g,平均干重为0.262 g。与PDB培养基相比,鲜重和干重分别提高了300.023%和92.647%,极大的提高了印度梨形孢发酵培养效率。  相似文献   

11.
于初始底物质量浓度100 g/L,酶解6 h、12 h分别补料50 g/L条件下,以总底物质量浓度200 g/L的绿液预处理玉米秸秆,先预酶解24 h后同步糖化发酵48 h,体系中乙醇质量浓度47.58 g/L,乙醇得率为0.42 g/g(以纤维素计,下同)。而不经预酶解直接同步糖化发酵72 h,体系中乙醇质量浓度48.57 g/L,乙醇得率为0.43 g/g。与基于补料预酶解的半同步糖化发酵相比,补料同步糖化发酵技术工艺简单,适合于高浓度底物绿液预处理玉米秸秆的生物转化。  相似文献   

12.
选择园林养护中枯枝等剩余物,在同等温度湿度、同等启动因子等外部条件下,分别以美博士及百惠品牌单菌种及美博士百惠品牌混合菌种发酵,研究混合菌种对基质发酵及其应用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多菌种混合发酵对于菌种产酶效率具有明显影响。由单菌种向混合菌种的发酵菌种的改善,可以有效的缩短基质发酵周期,新周期为原周期的1/3,新周期比原周期缩短15天生产时间。经此工艺发酵的基质对于植物生长有明显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刘峰 《绿色科技》2011,(8):58-60
以江苏省睢宁县发酵床养殖为例,分析了目前我国传统生猪养殖业的发展现状,探讨了发酵床养猪技术在国内外的发展情况和在睢宁县的推广应用,对该种技术优点及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存在的不足问题并提出了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4.
白灵菇胞外多糖发酵条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白灵菇胞外多糖的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筛选,结果表明,白灵菇液体菌种最适培养条件为:培养基为葡萄糖2.0%,玉米粉2.0%,酵母粉0.3%,黄豆粉1.5%,磷酸二氢钾0.2%,硫酸镁0.15%,硫酸钙0.2%,ZnSO40.002%;摇瓶装液量100ml,接种量10%,起始pH为6.5,摇瓶转速160r/min。  相似文献   

15.
玉米芯经碱预处理后,采用米根霉对其发酵制备L-乳酸,同时考察分步糖化发酵(SHF)和同步糖化发酵(SSF)两种工艺。实验结果表明,水洗碱预处理玉米芯酶水解性能优于未水洗碱预处理玉米芯,水洗过程可显著提高米根霉发酵性能。分步糖化发酵工艺下,米根霉于40℃下发酵48 h,可将含有31.84 g/L葡萄糖、6.38 g/L木糖的酶解液转化为14.65 g/L的L-乳酸,L-乳酸得率为0.29 g/g(以绝干物料计,下同);同步糖化发酵工艺下,米根霉40℃发酵36 h将底物质量浓度为50 g/L的水洗碱预处理玉米芯高效转化为L-乳酸,L-乳酸得率为0.44 g/g。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不同微生物发酵的普洱茶翻堆样中茶褐素提取物主要成分含量及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木霉、黑曲霉、酵母菌、米曲霉及根霉的最后一翻样中茶褐素的量分别达12.57%、16.41%、15.51%、14.26%和17.84%。翻堆样中茶褐素提取物中的茶褐素、多糖和蛋白质含量随发酵时间的延长总体呈上升趋势,茶黄素和茶红素含量随茶褐素含量的增加呈下降趋势,且减少值小于茶褐素的增加值。木霉、黑曲霉、酵母菌、米曲霉及根霉的最后一翻样中茶褐素提取物中的茶褐素质量分数分别为35.30%、43.50%、39.21%、44.83%和39.56%;茶黄素分别为0.85%、0.77%、0.75%、0.77%和0.89%;茶红素分别为0.53%、3.49%、0.26%、4.00%和3.30%;多糖分别为27.81%、23.35%、33.09%、21.11%和27.14%;蛋白质分别为28.57%、26.96%、26.44%、26.00%和26.61%。说明不同微生物发酵样中茶褐素提取物的化学组成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7.
对高毒BT菌株——CF1263进行液体振荡培养和正交试验结果表明:依据碳源、氮源和无机盐对芽孢产量的影响,对液体培养基进行成分优化组合,在碳源和氮源中分别筛选出最佳因子,淀粉、蛋白胨、牛肉膏、麦麸、酵母粉,从无机盐中筛选出KH2PO4和MgSO4.7H2O。运用以上7个因素进行L18(37)因素3水平的正交试验,从而得出CF1263最优配方为1.5%淀粉、2%蛋白胨、0.2%牛肉膏、0.3%麦麸、2.0%酵母粉、0.1%KH2PO4和0.2%Mg-SO4.7H2O。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