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涪陵区小石溪小流域地处城郊,傍依乌江、319国道贯穿腹地.15年来,通过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模式的实施,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水土保持等生态经济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与生态经济发展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只有进一步强化流域生态经济建设的目标任务,明确流域生态经济建设的重点,实施流域生态经济建设措施,才能稳步推进流域治理进程,实现生态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
在分析江苏省流域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基础上,对实施流域生态管理过程中涉及的若干问题研究,提出:①完善流域生态管理的政策支撑体系,要有相关法律法规制度保障、有完善的规划体系可执行;②改革流域管理体制,打破流域与行政区域的隔阂,建立江苏省流域委员会;③创新流域生态管理机制,建立流域安全机制、生态补偿机制、流域协作轴线、多参与流域决策系统和虚拟水战略等;④强化流域生态管理的技术支持,施行生态管理技术和数字流域建设等。  相似文献   

3.
高曦  田海燕 《农业工程》2017,7(5):90-92
近年来,中国正在从经济、社会、生态及人与自然和谐等多角度出发在流域沿岸乡村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这不仅加快了农村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促进了农村生态农业的发展,也极大地增加了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力度,对流域治理起到了一定的间接推动作用。以福建省桃溪流域永春县的美丽乡村建设为背景,调研美丽乡村实施前后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居民水环境保护意识的变化,并结合水环境监测的手段,对比美丽乡村实施前后桃溪流域污染源强及水质环境的变化,分析美丽乡村建设在流域治理方面的贡献,为美丽乡村建设在推动流域治理方面的作用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为保护右江流域生态环境,协调郁江乃至珠江上下游各方经济利益,更好的激励上游地区生态环境保护行为,通过分析右江流域水生态现状、存在问题、现有生态补偿政策环境及其在郁江流域、珠江流域中的地位和作用,利用外部性理论,分析提出了右江流域水生态补偿模式。通过对标对表有关生态保护规划和区划成果,立足百色市实际,提出了右江流域水生态补偿内容、补偿主客体、补偿标准和补偿方式,初步构建右江流域水生态补偿机制框架,并提出有针对性的补偿政策建议,为水生态补偿实施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5.
新疆奎屯河流域位于天山北坡地区,为准噶尔盆地温带干旱荒漠与绿洲生态区.奎屯河流域是北疆具有代表性的流域之一,其生态文明建设意义重大.本文分析了奎屯河流域存在的生态问题,提出了本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工程措施及建议,概括说明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效益.  相似文献   

6.
苏子河流域生态补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生态环境危机日益加剧的社会背景下,流域生态补偿已成为恢复和保护流域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苏子河流域是大伙房水库的重要水源涵养地,近年来由于生态补偿制度不完善,严重阻碍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制约了流域经济的发展。探讨了苏子河流域生态价值的计算,为该地区补偿标准的确定提供了依据。在分析苏子河流域生态补偿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生态补偿的基本思路和较完善的生态补偿体系,以确保整个流域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新和县"百里风区"生态林建设用水与渭干河流域生态需水问题的研究分析,科学、合理的提出了适宜的生态林建设规模,在不占用渭干河流域下泄生态用水的前提下提出利用灌区余水和汛期洪水进行新和县"百里风区"生态林建设,从而增加地表植被覆盖度,逐步改善和恢复"百里风区"脆弱的生态环境,以实现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基于组合赋权模型的小洪河流域生态补偿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了生态补偿效果综合评估指标体系,涵盖社会经济发展、污染排放与监测、污染处理水平三个层面;建立了基于层次分析法与熵权法的组合赋权模型,综合考虑主观与客观评价,核算生态补偿效果综合指数。以小洪河流域为例,对流域内4县2008~2015年在生态补偿政策实施前后的补偿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通过流域生态补偿政策的实施,小洪河流域4县的综合生态补偿效果呈上升趋势,且各县水环境质量差异明显缩小,表明流域生态补偿已取得一定的效果。研究成果能够为生态补偿效果评价提供科学参考与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
水资源的可持续合理开发利用在黑河流域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黑河流域自2000年开始实施国务院调水方案,2001年实施流域综合治理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治理成绩,在此基础上,今后如何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作者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索,从规划的制定、节水技术的推广、用水管理、水价改革、生态保护、污水处理等方面出发,对提高黑河水资源的承载能力,促进黑河中游水资源高效利用与可持续发展,保护和改善流域及周边地区生态环境,推动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一些对策、措施,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新和县“百里风区”生态林建设用水与渭干河流域生态需水间问题的研究分析,科学、合理的提出了适宜的生态林建设规模,在不占用渭干河流域下泄生态用水的前提下提出利用灌区余水和汛期洪水进行新和县“百里风区”5.8×104hm2生态林建设,从而增加地表植被覆盖度,逐步改善和恢复“百里风区”脆弱的生态环境,以实现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丑洋  郭琴 《农业工程》2018,8(1):53-56
农村住宅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村经济、社会、生态和文化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从生态住宅建设角度出发,借鉴国外农村住宅建设经验,依据我国农村住宅建设现状,通过国内外农村住宅建设对比分析,总结国外农村生态住宅建设对我国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高曦  薛雄志 《农业工程》2017,7(2):96-101
流域综合治理是当前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热点问题。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农村各项产业的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一系列的流域面源污染问题。探索中国流域水污染治理新模式,找到解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新路径迫在眉睫。国家在2012年底提出了“美丽乡村”建设战略,给乡村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也对乡村自然环境的改善带来积极的推动作用。以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区过芸溪流域为研究案例,基于该流域的水质监测数据进行分析,讨论该流域“美丽乡村”建设对水质改善,尤其是改善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状况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分析“美丽乡村”建设与流域综合治理有效整合的关系,探讨其结合的可行性与保障措施。研究认为,“美丽乡村”建设可以“百姓富,生态美”为总体原则,变流域周边的生态环境资源为发展之本,在保护流域自然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同时,推进流域综合治理、村民生活生产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黑河流域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在有限的水资源条件下,如何实现流域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是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探讨通过采取提高流域经济社会及生态用水效率、增强干流骨干水利枢纽工程保障能力、强化水功能区管理等对策措施,实现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14.
解决城市生态绿地灌溉用水的途径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水资源不足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和城市化步伐的加快,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建设所面临的供水危机将会越来越严重,特别是城市生态绿地建设的供水问题,将会面临严峻的挑战。解决这些问题和迎接挑战迫切需要城市生态绿地建设供水理论和技术的创新。提出以城市污水的再生利用作为生态绿地供水的稳定水源。以城市雨水收集利用作为城市生态绿地供水的补充水源,配合高效节水灌溉技术与城市绿地水管理技术,实现以城市水资源培育城市绿地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15.
葫芦岛市建昌县2014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大凌河流域生态综合治理项目分布在建昌县新开岭乡新开岭村、贺杖子乡碾房村、素珠营子乡梁杖子村.通过该项目治理后,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经济效益十分显著,社会效益巨大,促进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同时工程建设也起到了科技示范作用,为推动生态环境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保障.  相似文献   

16.
高洁 《农业工程》2018,8(2):57-61
湿地是地球上宝贵的自然资源,蕴含着巨大的生态价值和社会效益。在生态园林城市的建设中,城市湿地资源若经过合理地开发利用,能成为具有生态功能的现代城市绿化景观,为城市增添游憩的空间以及旅游资源。以延安市为例,在掌握延安市湿地自然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湿地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并对延安城市湿地绿化营造的方法提出了合理化建议,同时较系统地探讨了延安市湿地公园的构建模式,以期对其他类似河谷型城市的湿地绿化建设提供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7.
金沙江干热河谷区麻疯树资源开发潜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麻疯树具有耐干旱、贫瘠和不择土壤等特点,是干热河谷荒漠化区生态植被恢复的优势树种,其果实是生产生物柴油及医药用品的优质原料。为此,通过对干热河谷荒漠化区域人工种植麻疯树的生态植被恢复进行示范研究,分析评价了麻疯子制备生物柴油的品质指标;提出了云南北部地区以东川干热河谷区为中心的麻疯树资源开发利用的发展策略及建设的主要内容,旨在为金沙江干热河谷荒漠化控制区生物柴油原料林建设及生态植被恢复提供基础背景资料和指导。  相似文献   

18.
基于多场景模型的沙漠-绿洲交错带林草生态网络模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沙漠的迅速扩张对生态脆弱地区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构成了巨大威胁。选取位于沙漠绿洲地区的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磴口县作为研究区,以遥感影像数据和DEM数据为基础,设置11种发展策略,利用引力模型和MCR模型构建了森林-草地生态网络(FG生态网络)多场景仿真模型,提取出不同发展策略下的生态网络,并利用复杂网络理论分析了11种发展策略中网络的拓扑结构和统计特征。结果表明,发展策略的不同会造成不同的生态基质,本文构建的模型可以模拟受基质变化影响的斑块之间的相互作用。随着发展策略中经济发展的比重增加,研究区内连接生态斑块的生态网络逐渐遭到破坏,部分生态斑块之间的连接方式发生了变化,并且网络连通性和核数、平均节点连接数等指标呈下降趋势。(0. 9,0. 1)发展策略中网络密度略有增加,而其他策略中网络密度随经济发展比重的增加而逐渐减小。经济发展不一定导致该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在现有自然条件下,研究区仍有经济发展空间,但发展空间有限。识别出36个关键生态节点,识别出研究区骨架廊道总长度为1 236. 89 km。建议加强关键生态节点、骨架廊道的生态建设与保护,实行较严格的生态管控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