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SMT法对某奶牛场505头泌乳牛进行乳房炎检测的结果显示:该奶牛场奶牛隐性乳房炎头阳性率为42.38%(214/505),临床型乳房炎头阳性率为8.32%(42/505),乳区阳性率为22.02%(421/1912)。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奶牛隐性乳房炎主要致病菌的快速检测方法,本试验选取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某规模化奶牛场39头隐性乳房炎患牛,利用Chelex-100方法直接提取奶样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及停乳链球菌DNA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利用Chelex-100方法直接提取奶样中病原菌DNA检测奶牛隐性乳房炎,具有简单、快速、经济、无污染、PCR敏感性高等优点,对PCR快速检测奶牛隐性乳房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调查了新疆石河子某奶牛场的隐性乳房炎的发病情况,采集200份乳样进行细菌的分离鉴定,共检测出隐性乳房炎病牛58头,检出率29%;分离到5种7株病原菌,其中主要的致病菌为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  相似文献   

4.
为了检测和调查新疆库尔勒市某奶牛场泌乳奶牛乳房炎的发病率,对该奶牛场养殖的32头泌乳期奶牛用凝乳法进行了隐性乳房炎检测。结果表明,隐性乳房炎奶牛阳性率为40.63%,且乳房炎阳性率随奶牛使用年限的增加而增加;用挤奶机器挤奶的奶牛乳房炎阳性率高于手工挤奶,后乳区的乳房炎阳性率高于前乳区。  相似文献   

5.
研究旨在了解北疆某规模化奶牛场奶牛乳房炎患病率和发病牛乳汁中主要致病菌的种类。通过采用美国加州乳房炎检测(CMT)和体细胞数检测(SCC)对隐性型乳房炎进行诊断,临床外观法诊断临床型乳房炎并进行主要致病菌分离鉴定。结果显示:该奶牛场的临床型乳房炎头阳性率及乳区阳性率分别为1.65%(12/728)和0.41%(12/2 896);隐性乳房炎头阳性率及乳区阳性率分别为5.45%(39/716)和1.46%(42/2 884);瞎乳头率为0.55%(16/2 912)。该牛场不同胎次间的奶牛患隐性乳房炎的头阳性率差异显著。从12份临床型乳房炎乳汁样本中初步分离鉴定出2株金黄色葡萄球菌、5株大肠杆菌和5株链球菌属。研究表明,该奶牛场奶牛乳房炎患病率较低,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链球菌属可能是该牛场乳房炎主要致病菌。  相似文献   

6.
某奶牛场奶牛乳房炎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SMT法对某奶牛场505头泌乳牛进行乳房炎检测结果显示:该奶牛场奶牛隐性乳房炎阳性率为42.38%(214/505),临床型乳房炎阳性率为8.32%(42/505),乳区阳性率为22.02%(421/1912)。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广西梧州市飞天奶牛场奶牛乳房炎的发病情况及病因,本试验采用快速诊断法(简称BMT)对该奶牛场180头奶牛共702个乳区进行了一次检测鉴定,并采集患临床型乳房炎奶牛乳样进行细菌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显示180头奶牛有85头患有乳房炎,其中8头为临床型乳房炎,77头为隐性型乳房炎,奶牛乳房炎的发病率占47.2%,其...  相似文献   

8.
采用CMT诊断法对贵阳市所属清镇市、乌当区、花溪区和开阳县的4个规模化奶牛场进行了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病率调查,共检测284头,1136个乳区。结果表明:头发病率为53.8%,乳区发病率为26.1%;奶牛隐性乳房炎的阳性率与胎次、年龄有很大关系,不同胎次和年龄的泌乳期奶牛隐性乳房炎阳性率差异极显著(P〈0.01)。  相似文献   

9.
乳房炎对牛奶产业和人类健康构成的危害愈来愈严重,是侵害奶牛最严重的疾病之一。为了掌握和摸清某规模奶牛场奶牛隐性乳房炎感染、流行情况,2014年8月底对银川市某规模奶牛场奶牛隐性乳房炎致病菌进行检测。采用5%绵羊红细胞血琼脂板对该场的40头泌乳奶牛乳样进行分离培养检测。结果显示该场奶牛隐性乳房炎阳性率为62.5%(25/40),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头孢噻肟、哌拉西林、阿米卡星最敏感,而青霉素、克林霉素、氨苄西林为耐药。  相似文献   

10.
金华市某奶牛场奶牛隐性乳房炎发病情况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金华市某奶牛场200头健康泌乳牛的770个乳区进行隐性乳房炎检测,连续检测3个月,结果显示:该牛场隐性乳房炎的个体房炎的发生率与挤奶操作程序、月份、泌乳期、胎次、产奶量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辽宁阜新某奶牛场奶牛隐性乳房炎发生情况,采用体细胞计数法对奶牛场中94头临床表现健康的奶牛进行隐性乳房炎筛查,对检测后的阳性乳样进行链球菌的分离鉴定,并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对分离所得的链球菌进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牛场奶牛隐性乳房炎的检出率为48.94%;对34株奶牛隐性乳房炎链球菌分离株进行体外药敏试验,发现菌株对头孢氨苄、磺胺间甲氧嘧啶和磺胺甲基异恶唑耐药率最高(100%);对苯唑西林、阿奇霉素、林可霉素、多西环素、土霉素、红霉素的耐药率均在82.4%以上;对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和环丙沙星较敏感,敏感率分别为44.1%、50.0%及52.9%。结果表明:该奶牛场隐性乳房炎源链球菌多重耐药现象严重。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了摸清辽西地区规模化奶牛场奶牛隐性乳房炎发病情况,[方法]本研究应用美国加州奶牛乳房炎检测方法(California mastitis test, CMT)对规模化奶牛场奶牛定期采集奶样进行隐性乳房炎动态监测。通过临床检查和CMT方法对辽西地区5个规模化奶牛养殖场共1 326头泌乳期奶牛进行了隐性乳房炎的监测,[结果]统计结果显示,隐性乳房炎发病率高达41.25%,发病率以夏秋季节最高,随着年龄增大,胎次增多,泌乳增加,乳房炎的发病率增高。[结论]研究结果表明辽西地区奶牛乳房炎发病情况较为严重,需要规模化奶牛养殖场高度重视,同时为该地区奶牛场乳房炎的防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我国部分地区奶牛乳房炎的病因及发病情况调查   总被引:43,自引:0,他引:43  
1980~1989年对22个城市32个奶牛场10371头成年泌乳牛进行乳房炎病因及发病情况调查,并对其中3384头泌乳期奶牛的12660个乳区进行隐性乳为检查,结果临床型乳房炎奶牛发病率为33.41%,隐性乳房炎奶牛头阳性检出率为73.91%,乳区阳性检出率为44.74%,采集2015份患乳房炎和健康奶牛奶样进行细菌性检查,临床乳房炎,隐性乳房炎和健康奶样病原菌检出率分别为85.37%,62.76  相似文献   

14.
皖北地区奶牛场奶牛隐性乳房炎调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试验应用体细胞计数法,4%苛性钠法,BTB法和6%H2O2平板法对安徽省皖北地区10个奶牛场的健康乳区进行了隐性乳房炎的检测。结果表明奶牛场奶牛隐性乳房炎检出率综合评判为36.4%。其中私营奶牛场奶牛隐性乳房炎检出率和乳区阳性率较高。  相似文献   

15.
奶牛隐性乳房炎是危害奶牛场生产作业的重要疾病之一,防治不当将造成巨额经济损失。对四川雅安地区某牛场的86头泌乳期奶牛进行隐性乳房炎发病情况的调查统计。采用兰州乳房炎检测法(LMT)对隐性乳房炎进行检测,结果显示,该牛场隐性乳房炎的发病率达44.77%。采取科学的防治措施能够有效预防和控制奶牛乳房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采用美国加利福尼亚快速诊断法(CMT法)对四川四家大型奶牛场(A、B、C、D)96头泌乳奶牛的360个乳区进行隐性乳房炎的检测,对患隐性乳房炎的奶牛及其乳区的阳性率进行了样本百分数差异显著性检验,并对患隐性乳房炎奶牛的胎次、日产奶量、年龄与发生率的关系进行了相关性检验。结果得出:被检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头发生率为25%,乳区发生率为9.17%;奶牛隐性乳房炎发生率和泌乳奶牛年龄、胎次呈显著正相关,奶牛隐性乳房炎发生率对日产奶量也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吉林地区4个奶牛场的878头奶牛进行乳房炎试验调查,调查发现,这些奶牛场隐性乳房炎的发病率为35.99%,引起隐性乳房炎的病原菌主要为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同时笔者对发病率与乳区、泌乳阶段、年龄、胎次等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各乳区间发病率差异不显著;各泌乳阶段的隐性乳房炎阳性率差异显著(P<0.05);隐性乳房炎的发病率随着奶牛年龄的增加而有所上升(P<0.01);不同胎次组间发病率差异极显著(P<0.01)。  相似文献   

18.
乳房炎是奶牛业生产中最为常见的疾病,其中以隐性乳房炎的发病率较高,部分隐性乳房炎如果不及时诊断、治疗,大多可转变成临床型乳房炎,因此乳房炎的诊断非常重要。利用牛乳pH值的变化,不仅可以间接诊断出奶牛隐性乳房炎,还可以确定其发病的程度,检测隐性乳房炎,评价群体的健康状况。2014年3-4月对杜蒙县巴彦查干乡某奶牛场的280头泌乳牛用以下三种常见方法进行检测,并且对所得到的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从而得到结果的重合率,讨论检测的难易程度。上海乳房炎检测法(SMT)、溴麝香草酚蓝指示剂法(BTB指示剂法)和改进体细胞检测方法有各自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四川地区奶牛乳房炎初步调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次试验采用临诊检查法、病原菌分离、B.M.T试剂检查、体细胞计数法对四川地区4个奶牛场的80头泌乳奶牛进行了乳房炎的检测.结果表明临床型乳房炎阳性率为18.8%,隐性乳房炎头数阳性率为73.8%.  相似文献   

20.
为了了解奶牛隐性乳房炎的主要病原菌及其对抗生素的敏感程度,从而为奶牛隐性乳房炎的有效防治和合理用药提供有利的理论依据。本研究采用兰州奶牛隐性乳房炎检测试剂(ILMT)方法对神木县某奶牛场51头奶牛200份奶样进行隐性乳房炎检测,选取强阳性乳样进行细菌分离鉴定,经革兰染色,生化试验鉴定,对主要病原菌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隐性乳房炎发病率为31.37%(16/51),乳区阳性率为17.5%(35/200);引起奶牛隐性乳房炎的病原菌主要有葡萄球菌,链球菌,肠杆菌3大类,且有两种病原菌的混合感染,其中耶尔森菌属和表皮葡萄球菌为主要病原菌;对3大类病原菌都敏感的抗生素药物有环丙沙星、四环素、头孢哌酮、庆大霉素、万古霉素5种药物,目前在临床上可选用此类药物治疗奶牛的隐性乳房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