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北太平洋公海灯光围网渔业是近年来我国新兴的远洋渔业项目,其中日本鲭(Scomber japonicus)、远东拟沙丁鱼(Sardinops sagax)、巴特柔鱼(Ommastrephes bartrami)和秋刀鱼(Cololabis saira)是主要渔获组成,厘清关键鱼种的渔场重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对研究渔场的形成机制及指导渔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利用2016—2017年北太平洋灯光围网渔业渔获数据及海表温(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叶绿素(Chl-a)等环境因子,通过广义可加模型等分析渔获量的季节性变化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结果表明,北太平洋渔场重心整体上在渔汛初期向东北方向偏移,8—9月后期往西南折返。研究发现日本鲭渔场集中在148°E—154°E、40°N—42°N,远东拟沙丁鱼渔场集中在149°E—153°E、40°N—42°N,巴特柔鱼渔场集中在150°E—154°E、40°N—42°N,秋刀鱼渔场集中在150°E—153°E、41°N—42°N;2016—2017年北太平洋公海日本鲭的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 effort, CPUE)最适SST介于13~20.18℃,最适Chl-a介于0.1~0.8 mg·m~(-3);远东拟沙丁鱼CPUE最适SST介于12~19.1℃,最适Chl-a介于0.3~0.88 mg·m~(-3);巴特柔鱼CPUE最适SST介于14~22℃,最适Chl-a介于0.2~1.1 mg·m~(-3);秋刀鱼CPUE最适SST介于14~21℃,最适Chl-a介于0.24~0.98 mg·m~(-3)。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超强厄尔尼诺事件对西北太平洋海域柔鱼(Ommastrephes bartarmii)资源量变动的影响,并分析柔鱼栖息地在极端气候条件下的变化规律,根据上海海洋大学鱿钓科学技术组提供的中国柔鱼生产捕捞数据,比较2008年正常气候年份与2015年超强厄尔尼诺年份的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产量、捕捞努力量以及渔场纬度重心(LATG)的变化;利用栖息地适宜性指数模型对西北太平洋柔鱼栖息地的海表温度(SST)、光合有效辐射范围(PAR)和海表面高度距平(SSHA)3个关键环境因子进行分析。渔业数据时间为2008年和2015年9—11月,数据覆盖范围为36°N~48°N、150°E~170°E。结果发现,相对于2008年正常年份,2015年超强厄尔尼诺事件下的CPUE明显降低,且LATG向南偏移;此外,2015年适宜的SST和PAR范围均显著降低,导致适宜的栖息地面积与正常年份相比大幅减少;最适宜的SST和PAR等值线向南偏移,导致有利的栖息地纬度位置向南移动。研究认为,2015年超强厄尔尼诺事件发生时,柔鱼渔场环境不适于柔鱼生长,适宜栖息地面积减少且向南移动,导致该年份柔鱼资源丰度骤减,渔场向南偏移。  相似文献   

3.
太平洋褶柔鱼秋生群产卵场环境变化及对资源丰度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日本渔业机构提供的2002-2011年太平洋褶柔鱼(Todarodes pacificus)秋生群的生产统计数据,结合产卵场环境数据以及厄尔尼诺指数(Ni1o 3.4区海表温度距平值,NI)和太平洋年代际涛动指数(PDOI),利用交相关函数分析NI和PDOI与太平洋褶柔鱼秋生群资源丰度(CPUE)、产卵场海表温度(SST)、叶绿素a(Chl-a)浓度以及适宜产卵场面积(Ps)之间的关系,检验不同气候条件下太平洋褶柔鱼产卵场环境变化。结果表明,NI与CPUE和Ps均显著正相关,与产卵场SST显著负相关,但与Chl-a浓度相关性不显著;PDOI与CPUE显著正相关,与SST显著负相关,与产卵场Ps和Chl-a浓度相关性均不显著。PDO位于正位相或发生厄尔尼诺事件时,太平洋褶柔鱼秋生群的产卵场SST偏低,Chl-a浓度偏高,Ps增大,提供了有利的资源量补充条件,太平洋褶柔鱼秋生群资源丰度增加;而PDO位于负位相或发生拉尼娜事件时,产卵场SST上升,Chl-a浓度降低,Ps减小,不利于资源量的补充,其资源丰度相应降低。研究表明,PDO模态转换以及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对太平洋褶柔鱼秋生群产卵场环境和资源丰度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4.
阿根廷滑柔鱼(Illex argentinus)是西南大西洋重要的经济性头足类,也是中国大陆鱿钓渔业重要的捕捞对象,掌握其渔场时空分布特性及其与海洋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合理开发、有效管理资源的基础。本文根据20002010年中国大陆鱿钓渔业在西南大西洋39°2010年中国大陆鱿钓渔业在西南大西洋39°51°S、57°51°S、57°67°W海域的生产统计数据,对西南大西洋阿根廷滑柔鱼中心渔场时空分布及与海洋表层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67°W海域的生产统计数据,对西南大西洋阿根廷滑柔鱼中心渔场时空分布及与海洋表层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5月间,阿根廷滑柔鱼产量及作业次数在纬度方向由南向北逐渐递增,经度方向上由西向东逐渐递增。不同年份间,阿根廷滑柔鱼渔场重心纬度方向上存在显著性差异,而经度方向分布则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相关性分析表明,15月间,阿根廷滑柔鱼产量及作业次数在纬度方向由南向北逐渐递增,经度方向上由西向东逐渐递增。不同年份间,阿根廷滑柔鱼渔场重心纬度方向上存在显著性差异,而经度方向分布则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相关性分析表明,15月阿根廷滑柔鱼渔场重心纬度、经度的变化与SST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并且渔场重心均随着SST的升高呈现向南和向西移动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东黄海鲐鱼资源丰度与表温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崔科  陈新军 《南方水产》2007,3(4):20-25
根据1998~2004年东黄海区鲐鱼灯光围网生产统计资料和相应年份的海洋表层水温(SST)数据以及厄尔尼诺现象的表征指标(Elnio3·4A),以31°N线将东黄海区域划分为南部和北部2个作业渔场,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Marine Explorer4·0对鲐鱼的资源丰度和作业渔场进行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的分析和研究,并探讨其与SST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北部作业渔场的平均单位努力渔获量(CPUE)高于南部作业渔场,且前者较为稳定。通过对产卵场SST与资源丰度的关系分析发现,产卵场在4~5月产卵期的SST与当年南部作业渔场的CPUE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每年3~4月Elnio3·4A指标与次年南部作业渔场CPUE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6.
秘鲁外海茎柔鱼资源丰度和补充量与海表温度的相关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冰 《海洋渔业》2013,35(3):296
茎柔鱼(Dosidicus gigas)广泛分布在东太平洋海域,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捕捞种类。本文根据2003~2010年我国鱿钓船在秘鲁外海的生产统计数据和遥感获取的海表温度(SST)数据,利用典型相关性分析法和Marine Explore软件分析了茎柔鱼的资源丰度和补充量(以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为指标,t.d-1)与栖息海域20°N~20°S、70°W~110°W各渔区SST的相关性,获得影响秘鲁外海茎柔鱼资源丰度和补充量的SST因子,并建立关系模型。结果表明,当年资源丰度与SST的相关性最高值为5月份92.5°W、12.5°N海区(相关系数为0.94,P<0.001),该海区SST最适范围为29.8~30.5℃;下一年度资源补充量丰度指数与当年SST的相关性最高值为6月份98.5°W、11.5°N海区的(相关系数为0.93,P<0.01),该海区SST最适范围为29.1~30.5℃。同时,分别建立了基于SST因子的资源丰度预测模型(P<0.01)。研究认为,秘鲁外海茎柔鱼资源丰度和补充量可较好利用SST因子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7.
张硕  李莉  陈新军 《水产学报》2018,42(5):704-710
太平洋褶柔鱼是世界上重要的大洋性经济柔鱼类资源,其资源易受海洋环境因子的影响,科学预测其资源丰度有利于科学生产和管理。本实验依据2000—2010年太平洋褶柔鱼冬生群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以及产卵期间(1—3月)产卵场(28°~40°N、125°~140°E)的海表温(SST)数据,进行SST与CPUE的相关性分析,选取统计学有意义的SST作为影响资源丰度的因子,分别建立多元线性和BP神经网络的资源丰度预报模型,并利用2011和2012年的CPUE进行验证。结果显示,CPUE与产卵场1—3月SST相关系数较高的海域分别为1月的S1(30.5°N,136.5°E)和S2(31.5°N,136.5°E),2月的S3(30.5°N,137.5°E)和S4(30.5°N,135.5°E),3月的S5(37.5°N,129.5°E)和S6(37.5°N,130.5°E)。在多元线性及不同结构的BP神经网络等5种预报模型中,结构为6-4-1的BP神经网络模型预测精度最高,2011—2012年CPUE预测值精度平均为98%。研究表明,30°~32°N、135°~138°E和37°~38°N、129°~131°E附近海域的6个环境因子代表着1—3月产卵场暖流(黑潮和对马海流)势力的强弱,决定着当年太平洋褶柔鱼冬生群资源丰度,所建立的BP神经网络模型可作为其资源丰度的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8.
探索渔业资源丰度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并掌握种群分布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机制, 是养护资源、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然而, 渔业资源的变化受多个环境因素的综合影响, 这些因素之间存在复杂且相关的关系。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环境因子对种群分布和资源丰度等直接影响, 而忽视了环境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为了探索不同环境因子及其相互关系对毛里塔尼亚双拖鲣种群资源量的影响机制与路径, 本研究基于 2017—2019 年毛里塔尼亚海域双拖渔业鲣(Katsuwonus pelamis)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 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EM)构建海表面温度 (SST)、海表面盐度(SSS)、海面高度异常(SLA)、溶解氧(DO)和叶绿素 a 浓度(Chl-a) 5 个环境因子对鲣 CPUE 直接和间接影响。结果表明: SEM 模型具有良好的拟合效果; SST、SSS、SLA、DO 和 Chl-a 对鲣 CPUE 均有直接影响, 其中 DO 和 SLA 对 CPUE 有着显著正相关影响, 而 SST、SSS 和 Chl-a 对 CPUE 有显著负相关影响; SST 等环境因子还会通过多种路径对鲣 CPUE 产生间接影响。研究揭示了毛塔海域 SST 通过直接影响或通过影响其他环境因子而间接影响鲣种群资源变动的潜在机制。  相似文献   

9.
秘鲁外海茎柔鱼栖息地时空分布及对环境因子的响应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中国远洋渔业数据中心提供的 2012—2018 年东太平洋秘鲁外海茎柔鱼(Dosidicus gigas)捕捞数据, 结合该海域环境数据, 包括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海表面盐度(sea surface salinity, SSS)、叶绿素 a 浓度(chlorophyll-a, Chl-a)、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on, NPP)、光合有效辐射(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 radiation, PAR)、涡旋动能(eddy kinetic energy, EKE)和海平面异常(sea level anomaly, SLA), 利用最大熵模型研究了茎柔鱼栖息地的月间时空变化及环境因子的影响差异。结果显示: 1—8 月渔场纬度重心向北移动, 9—12 月向南偏移。渔场经度重心主要在 80°W~82°W 之间移动, 此外, 适宜栖息地重心与渔场重心变化一致。通过比较贡献率大小发现环境因子对茎柔鱼栖息地影响程度具有显著月间差异, 但基本以 SST、SSS、NPP 和 PAR 对栖息地影响最大。 依据环境因子响应曲线估算的关键环境因子适宜范围与茎柔鱼适宜性较高栖息地基本重叠。研究表明, 利用最大熵模型模拟茎柔鱼栖息地具有较高精度, 茎柔鱼栖息地时空分布存在明显的月间变化, 且受环境因子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0.
基于最大熵模型分析西南大西洋阿根廷滑柔鱼栖息地分布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陈芃  陈新军 《水产学报》2016,40(6):893-902
根据2008—2010年中国鱿钓船在西南大西洋海域得到的生产数据及海洋环境数据(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海面高度sea surface height,SSH;叶绿素-a浓度,chlorophyll-a,chl.a),利用最大熵模型(Max Ent)分析捕捞主渔汛期间(1—4月)阿根廷滑柔鱼的潜在栖息地分布,同时与实际作业位置相比较,结合海洋环境因子分析不同年份分布差异的原因。模型运算结果显示:阿根廷滑柔鱼潜在分布区域的变化与实际作业位置变动基本一致;南北方向上,2008年和2009年的潜在分布区域较为广泛,而2010年的潜在分布区域较为狭窄,且主要分布在45°S以南的区域。Jackknife检验表明,SST是影响阿根廷滑柔鱼分布的首要环境因子,SST等温线分布可用来表征海流的强弱进而影响阿根廷滑柔鱼的分布,其中12°C等温线可以作为寻找渔场的一个指标。SSH等高线分布及其涡的变化也会影响到阿根廷滑柔鱼分布。chl.a只能间接地反映阿根廷滑柔鱼渔场的分布,不能很好地作为表征其分布的环境因子。研究表明,分析阿根廷滑柔鱼栖息地分布及其差异原因应主要观察SST和SSH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从2006年1月至2007年1月,在青岛市内3区5个主要水产品批发市场连续采集贝类样品,其中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gi gas 208个、毛蚶Scapharca subcrenata 169个、杂色蛤Venerupis variegata 169个,采用RT—PCR方法检测诺如病毒(Novoviruses,NV)的感染,旨在为贝类食品的安全监控提供基础数据资料。研究结果表明,太平洋牡蛎和毛蚶样品中NV检出率分别为10.1%和5.3%,而杂色蛤未检出,NV流行的季节主要是11月至次年3月,感染部位主要分布于贝类的消化道。  相似文献   

12.
安鑫龙  闫莹  赵艳珍 《河北渔业》2005,(5):19-20,29
首次对秦皇岛市中心的护城河和马坊河分别进行了水样采集,对河水中的浮游植物作了初步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护城河两个采样点的浮游植物分别属于硅藻、绿藻、蓝藻、裸藻和隐藻等5门中的12属,优势种群为隐藻;马坊河两个采样点的浮游植物分别属于上述5门中的15属,优势种群为硅藻和绿藻。初步判定两河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有机物和氮磷等营养物的污染。  相似文献   

13.
弧菌属细菌及其所致海水养殖动物疾病   总被引:70,自引:8,他引:7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弧菌病 (Vibriosis)是由弧菌属细菌 (Vibriospp .)引起的一类细菌性疾病 ,该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发生 ,其暴发性流行不仅给海水养殖鱼类、贝类及甲壳类等经济动物的养殖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还导致野生的海水鱼类、贝类及甲壳类大量死亡 ,因此 ,对该类疾病的研究一直备受国内外研究工作者的关注 ,是海水养殖动物病害的主要研究领域之一。本文主要介绍病原弧菌所致养殖动物疾病及其流行情况。收稿日期 :2 0 0 0 -0 6-0 5基金项目 :中国科学院九五重点项目资助 (KZ95 2 S1 415号 )作者简介 :吴后波 ( 1967-) ,男 ,中国…  相似文献   

14.
鱼类肠道菌群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葛莉莉 《水利渔业》2006,26(4):17-20
鱼类肠道存在着正常的细菌群落,这些微生物群为宿主创造生存的微环境,同时宿主也为它们提供生长繁衍的条件,两者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形成了统一的整体。综述了鱼类肠道菌群的研究意义、肠道菌群的形成、肠道菌群的数量和组成、肠道菌群的作用。肠道菌群的作用主要包括辅助消化作用、肠道菌群的变化和免疫机能的相关性、对外来菌群和寄生虫的作用、提供营养物质等。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宁夏地区夏季不同模式养殖池塘的浮游微藻群落结构特征,采集了当地棚塘接力养殖(PT)、稻渔种养(DY)、土池养殖(TC) 3种模式的池塘水体样品,分析了其浮游微藻群落组成及其与水质因子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共检出浮游微藻5门27属,总数量为1.52×104~2.39×108 ind./L,生物量为0.16~97.78 mg/L,数量多样性为0.03~3.31,生物量多样性为0.29~3.58。不同模式池塘的浮游微藻群落结构差异显著。PT模式池塘的微藻群落无明显共性特征,蓝藻(Cyanophyta)、绿藻(Chlorophyta)和硅藻(Bacillariophyta)占优势情况均有出现,如拟鱼腥藻(Anabaenopsis sp.)、鱼腥藻(Anabaena sp.)、颤藻(Oscillatoria sp.)、盘星藻(Pediastrum sp.)、卵囊藻(Oocystis sp.)、小环藻(Cyclotella sp.)等;TC模式池塘的微藻优势属单一,分别以盘星藻、小球藻(Chlorella sp.)和微囊藻(Microcystis sp.)占优势;DY模式池塘的微藻多样性丰富,以小球藻、栅藻(Scenedesmus sp.)、盘星藻、卵囊藻、刚毛藻(Cladophora sp.)等绿藻和小环藻、菱形藻(Nitzschia sp.)等硅藻为优势藻。蓝藻生物量与水体中硝酸盐氮(NO3–-N)、亚硝酸盐氮(NO2–-N)、化学需氧量(COD)浓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研究表明,宁夏地区夏季温度高、光照时间长,池塘水体中C、N营养高,易形成以微囊藻、拟鱼腥藻等有害蓝藻优势种群;调控池塘水质时应将其作为关键控制点之一,防控有害藻华暴发而导致减产降效的不良状况发生。  相似文献   

16.
吴早保 《淡水渔业》2000,30(11):22-23
信江河是江西省第三大河流 ,渔业资源丰富 ,水质较好 ,污染较轻 ,水透明度在 0 7~ 2米 ,鹰潭段全长有 1 0 4 0 5公里 ,锦江范家滩在信江河 (鹰潭段 )的下游 ,水深相对较浅 ,范家滩全长 2公里 ,最深处 3 6米 ,浅处 0 5米。 1 999年我们选择范家滩的深处开展网箱养殖云斑鱼回试验 ,于当年 3月 2 2日放鱼种入箱至 1 2月 2 0日起捕 ,经过近 9个月 (2 73天 )的饲养 ,共收获鲜鱼 2 2 5 38公斤 ,平均单产达 45 0 8公斤 /平方米。1 主要技术和措施1 1 网箱及鱼种网箱选用双层封闭式聚乙烯结构 ,规格5× 5× 2 (m3)内外层网目分别为 3厘米和 …  相似文献   

17.
水库网箱养殖黄颡鱼试验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黄颡鱼Pelteobagrusfulvidraco (Richardson) ,俗名嘎鱼、黄姑鱼等 ,河南地方名革牙 ,属鲶形目 ,黄颡鱼属。肉质细嫩少刺 ,味道鲜美 ,营养丰富 ,且具有很好的药用价值。系杂食性底栖鱼类 ,适应性强 ,广泛生活在各种天然的淡水水域中 ,是一种优良的经济鱼类。 2 0 0 0年 ,我们在小浪底水库孟津县库区段进行了黄颡鱼成鱼的网箱养殖试验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 材料与方法1 1 库区条件小浪底水库是新建成水库 ,水面开阔 ,水质清新 ,溶氧丰富 ,pH值 7 0~ 8 0 ,平均透明度10 5cm ,近岸处长年水深 3~ 5m …  相似文献   

18.
马美萍 《水利渔业》2006,26(3):19-20
微藻多糖是一种天然活性物质,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就遗传育种、温度、光照、培养时间和营养物等对微藻多糖合成的影响进行了阐述,并对其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渔业水域污染事故是指由于单位或个人将某种物质和能量引入渔业水域,损坏渔业水体使用功能,影响渔业水域内的生物繁殖、生长或造成生物死亡、数量减少,以及造成生物有害物质积累、质量下降等,对渔业资源和渔业生产造成损害的事实.  相似文献   

20.
刘凯  陆宏达 《南方水产》2007,3(6):47-51
通过体外制备血细胞单层的方法,研究了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血细胞对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cereus)及鼠红细胞的吞噬能力,并探讨了血清孵育对血细胞吞噬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以vanHARREV-ALD氏液配制的浓度为100.0mg·mL-1的L-cysteine溶液可以作为中华绒螯蟹血淋巴的抗凝剂,中华绒螯蟹血细胞在20℃下培养1h的存活率可维持在(92.5±0.9)%。中华绒螯蟹血细胞贴壁后呈扁平状,胞质可沿玻片表面迅速伸展并伸出类似于伪足的原生质突起,具有吞噬能力,对蜡状芽胞杆菌吞噬率为(5.1±1.4)%,不能吞噬鼠红细胞,血清孵育不能增强中华绒螯蟹血细胞的吞噬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