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成伟  王均  苏航  耿毅 《江苏农业科学》2020,48(17):174-178
为了解黑斑蛙养殖场大规模暴发腐皮病的病原,从患病蛙肝脏中分离获得1株革兰氏阴性杆菌(编号:QW),对其培养特性、生理生化特性、16S rRNA和gyrB基因检测、致病性及药物敏感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菌株QW表型特征和理化特性与洛菲不动杆菌相似,16S rRNA和gyrB基因在系统发育树上与洛菲不动杆菌聚集为一族,最终判定该菌为洛菲不动杆菌,是黑斑蛙上的一种新病原;致病性研究表明,该菌能够通过浸泡的方式感染黑斑蛙,具有较强的致病性,发病症状主要表现为皮肤溃烂和内脏器官出血,与自然发病症状一致;药敏试验表明,洛菲不动杆菌仅对四环素、氧氟沙星和氟苯尼考3种抗生素敏感。本研究鉴定出引起黑斑蛙腐皮病的病原为洛菲不动杆菌,并对其致病性进行研究,同时检测了其药物敏感范围,为该病临床防治用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给安徽舒城地区患白内障病黑斑蛙(Pelophylax nigromaculatus)提供治疗方案,对病蛙进行了细菌分离、鉴定和药敏检测。从典型患病黑斑蛙的肝脏、眼睛、脑和脊柱中分离出4株优势菌株,经16S rRNA和gyrB基因序列分析,结合生理生化鉴定,结果表明,4株菌株均为米尔伊丽莎白菌(Elizabethkingia miricola)。对分离菌的N-糖苷酶(PNGase)基因进行了克隆和分析,结果显示,其包含PNGase F和PNGase F-Ⅱ两种类型,进化分析结果同样显示,其与米尔伊丽莎白菌聚为一支,表明PNGase基因序列可作为伊丽莎白菌属内部菌分类的参考依据。药敏试验结果显示,4株分离株仅对酰胺醇类中的氟苯尼考敏感,对香豆素类中的新生霉素、大环内酯类中的红霉素和利福霉素类中的利福平等3种抗生素中介,而对测试的其他14种抗生素耐药。实验结果为伊丽莎白菌属细菌的分类鉴定提供了参考方法,且为黑斑蛙细菌病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泥鳅致病性维氏气单胞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患病的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肝脏中分离得到优势菌NQ150728。对该菌进行了人工感染试验,并利用VITEK-2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及16S rRNA、gyrB序列分析对纯培养细菌进行鉴定。此外,对分离的菌株进行药敏实验。结果显示,人工回感试验泥鳅患病症状同自然发病症状,证明其对泥鳅有致病性。VITEK-2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鉴定菌株NQ150728为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16S rRNA、gyrB基因序列测定结果及系统发育树的构建也表明其为维氏气单胞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该菌对头孢曲松、利福平、恩诺沙星、四环素、氯霉素、头孢哌酮、氧氟沙星、洛美沙星、克拉霉素、氟罗沙星、头孢噻吩、多西环素、新霉素、头孢他啶、大观霉素、环丙沙星、呋喃妥因、头孢拉定、米诺环素、头孢氨苄、氨曲南、左氟沙星、甲氧嘧啶、甲氧胺嘧啶等24种药物高度敏感。  相似文献   

4.
金鱼维氏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与药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养殖场患病金鱼脾脏分离到1株优势菌株,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测试结果表明:该菌为革兰氏阴性杆菌,发酵葡萄糖产酸产气,氧化酶、接触酶阳性,生长无需NaCl。结合16SrRNA基因序列和系统发育树的分析结果,确定该菌为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veronii)。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在18种抗菌类药物中,分离菌对氯霉素、氟苯尼考、头孢氨苄、利福平和新生霉素5种药物敏感,而对强力霉素等11种药物敏感度低。  相似文献   

5.
从湖北潜江患病克氏原螯虾肝胰腺内分离到1株致病菌,经过生理生化特征测定、16S rRNA序列分析和进化树构建对该菌株进行鉴定,并通过琼脂扩散法检测该分离株的药物敏感性,通过肉汤微量稀释法测定抗菌药物的最小抑菌浓度.结果发现,该菌株具有与肺炎克雷伯菌一致的生理生化特征,16 S rRNA测序和进化树分析发现该分离株与肺炎...  相似文献   

6.
为了阐明一株自鸡颈部感染分离菌的种属名称以及生物学特性,本研究采用分离纯化、涂片染色镜检、生化试验、药敏试验以及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等对该菌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分离菌的形态学特性、生化特性以及16S rRNA基因序列比对结果与粪肠球菌的特征一致,故确定该分离菌种为粪肠球菌。该菌对四环素、克林霉素、复方新诺明、多黏菌素B、万古霉素耐药,对环丙沙星和诺氟沙星呈中等敏感,对苯唑西林、红霉素、氯霉素、米诺环素等药物敏感,以上研究结果可为临床上防治粪肠球菌感染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从患暴发性败血症的六须鲶Silurus soldatovi身上分离到致病菌株(FY-024),用常规细菌培养方法对其观察,并进行生理生化特性测试。结果表明,该致病菌均符合鲶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ictaluri特征。为了进一步确认该致病菌的分类地位,对其进行了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遗传距离距阵及系统发育树分析,共扩增出1 417 bp基因片段(GenBank登录号为GQ924477)。系统发育结果显示,菌株FY-024与鲶爱德华氏菌的16S rRNA基因同源性达99.6%~99.9%,聚为同一分支,进一步确认致病菌是鲶爱德华氏菌。药敏试验和毒力试验结果显示,菌株FY-024对环丙沙星、恩诺沙星药物高度敏感,按Reed和Muench氏法计算LD50=1.08×106 cfu/尾。  相似文献   

8.
2008年9月,辽宁省某养殖场养殖的大泷六线鱼Hexagrammos otakii暴发链球菌病,患病鱼鳃盖内侧发红,体表无明显症状。对病鱼进行细菌分离,从脑部分离出纯度较高的细菌,并经人工感染试验确定了该菌的致病性。对该细菌进行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征比较及16S rRNA分子鉴定,测定了16S rRNA基因序列,并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该致病菌(ZG0990)与海豚链球菌Streptococcus iniae的相似性最高(99.48%)。药敏试验表明,该致病菌对青霉素G、先锋Ⅴ和呋喃妥因等多种药物敏感,并且将青霉素G按质量分数为0.1%的量拌饲投喂病鱼,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锦鲤维氏气单胞菌感染症及其病原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报道锦鲤的发病情况及其病原的主要生物学性状。[方法]对5尾发病及新鲜病死的锦鲤病变组织进行细菌检查及分离,对分离菌进行形态特征、理化特性等表观分类学指征鉴定;同时择代表菌株进行16S rRNA基因的分子鉴定、健康锦鲤的人工感染试验和药敏试验。[结果]根据2株分离菌的形态特征及理化特性,结合16S rRNA序列测定与系统发育分析结果,判定其为气单胞菌属的维氏气单胞菌,其代表菌株HC050630A-1的16S rRNA基因序列长度为1457bp。人工感染试验表明,HC050630A-1株具有较强的致病作用。药敏试验结果显示,HC050630A-1菌株对供试37种抗菌药物中的头孢拉定等16种高度敏感,对头孢唑啉等13种敏感,对青霉素G等8种药物耐药。[结论]该研究为对该病的有效检验与防制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明确黄喉拟水龟肺气肿病的病原菌及其药敏特性,为该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微生物常规分离、人工感染试验、生理生化鉴定及16S rDNA序列分析等方法分离鉴定黄喉拟水龟肺气肿病的病原菌,测定该病原菌对黄喉拟水龟的半致死剂量(LD50),并采用K-B药敏纸片扩散法测定其药敏特性.[结果]从患肺气肿病黄喉拟水龟的肺脏组织中分离获得一株优势菌株(命名为GXNN1),其生理生化特性与肺炎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pneumoniae)完全一致;经腹腔人工注射感染,黄喉拟水龟表现出与自然发病相同的症状,腹腔内有少量血水,肠壁充血,肺脏充血膨胀;菌株GXNN1对黄喉拟水龟的LD50为0.63×103 CFU/g.菌株GXNN1与肺炎克雷伯氏菌的16S rDNA序列同源性为99.4%~99.9%,从基于16S rDNA序列同源性构建的系统发育进化树也发现,菌株GXNN1与肺炎克雷伯氏菌聚为一支.综合其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人工感染试验及16S rDNA序列分析结果,可确定黄喉拟水龟肺气肿病的致病菌(菌株GXNN1)为肺炎克雷伯氏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菌株GXNN1对先锋必和舒普深敏感,对氨苄青霉素、氯霉素、多西环素、庆大霉素、诺氟沙星、阿莫西林等15种药物已产生耐药性(不敏感).[结论]肺炎克雷伯氏菌是引起黄喉拟水龟肺气肿病的主要病原菌,LD50为0.63×103 CFU/g,生产中可使用舒普深和先锋必等药物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1.
为促进绵羊健康养殖生产和对肺炎克雷伯氏菌感染的诊断和防治,采集病死绵羊的脏器组织并从中分离出1株革兰阴性短杆菌,对细菌进行鉴定、药敏试验、毒力试验、16S rRNA保守区的克隆、测序和序列比对。结果表明:PCR条带长度约为1 500bp,基因序列与肺炎克雷伯氏菌同源性高达99%,最终确诊为肺炎克雷伯菌。动物试验及药敏试验表明该菌具有较强的致病性,对头孢他啶等敏感,对青霉素耐药,推断此株肺炎克雷伯氏菌为导致绵羊死亡的主要病原菌。  相似文献   

12.
探明广西桂林市全州县禾花鲤暴发性死亡的病原菌及其药敏特性,为有效防控禾花鲤暴发性死亡现象提供依据。按常规方法进行病原菌的分离,人工感染试验确定病原菌,分别以API 20NE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对病原菌进行生化鉴定和分子鉴定,K-B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从患病禾花鲤中分离到1株优势菌株TH4,该菌株对禾花鲤的平均致死率为80.00%,是引起禾花鲤暴发性死亡的病原菌;API 20NE和16S rRNA鉴定结果,TH4为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与标准株Pseudomonas aeruginosa PA94(KM013815)的亲缘关系最近,同源相似度99.9%;病原菌TH4对菌必治等7种药物高度敏感,对青霉素G等7种药物耐药。  相似文献   

13.
为鉴定四川省乐山市某池塘养殖患病斑点叉尾鮰的病原菌,从其肝脏组织分离纯化得到一株优势菌,采用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性鉴定以及16S rRNA、gyrB基因序列检测对该菌株进行了鉴定,并通过人工感染实验和药敏实验对菌株的致病性和药物敏感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分离菌株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其生理生化特征与气单胞菌相似,结合16S rRNA和gyrB基因序列分析,最终确定该菌株为嗜水气单胞菌。人工感染实验显示,该菌株对斑点叉尾鮰具有较强的致病性,症状主要表现为急性充出血和套肠症,与斑点叉尾鮰发病症状一致,证明该病原为引起斑点叉尾鮰发病的主要病原。药敏实验显示,菌株仅对氧氟沙星和氟苯尼考敏感,而对其他药物低敏感或不敏感。本研究鉴定了可引起斑点叉尾鮰套肠症的病原,并对其当前的致病性和药物敏感性进行了分析,为斑点叉尾鮰该病的防治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4.
从患有“白内障”的棘胸蛙脑和肝脏中分离并筛选得到一株革兰氏阴性短杆菌PY-SW1506,经人工感染试验证实该菌为棘胸蛙“白内障”病原菌,对该菌进行了生理生化鉴定及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鉴定该病原为脑膜败血伊丽莎白菌。通过药敏纸片扩散法测定了该菌对26种药物的敏感性,结果显示,该菌对恩诺沙星、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萘啶酸、万古霉素、多西环素、利福平等7种药物高度敏感,对链霉素、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头孢西叮等4种药物中度敏感,对氨苄西林、青霉素、头孢唑林等15种药物表现为耐药性。  相似文献   

15.
对患肠炎病杂交鲟进行病原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为杂交鲟肠炎病的防控提供参考。从患病杂交鲟肝、肾、脾及肠道中分离纯化病原菌,经理化特性测定及16S rRNA序列分析对其进行鉴定,开展人工感染试验,并利用K-B法进行药敏特性分析。结果显示,分离到的XY4菌株是本次引发杂交鲟病害的致病菌,其对杂交鲟的LD_(50)为1.30×10~6cfu·g~(-1)。XY4菌株理化特性与恶臭假单胞菌一致,16S rRNA序列与恶臭假单胞菌同源性为100%,综合判定XY4菌株为恶臭假单胞菌。XY4菌株对头孢拉定、氟苯尼考及多西环素等9种抗生素高度敏感。养殖时可选用对恶臭假单胞菌敏感药物进行防控。  相似文献   

16.
[目的]确定嗜热蛋白酶生产菌DPE7的系统发育地位。[方法]通过PCR方法扩增出嗜热蛋白酶生产菌DPE7的16 S rRNA基因片段,并对其进行了克隆和测序。[结果]对该序列在GenBank中的BLAST结果表明,相似性高于99%的序列中大部分是泥土芽胞杆菌的16 S rRNA基因序列,其中与Geobacillus toebii T1680的16 S rRNA基因序列相似性达99.60%。对菌株DPE7和其他13株泥土芽胞杆菌的16 S rRNA基因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分析,菌株DPE7与其中的4株泥土芽胞杆菌聚类在一起。[结论]经16 S rRNA基因序列同源性比较和系统发育分析,确定菌株DPE7为泥土芽胞杆菌。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旨在寻找引起鼋(Pelochelys bibroni)体表溃烂的致病因子。从北京地区自然患病的鼋体表分离到致病菌株YB0428,采用生理生化鉴定结合16S rRNA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学分析确定该菌株的系统发育地位。同时采用琼脂扩散法对抗菌类药物的敏感性进行测定。菌株YB0428与Morganella morganii HX081027的16SrRNA基因序列相似性达94%;结合形态特征与生理生化测定结果,该菌为革兰阴性杆菌,氧化酶阴性;V-P试验反应阴性;柠檬酸盐试验阴性;吲哚阳性;脲酶阳性;鸟氨酸脱羧;不产生赖氨酸和精氨酸双水解酶。在37种抗菌类药物对该菌的抑菌试验中,奈替米星、羧苄西林、哌拉西林等10种药物的抑菌效果较好。确定该菌株在分类上属于摩氏摩根氏菌(Morganella morganii)。为进一步防治鼋细菌性病害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广东省中山市某养殖场的患病濒死杂交鳢进行病原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旨在确定病因,为今后生产中有效防控该病提供参考。【方法】从濒死杂交鳢体内分离致病菌,通过其生理生化特征与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进行菌株鉴定,并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从患病濒死的杂交鳢体内分离获得两株优势菌(ZS2013711-1和ZS2013711-2),根据其生理生化鉴定结果与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结果,可鉴定为海豚链球菌(Streptococcusiniae)。两株分离菌株对杂交鳢的半致死剂量(LD50)分别为2.7×105和6.7×105 CFU/g。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致病菌对头孢噻肟、头孢拉定、头孢唑啉、林可霉素等抗生素高度敏感。【结论】杂交鳢是海豚链球菌的一种新发现宿主,生产中可选用头孢噻肟、头孢拉定、头孢唑啉、林可霉素等药物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19.
刘年锋 《北京农业》2013,(15):161-163
从养殖场金鱼肝脏分离到1株优势菌株,其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测试结果表明,该菌为革兰氏阴性杆菌,无动力,氧化酶阴性、接触酶阳性,44℃生长。结合16SrRNA基因序列和系统发育树的分析结果,确定该菌为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bereziniae。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分离菌对新生霉素、强力霉素、亚胺培南、美满霉素、利福平中度敏感;对氨苄西林、左氟沙星、链霉素、庆大霉素、四环素、甲氧苄胺嘧啶、磺胺甲基异恶唑、恩诺沙星等24种药物不敏感。  相似文献   

20.
为探明湖北、福建等主养区一系列蛙疾病的发病原因,从具有典型歪头、破头与白眼等症状的蛙脑部和内脏器官分离到40株优势菌。经16S rRNA 基因序列比对,发现40株优势菌均与米尔伊丽莎白菌(Elizabethkingia miricola)同源。经生理生化鉴定、系统发育分析发现,这40株优势菌存在遗传差异,宿主和区域是影响亲缘关系的重要因素,并判定菌株典型株QW08为米尔伊丽莎白菌。回归感染实验证实QW08为蛙类歪头、破头与白眼病的病原菌。组织病理学观察显示,米尔伊丽莎白菌感染黑斑蛙可引起其全身多脏器与组织损伤,脑、肠道、肝、脾与肾等组织器官损伤极其严重,主要病理变化表现为变性、坏死和炎症反应,致多组织器官功能障碍而引起感染蛙死亡。药敏特性分析显示,分离株QW08仅对氟苯尼考高度敏感,对其余19种抗生素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耐药。研究结果为蛙类该病防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