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研究苗期水肥耦合对玉米农艺性状、产量及产量性状的影响,探讨最佳的水肥耦合模式。在盆栽条件下,本研究采用L_9(3~4)4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不同水肥处理对玉米株高、茎粗和产量等指标的影响。各个时期水肥耦合处理研究表明,处理7、8、9的玉米株高、茎粗表现最优且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三个处理调亏程度均为70%~80%,说明水分在水肥耦合试验中对玉米的农艺性状起决定性作用。土壤相对含水量70%~80%、施氮量150 kg/hm~2、施磷量100 kg/hm~2、施钾量300 kg/hm~2条件下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均表现较高,秃尖值最低,获得了较高的单株产量。综合分析认为中单808最佳的水肥耦合模式是在土壤相对含水量为70%~80%条件下,氮、磷、钾肥分别施用150 kg/hm~2、100 kg/hm~2、300 kg/hm~2。  相似文献   

2.
水肥耦合对小麦/玉米带田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3414"最优回归设计方案,于2007-2008年在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张掖节水试验站,开展不同水肥耦合处理小麦/玉米带田产量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水肥耦合模式对小麦/玉米带田产量的影响较大,其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其中,氮肥对产量的贡献最大,水分次之,磷肥最小,氮肥对带田混合产量的绝对贡献率达79.4%,而水分对带田混合产量的绝对贡献率达为52.9%;水肥耦合效应为:水氮耦合水磷耦合氮磷耦合;获得高产量12 952.5~13 880.0kg/hm2的施氮量为420~630kg/hm2、灌水量为5 550~6 750m3/hm2、施磷量为120kg/hm2。相关分析表明,施氮量和灌水量与间作玉米的穗粒数、千粒质量、穗粒质量、株高均呈极显著正相关,施氮量与间作小麦的穗粒质量、穗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不同施钾量对中单509玉米植株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玉米品种中单509为试验材料,在天津静海地区采取田间试验方法,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5个施钾水平,分别为22.5、45.0、67.5、90.0、112.5 kg/hm~2。研究结果表明:施钾量在22.5~67.5 kg/hm~2范围内,玉米株高、穗位高、百粒重、行粒数、穗行数、穗长、穗粗、穗行数、产量随施钾量的增加而增加,当施钾量超过67.5 kg/hm~2时,玉米株高、穗位高、百粒重、行粒数、穗行数、穗长、穗粗、穗行数、产量随施钾量增加呈降低趋势。因此,中单509的较适施钾量在67.5 kg/hm~2左右。经过分析,在天津地区中单509为代表的春玉米较适宜施钾量为67.5 kg/hm~2。  相似文献   

4.
密度与氮肥互作对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获取高产水平时的玉米最佳种植密度和施氮量组合,设置种植密度3个水平,分别为M1 (6.0×10~4株/hm~2)、M2 (7.5×10~4株/hm~2)和M3 (9.0×10~4株/hm~2)。施纯氮量设5个水平,分别为D1 (0)、D2 (80 kg/hm~2)、D3 (160 kg/hm~2)、D4 (240 kg/hm~2)和D5 (360 kg/hm~2)。研究了不同密度和施氮量对玉米生长状况及产量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对玉米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均有影响。随种植密度的增加,玉米各生育期株高、茎粗、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及收获期根系形态指标呈现下降趋势,叶面积指数、根系N含量和P_2O_5含量呈现上升趋势;随施氮量增加,玉米生长各项指标均表现出先增后降的趋势。随种值密度的增加,产量和每公顷穗数呈增加趋势,穗粒数和千粒重呈下降趋势。随施氮量的增加,产量、每公顷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均表现为先增后降。产量在M3D2处理下达到最大,为8 254 kg/hm~2。综合分析建议,敦化地区裸地早熟玉米的适宜种植密度为7.5×10~4株/hm~2,施纯氮量为80 kg/hm~2。  相似文献   

5.
新疆膜下滴灌高产春玉米水肥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新疆北疆膜下滴灌玉米水肥耦合规律,在玉米高密度116 596.7株/hm~2、宽窄行(90 cm+30 cm)配置的基础上,以耐密品种郑单958为试验材料,采用二次回归通用旋转组合设计,进行北疆春播膜下滴灌玉米4因素[灌水量(z_1)、施氮量(z_2)、施磷量(z_3)、施钾量(z_4)]组合施肥对产量影响的初步研究。以产量为因变量,获得回归方程:y=-1 040.7-0.000 053 165z_12-0.003 7z_22-0.016 9z_32+0.000 173 05z_1z_2+0.461 7z_1+2.571 5z_2+5.863 1z_3。因素效应分析结果表明,在缺氮、中磷、富钾的土壤肥力情况下,各因素对产量的影响大小表现为氮肥水分磷肥,钾肥对产量的影响不显著。因素交互作用分析表明,只有水氮存正向互作,当灌水量5 118 m~3/hm~2、施氮肥477.15 kg/hm~2、施磷肥179.85 kg/hm~2、施钾肥0 kg/hm~2时,理论产量最高,为18 831.75 kg/hm~2。通过95%置信区间计算,在生产上推荐采用密度116 655株/hm~2、宽窄行(90 cm+30 cm)的种植模式;推荐在灌水量4 849.5~5 317.5 m~3/hm~2、施氮肥量431.85~484.95 kg/hm~2、施磷肥量149.55~160.50 kg/hm~2范围内选择配置,有95%的置信度使产量大于140 88.75 kg/hm~2。  相似文献   

6.
不同水肥处理对玉米生长及水分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明水肥处理对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在驻马店市驿城区水屯镇开展了玉米不同氮肥施用量、不同灌水量的研究,以期为玉米科学用水用肥、确保丰产丰收提供参考。结果表明,高水高肥有利于玉米提高穗长、穗粗及穗行数,降低秃尖。以施氮量360 kg/hm~2、灌水量900 m3/hm~2处理增产效果显著,以施氮量240 kg/hm~2、灌水量600 m3/hm~2处理水分利用效率提高幅度更大。  相似文献   

7.
为确定机收新品种京农科728在鲁南地区中等地力条件下的合理施氮量和种植密度,试验设置4个氮素用量和3个密度梯度,研究施氮量和密度对京农科728株高、穗位高、相对叶绿素含量、叶面积系数以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和密度对京农科728株高、穗位高无明显影响,对相对叶绿素含量、叶面积系数和产量有显著影响。京农科728在鲁南地区中等地力条件下及相似生态区同等地力条件下,推荐施氮量180~240 kg/hm~2、种植密度6.0万~7.5万株/hm~2,可以充分发挥品种的生产潜力(产量可以达到9 200 kg/hm~2以上)。  相似文献   

8.
通过设置750 m~3/hm~2(W1)、1 500 m~3/hm~2(W2)、3 000 m~3/hm~2(W3)3个灌水及施氮0 kg/hm~2(F0)、60 kg/hm~2(F1)、120 kg/hm~2(F2)、240 kg/hm~2(F3)4个水平,研究水氮对盐碱地柳枝稷光合生理特性及生物质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和灌水对盐碱地0~2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影响显著,20~40cm土层土壤含水率主要受到氮肥影响;灌水量和施氮量同时影响叶片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及生物质产量,表现为:水分效应水氮耦合效应氮肥效应,氮肥的增效作用在到达一定程度后将不再增加;相关性分析表明柳枝稷生物质产量与开花期光合指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银北盐碱地区,高水中氮条件下(灌水量3 000 m~3/hm~2、施氮量120 kg/hm~2)有利于提高柳枝稷开花期叶绿素含量,促进叶片光合作用,从而获得较高的生物质产量。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水肥耦合效应对沙葱产量的影响,以引种的甘肃民勤沙葱为试验材料,采用4因素5水平2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通过盆栽试验建立了沙葱产量与水、氮、磷、钾用量的数学模型,并分析了各单因素效应及水肥耦合效应。结果表明:1)处理7(相对含水量50.14%、施氮量0.049 g/kg、施磷量0.08 g/kg、施钾量0.1 g/kg)产量最小,最小值为0.527 g/株,处理17(相对含水量65%、施氮量0.12 g/kg、施磷量0.08 g/kg、施钾量0.1 g/kg)产量最高,最高值为1.851 g/株;2)水、氮、磷、钾对沙葱产量的影响顺序为,水(X1)>氮(X2)>磷(X3)>钾(X4);3)水、氮、磷、钾对沙葱边际产量的影响顺序为,水(X1)>磷(X3)>氮(X2)>钾(X4)。4)水氮、水磷、水钾对沙葱产量的耦合效应均为正耦合效应。水肥用量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沙葱产量的提高,水...  相似文献   

10.
以先玉335为供试品种,设4.50万株/hm~2、6.75万株/hm~2、9.00万株/hm~23个种植密度和0.0 kg/hm~2、112.5 kg/hm~2、225.0 kg/hm~2和337.5 kg/hm~24种施氮水平,分析种植密度与施氮量对供试品种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供试品种在种植密度为9.00万株/hm~2,产量最高且显著高于6.75万株/hm~2。增施氮肥可显著增加玉米产量和干物质重,当施氮量为337.5 kg/hm~2时,产量最高且显著高于不施氮和112.5 kg/hm~2施氮处理,但是与施氮量225.0 kg/hm~2处理相比,产量差异不显著。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对供试品种粗脂肪含量和粗淀粉含量的影响不显著。增施氮肥可显著增加玉米的蛋白质含量,当施氮量为337.5 kg/hm~2时,蛋白质含量最高,且显著高于其他三个施氮水平。方差分析显示,种植密度、施氮量以及两者互作对产量和蛋白质含量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玉米品种桥玉8号高产配套栽培技术。[方法]采用四因素五水平二次回归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了密度和氮、磷、钾肥施用量对玉米品种桥玉8号产量形成的作用效应,建立回归模型并分析各因子的作用规律。[结果]不同因素对桥玉8号产量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密度、施氮量、施钾量、施磷量;桥玉8号产量大于11 238.92 kg/hm~2的农艺措施优化方案为密度62 322~63 678株/hm~2、施氮量255~285 kg/hm~2、施磷量85~95 kg/hm~2、施钾量85~95 kg/hm~2。[结论]该研究为加快桥玉8号产业化的进程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采用5因素5水平的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研究播期、密度以及氮、磷、钾施用量对糯高粱黔高7号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以及氮、磷施用量对产量和穗粒数有显著影响;密度以及钾施用量对产量和穗粒数影响不显著;播期、密度以及氮、磷施用量对千粒质量有显著影响,钾施用量对千粒质量影响不显著;随播期的推迟、密度及施肥量的增加,产量、穗粒数和千粒质量均表现为先升后降的趋势。在5个因素中,播期与氮施用量、氮施用量与磷施用量、氮施用量与钾施用量之间的交互作用对产量有显著影响;播期与氮施用量、氮施用量与钾施用量之间的交互作用对穗粒数有显著影响;播期与氮施用量、密度与氮施用量、氮施用量与钾施用量之间的交互作用对千粒质量有显著影响。5个因素与产量、穗粒数、千粒质量之间的回归关系极显著,拟合程度较高,可用于实际生产预测。同时满足黔高7号产量大于6 300.00 kg/hm~2、穗粒数高于4 500.00粒,千粒质量大于24.00 g,农艺方案为4月15—20日播种、密度为13万~17万株/hm~2、施氮61.7~82.1 kg/hm~2、施P2O576.1~104.1 kg/hm~2、施K2O 61.9~82.6 kg/hm~2。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玉米不同生育期叶片光合特性在不同施氮水平下的差异及其与产量间的关系,阐述光合特性的变化规律,探讨玉米高产节肥的适宜施氮量。本研究采用春玉米‘中单509’,在5个施氮水平下,测定不同生育期叶片的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和产量。结果表明,不同施氮水平下,玉米叶片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含量均在开花期达最大值;玉米叶片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及产量等均以施氮量为135.00 kg/hm~2时达最高;大喇叭口期和灌浆期施纯氮量在135.00 kg/hm~2时,叶片可溶性糖含量达到最高;通过试验建立了施氮量与产量之间的回归方程。不同施氮量对玉米叶片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和产量有显著的影响,施用适量的氮肥有利于玉米叶片光合作用和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宜机收玉米品种的适宜种植密度及施氮量,以前期筛选的宜机收玉米品种‘先玉1171’为材料,采用随机区试验组设计,设置3个密度和4个施氮水平,在贵州普定县研究不同密度及施氮量对机收玉米的株高、茎粗、叶面积、产量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种植密度显著降低了机收玉米的茎粗和单株叶面积,叶面积指数和倒伏率逐渐增大,穗长、穗粗和行粒数均减小,种植密度从52500株/hm~2增加到82500株/hm~2,茎粗和单株叶面积降低15.20%、22.38%,叶面积指数增加21.78%,倒伏率增加1.12倍,穗长、穗粗和行粒数分别减小7.40%、5.11%和6.68%;在一定范围内施氮量能显著提高株高、穗长、穗粗、行粒数、千粒重和产量,当施氮量达180 kg/hm~2,分别比不施氮处理提高了7.93%、11.47%、7.43%、10.12%、10.81%和24.44%;当密度为67500株/hm~2,施氮量为180 kg/hm~2,茎粗大小适中,产量最高,倒伏率较低,株高及穗位整齐,成熟一致,适宜机械化收获。综合分析认为机收玉米品种‘先玉1171’在贵州普定县的适宜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分别为67500株/hm~2和180 kg/hm~2。  相似文献   

15.
为了揭示玉米间作紫花苜蓿对白浆土培肥及玉米增产的优势作用,设置4个不同施氮水平(140、175、200、225 kg/hm~2),研究了玉米"二比空"单作及间作紫花苜蓿对玉米产量及白浆土全氮、有机质及速效养分含量的动态影响。结果表明:在同一栽培模式下,随施氮水平增加,玉米产量逐渐增加。在相同施氮水平下,玉米间作紫花苜蓿在提升玉米产量方面比玉米单作更有优势。在玉米单作条件下,随施氮量增加,白浆土全氮含量峰值出现的时期由成熟期提早至抽雄期,有机质含量由消耗转为积累,在供试最大施氮量(225 kg/hm~2)条件下,白浆土碱解氮含量的损失程度也最大。玉米间作紫花苜蓿条件下,白浆土全氮含量的峰值则出现在抽雄期;与拔节期相比,玉米收获后,除施氮量为200 kg/hm~2时白浆土有机质含量降低12.0%外,其余施氮量均可使白浆土有机质含量增加;施氮量为175 kg/hm~2时更有利于降低碱解氮的损失;施氮量较低时(140 kg/hm~2),玉米间作紫花苜蓿能促进白浆土全氮含量的消耗,而施氮量提高后,玉米间作紫花苜蓿能相应地降低白浆土全氮含量的损失。在施氮量为140、175、200 kg/hm~2时,与玉米单作相比,玉米间作紫花苜蓿能够减小玉米拔节期至抽雄期白浆土有机质含量的降幅,而在更高施氮量(225 kg/hm~2)下,玉米间作紫花苜蓿能使抽雄期白浆土有机质含量较拔节期提升13.9%。与玉米单作相比,玉米在各个生育时期,无论单作还是间作紫花苜蓿处理白浆土中有效磷及速效钾含量均显著降低,其中,速效钾含量随玉米生育进程的推进表现为先降低后增高的规律;在玉米单作及间作紫花苜蓿模式下,施氮200、225 kg/hm~2可使白浆土有效磷含量得以累积;在玉米间作紫花苜蓿模式下,施氮175 kg/hm~2可极大地促进白浆土速效钾含量的消耗,施氮量降至140 kg/hm~2则可使速效钾含量得到最大程度累积。综上,相同施氮水平,玉米间作紫花苜蓿在提升玉米产量方面比玉米单作更有优势;较高施氮水平可有效降低玉米间作紫花苜蓿下白浆土全氮含量的损失,同时增加有机质和有效磷含量,在此模式下,施氮175 kg/hm~2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碱解氮的损失、促进速效钾的消耗。  相似文献   

16.
以邢玉11号为试材,在底施等量磷肥和钾肥条件下,尿素施用量设0(CK)、270、360、450和540 kg/hm~2计5个水平,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对紧凑型夏玉米产量、产量性状、农艺性状及生育期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氮肥可显著增加玉米株高、穂位高、穗长、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且指标值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大;显著降低玉米秃尖长度,且指标值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逐渐减小;缩短生育期,但对穗粗影响不大。其中,施氮量450与540 kg/hm~2处理的玉米产量、产量性状、农艺性状和生育期差异均不显著。从经济角度考虑,邢玉11号的适宜施氮量为450 kg/hm~2。  相似文献   

17.
以‘耀青2号'为材料,通过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对青贮玉米生物产量和品质影响。结果表明:密度和施氮量对青贮玉米生物产量及品质具有显著影响。在一定施氮量范围内,腊熟期生物产量及粗蛋白等品质含量随着施氮量增加而增加,生物产量、粗蛋白、粗脂肪含量在施氮量225 kg/hm~2时达最大,粗纤维含量在施氮量150 kg/hm~2最大。生物产量随密度增加而增加,但品质含量总体上随密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综合施氮量和密度处理对青贮玉米生物产量及饲用品质的影响,在扬州地区种植青贮玉米‘耀青2号'适宜的施氮量为225 kg/hm~2、密度为7.5万株/hm~2。  相似文献   

18.
以产量为导向,通过施氮量的调整,探寻玉米杂交种邯丰79产量与农艺性状的响应,实现氮肥的高效利用,指导农业生产。于2018年在邯郸市邱县梁二庄镇高产试验田,在密度为63 000株/hm~2的种植条件下,分别设置施氮量为0(CK)、N1(140.10 kg/hm~2)、N2(182.13 kg/hm~2)、N3(224.16 kg/hm~2)和N4(266.19 kg/hm~2)共5个处理,3次重复,每个处理以基施和大喇叭口期追施氮肥的比例各占50%。结果表明,随施氮量的增加,株高、穗位高、穗长、穗粗、穗粒数、千粒重以及产量均逐渐增加,而果穗秃尖长度则逐渐缩短;当施氮量≤224.16 kg/hm~2时,不同处理的株高、穗位高、穗长、穗粒数、千粒重、秃尖长度以及产量间差异均达显著水平;当施氮量224.16 kg/hm~2时,增加氮肥的用量,则株高、穗位高、穗长、穗粒数、千粒重与产量的变化不明显,且施氮量为224.16 kg/hm~2与266.19 kg/hm~2的各项指标间均差异不显著。进一步对不同处理的氮肥偏生产力与增产率比较分析发现,N3处理与N4处理的增产率间差异不显著,但N3处理的氮肥偏生产力显著高于N4处理。因而,在该试验条件下,N3处理(即施氮量为224.16 kg/hm~2)的效果最佳,实现了氮肥的低投入与产量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水肥一体化条件下减施氮肥对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本试验设 4 个氮素(纯氮)用量, 分别为 270 kg/hm~2、 189 kg/hm~2和 135 kg/hm~2开展试验。 结果表明, 减施氮肥对水稻茎蘖数影响不大, 但是对叶龄影响较大, 减氮 50%条件下, 明显对水稻长势造成了不利影响。 施氮量189 kg/hm~2为最适宜施氮量。 水肥一体化条件下,减施氮肥造成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降低,结实率和千粒重的增加,说明减施氮肥不利于穗数的形成,但可以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虽然增施氮肥有利于获得较多的穗数,但是施氮水平过高,反而不利于产量的稳定与提高,当施氮量为 270 kg/hm~2时,增穗、增穗粒数效果不明显,反而降低了结实率和千粒重,导致产量低于施氮量为189 kg/hm~2的田块。  相似文献   

20.
氮素和水分是玉米生长的两个重要因素,为了明确氮水耦合对黑龙江西部玉米生长的影响,并提出最佳灌水量和施氮量,在田间条件下采用水肥一体化的施肥模式对覆膜玉米氮水耦合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拔节期、大喇叭口期、孕穗期,玉米SPAD值和地上部分干物质积累量以N3处理最高;在灌浆期、成熟期玉米SPAD值和地上部分干物质积累量W1N3处理(灌水量384.62 m~3·hm~(-2)、施氮量180 kg·hm~(-2))最高。玉米产量最高的处理为W1N3,经济效益最佳的水氮组合为W1N1(灌水量384.62 m~3·hm~(-2)、施氮量120 kg·hm~(-2))。W1N1处理为当地节水节肥最佳水氮组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