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贵州省六盘水市某煤矿矿井水中分离到1株脱硫菌SCJ,其最适生长温度为30℃,最适pH为2.0。SCJ菌株是化能自养菌,能分别利用亚铁、单质硫、葡萄糖生长,不能利用硫代硫酸钠或蛋白胨生长,具有较强的亚铁和硫氧化活性。以该菌株及其GenBank的近似16SrDNA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鉴定SCJ菌株为嗜酸氧化亚铁硫杆菌Acid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从铜陵新桥矿区的高硫矿堆废水中分离一株嗜酸菌S t1,经生理生化特征及16S rDNA分子鉴定,确定其为嗜酸性氧化亚铁硫杆菌。该菌株分别在含有FeSO4·7H2O、S0、黄铁矿石颗粒(FeS2)的9K无机盐液体培养基中获得生长所需要的能量。结果嗜酸菌S t1对Fe2+氧化速率最快,培养到36h时溶液中44.1g·L-1 FeSO4·7H2O有95%被氧化;S0为能量底物的培养体系中,培养到26d时培养液中SO42-浓度达到2.2412 mg· mL-1,pH值降至1.18;黄铁矿石颗粒(FeS2)为能量底物的培养体系中,SO42-平均生成速率为1.3602 mmol·L-1·d-1,黄铁矿石颗粒氧化速率达到0.068mmol·d-1·g-1。  相似文献   

3.
利用土著硫杆菌生物沥浸去除猪粪中重金属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利用土著硫杆菌去除猪粪中重金属的可行性,通过摇瓶实验探究了初始pH值、初始接种量和温度对生物沥浸去除猪粪中重金属效果的影响,并研究了采用气提式反应器生物沥浸处理猪粪的效果。摇瓶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接种土著氧化硫硫杆菌后,28℃下180 r·min-1摇床培养6 d,锥形瓶中猪粪的pH值下降至2左右。生物沥浸10 d,猪粪中Cu、Zn、Mn的浸出率均可达到90%以上。采用气提式反应器进行生物沥浸,初始接种量5%,系统温度30℃±2℃,曝气量2 L·min-1,Cu、Zn、Mn、Cd的最终浸出率分别为91.9%、94.8%、97.9%、92.5%。研究表明,利用土著硫杆菌可以在不进行预酸化的条件下有效去除猪粪中的重金属。  相似文献   

4.
一株硫酸盐还原菌DSRBa的分离鉴定及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内循环厌氧反应器颗粒污泥中分离、纯化得到一株硫酸盐还原菌命名为DSRBa,经形态和基于16SrDNA序列分析,该菌株归属于脱硫弧菌属(Desulfovibrio)。分别以甲酸钠、乙醇、乳酸钠、葡萄糖等为碳源,以硫酸盐、硫代硫酸盐、亚硫酸盐、单质硫为硫源,研究了不同温度、pH及不同硫酸根浓度对该菌株的影响。结果表明,菌株最适宜生长温度为30~35℃,最佳生长pH为7.0,无需绝对严格厌氧,当溶液中氧化还原电位(ORP)≤-40mV时,该菌株能较好生长,且生长4d后使溶液内氧化还原电位值达到-380mV,随后溶液内氧化还原电位基本保持不变。当系统内乳酸钠和酵母提取物浓度分别为3.5g·L-1和1g·L-1时,硫酸根浓度在1~4.5g·L-1范围对菌株生长无明显影响,且当SO24-浓度≤3g·L-1时,菌株生长4d对硫酸根的去除率达到90%以上。  相似文献   

5.
从攀枝花矿区淤泥样品中通过逐级提高Cd~(2+)浓度进行驯化,获得1株高耐镉菌株PFYN01,经16S rDNA PCR鉴定为芽孢杆菌(Bacillus sp),最大耐Cd~(2+)浓度为3 900 mg/L。研究初始Cd~(2+)浓度、pH值、菌量对菌株吸附Cd~(2+)的影响,利用扫描电镜(SEM)和傅叶里红外光谱(FTIR)探究菌株吸附机制。结果表明,PFYN01在初始Cd~(2+)浓度为75 mg/L、菌量为1.0 g/L、pH值为5.0时,对Cd~(2+)的吸附率达到34.98%;吸附符合Langmuir模型,最大吸附量为1.974 mg/g。对比分析Cd~(2+)吸附前后的细胞形态和红外光谱变化,证实了"细胞成分羟基(O—H)、酰胺基(N—H)、烃基(C—H)、羧基■、羰基(—COOH)参与了Cd~(2+)与PFYN01的相互作用"的结论。PFYN01是一株对Cd~(2+)有较强吸附能力的细菌菌株,对其吸附Cd~(2+)影响因素及吸附机制研究的结果将为重金属污染微生物修复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6.
[目的]从新疆传统酸马奶以及市售酸奶中分离鉴定出嗜酸乳杆菌,从中筛选出具有潜在益生特性的菌株进行发酵特性研究,寻找具有优良发酵特性的嗜酸乳杆菌菌株.[方法]利用MRS培养基活化嗜酸乳杆菌,并采用平板菌落计数法测定发酵乳中嗜酸乳杆菌的活菌数,同时利用pH计和NaOH标准溶液滴定酸度以测定发酵乳在发酵过程以及冷藏期间的酸度变化.[结果]发酵24h,嗜酸乳杆菌G14、S22和G13先后到达发酵终点的顺序依次为G14> S22> G13,其中嗜酸乳杆菌G14的产酸能力最强,发酵乳的滴定酸度为94.83°T,pH值为4.30.4℃冷藏期间,嗜酸乳杆菌G14和S22发酵乳的后酸化程度较菌株G13低.冷藏16d时,各菌株仍具有较高的对数存活率,且菌株G13、S22和G14的对数存活率分别为79.18;、80.12;和85.57;,存活能力的顺序依次为G14> S22> G13.[结论]嗜酸乳杆菌G14产酸能力最强,最先到达发酵终点.冷藏过程中,嗜酸乳杆菌G14和S22的发酵乳后酸化程度较低,且嗜酸乳杆菌G14的对数存活率最高.  相似文献   

7.
在纯培养和模拟培养条件下对巨大芽孢杆菌A1和枯草芽孢杆菌A2组成的复合发酵菌液对水体及土壤中重金属的固定作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单一或复合发酵菌液与含Cu~(2+)溶液的体积比为2∶1时,对Cu~(2+)的去除效果最好,且复合发酵菌液对Cu~(2+)的去除率比A1和A2的单独发酵菌液高;菌株A1和A2的发酵菌液在体积比为2∶1复合时对水体中重金属的去除效果最好;初始Cu~(2+)质量浓度为40 mg/L时,复合发酵菌液对Cu~(2+)的去除率最大;沉淀时间为24 h时,复合发酵菌液对Cu~(2+)的去除率达到98%以上;高温下去除效果更好;复合发酵菌液对土壤中有效态Cu的固定效果比单一的好,且15 d内对有效态Cu的固定率可达到80.26%。因此,复合菌在减缓重金属污染土壤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从培养温度、培养液初始p H值、供氧量和初始接菌量4个因素对淡紫拟青霉(Paecilomyces lilacinus)PT1菌株液态发酵条件进行优化,从而获得PT1菌株产孢量及菌丝生物量的最适宜条件。结果表明:在160 r·min-1摇床培养下,最适宜PT1菌株的产孢条件为,培养温度30℃、培养液的初始p H=11;供氧量最佳条件是将100 m L PD培养液加入到500 m L三角瓶中,接菌量为1.0 m L,在以上条件都满足的情况下培养5~7 d产孢量最大;PT1菌株菌丝生产的最适宜条件为,培养温度20℃、培养液的初始p H=9、供氧量最佳条件是将200 m L PD培养液加入到500 m L三角瓶中,接菌量为1.5 m L,在以上条件都满足的情况下培养5~7 d菌丝生产量最大。  相似文献   

9.
以地衣芽孢杆菌B-1(Bacillus licheniformis B-1)为材料,采用HPLC测定不同微生物培养体系中西维因(Carbaryl)残留量,并考察菌株B-1降解谱,探究其对西维因的降解特性。结果表明,菌株B-1对西维因的降解率与其生长呈正相关,在LB培养基中培养72 h对100 mg/L西维因的降解率为91.21%。较高的温度和碱性环境有利于西维因的降解,而较高底物质量浓度和盐质量浓度均对菌株B-1的生长及西维因的降解有负面影响;Ca~(2+)、Fe~(2+)、Mn~(2+)、Mg~(2+)对其降解西维因有不同程度的刺激作用,Cu~(2+)则有抑制作用。此外,菌株B-1对20 mg/L的丁硫克百威、叶蝉散和毒死蜱均有不同程度的降解作用。HPLC分析结果表明,初步确定1-萘酚是菌株B-1降解西维因的中间产物,且该菌株在LB培养基中培养72 h对20 mg/L 1-萘酚的降解率为48.70%。可见,菌株B-1能高效降解西维因和其他多类杀虫剂,具有一定的广谱性,可应用于环境修复。  相似文献   

10.
鸡粪中的含硫有机物在微生物作用下会释放出大量的硫化氢气体,危害畜禽的健康及污染环境。试验以减少鸡粪中硫化氢释放量为目的,从菹草内分离得到1株具有异养硫氧化作用的细菌,命名为JS3。16S rRNA序列分析表明菌株JS3与杀鲑气单胞菌的亲源关系最近。以硫代硫酸钠为唯一硫源时菌株JS3的硫氧化特征:碳源优先利用顺序为葡萄糖柠檬酸钠乙酸钠;氮源优先利用顺序为硝酸钠氯化铵;菌株JS3氧化硫的最佳碳氮比为15∶1,此时77.82%的硫代硫酸根被转化为硫酸根;pH从4.05增加到10.05,菌株的氧化硫能力先增强后下降,当pH为9.05时,硫酸根的积累量最高,可达到4.33 g/L;当氯化钠添加量达到4.0%时对菌株JS3才产生明显影响,说明株菌具有一定的耐盐性;最佳硫代硫酸根初始浓度为2 810 mg/L,此时83.22%的硫代硫酸根被转化为硫酸根;250 mL三角瓶中装液量为75 mL时,菌株JS3是硫氧化能力最强。在硫化氢减释模拟试验中,与对照相比,菌株JS3可降低84.53%的硫化氢释放量。  相似文献   

11.
番茄酱中好氧细菌分离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新疆番茄制品出口量占全国的90;,近年来外商对其安全卫生提出了许多技术要求,国内番茄制品生产企业也陷入番茄制品胖听、平听的技术障碍,至今国内尚无相应的微生物检测技术和标准.采用锰营养、甘露醇卵黄多粘菌素、嗜热耐酸杆菌、脂耐热嗜酸杆菌、溴甲酚紫葡萄糖肉汤、平酸菌增菌和液体硫乙醇酸盐7种液体培养基对供试番茄酱在37和55℃下培养.通过不同培养时间培养液的O.D值、pH值、菌体形态和菌落特征的研究,确定出锰营养和平酸菌增菌培养基为该类菌的最适液体培养基,嗜热耐酸杆菌和平酸菌增菌琼脂培养基为最佳固体培养基.分离出的菌株经VITEK-32生化鉴定,主要细菌分别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和矮小芽孢杆菌(Bacillus pumilus),均为产酸不产气可导致平酸腐败的好氧芽孢菌.  相似文献   

12.
含硫化物废水生物处理过程中单质硫的形成特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接种排硫硫杆菌纯种的升流式生物填料塔法,重点研究了含硫化物废水生物处理过程中溶解氧以及容积负荷与单质硫形成的关系。结果表明,当溶解氧和硫化物消耗比(R)在0.53~1.46之间变化,反应器能够稳定形成单质硫,且当R=0.83时,89%硫化物转化为单质硫,处理过程中硫化物负荷对脱硫反应器中硫化物转变为何种形式也有很大影响。采用动态光散射仪分析生成硫颗粒粒径,结果显示生成硫颗粒的粒径变化幅度大,变化范围为0.5~10μm。对反应器中形成的生物膜以及溶液中生成的单质硫进行显微结构分析,结果表明排硫硫杆菌能在块状填料表面迅速挂膜,并能生成胶体状硫粒。该项研究将为废水处理过程中生成单质硫的有效分离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3.
异亮氨酸对嗜酸氧化亚铁硫杆菌胞外多聚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生物冶金效率,研究了添加异亮氨酸对嗜酸氧化亚铁硫杆菌胞外多聚物组分、嗜酸氧化亚铁硫杆菌生长和吸附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添加异亮氨酸的嗜酸氧化亚铁硫杆菌生长周期明显缩短,Fe2+的耗尽时间缩短,培养后期Fe2+剩余量明显降低。最高菌密度提高17%,环境pH降低20.45%,胞外多聚物中蛋白质组分提高16.84%,多糖组分提高5.05%。培养时间为72h时,添加异亮氨酸的嗜酸氧化亚铁硫杆菌菌液EPS吸附量为54.520 8μg·mL-1,比对照提高了44.05%。整个生长周期中,异亮氨酸对菌液中游离EPS含量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腐殖酸对水培小麦吸收硒酸态硒和亚硒酸态硒的影响。[方法]采用水培试验,研究小麦对10~80μg/L硒酸态硒(Se~(6+))及亚硒酸态硒(Se~(4+))的吸收和腐殖酸的影响。[结果]小麦对Se~(4+)和Se~(6+)的吸收与其在培养液中的浓度呈线性关系,小麦对Se~(6+)的吸收是Se~(4+)的6.0~10.5倍。腐殖酸促进小麦对Se~(4+)的吸收,平均增加12.1%;但腐殖酸抑制小麦对Se~(6+)的吸收,平均减少18.6%,且随Se~(6+)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增强。有腐殖酸存在时小麦吸收Se~(6+)是Se~(4+)的4.3~7.4倍;有腐殖酸时Se~(4+)和Se~(6+)促进小麦生长,Se~(6+)促进作用更为明显,生物量平均增加12.3%。40和80μg/L Se~(4+)培养小麦地上部分吸收的硒分别为初始加入量的3.76%和3.31%,在这2个浓度下,小麦吸收的Se~(6+)分别为初始加入量的27.2%和27.8%。施用Se~(6+)是Se~(4+)作物利用率的7.2~8.4倍。[结论]可以通过土壤溶液Se~(4+)或Se~(6+)的浓度调控农作物硒含量,应用Se~(6+)更为经济环保。  相似文献   

15.
柴油降解菌的筛选及其降解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生物驯化法,从石油污染土壤中以0降解能力进行测定,发现一株菌在柴油初始浓度为500 mg·L-1的培养液中,振荡培养3 d降解率达到了71.7%,具有开发潜力,可以提高石油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效率.通过对其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特性的分析,初步鉴定该菌株为假单胞菌属.并分析了培养时间、pH值、接种量、温度、柴油浓度、N源6个因素对菌株生长量和柴油降解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该菌株在培养时间为6 d、pH值为5.0、接种量为5%、温度为35℃、柴油浓度为1 000 mg·L-1、N源为(NH,4),2SO,4的条件下生长旺盛,降解率达到了80%.  相似文献   

16.
从蓼科植物酸模(Rumex acetosa L.)中分离得到1株内生菌HBT4,该菌能以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为唯一碳源生长。经菌落形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16S r DNA序列以及系统进化树分析,初步鉴定菌株HBT4为暹罗芽孢杆菌(Bacillus siamensis)。将菌株HBT4接种到以DBP(10 mg/L)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中,菌株在培养2 d时生长量最大,培养4 d时对DBP的降解率达到91. 9%,菌株的最适培养条件:温度为35℃、pH值为7. 0、底物浓度为10 mg/L,与此同时,增加培养基中的接菌量能明显提高DBP的降解率。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相同日粮条件下添加复合益生菌(嗜酸乳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对奶牛生长性能的影响,选用胎次、体重、产奶量基本相似的中国荷斯坦奶牛66头,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日粮添加复合益生菌3×108CFU·d~(-1)·头~(-1),试验期为21 d。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日产奶量在7 d、14 d、21 d分别提高了19.60%、21.06%和20.27%,差异显著(P0.05)。乳成分中的乳蛋白含量显著得到提高,但是乳脂率、乳糖率、非脂固形物的无显著差异。试验组的乳酸杆菌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的粪便中大肠杆菌的数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使用复合益生菌(嗜酸乳杆菌+枯草芽孢杆菌)有效提高奶牛的产奶性能,调节奶牛肠道微生态环境,增强肠道抗病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益生南瓜酸奶的研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嗜热链球菌、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酸乳杆菌,进行多菌株混合发酵,辅料为南瓜粉,生产具有保健功能的凝固型益生酸奶。确定了最佳发酵温度为42℃,南瓜粉用量为1%,在配料工序加入。接菌量为3%,接菌比例为1∶1∶1。产品各项指标符合酸牛乳国家标准。  相似文献   

19.
为提高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ilae Kleb)拮抗细菌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8-28菌株的芽孢形成率及芽孢数量,在摇瓶发酵基础上对影响菌株芽孢形成主要因素进行研究.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最佳碳源麦芽糊精、氮源黄豆饼粉、无机盐K2HPO4和MuSO4·H2O;采用正交试验对发酵培养基进行优化,摇瓶发酵生产芽孢的最佳条件为:麦芽糊精2.0%、黄豆饼粉2.0%、K2HPO40.05%和MnSO4·H2O0.01%、培养液初始pH值为7.0、种龄18 h、装瓶量50mL·(250mL)-1.在此优化条件下,发酵液中8-28茸株的芽孢微量迭到2.67×1 08个·mL-1.芽孢形成率迭到90%.  相似文献   

20.
以从市售酸奶花花牛中分离出的10株保加利亚乳杆菌和10株嗜热链球菌为研究对象,通过紫外诱变后,采用碘滴定法和邻苯二胺比色法,筛选出高产乙醛和高产双乙酰的菌株,最终确定最佳诱变参数为紫外照射波长365 nm、垂直照射距离15cm、照射时间为120 s。筛选出的高产乙醛菌株为L-2.2、L-2a、L-2D菌株,产乙醛量分别为13.51、16.52、14.46μg/mL,相比出发菌株(12.65μg/mL)分别增加了6.8%、30.6%、14.3%。筛选出的高产双乙酰菌株为S-1.4、S-1d菌株,产双乙酰量分别为3.36、4.16μg/mL,相比出发菌株(2.96μg/mL)分别增加了13.5%、40.5%。通过对酸奶中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这2株主要产香菌株产香特性的研究,为高产香酸奶的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