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玉米秸秆和硅藻土为原料,以酚醛树脂为黏结剂,经过融合、混合物干燥、热压成型,在氮气保护下进行烧结制备硅藻土改性玉米秸秆木质陶瓷。以酸性橙Ⅱ为目标降解物,研究木质陶瓷投加量、p H值及超声波功率对酸性橙Ⅱ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5 mg/L(200 m L)酸性橙Ⅱ溶液中木质陶瓷的投加量为0.5 g时,同时超声时间为60 min,p H值为9,超声功率为50 W时,该木质陶瓷对酸性橙Ⅱ的去除效果最佳,去除率为98.43%。硅藻土改性木质陶瓷对酸性橙Ⅱ的去除速率很高,伪二级动力学模型、Elovich和双常数动力学模型较好地拟合了试验数据,相关系数均在0.995及以上。伪二级动力学模型是基于假定吸附速率受化学吸附机制控制,说明吸附可能为化学吸附,并伴随显著的扩散速率机制。  相似文献   

2.
易海涛 《湖北农业科学》2016,(14):3594-3596
以芒果皮为原料,研究了芒果皮对Cr(Ⅵ)的吸附特性,探讨了芒果皮的投加量、溶液p H对Cr(Ⅵ)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吸附剂投加量4 g/L、p H 3.3的条件下,芒果皮对50、100和150 mg/L Cr(Ⅵ)溶液去除效果均为最佳;芒果皮对Cr(Ⅵ)吸附符合Henry吸附等温式,准二级动力学方程能很好地对芒果皮吸附Cr(Ⅵ)的试验数据进行拟合。  相似文献   

3.
以废弃的虎杖药渣为原料,经乙醇、氢氧化钠处理,得到皂化虎杖药渣生物吸附剂,将其用于对重金属铜离子(Cu~(2+))的吸附研究。采用扫描电镜对皂化虎杖药渣进行表征,并考察吸附剂投加量、溶液p H值、初始Cu~(2+)浓度、吸附温度与时间对吸附性能的影响。此外,研究吸附动力学、等温吸附模型以及吸附剂的循环再生性能。结果表明,虎杖药渣经过皂化处理后表面变得疏松多孔,在吸附剂投加量5.0 g/L、溶液p H值5.5、初始Cu~(2+)浓度50 mg/L、吸附温度30℃、吸附时间120 min的条件下,皂化虎杖药渣对Cu~(2+)的吸附率达87.2%。吸附剂对Cu~(2+)的吸附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等温吸附符合Langmuir模型,根据Langmuir模型计算可知,30℃时饱和吸附量为34.482 mg/g。解吸再生试验表明,吸附剂可以再生重复使用4次。  相似文献   

4.
以1-乙基-3(3-二甲基氨基丙基)碳化二亚胺(EDC)为相偶联剂,通过海藻酸钠(SAL)对碳纳米管(CNTs)进行修饰和改性,选取水中肠道菌群作为对象,研究改性碳纳米管对水中微生物的吸附效果,探讨了溶液p H值、吸附时间和吸附剂量对吸附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CNTs经海藻酸钠改性后,对肠道菌群的吸附能力提高,当溶液p H值7.0时,具有最大吸附率,在初始90 min内保持较高的吸附速率,且吸附率随着吸附剂量的增加而增大,改性碳纳米管(SAL-MWCNT-COOH)吸附剂从2.5 mg增加到12.5 mg时,吸附率从78.6%提高到89.6%。  相似文献   

5.
该研究采用农林废弃物核桃壳以及Fe(Ⅲ)改性的核桃壳作为吸附剂,对模拟废水中的Cu~(2+)进行吸附去除,并且考察了水样初始p H、吸附剂投加量、Cu~(2+)初始浓度、吸附时间等因素对Cu~(2+)吸附效果的影响,确定最佳吸附参数,并进行了吸附动力学和吸附等温线的分析。结果表明:当水样初始p H 5.0、吸附剂投加量0.05g,Cu~(2+)初始质量浓度200mg/L,吸附时间120min,在此条件下50m L水样在180r/min、25℃条件下核桃壳和改性核桃壳对Cu~(2+)的去除率分别达57.6%和93.2%以上,吸附量分别约为120mg/g和195mg/g;采用伪二级动力学方程的拟合结果更为理想,R2均在0.99以上;Langmuir方程可以较好地描述核桃壳和Fe(Ⅲ)改性核桃壳吸附剂对Cu~(2+)的吸附过程,此吸附过程是单分子层的吸附;核桃壳及改性核桃壳对Cu~(2+)的吸附是放热反应。  相似文献   

6.
水热氢氧化钾改性花生壳对染料的吸附性能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实现花生壳的资源化利用,以氢氧化钾为活化剂,采用水热法制备了改性花生壳吸附剂,并将其用于罗丹明B染料的吸附,旨在达到以废治废的目的。通过正交试验对水热改性温度、时间和改性剂浓度进行优化,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对吸附剂进行表征,并考察了吸附剂投加量、初始浓度及p H值对吸附剂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热温度453 K、反应时间10 h、氢氧化钾质量分数2%条件下制备的改性花生壳对罗丹明B的吸附量最高;罗丹明B初始浓度为5 mg·L~(-1)、吸附剂投加量为1.5 g·L~(-1)、吸附时间120 min的条件下,对罗丹明B染料吸附率最高达93.50%。改性花生壳吸附剂对罗丹明B的吸附动力学过程符合伪二级动力学,Langmuir吸附等温方程能更好地描述吸附过程,主要为单分子层吸附,并且吸附热力学参数ΔH0、ΔG0,表明该吸附过程是一个自发吸热过程,以物理吸附为主。  相似文献   

7.
改性硅藻土提高氨氮废水处理效果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罗智文  袁东  耿安锋  陈琳  莫小平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9):16410-16411
通过选用无机絮凝剂(硫酸亚铁)和高分子有机絮凝剂(聚丙烯酰胺)对硅藻土进行改性,用改性后的硅藻土处理氨氮废水。结果表明,吸附过程中改性剂种类及用量、硅藻土用量、溶液pH值、溶液中氨氮初始浓度等是影响硅藻土对氨氮吸附的主要因素。在一定范围内,增加改性硅藻土的投加量、延长吸附作用时间、提高pH值均可改善对氨氮的去除效果。通过改性试验提高了硅藻土吸附氨氮的能力,氨氮去除率提升10%~20%。  相似文献   

8.
为了将橙皮加以资源化利用,使用氢氧化钠和环氧氯丙烷对橙皮进行改性制备改性橙皮吸附剂,通过SEM分析了改性前后橙皮表面形貌,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了改性橙皮对废水中Pb~(2+)的吸附效果,并通过正交试验对吸附条件进行优化。SEM分析表明,改性后橙皮表面发生了显著变化。极差分析结果表明,在影响吸附效果的因素中,Pb~(2+)初始浓度对吸附效果影响最为显著,其次分别是溶液pH值、吸附剂投加量和环氧氯丙烷加入量。最佳吸附条件为:Pb~(2+)溶液初始浓度为350mg/L,pH值为6,吸附剂投加量为6g/L,环氧氯丙烷加入量为5ml,对Pb~(2+)的吸附量为25.13mg/g。该研究为橙皮的综合利用和含Pb~(2+)废水的处理研究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生物吸附剂Bio-matrix对常规重金属Cu~(2+)、Ni~(2+)、Cr~(3+)的吸附性能。[方法]考察不同温度、吸附剂投加量、吸附时间、p H对吸附量的影响,并分析了Bio-matrix对Cu~(2+)的等温吸附情况。[结果]Bio-matrix吸附剂对Cu~(2+)的吸附效果优于Ni~(2+)和Cr~(3+),温度对吸附量影响较小,3 h可达到吸附平衡,单位吸附量随p H的升高先增大后减小,在p H 4左右时对重金属的单位吸附量最大,Bio-matrix对Cu~(2+)的吸附等温线与Freundlich方程有较好的拟合性,饱和吸附量为19.3 mg/g。[结论]该研究为Bio-matrix作为生物吸附剂去除废水中重金属提供了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10.
戊二醛交联改性绿藻制备新型吸附剂吸附Cr^6+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俊杰  康奕菁  郭伟艳  黄远超 《安徽农业科学》2011,(19):11744-11747,11751
[目的]研究戊二醛对绿藻进行交联改性制备新型吸附剂吸附Cr6+。[方法]分析了戊二醛质量分数、绿藻投加量、PH和温度对交联改性的影响及铬初始浓度、初始PH和改性绿藻投加量对改性藻吸附Cr6+的吸附容量的影响。[结果]当铬溶液浓度为40mg/L时,戊二醛质量分数5%、藻类投加量为0.4g、PH为-0.5、温度为40℃时改性后的藻类对铬的吸附容量最大,其吸附动力学符合Boltz-mann方程。[结论]各因素对改性藻吸附Cr6+的影响由大到小的顺序为:铬溶液浓度〉pH〉改性藻投加量;最佳吸附条件为铬溶液浓度为80mg/L,pH为5,改性藻量为:0.4g;吸附容量可达19.19mg/g。  相似文献   

11.
迄今为止,能够处理染料废水的方法很多,但吸附法因其经济高效、简单易行、材料来源广泛等优势,使得在国内外应用广泛。本研究以海带为原料,通过酸改性制备吸附剂,考察其对一种直接染料(直接耐酸大红4BS)的吸附性能及主要因素对改性海带吸附染料的影响,探讨了吸附动力学、吸附等温线等。结果表明,最适宜的吸附条件为:溶液初始p H为2,吸附剂投加量为0.3 g,初始浓度为100 mg?L-1,温度为30℃,吸附时间为600 min。在此条件下,染料废水的去除率达99.19%。吸附动力学遵循伪二级动力学方程,吸附等温线用Freundlich模型较好地描述。  相似文献   

12.
利用硝酸改性处理后的花生壳处理含磷废水,考察磷的初始浓度、改性花生壳投加量、p H、反应时间对磷吸附率的影响,确定了改性花生壳对磷的最佳吸附条件。结果表明,当p H为6、磷溶液初始浓度为25μg/m L、改性花生壳的用量为2.5 g、吸附时间为80 min的条件下,磷的吸附率可达84.1%。  相似文献   

13.
采用恒温批处理平衡法研究生物炭热解温度、吸附剂质量、吸附质溶液初始p H值对锰改性玉米秸秆生物炭吸附1,4-苯醌的影响,并进行了动力学和热力学分析。经Mn SO4改性的玉米秸秆生物炭明显提高了对1,4-苯醌的吸附去除能力,同时热解温度的升高能大幅度提高其吸附能力,当吸附剂质量为20 mg时,1,4-苯醌的吸附量和去除率为最佳值。p H=8.0时吸附量最高,达到75.977 mg/g。准二级动力学模型能够更好地描述该吸附过程,其控制步骤为化学吸附。等温吸附试验结果表明,锰改性玉米秸秆生物炭吸附1,4-苯醌的机理主要以多分子层吸附为主,伴随表面单分子层吸附。  相似文献   

14.
利用Na OH浸泡预处理、Na Cl O溶液氧化改性板蓝根药渣对含铅废水的处理进行了研究。考察了吸附剂投加量、初始Pb2+浓度、p H、吸附时间及温度对改性板蓝根药渣吸附Pb2+的影响。结果表明,对50 m L50 mg/L的含铅废水,在投入0.15 g改性板蓝根时,吸附率达到最大(92.1%),吸附容量达到最高(15.25mg/g)。随着Pb2+初始浓度的增大,吸附容量逐渐增大,初始浓度增加到50 mg/L时达到平衡。p H对Pb2+的去除有重要影响,最佳p H是6,去除率达到92.7%。当吸附时间为3 h时,吸附过程达到平衡。改性板蓝根药渣对铅的吸附率在30℃时最高,为92.3%。Langmuir模型对改性板蓝根药渣吸附铅离子有更好的拟合效果,表明板蓝根药渣对Pb2+的吸附属于单层吸附,最大吸附量可达15.8 mg/g。吸附过程可以用准二级动力学模型描述。  相似文献   

15.
采用静态吸附法研究电气石对水溶液中Sr~(2+)的吸附行为,考察溶液初始pH、电气石投加量、吸附时间和Sr~(2+)初始浓度对吸附的影响,并分析吸附过程中反应动力学和等温吸附规律。结果表明,电气石能够有效去除水体中的Sr~(2+),最大吸附容量为2.87 mg/g。电气石粉体对Sr~(2+)的吸附平衡时间为40 min、吸附剂投加量增大、溶液p H 8.5时有利于Sr~(2+)的去除;电气石对Sr~(2+)的吸附动力学行为可用准二级动力学模型来描述,吸附过程存在化学作用且步骤可控;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电气石对Sr~(2+)的吸附既存在物理吸附,又存在化学吸附。  相似文献   

16.
利用天然硅酸盐矿物材料电气石粉对染料废水亚甲基蓝进行吸附去除试验,采用平衡吸附法研究电气石粉投加量、溶液初始p H值、不同温度对亚甲基蓝的吸附去除的影响,进一步考察热力学和动力学吸附规律,确定最佳的试验条件,在最小的能源消耗量,达到高的亚甲基蓝去除率。由于电气石粉带负电、亚甲基蓝带正电,有可能通过吸附剂与吸附质之间的静电引力作用达到去除染料废水亚甲基蓝的目的。结果表明:投加量20 mg,p H值接近中性时,吸附效果较好。Koble-Corrigan等温线模型对电气石粉吸附亚甲基蓝的等温线模拟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7.
采用平衡吸附法,研究聚乙烯醇(PVA)溶液初始浓度、反应温度、初始p H值对硅藻土吸附PVA的影响,用准一级、准二级动力学、Elovich、Shuangchangshu模型模拟试验数据,结果表明,增大PVA初始浓度、升高温度有利于提高硅藻土的吸附量,硅藻土吸附PVA的过程是吸热反应;p H值接近中性时,硅藻土对PVA的吸附效果相对较好;硅藻土对PVA的吸附符合二级反应动力学方程特征,硅藻土对PVA的吸附有可能是一种复杂的非均相扩散过程。  相似文献   

18.
利用天然矿物材料硅藻土对水中聚乙烯醇(Polyvinyl Alcohol,PVA)进行吸附去除研究,采用平衡吸附法研究硅藻土投加量、溶液初始pH值、共存离子对硅藻土吸附PVA的影响。结果表明:投加量10mg,pH值接近中性时,吸附效果较好。NaHCO_3、Na_2HPO_4、Na_2SO_4和NaNO_34种共存离子对硅藻土吸附PVA都起到抑制作用,随着共存离子质量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增强。Langmuir方程和Koble-Corrigan方程2种经典的等温线模型对硅藻土吸附PVA的等温线模拟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9.
以改性山核桃外果皮为吸附剂,考察p H值、吸附剂用量、温度等对孔雀石绿(MG)吸附性能的影响及吸附动力学、热力学性质。结果表明,在改性山核桃外果皮用量为1.0 g/L、初始孔雀石绿浓度50 mg/L、吸附温度298 K、吸附时间360 min及保持溶液原始p H值条件下,MG去除率可达99.09%;改性山核桃外果皮对MG的吸附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等温模型,是一个自发进行的放热过程。  相似文献   

20.
基于NaOH对大薸进行改性的吸附剂(MPS),以聚合氯化铝(PAC)为复配剂制备吸附剂(MPSP)。采用材料表征技术分析了大薸复配前后的理化特征,并以中性红模拟染料废水,测试了大薸复配前后上述两种吸附剂对中性红废水的吸附能力,并探究了染料初始pH值、染料浓度、吸附剂投加量、反应温度等参数对中性红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条件下,与MPS相比,MPSP的比表面积更大,孔隙结构更发达,对中性红的吸附、去除能力更强;MPS和MPSP对中性红的吸附性能均与溶液初始质量浓度、反应时间和反应温度呈正比,与溶液pH值和吸附剂投加量呈反比。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等温模型能较好地拟合MPS和MPSP对中性红染料的吸附、去除过程,表明吸附过程是以单层化学吸附为主,也存在物理吸附和静电引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