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作物种植结构的时空分布与变化,是制订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政策的科学依据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研究内容。运用数理统计和空间分析方法,对2005~2015年临汾市主要农作物的时空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1 a间,玉米种植面积大幅增加,种植面积比例增加了8.77个百分点,且呈不断提高趋势;谷物种植面积比例增加了2.36个百分点;小麦播种面积减少最多,种植面积比例减少了5.64个百分点;其余作物种植面积均呈现小幅度减少趋势。作物空间变化呈现了较强的规律性:谷物、玉米和小麦种植集中分布在襄汾县和洪洞县,且由中东部地区向西南地区集中;豆类种植主要分布在尧都区和襄汾县,且由南部向西北边集中;薯类种植主要分布在襄汾县和隰县,种植面积由南部向西北部扩大。  相似文献   

2.
以额敏县野果林分布区域为研究区,利用2007年快鸟(Quick bird)遥感影像、2013年和2020年高分一号卫星遥感影像、野果林野外实测数据等,实现野果林的信息解译和面积提取,基于动态度模型、转移矩阵模型、重心迁移模型,分析了2007—2020年研究区野果林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动态变化情况,掌握了各类地物与野果林之间的相互转换,剖析了野果林空间分布的重心偏移规律,探讨了影响研究区野果林时空分布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2007—2020年,野果林面积增加了3.91 km2,呈持续缓慢增加趋势,旅游景区的开发,直接导致建筑用地面积有所增加;14年间,野果林面积逐步增加,归因于草地和裸土向野果林的转换较为频繁,其中草地向野果林的转化最为显著;野果林的重心变化幅度较小,空间分布较为稳定。  相似文献   

3.
【目的】 文章旨在探讨基于高分辨率多光谱遥感影像进行冬小麦种植面积早期快速提取、冬小麦空间分布情况快速制图与精度验证的方法,为山东省冬小麦高产、优质种植和农艺肥水的处方决策提供全局性信息。【方法】 (1)对Sentinel-2遥感影像数据进行预处理,然后采用历史种植分布数据自动提取与人工选取相结合方式构建冬小麦识别样本库,将样本分为小麦、林地、水体、建筑和道路及其他作物五大类;(2)采用随机森林算法计算机自动分类与影像人工解译相结合的方式,提取研究区冬小麦种植面积,绘制冬小麦种植空间分布图,并进行精度验证。【结果】 (1)解译得到研究区冬小麦种植面积为54.41万hm2,冬小麦种植面积的总体分布精度为97.05%,kappa系数为0.94,解译效果良好;(2)该文提出的方法可实现冬小麦种植面积高精度提取以及快速制图。【结论】 早期精准掌握冬小麦种植面积及空间分布信息,能够为地方政府和农业部门指导农事活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美国农业部提供的CDL数据,利用地理信息技术提取了2008—2017年美国大豆种植面积遥感统计数据信息并进行探索分析,运用变化率法、动态度法、重心迁移法分析探讨了美国近10年大豆种植面积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及其时空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美国大豆种植面积高值区域主要分布在中部平原的密西西比河流域和密苏里河流域;美国大豆种植面积变化率呈上下波动态势,2013—2014年变化率最大为11.21%,2010—2011年变化率最小为-5.91%;近10年,美国大豆种植面积动态度为2.91%,大豆种植面积总体呈上升态势;2008—2017年美国大豆种植面积重心呈现向西北—东南—西北方向迁移的规律,总体偏移距离为143.86km。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河南省2001—2015年间不同时期(2001—2005、2006—2010及2011—2015年)冬小麦种植频率(winter wheat planting frequency,WWPF)时空变化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定量分析,进一步明晰区域作物种植频率变化时空变化分布特征和主要影响因素顺序。【方法】以河南省为研究区,冬小麦为研究作物,在利用中低分辨率MODIS EVI时序遥感数据和CART决策树算法进行连续15年(2001—2015年)作物种植空间分布信息提取基础上,获取了研究区不同时期冬小麦种植频率空间信息。在此基础上,开展不同时期冬小麦种植频率时空变化分析,并利用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等数理统计方法对不同时期研究区种植频率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最终确定主要影响因素的重要性排序。【结果】基于MODIS EVI时序遥感数据和CART决策树算法可获得河南省较高精度连续多年冬小麦种植空间分布信息,经验证,研究区冬小麦遥感提取平均总体精度为90.39%,Kappa系数在0.82—0.92之间,可满足区域冬小麦种植频率变化研究所需作物空间分布精度要求;通过分析河南省不同时期冬小麦种植频率时空变化信息,省域内冬小麦主产区大部分具有较高的冬小麦种植频率(WWPF>80%),而豫西南和豫南等山区由于地形复杂、自然条件较差导致冬小麦种植频率普遍较低(WWPF≤40%)。此外,3个时段期间,河南省冬小麦主产区高频种植冬小麦面积呈逐步增加趋势,WWPF>80%的面积比例分别为42.68%、59.94%和63.07%,低频种植面积呈减小趋势,WWPF≤40%的面积比例分别为28.53%、17.99%和16.63%,这对我国冬小麦主产区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具有重要意义;从冬小麦种植频率影响因素分析结果看,河南省冬小麦种植频率与有效灌溉面积比例、土壤质量综合指数、播期气候适宜度、坡度和高程等指标间均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且除与坡度、高程呈负相关外,与其余因素均为正相关关系。以上指标对河南省冬小麦种植频率变化影响程度的排序结果为土壤综合质量指数>播期气候适宜度>有效灌溉面积比例>坡度(高程),即土壤质量>播期气候条件>灌溉条件>地形条件。【结论】通过对河南省冬小麦种植频率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明确了河南省冬小麦种植频率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明晰了河南省区域冬小麦种植频率变化影响因素及其重要性排序,为开展作物种植面积变化分析提供了一定技术方法和思路借鉴,为区域农业土地利用决策模型构建提供一定基础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河南省2001—2015年间不同时期(2001—2005、2006—2010及2011—2015年)冬小麦种植频率(winter wheat planting frequency,WWPF)时空变化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定量分析,进一步明晰区域作物种植频率变化时空变化分布特征和主要影响因素顺序。【方法】以河南省为研究区,冬小麦为研究作物,在利用中低分辨率MODIS EVI时序遥感数据和CART决策树算法进行连续15年(2001—2015年)作物种植空间分布信息提取基础上,获取了研究区不同时期冬小麦种植频率空间信息。在此基础上,开展不同时期冬小麦种植频率时空变化分析,并利用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等数理统计方法对不同时期研究区种植频率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最终确定主要影响因素的重要性排序。【结果】基于MODIS EVI时序遥感数据和CART决策树算法可获得河南省较高精度连续多年冬小麦种植空间分布信息,经验证,研究区冬小麦遥感提取平均总体精度为90.39%,Kappa系数在0.82—0.92之间,可满足区域冬小麦种植频率变化研究所需作物空间分布精度要求;通过分析河南省不同时期冬小麦种植频率时空变化信息,省域内冬小麦主产区大部分具有较高的冬小麦种植频率(WWPF80%),而豫西南和豫南等山区由于地形复杂、自然条件较差导致冬小麦种植频率普遍较低(WWPF≤40%)。此外,3个时段期间,河南省冬小麦主产区高频种植冬小麦面积呈逐步增加趋势,WWPF80%的面积比例分别为42.68%、59.94%和63.07%,低频种植面积呈减小趋势,WWPF≤40%的面积比例分别为28.53%、17.99%和16.63%,这对我国冬小麦主产区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具有重要意义;从冬小麦种植频率影响因素分析结果看,河南省冬小麦种植频率与有效灌溉面积比例、土壤质量综合指数、播期气候适宜度、坡度和高程等指标间均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且除与坡度、高程呈负相关外,与其余因素均为正相关关系。以上指标对河南省冬小麦种植频率变化影响程度的排序结果为土壤综合质量指数播期气候适宜度有效灌溉面积比例坡度(高程),即土壤质量播期气候条件灌溉条件地形条件。【结论】通过对河南省冬小麦种植频率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明确了河南省冬小麦种植频率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明晰了河南省区域冬小麦种植频率变化影响因素及其重要性排序,为开展作物种植面积变化分析提供了一定技术方法和思路借鉴,为区域农业土地利用决策模型构建提供一定基础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7.
基于无人机平台和图像分析的田间作物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高效、精准、及时地获取农作物的空间分布及其面积,建立了基于无人机平台和图像分析的大田作物检测方法:采用小型四旋翼无人机搭载高性能数码相机获取作物图像后,通过图元分割和目视解译获得目标样本,提取其21维颜色特征和3维纹理特征,采用BP神经网络分类器和像素累加法进行作物种类识别和面积测量。试验结果表明,系统对小麦、油菜、蚕豆和大蒜的平均识别率达86%,面积测量的平均相对误差约为9.62%。  相似文献   

8.
为了实现作物种植信息的智能化解析,必须首先实现识别目标位置与范围定位.以2012年鹤壁市浚县拔节期小麦为研究对象,结合获取的SPOT-5卫星遥感图像,对最小距离分类算法和最大似然法在提取小麦种植信息的效果以及运算速度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比较,并提出了一种基于遥感图像提取作物种植分布信息的优化算法.检验结果表明,优化算法在保证信息提取准确率达95.6%的前提下,处理速度较最大似然法提高45.01%,可用于快速提取作物的种植分布信息.  相似文献   

9.
浅谈磴口县种植业结构存在问题及调整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磴口县地处河套平原,位于后套平原前沿,是典型的黄河自流灌溉农业种植区。近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变化,农作物种植结构布局相应出现了诸多较为突出的新情况、新问题,需要引起足够重视,采取相应措施加以调整、解决。一、种植模式僵化,结构不尽合理1.作物种类相对单一,粮饲作物不稳磴口县是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历来是小麦种植的主产区,近年种植面积大幅下降,已占不到总播面积的10%。曾经闻名的小麦标准化高产栽培田、小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充分发掘遥感影像的空间、时间和光谱等特征谱信息,探索地块基元支持下的多源遥感数据作物种植信息自动识别方法,为作物种植结构信息的快速、精细化调查提供借鉴.[方法]以广西扶绥县为研究区,通过对高空间分辨率影像的多尺度分割和对象廓线编辑,提取精细农田地块信息;以地块为基元获取覆盖作物生育期内的时序光谱特征;基于时序光谱及其变化定义与作物长势状况相关的描述参量,形成静态光谱与动态过程特征结合的多维特征空间,结合作物的物候节律特征构建作物种植信息提取模型,实现主要农作物种植结构信息的提取.[结果]依据上述方法绘制出广西扶绥县甘蔗、水稻和其他作物农田及草地、林地、水体、城镇建设用地等的精细地块图,其中,提取广西扶绥县甘蔗和水稻作物的总面积分别为82420.01和6806.67 ha,作物提取的总体分类精度为86.8%,Kappa系数为0.84.[结论]提取的广西扶绥县作物种植结构的成果满足使用精度要求,可为精准农业补贴投放、农业灾害定损等政策制定提供依据,而技术方法对于作物种植结构信息的快速、精细化调查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冬小麦是我国的主导粮食作物之一,及时掌握冬小麦种植信息对农业部门制定政策、调整农业结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京津冀地区为例,综合考虑遥感数据源成本、数据处理时间以及时间分辨率等要素,提出了一种以MODIS-NDVI产品为主要数据源,提取冬小麦播种面积的技术方法。通过对冬小麦种植区的实地考察与采样,准确获取了反映冬小麦生长周期的NDVI时间序列曲线,并将采样点NDVI时间序列曲线与物候期相结合,识别冬小麦的典型物候期,以决策树分类方法设定阈值,逐级快速剔除了非耕地区和林地区,实现了冬小麦种植区的提取。提取的冬小麦种植区与实地采样点的匹配度达到93.33%,与统计年鉴公布数据的比较结果表明分类精度达到91.84%,为快速提取大面积农作物种植信息提供了一种可操作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2.
快速、准确地获取玉米种植面积信息对国家粮食安全和现代信息农业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遥感技术在作物种植面积提取中具有一定优势,尤其是作物物候信息和光谱数据相结合的方法更是目前发展的趋势之一。选取辽宁省3县市为研究区,利用Savitzky-Golay滤波重构后的2014-2015年MODIS-NDVI时间序列数据,提取作物物候特征和其他主要地物的NDVI曲线变化规律,结合水稻移栽期的NDVI、LSWI数据与大豆鼓粒期的近红外波段反射率数据,训练地物分类阈值、构建决策树提取2015年春玉米种植面积。考虑到耕地的破碎化和土地覆盖类型的多样性,利用MOD09A1反射率影像提取春玉米及混合地物的端元波谱,基于线性光谱混合模型进行混合像元分解获取春玉米丰度,根据决策树分类结果与春玉米丰度信息精确提取春玉米种植面积。利用Landsat8 OLI监督分类影像对种植面积解译结果进行精度评价,结果显示研究区春玉米种植面积提取精度在81%以上,利用统计数据验证得到仅利用物候信息经决策树分类方法提取的春玉米种植面积精度为88.416%,结合混合光谱信息后的提取精度提高到92.382%。春玉米种植面积提取结果较好地反应了其地理分布,表明重构后的生长季NDVI曲线可以准确地反应作物生长变化规律,运用中分辨率MODIS-NDVI时间序列数据获取物候信息,快速、准确提取春玉米种植面积具有可行性。物候特征耦合混合光谱信息的方法突破了传统研究中的像元限制,将作物种植面积识别水平提高到亚像元尺度,效果好于传统的像元尺度MODIS时间序列信息分类方法,能够有效提高作物种植面积估算精度,对于加快数字农业进程、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刘磊  江东  徐敏  尹芳 《农业科学与技术》2011,(11):1703-1706,1710
[目的]探讨基于多光谱影像和专家决策法的作物分类,验证利用单时相多光谱影像区分农作物的可行性。[方法]以呼伦贝尔地区典型农业种植区为研究区,根据野外实测光谱数据,寻找区分研究区主要作物大麦、小麦、油菜的最佳时间,根据作物波谱特征,采用决策树方法,结合光谱角度制图(SAM)等光谱匹配方法,开展了作物分类研究。[结果]利用8月上旬获取的LandsatTM影像,在对影像进行几何校正、大气校正的基础上,构建决策树,成功提取了小麦、大麦、油菜、种植草场的种植信息,分类总体精度达到86.90%,Kappa系数达到0.8311。[结论]以典型时相的多光谱影像为数据源,应用决策树方法提取作物类型信息,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1980—2010年东北地区种植结构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过去30年东北地区像元尺度种植结构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演变规律,为东北地区农业政策的调整提供科学基础。【方法】基于1980—2010年东北三省的玉米、大豆、水稻和小麦种植面积的县级统计数据,利用SPAM-China模型获取10 km像元尺度上种植结构的分布信息,构建以像元内种植面积比例超过30%和占比前三位的种植结构类型的判定方式,利用空间叠加方法分析种植比例及其结构类型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运用像元结果初步阐明了东北地区的种植结构变化特征,首先种植规模的优先顺序在2000年左右发生了变化,由玉米大豆小麦水稻变为玉米大豆水稻小麦;其次,30年间共出现14种组合类型,包括6种水稻及其组合类型由1980年的8.30%增至2010年18.64%,主要分布于辽河平原、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等地;7种玉米及其组合类型占比超过三分之二,累积比例增长3.7%,主要分布在东北的中西部,是该地区的主要种植作物;5种大豆及其组合类型累积比例减少4.2%,空间上发生了显著的置换,由散布在三省的格局迅速北移集中于黑龙江;7种小麦及其组合类型累积比例从26.82%降为3.17%,是变化最为显著的种植结构类型,现有少量集中于黑龙江嫩江附近。再次,3种种植结构类型变化较多,一是由开垦耕地带来的新类型,占所有变化类型比例为20.91%,特别是黑龙江省拓荒带来的大规模水稻种植;二是单一作物型变化为两种或以上作物类型组合,占比为34.90%,组合作物主要为水稻和大豆;三是多种作物组合型变为单一作物型,将种植结构类型集聚,占比为41.36%,主要为玉米种植区的调整。【结论】过去30年种植结构类型变化规律为种植结构类型分布受玉米和大豆主导,其中大豆空间转移至黑龙江,水稻正成为东北地区重要种植类型,而小麦则持续萎缩至局部地区,种植结构类型变化趋势将以玉米、大豆和水稻为主,单一化趋势显著。种植结构调整方向应从减少单一玉米型和增加水稻和大豆组合型入手。  相似文献   

15.
农作物分布格局动态变化的遥感监测——以东北三省为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当前对涉及到耕地内部不同作物空间分布及其变化的研究较少。本文旨在探讨大尺度作物种植面积和分布格局遥感提取方法及景观生态学中景观格局指数在作物格局动态变化分析中的应用。【方法】基于2005年和2010年作物生育期内遥感影像全覆盖的MODIS-NDVI数据,利用RS、GIS技术,通过分析东北地区主要作物(水稻、玉米、大豆)的种植结构、物候历及NDVI曲线特征,建立不同作物面积遥感提取模型,提取大尺度农作物空间分布格局信息。同时,利用景观格局指数方法分析农作物格局动态变化特征和变化规律。【结果】与多年平均统计数据比较,基于MODIS遥感数据提取的作物面积信息,2005年和2010年平均精度达到了90%以上;5年间,东北地区主要作物种植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其中大豆平均斑块面积减少,面积年动态度为-4.47%,水稻和玉米平均斑块面积均增加,且5年的变化幅度均超过20%。【结论】成本和收益是作物面积增加或减少的主要原因;用中等分辨率的遥感数据进行大尺度作物面积提取的方法是可行的;景观生态学中格局指数可以用来分析耕地内部作物格局的动态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以HJ-1 CCD影像为主要数据源,风云三号(FY-3)和高分一号(GF-1)影像为辅助数据源,选取作物种植结构复杂的菏泽市为研究区域,采用多时相NDVI阈值剔除法与监督分类相结合的分类方法,以土地利用类型和训练样本区数据作为辅助,提取出菏泽市玉米种植面积和分布区域,并检验其精度。结果显示:在复杂的作物混合种植区可以利用HJ-1 CCD影像提取出玉米种植面积和分布信息,总体分类精度为90.2%,面积总量精度为91.7%。本研究为其他区域利用HJ-1卫星影像提取作物种植面积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7.
采用一种集遥感、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和空间几何重心在内的作物分布格局监测方式研究湖北省玉米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显示,该方法能够量化表达作物分布的空间差异性并指明作物分布的集聚地。湖北省内玉米种植结构不均衡特征明显,区域间差异巨大,基尼系数高达0.606,玉米的空间分布重心偏居于宜昌市远安县境内;鄂西山区和鄂北的丘陵岗地是湖北省玉米的主要种植区,在江汉平原和鄂东地区则仅有少量的玉米零散分布。另通过多种方法综合研究湖北省玉米种植格局特征,为科学调整湖北省玉米种植结构,提升玉米生产能力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作物种植面积提取是作物动态监测的关键问题之一。为了解邯郸市主要作物种植面积分布,本研究选用250 m分辨率的MODIS陆地植被数据产品MODIS 13Q1,经过遥感影像数据预处理、作物物候信息调研、典型地物时序曲线提取、建立决策树等步骤,完成2010—2016年邯郸市冬小麦和夏玉米的种植面积提取。结果表明,邯郸市冬小麦和夏玉米的种植空间分布基本保持一致,均集中于东部平原区;种植面积的年际变化趋势相对稳定,历年差别不大;冬小麦和夏玉米的面积提取误差平均分别为10.57%和13.40%,符合大区域作物面积提取要求。本研究为大区域范围下通过遥感技术快速提取作物种植面积提供了参考方法,同时为邯郸市作物种植规划提供了指导。  相似文献   

19.
王丽娜  祝青林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0):17131-17133
利用大连地区近30年干旱、暴雨、冰雹等气象灾害观测资料,采用协同克里金、光滑薄片样条等方法,对大连地区主要的农业气象灾害进行空间化。结合1∶250000大连市地理信息资料,采用ArcMap软件对农业气象灾害进行空间分析,并制作了灾害分布和作物信息叠加的专题图。以冰雹灾害和作物产量分布为例,详细阐述了农业气象灾害空间化方法的应用。研究结果可为大连地区制定防灾减灾规划、优化农业种植布局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20.
基于高分六号影像的四川盆地油菜种植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使用高分六号多光谱影像调查评价四川地区油菜种植空间分布现状。方法:以四川盆地四川部分油菜种植区为调查区,选择油菜识别最佳时期的高分六号卫星多光谱影像,进行正射校正及几何精纠正,通过最大似然监督分类方法提取调查区内油菜种植空间信息,初步评价该区油菜种植区的空间分布现状。结果:结合地面调查样方数据验证:①基于高分六号影像的油菜分类总体精度为82.06%,Kappa系数为0.6997。②盆地内四川地区2019年油菜种植面积约为103.24万hm~2,规模种植区主要分布于成都、德阳、绵阳、雅安、眉山、乐山等地区。结论:高分六号遥感数据及监测结果可为四川农业产业发展及种植结构调整优化提供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