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杂交籼稻冈优725为材料,设置不同施氮量(0、90、180 kg/hm~2)和施硅量(0、150、300 kg/hm~2),研究氮硅配施对冈优725干物质积累和镉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各施氮水平下,施硅均能够显著促进水稻根系干物质的积累和地上部氮的积累,施氮量为0、90 kg/hm~2时,施硅均能够显著促进地上部干物质的积累;施氮量相同的条件下,与不施硅相比,施硅量为150 kg/hm~2处理可显著增加有效穗数,显著降低水稻千粒质量;施氮为0时,与不施硅相比,施硅可显著增加每穗粒数;各施氮水平下,水稻产量均随施硅量的增加而提高,但在施氮量为180 kg/hm~2时,施硅的增产效果不明显;各施氮水平下,施硅能显著降低根、茎、穗、精米中镉的含量及地上部镉的积累量,但叶片中镉含量升高,施氮量为180 kg/hm~2时,施硅量为150 kg/hm~2和300 kg/hm~2处理精米中镉的含量差异不明显。综合本研究结果,施氮量180 kg/hm~2+施硅量150 kg/hm~2对冈优725的增产降镉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
基施氮量对旱作区春油菜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半干旱区研究了基施氮肥量对春油菜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基施氮肥后,春油菜物候期及生育期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均出现推迟的趋势。苗期至现蕾期,干物质累积量缓慢,施氮量影响不大。抽薹期期至成熟期,干物质累积量较快,低施氮量(90~210 kg/hm~2)范围内油菜全株干物质重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大,而高施氮量(240~270 kg/hm~2)下油菜全株干物质重量随一次性施氮量增加而减小。株高、分枝部位、分枝数均随基施氮量增加而增加。全株有效结角数、角粒数、角果长度、千粒重、单株产量随施氮量增加均呈先增后减趋势。基施氮量210 kg/hm~2时各经济性状指标表现最好,产量最高,达2 013.43 kg/hm~2。  相似文献   

3.
施氮量对滴灌高产春大豆干物质积累及转运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不同施氮量对滴灌高产春大豆干物质积累及转运的影响。在大田条件下,分析4种施氮量(0、75、150和225kg/hm2)处理对滴灌高产春大豆干物质积累及其对茎秆干物质转运的情况。结果表明:增加施氮量增加叶面积指数主要是主茎7~19节叶面积增加的结果;施氮肥增加干物质的积累,当干物质积累量达到最大时,增加干物质量主要是茎秆中上部节杆物质积累量增加的结果;施氮肥增加茎秆中上部节物质向籽粒的转移量、转移率和对粒重的贡献率和产量。施氮肥增加植株中上部节叶面积,提高茎秆干物质的积累量,并提高向籽粒的转移量、转移率和对粒重的贡献率。以N150处理的产量较高为4 889.62kg/hm2,其最大干物质量为16 133.8kg/hm2,其中,茎秆干物质为5 364.7kg/hm2,茎秆干物质向籽粒转移量为1 830.5kg/hm2、转移率为34.12%。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明水稻叶片SPAD值分布特征及其与施氮量的关系,为构建基于SPAD值的水稻施氮管理线性模型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处理设2个不同品种(Q优6号和准两优527),副处理设6种不同施氮量水平(0、75、150、225、300和375 kg/ha,以纯N计),测定不同施氮水平下水稻重要生育时期的叶片SPAD值,并分析稻叶SPAD值分布特征及其与施氮量的关系.[结果]Q优6号在不同施氮处理下的产量排序为300 kg/ha>225 kg/ha> 150kg/ha>375 kg/ha>75 kg/ha>0 kg/ha,准两优527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准两优527的有效穗数和千粒重显著高于Q优6号.两个水稻品种不同施氮水平间SPAD值的动态变化趋势相似,但SPAD值最高值出现的时间和幅度略有差别.两个水稻品种SPAD值与施氮量在拔节期、抽穗期和成熟期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拟合方程斜率均较低.不同测定时期SPAD值存在品种间和叶位间的差异.各SPAD值次级指标与施氮量的一元二次多项式拟合结果表明,下部叶片SPAD值(L3和L4)与施氮量的曲线拟合度高于上部叶片SPAD值(L1和L2),两次追肥时期的SPADL4X3/mean值可作为氮素营养实时诊断的理想指标.[结论]水稻叶片SPADL4xL3/mean与施氮量具有较好的拟合关系,且这一关系不受时间和品种的影响,可作为构建基于SPAD值水稻变量施氮模型时的理想参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明不同施氮量对常规稻品种"桂香3号"干物质生产及产量的影响,为优质常规稻高产高效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三次重复,设5个施氮水平,分别为0(N0)、120(N1)、150(N2)、180(N3)和210(N4)kg/hm~2,对水稻的干物质量、产量及其构成进行分析。【结果】在0 N处理下水稻最终产量主要是由抽穗前的干物质向籽粒器官转运而形成,具有较高的茎叶转运率;而随施氮量的增加,产量形成主要靠抽穗后的干物质生产,茎叶转运率出现趋减现象;水稻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出现先增后缓降的现象,而施氮量主要影响水稻的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结论】本试验中,施氮量为150kg/hm~2,基肥:蘖肥:穗肥比例为5∶3∶2时,优质常规水稻品种可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6.
以费乌瑞它为试验材料,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施氮量(N 0、86、124、161、248 kg/hm~2)对马铃薯干物质累积规律、氮素累积规律、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块茎膨大期和成熟期,随着施氮量的增加,马铃薯块茎的干物质、氮素累积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马铃薯最高产量在施氮量为124 kg/hm~2(N_2处理),与N_0处理相比,N_2处理块茎产量显著增加了19.8%。通过曲线回归分析得出,马铃薯的最佳施氮量为137.6 kg/hm~2。马铃薯氮素吸收利用率以施氮量124 kg/hm~2处理最高,为37.1%,其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利用效率和氮肥生理利用效率均以施氮量86 kg/hm~2处理最高,分别为293.1、35.7、97.4 kg/kg。在安徽稻茬田马铃薯生长中适宜施氮量应控制在130~150 kg/hm~2。  相似文献   

7.
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0、120、180、240 kg/hm~2)对3种基因型优质小麦品种(郑麦0943、郑麦0856和郑麦7698)干物质积累、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旨在深入揭示优质小麦氮素吸收利用特征,为发挥其产量潜力和优化施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结果显示,施氮可不同程度地促进3种优质小麦生长,施氮量在0~240 kg/hm~2时,功能叶片SPAD值、干物质积累量及产量相关指标总体均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郑麦0856除外)。不同基因型小麦品种比较,郑麦7698所有处理的产量均高于其他2个小麦品种,主要归因于其穗粒数和千粒质量较高,其中施氮240 kg/hm~2处理的产量(11 591.70 kg/hm~2)、小麦干物质转移率(29.45%)及转移干物质对籽粒的贡献率(91.66%)最高,氮素利用效率、氮素吸收效率和氮素农学利用率随施氮量的增加变化幅度较大。郑麦0856在不施氮条件下产量最低,较其施氮180 kg/hm~2处理的最高产量(10 200.00 kg/hm~2)降幅最大,为18.63%,氮素农学利用率明显高于其他2个品种,说明郑麦0856对氮素较为敏感。郑麦0943在不施氮条件下干物质转移率及转移干物质对籽粒的贡献率明显低于其他2个品种,产量较其施氮240 kg/hm~2处理的最高产量(9 933.45 kg/hm~2)降幅最小,为8.89%,氮素收获指数则高于其他2个品种,且氮素利用效率在不施氮和高氮条件下均较高,说明郑麦0943具有氮素高效利用特征,且干物质积累以生育前期为主。综上,郑麦7698不施氮条件下具有较高的产量,最佳施氮量为240 kg/hm~2;郑麦0856产量对氮素缺乏较为敏感,最佳施氮量为180 kg/hm~2;郑麦0943产量对氮素缺乏不太敏感,具有氮素高效利用特征,最佳施氮量为240 kg/hm~2。  相似文献   

8.
基于SPAD值的水稻施氮叶值模型构建及应用效果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研究分析不同地力条件、施氮量、SPAD值衍生指标、产量之间的关系,实现简便、快速、无损地推荐水稻施氮量,构建基于SPAD值的水稻施氮叶值模型。【方法】2015年和2016年以杂交籼稻Q优6号为试验材料,设4种施氮水平(0、75、150、225 kg·hm~(-2)),探讨产量、SPAD值衍生指标与田块表观供氮量之间的关系,并对初步构建的叶值模型进行变量施氮应用效果研究。【结果】产量与抽穗期田块表观供氮量之间具有极显著的曲线关系,两年拟合度R2分别为0.5523,0.7148。在其拟合关系下2年度最高产量分别为9 264.93 kg·hm~(-2)、11 167.97 kg·hm~(-2),相差1 903.14 kg·hm~(-2),2016年产量相比2015年增加20.54%;达到最高产量的表观总吸氮量较为接近,分别为575.27 kg·hm~(-2),546.71 kg·hm~(-2),仅相差28.56 kg·hm~(-2),2016年表观总吸氮量相比2015年减少4.96%。不同年度的拔节期和抽穗期,SPAD值衍生指标中SPADL3(顶3叶SPAD值)、SPADL4(顶4叶SPAD值)、SPADmean(顶部4张叶片的平均SPAD值)、SPADL3×L4/mean(顶3叶SPAD值×顶4叶SPAD值/顶部4张叶片的平均SPAD值)与田块表观供氮量之间具有显著或极显著的线性关系。单张叶片中,SPADL3与拔节期田块表观供氮量,SPADL1与抽穗期田块表观供氮量线性拟合的系数在年份间变化均较小,分别为0.0156,0.0154;0.0172,0.0173。年份间,2016年SPADL3×L4/mean与田块表观供氮量线性拟合的系数和b值比2015年的拔节期依次增加了-28.70%,17.41%;抽穗期依次增加了-15.34%,56.11%。叶值模型施氮总量为表观总吸氮量与土壤表观供氮量之差,通过SPAD值衍生指标可以估测土壤表观供氮量,且抽穗期时SPAD值衍生指标与田块表观供氮量的线性拟合度较拔节期时的高。拔节期时,SPADL4与SPADL3×L4/mean,SPADL3与SPADmean之间估测推荐的施氮总量较为接近,且SPADL4、SPADL3×L4/mean估测的施氮量高出SPADL3、SPADmean50%左右。基于叶值模型的变量施氮效果表明,变量区产量高出对照区产量820.68kg·hm~(-2),变量区的氮素偏生产力、农学利用率和贡献率均明显高于对照区,分别高出13.74%,103.45%,104.12%。确定叶值模型的一般表达式为:Nw=Nz-[(Ys-b)/k-Ng],式中Nw表示施氮总量(kg·hm~(-2)),Nz表示水稻品种表观总吸氮量(kg·hm~(-2)),Ys表示叶片SPAD值衍生指标,Ng表示追肥之前已经施入的氮量(kg·hm~(-2)),k、b是田块表观供氮量(Nx)与叶片SPAD值衍生指标线性关系中的斜率和截距,而田块表观供氮量等于土壤表观供氮量(Nt)与人工已施氮量(Ng)之和。【结论】应用叶值模型的变量施氮减少了产量差,提高了产量以及氮素农学利用率、偏生产力和贡献率。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秸秆还田和施氮量对冬小麦花后旗叶SPAD值、干物质积累、氮效率及产量的影响,以冬小麦济麦22(JM22)为材料,于2015—2016年通过田间定位试验测定冬小麦产量及氮效率。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区为秸秆处理:秸秆还田(S1)与无秸秆还田(S0);副区为氮肥处理:设置施氮水平分别为0(N1)、180kg/hm~2(N2)、240 kg/hm~2(N3)、300 kg/hm~2(N4),基追比例均为1∶1。结果表明,秸秆还田显著提高冬小麦花后旗叶SPAD值,同一时期SPAD值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与单施氮肥相比较,秸秆还田配施氮肥提高了花后干物质积累比例,增幅为0.24%~6.75%,增加施肥量有利于冬小麦全生育期干物质积累总量的提高。秸秆还田配施适量氮肥显著提高了冬小麦氮效率,增加了穗粒数及千粒重最终达到提高产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施氮量对冬马铃薯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确定冬马铃薯的合理施氮量,采用田间试验,研究施氮量(0、80、160、240 kg/hm~2)对马铃薯费乌瑞它出苗率、干物质积累、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增加,马铃薯出苗率总体降低;在块茎膨大期至收获期,马铃薯茎干物质积累量先升高后降低,以施氮160 kg/hm~2处理最高,马铃薯叶、块茎及总干物质积累量升高,均以施氮240 kg/hm~2处理最高;马铃薯商品薯比率、商品薯产量及鲜薯产量均总体提高,以施氮240 kg/hm~2处理最高,其中鲜薯产量较不施氮肥处理提高51.28%,施氮160 kg/hm~2处理次之,两者差异不显著;马铃薯可溶性糖含量、粗蛋白含量、粗蛋白产量、淀粉产量均升高,以施氮240 kg/hm~2处理最高,施氮160 kg/hm~2处理次之,两者差异不显著(粗蛋白产量除外)。综上,费乌瑞它适宜施氮量为160 kg/hm~2。  相似文献   

11.
探究水分和氮肥对玉米(Zea mays L.)灌浆规律及产量形成的影响,为提高亚热带一年两作区域玉米周年产量提供理论依据。试验采取裂区设计,以灌溉(滴灌保持土壤含水量不低于田间最大持水量的60%)和雨养(生育期无灌溉)为主因素,施纯氮0 kg/hm~2(N0)、150 kg/hm~2(N1)、200 kg/hm~2(N2)、250 kg/hm~2(N3)、300 kg/hm~2(N4)为副因素,在玉米开花期后对干物质的积累量进行测定,成熟期时进行测产与考种。试验结果表明,与雨养和其他氮素水平(N0、N1、N2和N4)处理相比,灌溉和N3处理提高了花后百粒干质量、灌浆速率最大时的生长量(W_(max))和灌浆活跃期(P)。与雨养相比,灌溉处理增产15.7%,穗质量增加11.0%、千粒质量提高1.8%、收获指数提高17.6%;与N0相比,N3显著增产68.2%,穗质量增加57.1%、千粒质量提高30.2%、收获指数提高8.8%;但施氮量超过250 kg/hm~2时,收获指数不增反降。施氮量为250 kg/hm~2时,在阶段性干旱条件下结合适量灌溉,可有效提高亚热带一年两作种植区域玉米周年产量。  相似文献   

12.
大田条件下,以春小麦为试验材料,通过设定0 kg/hm~2、52.5 kg/hm~2、105 kg/hm~2、157.5 kg/hm~2、210 kg/hm~2五个不同施氮水平,研究氮素对其干物质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黄土高原黄绵土土壤中,随施氮量的增加,春小麦不同剩余时期干物质量呈先增后降趋势,连续施用氮肥可以提高植株不同时期的干物质积累量,尤其是到后几年(第3和4年)施氮处理与不施氮肥的对照处理之间的干物质差异呈显著水平,综合分析,本试验大田条件下春小麦最佳的施氮量为105 kg/hm~2。  相似文献   

13.
【目的】本文研究了获得麦秸全量还田下优化的水稻氮肥管理措施,以期为秸秆还田利用和减量高效施氮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土培试验,施氮量设置常量施氮(A_1,270 kg/hm~2)和减量施氮(A_2,240 kg/hm~2),氮运筹设置高比例基氮肥(B_1,基肥∶分蘖肥∶穗肥=5∶2∶3)和高比例分蘖氮肥(B_2,基肥∶分蘖肥∶穗肥=2∶5∶3),以不施氮(CK,0 kg/hm~2)为对照,对不同氮水平及氮运筹处理水稻关键生育期植株高度、干物质积累和分配特性进行了系统地比较研究。【结果】麦秸全量还田条件下,减量施氮处理水稻后期株高显著低于常量施氮处理,2种施氮量下提高分蘖氮肥比例(2∶5∶3)株高均有所升高。孕穗期至成熟期,减量施氮处理水稻地上部干物质量低于常量施氮处理。从抽穗期至成熟期,减量施氮处理水稻叶片生物量及其占总生物量的比例低于常量施氮处理,2种施氮量下高比例分蘖氮肥处理叶片所占比例均较高;减量施氮处理茎秆生物量较常量施氮有所下降,2种施氮量下提高分蘖氮肥比例茎秆生物量所占比例均降低;减量施氮处理叶鞘生物量及分配比例较常量施氮下降,其中抽穗期叶鞘生物量差异达显著水平;穗部生物量及其所占比例则为减量施氮处理高于常量施氮处理,减量施氮下提高分蘖氮肥比例穗部生物量降低。【结论】综上可知,麦秸全量还田条件下,常量施氮时水稻中后期可获得较高的株高和地上部干物质量,总体上增加叶片、茎秆和叶鞘的生物量及分配比例。常量施氮下提高分蘖氮肥比例利于水稻营养器官的物质生产和累积,而减量施氮则有利于水稻穗部的物质积累和分配。  相似文献   

14.
以早熟棉中棉所50为材料,采用裂区设计,研究施氮量(0 kg/hm~2、75 kg/hm~2、150 kg/hm~2、225 kg/hm~2和300 kg/hm~2)和施用次数(1次和2次)对麦后直播棉光合性能、生物量、氮素累积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麦后直播棉功能叶SPAD值、净光合速率、生物量和氮素累积量及果枝数、果节数和节枝比均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功能叶SPAD值和净光合速率、果枝数、果节数和节枝比在初花期以施用1次处理较高,吐絮期则以施用2次处理较高;生物量在盛花期前以施用1次处理较高,其后以施用2次处理较高;氮素累积量初花期以施用1次处理较高,初花后以施用2次处理较高。施氮量与施用次数互作分析结果显示,吐絮期功能叶SPAD值与净光合速率、果枝数、果节数及皮棉产量均以150~300 kg/hm~2、施用2次处理较高。理论生物量和最大累积速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以施用2次处理较高,且以施氮量150 kg/hm~2、施用2次处理生物量快速累积起始期较早、持续期较短而速率较高。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初花后氮素累积有利于提高生物量快速累积期的最大速率和最终的生物量,初花后生物量和氮素累积量与吐絮期果枝数、果节数及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综上所述,氮肥运筹显著影响麦后直播棉光合性能、生物量和氮素累积,以施氮量150 kg/hm~2,施用2次处理生物量累积特征值较优,有利最终产量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不同水氮运筹对冬小麦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确定小麦高产水肥需求规律,以周麦27为材料,研究不同水[W1(中度水分胁迫: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50%~60%)、W2(适当灌溉: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60%~70%)、W3(充分灌溉: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70%~80%)]、氮[N1(不施氮)、N2(正常施氮:225kg/hm~2)、N3(高施氮:300 kg/hm~2)]运筹对冬小麦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土壤水分含量相同时,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小麦净光合速率(Pn)总体呈现先增加后趋于平稳的趋势,小麦旗叶SPAD值、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胞间CO_2浓度(Ci)以及产量总体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当施氮量相同时,花后10 d,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增加,SPAD值总体逐渐增加(N1处理除外),Ci总体逐渐降低,Pn、Tr和Gs总体先降低后增加;花后18 d,SPAD值、Pn、Tr以及Gs总体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而增加,但总体上W2和W3处理间差异不显著(Gs除外);花后26 d,SPAD值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Pn总体呈增加的趋势(W2和W3处理间总体差异不显著),Gs总体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当土壤水分含量相同时,与N1处理相比,N2处理小麦产量平均提高11.87%,N3处理提高了7.86%。当施氮量相同时,与W1处理相比,W2处理小麦产量平均提高3.24%,W3处理提高了2.26%。W2N2处理即施氮量为225 kg/hm~2,灌溉后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60%~70%时产量最高。说明适当的水氮运筹有利于提高小麦产量。  相似文献   

16.
河北省滨海沙地应用保水剂对植被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保水剂施量对沙地土壤含水量、芙蓉葵植株生长、光合特性、干重、鲜重等的影响。结果表明,施保水剂1 800、2 250、2 700 kg/hm~2的土壤含水量显著高于未施保水剂处理,其中,施保水剂1 800 kg/hm~2的土壤含水量最大。施保水剂的各处理的株高均显著高于未施保水剂,其中,施保水剂2 700 kg/hm~2的株高最高,而各施保水剂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在土壤正常含水条件下,各处理的净光合速率随保水剂用量的增加大致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中,施保水剂1 800、2 250、3 150 kg/hm~2显著高于未施保水剂处理,施保水剂2 250 kg/hm~2的净光合速率最大。在土壤干旱胁迫条件下,各处理的净光合速率随保水剂用量的增加大致呈上升趋势,施保水剂3 150 kg/hm~2的净光合速率最大,显著高于未施保水剂处理。施保水剂的各处理干、鲜重均显著高于未施保水剂处理,施保水剂的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其中,施保水剂2 250 kg/hm~2的鲜重、干重均为最高。适量保水剂的施用显著提高了沙地土壤含水量,促进了植株的生长和光合能力的提高,显著增加了植物干物质的积累;正常土壤含水条件下保水剂的适宜用量为1 800~2 250 kg/hm~2,在干旱胁迫条件下为3 150 kg/hm~2。  相似文献   

17.
施氮量对南疆机采棉产量形成及氮肥利用率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南疆机采棉配置模式下施氮量对棉花产量形成及氮肥利用的影响。以(10+66)cm机采棉种植模式为例,在阿克苏市阿瓦提县丰收二场设置了施氮水平为纯氮0、150、300、450和600 kg/hm~2 5个处理,研究不同施氮量对机采棉光合产物积累分配、产量构成因子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合理的施氮量能够有效促进棉株生长发育,增加蕾铃数,从而促进干物质积累和棉花单株结铃数及产量提高,施氮量为300、600 kg/hm~2时,棉花产量较高,分别为5 821.79、5 860.16 kg/hm~2,但在施氮量为600 kg/hm~2时的氮肥偏生产力(10.22 kg/kg)和氮肥农学利用效率(2.66 kg/kg)显著低于施氮量为300 kg/hm~2时的氮肥偏生产力(20.00 kg/kg)和氮肥农学利用效率(4.90 kg/kg)。在机采棉种植模式下,阿克苏市阿瓦提县丰收二场施氮量为300 kg/hm~2较为合理,能达到较高的产量和氮肥利用率。  相似文献   

18.
以水稻新品种吉粳513为供试品种,采用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不同氮肥用量(纯N 150、200、250 kg/hm~2)和栽插密度(33.33万、22.22万、16.67万穴/hm~2)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和栽插密度显著影响吉粳513的有效穗数,而对穗实粒数、千粒重无显著影响。在施氮量为200 kg/hm~2和插秧密度为22.22万穴/hm~2时,水稻产量最高(9.43×103kg/hm~2),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同时,在此条件下,降低了垩白粒率和垩白度,提高了蛋白质含量,其品质达到最佳。  相似文献   

19.
当前黑龙江玉米大田生产面临氮肥施用过量及种植密度偏低的现状,以"增密减氮"为研究出发点,探究合理的氮肥施用量和种植密度对黑龙江春玉米群体干物质积累、抗倒伏特性及产量的影响。以‘农华101’为材料,于2016年和2017年在哈尔滨向阳基地进行大田试验,设置3个氮肥水平(100 kg/hm~2、200 kg/hm~2和300 kg/hm~2)和3个密度水平(6.75万株/hm~2、 8.25万株/hm~2和9.75万株/hm~2),研究不同氮肥与密度处理对玉米叶片SPAD值、地上部物质积累、茎秆力学特征及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氮肥和密度增加,玉米叶片SPAD值、茎秆穿刺强度和弯折强度、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逐渐增加,且均在氮肥200 kg/hm~2,密度8.25万株/hm~2时达最大,与其他处理差异显著。当施氮量大于200 kg/hm~2、密度大于8.25万株/hm~2时,叶片SPAD值、茎秆穿刺强度和弯折强度及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均呈下降趋势。氮肥密度互作条件下,在氮肥200 kg/hm~2、密度8.25万株/hm~2时,玉米第4茎节在灌浆期茎秆穿刺强度及弯折强度最大,分别为68.5 104 N/m~2和14.16 Nm,籽粒产量最高为15 501.40 kg/hm~2。表明黑龙江哈尔滨第一积温带玉米种植以氮肥200 kg/hm~2、密度8.25万株/hm~2为宜,可达到个体功能与群体质量协同增加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为建立适用于寒地水稻的高产优质栽培技术,以垦稻26为试验材料,设置2种氮肥用量(尿素250和200kg·hm~(-2))和3种插秧密度[30cm×10cm;30cm×12cm(CK);30cm×14cm],探究不同施氮量和插秧密度下寒地粳稻生长发育及稻米品质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施氮量和插秧密度对寒地粳稻茎蘖动态、叶面积指数、地上部干物质积累以及产量均有显著影响。施氮水平的增加可以提高寒地粳稻分蘖数、叶面积指数、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同时施氮水平的增加显著提高了稻米的糙米率、青米率和蛋白质含量,显著降低了直链淀粉含量和食味值。插秧密度对寒地粳稻生长发育的影响因施肥水平不同而存在差异。常规施氮水平下,随插秧密度的降低,寒地粳稻分蘖数降低,而叶面积指数、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先降低后升高;减氮水平下,随插秧密度的降低,除分蘖数外寒地粳稻生长发育的各个指标均呈先升后降趋势。各施氮水平下,插秧密度对寒地粳稻稻米品质影响不显著。综合考虑肥密互作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本试验最佳处理为N1T3(尿素250kg·hm~(-2),磷酸二铵155.4kg·hm~(-2),氯化钾119.1kg·hm~(-2),株距30cm×14c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