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研究越冬期日光温室供水系统中灌溉水水温的变化特性,以黄土高原离石区设施蔬菜示范基地日光温室群的越冬期跟踪监测数据为依据,研究了灌溉水从水源地到日光温室入水口处的水温变化特性。结果表明:(1)从河流到潜水井,温度升高;从潜水井到蓄水池,水温大于管道埋深处地温时,水温降低,水温小于管道埋深处地温时,水温升高;从蓄水池到日光温室,水温降低,整个越冬期内日光温室进水口温度在5.2~8.2℃之间。(2)根据越冬期日光温室灌溉水水温的时空变化规律,提出了包括设计、建材、建造等方面的灌溉水升温保温措施。研究结果可为北方高寒地区越冬期温室大棚的灌溉水温管理提供具有实际意义的技术支撑,对丰富灌溉理论与技术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2.
针对中国北方地区越冬期高海拔低温区温室大棚设施种植利用河流地表水进行灌溉这一客观现实,实施了越冬期实地河流地表水、潜水井水温跟踪监测,分析了越冬期气温﹑河流地表水温﹑集水井水温间的数量关系。结果表明:气温与河流地表水温具有同步性,河流地表水表层冰盖形成后,地表水温在冰盖的保护下趋于相对稳定;地表河水在通过河槽沙砾石层渗流进入潜水井的过程中,由于地热的热传导,潜水井水温在越冬期间可保持相对稳定;渗流场地温是影响潜水井水温的主要因素,气温对潜水井井水温的影响很微弱;潜水井井口加盖和加深井深可以有效地增加热量的补给和减少热量的散失,提高潜水井水温。研究成果可为低温区蔬菜大棚的越冬期灌溉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越冬期日光温室不同升温设施中灌溉水的升温特性,以黄土高原离石区设施蔬菜示范基地日光温室群的越冬期跟踪监测数据为依据,研究了地下浅式升温池和地上深式升温池中灌溉水水温的变化特性。结果表明:(1)升温池内表层水温随气温剧烈波动,而0.3 m以下灌溉水水温不随室温剧烈波动而稳步升温,但升温速率与气温变化有关;(2)地下浅式升温池的升温效果远远领先于其他型式的升温池,地下浅式升温池中灌溉水在升温27 h之后便能达到灌溉要求,而地上深式升温池在升温48 h还没有达到灌溉要求;(3)地下浅式升温池在占地面积、升温效果、管理风险、经济成本等方面明显优于其他结构型式的升温池,推荐地下浅式升温池作为越冬期间日光温室灌溉水的升温设施。研究结果可为北方高寒地区越冬期温室大棚的灌溉水温管理提供具有实际意义的技术支撑,对丰富灌溉理论与技术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4.
以黄土高原离石区设施蔬菜示范基地日光温室群的越冬期跟踪监测数据为依据,分析了越冬期温室地温以及灌溉水进棚温度的变化特性,研究了越冬期内灌溉水需升温期、无需升温期的划分和需升温期内灌溉水最低可灌温度。借助CFD模型,计算了越冬期各时期灌溉水升温所需的时间,并且以此为基础提出日光温室升温灌溉管理技术。结果表明:(1)河流地面灌溉水无需升温可直接灌溉,时期为11月整月,需升温的时期为12月中旬到次年3月中旬,其余时间段全天部分时间可直接灌溉。(2)需升温期间,可灌溉的最低温度为7.5~10.8℃。(3)需升温期间,灌溉水升温所需的时间变化为5~51 h。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包括灌溉制度、灌溉水需升温期的划分、最低灌溉水温、升温时间以及灌溉时间内的升温灌溉管理技术。研究结果可为季节性冻土区越冬期温室大棚的灌溉水温管理提供具有实际意义的技术支撑,可丰富灌溉理论与技术。  相似文献   

5.
针对三江平原井灌稻区利用4~5℃的井水灌溉,难以满足水稻对灌溉水温的要求,导致井灌水稻产量低、品质低、效益差的现状,本文通过田间试验,研究晒水池增加水温的规律、晒水池增温与其影响因素间的关系,为井灌稻区克服冷水害提供了解决方案和数量指标。结果表明:气温、晒水池面积、水深是影响晒水池水温的主要因素,尤其水温与气温的关系最为显著。水温、气温的日变化趋势具有同步性,但与气温相比,水温的变化过程具有滞后性。在晴天里,气温越高,水温越高;在一定的气温范围内,晒水池面积越大,水温越高。  相似文献   

6.
根据2011年12月—2012年2月洪洞县自动气象站和日光温室内小气候自动观测站数据资料,对不同天气条件下日光温室内冬季气温变化规律进行研究,主要从逐日气温变化、温室内外气温对比和日变化特征三方面开展,为合理调控温室内小气候环境因子,指导温室农作物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融雪径流是干旱内陆河流重要的补给组成。季节性积雪对环境变化极为敏感,研究影响季节性积雪积累与融雪过程的关键因素并进行调控,对变化环境下流域安全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通过对新疆天山北坡乌鲁木齐河流域试验区2017年11月—2018年2月有无遮蔽条件下(林冠下、开阔地)季节性积雪层分层物理特性进行观测,分析季节性积雪层分层物理特性差异特征。【结果】①观测期开阔地气温略高于林冠下气温,而林冠下相对湿度高于开阔地;②林冠下积雪平均深度小于开阔地,分层积雪中深霜层与粗粒雪层深度比例较大;③林冠下与开阔地分层积雪密度垂直廓线变化特征基本一致,雪层密度从新雪层向下逐渐增大,至粗雪层(开阔地)与中粒雪层(林冠下)达峰值;④林冠下与开阔地分层雪温和分层液态含水率均自新雪层至深霜层呈上升趋势;⑤林冠下与开阔地雪水当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且开阔地雪水当量值明显大于林冠下。【结论】雪表温度是显著影响林冠下及开阔地积雪液态含水率的因素。  相似文献   

8.
日光温室内温度特点及其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对日光温室内的活动积温、气温、地温的季节变化、日变化,气、地温的空间分布规律,气、地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并对各季节日光温室内外气温的关系,日光温室内气温与时间的关系进行了回归相关分析,建立了相应的回归方程。利用该组方程可以对各季日光温室内的气温进行估算分析。  相似文献   

9.
水面蒸发是河流、湖泊、水库等水体的主要消耗项之一.采用五道沟实验站1964-2009年观测资料,分析了水面蒸发量年际和季节变化特征及其与气温、相对湿度、日照时数、水汽压力差等各气象要素的相关关系,并提出五道沟实验站水面蒸发量的月经验公式.结果表明:水面蒸发量下降速率约92.9 mm/(10 a),水面蒸发量与气温、地面温度、水汽压力差相关关系很好,与日照和相对湿度的相关关系较好,与风速和降水的相关关系不太明显,这为进一步研究淮北地区气温升高而水面蒸发减少的悖论现象提供初步成果.  相似文献   

10.
日光温室内置式太阳能集热调温装置试验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为了提高冬季日光温室内的温度,研究开发了贮蓄太阳热能用于夜间温室内加温的太阳能集热调温试验装置.该装置垂直固定在日光温室内靠近北墙的钢筋拱架上,利用冬季晴天时北墙部位的太阳辐射热量使水增温,并把水储存在蓄热水箱内;夜间温室内温度降到一定程度时,利用所贮蓄的热量再给温室加温.试验结果表明:该装置白昼贮热与夜间加温效果明显,白昼集热可使水温提高20℃以上,夜间用蓄积的热量加温,可以使室内气温平均提高约1.7℃以上.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人为影响的加剧、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地表水覆盖面积呈逐渐缩减态势。受研究范围广、统计难度大等因素的影响,湖北省地表水面积变化特征难以精确分析。利用Google Earth Engine平台(简称GEE),对湖北省及各行政区的地表水覆盖的变化特征情况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2000-2018年,湖北省地表水覆盖面积减少趋势明显,减少面积达1886.5 km2。各行政区中,荆州市、武汉市以及襄阳市地表水面积减少幅度较大,分别为450、364.8和210.8 km2;湖北省地表水覆盖季节性特征明显,覆盖月数为12个月的水面面积为总水面面积的46.4%;湖北省地表覆盖类型变化特征分析显示,湖北省永久性水面面积占比较小,季节性水面面积较大,受洪涝灾害影响明显且涉及范围较广。  相似文献   

12.
跨度对山地日光温室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鲜华  邹志荣  赵雪 《农机化研究》2015,(2):146-150,154
研究跨度对山地日光温室的性能、辣椒果实生长、辣椒产量以及经济效益的影响,具有重要价值。为此,对以丘陵山地为主的延安市安塞县越冬种植辣椒的9m、10m、11.5m这3种跨度山地日光温室的温度、相对湿度、光照、地温波动幅度、后墙均温等参数进行监测,通过对比分析来研究跨度对山地日光温室性能影响,同时监测了不同跨度山地日光温室中辣椒果实生长及产量情况。结果表明:10m跨度山地日光温室的平均气温以及典型天气气温最高,空气湿度最小,光照强度最好,平均土壤温度最佳且波动幅度较小,后墙均温最高,果实生长情况最理想、产量最高,经济效益最佳。由此证明,10m跨度日光温室是适宜安塞地区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温室类型。  相似文献   

13.
特殊气候条件下某碾压混凝土重力坝温控技术与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时特殊气候条件分析研究,介绍了工程从规划设计开始,采取的一系列温控措施,其中强化表面保温,针对上、下游(水面以下、水面以上)等不同气温影响区城,冬季停工越冬层面采取不同的防护措施,在工程中得到充分应用;施工中严格控制质量控制点,对各类数据进行动态分析总结,从而反馈设计,指导施工,温度监测及实体检测成果表明措施有效,成果明显.  相似文献   

14.
基于冠层温度的水稻关键生育期缺水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船行灌区水稻为试验作物,在2014年7-10月水稻生长发育的分蘖期、拔节孕穗期、开花结实期等3个关键期进行水稻需水试验,研究水稻冠层温度、大气温度与土壤含水量的关系,提出作物缺水诊断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冠层温度晴天变化趋势随气温变化差异较大,阴雨天与大气温度差异不大,这与晴天水稻蒸发蒸腾强度高而阴雨天蒸发蒸腾强度低有关;抽穗开花期冠气温差在午间呈现正值,其他时间大多为负值,而成熟期冠气温差基本为正值且午间最大;通过水稻拔节孕穗期和开花结实期间冠气温差和对应时段内土壤适宜含水率上下限的对比,确定直播和插秧稻在拔节孕穗期的冠气温差上限达到1.5 ℃时,在开花结实期冠气温差上限分别超过2.4 ℃和2.5 ℃时,土壤水分已达胁迫水平,应对水稻进行灌溉.通过监测冠层温度,可以便捷地获取水稻缺水状况.  相似文献   

15.
水库底层水的水温较低,从底层放出的水经渠道输送,低温水的水温发生变化,这变化与气温和水温的温差以及渠道的断面形式和流量有关.本文就实测资料对低温水在渠道的沿程温度变化作一浅析,以供灌溉工程规划、设计与用水管理单位参考.  相似文献   

16.
日光温室内光合有效辐射基本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郑健  蔡焕杰  王健  王燕 《农业机械学报》2009,40(12):164-168
基于日光温室内观测的辐射资料,对光合有效辐射特征及对作物的影响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温室内日光合有效辐射累计值与日水面蒸发量呈较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7974;日光温室内作物光合速率随光合有效辐射上升到一定程度后,将不随光合有效辐射的增加而增加;叶片细胞液质量分数与光合有效辐射日变化均呈单峰型曲线,叶片细胞液质量分数相对于光合有效辐射有明显的滞后现象;日光温室内冬、春季晴天及阴天的太阳总辐射Q和光合有效辐射(PAR)日变化均为单峰型曲线,晴天和阴天太阳总辐射和光合有效辐射日变化趋势一致,阴天比晴天小;2007年秋季和2008年春季日光温室内小型西瓜的光合有效辐射利用率分别为6.38%和6.31%,高于大田作物的光合有效辐射利用率值.  相似文献   

17.
片烟原料储存期间,温湿度监测和环境控制是确保烟叶安全醇化、提升烟叶质量的重要工作。文章通过应用温湿度自动检测设备及系统,研究了不同养护方式垛位烟箱箱芯温湿度、垛内温湿度、仓间温湿度、仓外环境温湿度的相关性与差异性,结果表明,外界环境温度、仓内环境温度、垛内环境温度、箱芯温度变化呈明显周期性,变化趋势保持一致;相对湿度上来看,整体变化规律性不强,趋势性不明显,受人工调控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18.
番茄滴灌在日光温室内耗水规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对山东禹城地区采用滴灌灌溉的番茄,在日光温室内1-4月份生长的耗水规律及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和地温等环境因素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严冬季不用加温条件下,日光温室内的平衡温度可维持在18℃左右,内外温差达20℃左右,可基本满足番茄生长发育的需求,将滴灌带下15cm处的土壤水势维持在番茄生长的适宜范围(≥-20kPa),日光温室内的水面蒸发量与作物的需水量和灌溉水量存在很好的一致关系,因此,可将日光温室内的水面蒸发量作为指标的灌溉量。  相似文献   

19.
在新疆喀什地区选定标准化设计的日光温室,采用智能环境监测仪连续测量,全天候对温室的小气候环境参数进行实时监测,获得冬至日前后的气温、地温、湿度、光照强度的实测数据.根据其变化曲线分析得出:冬至日温室内气温最低为10.7℃,最低地温为12.1℃,平均透光率为78.13%,白天平均湿度73.6%,说明喀什地区日光温室结构设计科学、合理,温室性能满足越冬生产要求.  相似文献   

20.
基于CFD的日光温室温度与卷帘开度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光温室通过在棚面上覆盖卷帘保温材料的方式,可以有效地减少日光温室在外界环境温度较低情况下的热量散失,在前期研究的改进型日光温室后置固定式卷帘装置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不同卷帘开度对于日光温室内部温度变化的影响。选择保温性质较好的保温被作为卷帘材料、简化北方地区较为典型的辽沈Ⅳ型日光温室结构,通过对日光温室的散热情况分析,得到日光温室内部温度的变化与其卷帘开度导致的保温材料与卷膜的覆盖面积变化存在着一定的线性关系。并通过CFD-Fluent仿真软件和验证性试验进行研究验证,结果表明:覆盖卷帘可以有效地减少日光温室的热量散失,维持室内适宜温度及其均匀性,在较为理想的环境条件下,日光温室内部温度变化与卷帘开度存在一定的线性关系,且日光温室内部温度由于棚面散热速率的差异所呈现的区域性差异也进一步验证了该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