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为了探究水稻垄作栽培和稻鱼鸡共生模式的结合对水稻群体生长特性及产量形成的影响,在总结前人垄作栽培、稻鱼和稻鸡共生模式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水稻垄作栽培养鸡养鱼的种养结合技术,通过设计常规水稻垄作栽培(CK)、水稻垄作养鱼(RF)、水稻垄作养鸡(RC)和水稻垄作养鸡养鱼(RFC)的田间对比试验,研究了不同垄作稻鱼鸡共生模式下的水稻群体生长特性和产量形成。结果表明:与CK处理相比,2年中RFC和RC处理的水稻平均产量能够维持稳定,平均有效穗、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虽有差异,但均未达到显著性差异;RF处理水稻产量、有效穗、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平均降幅分别为29.98%、19.70%、484%、3.99%和5.74%,且均达到显著性水平。2年中RFC、RC处理的茎、叶和穗的干物质平均积累量与CK处理整体不存在显著差异,但较RF处理均显著增加。RFC、RC和CK处理水稻茎和叶在齐穗前干物质积累量显著高于RF处理,平均增幅分别为56.23%、50.66%和54.15%,齐穗后干物质积累量的降幅慢于RF处理,并且维持叶面积指数在较高水平,平均增幅为41.38%、38.35%和38.23%。2年中RFC、RC和CK处理较RF处理均具有较高的群体生长速率、净同化率和光合势,其中群体生长速率增幅分别为77.94%、70.29%和7669%,净同化率为40.07%、39.47%和38.87%,光合势为38.39%、35.49%和35.94%,进而为稻穗积累更多的干物质量和产量的形成奠定基础。综上可知,垄作稻鱼鸡共生和垄作稻鸡共生利于水稻的干物质积累及叶面积指数、群体生长速率、净同化率和光合势的提高,进而保证水稻产量稳定。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究水稻垄作栽培和稻鱼鸡共生模式的结合对水稻群体生长特性及产量形成的影响,在总结前人垄作栽培、稻鱼和稻鸡共生模式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水稻垄作栽培养鸡养鱼的种养结合技术,通过设计常规水稻垄作栽培(CK)、水稻垄作养鱼(RF)、水稻垄作养鸡(RC)和水稻垄作养鸡养鱼(RFC)的田间对比试验,研究了不同垄作稻鱼鸡共生模式下的水稻群体生长特性和产量形成。结果表明:与CK处理相比,2年中RFC和RC处理的水稻平均产量能够维持稳定,平均有效穗、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虽有差异,但均未达到显著性差异;RF处理水稻产量、有效穗、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平均降幅分别为29.98%、19.70%、484%、3.99%和5.74%,且均达到显著性水平。2年中RFC、RC处理的茎、叶和穗的干物质平均积累量与CK处理整体不存在显著差异,但较RF处理均显著增加。RFC、RC和CK处理水稻茎和叶在齐穗前干物质积累量显著高于RF处理,平均增幅分别为56.23%、50.66%和54.15%,齐穗后干物质积累量的降幅慢于RF处理,并且维持叶面积指数在较高水平,平均增幅为41.38%、38.35%和38.23%。2年中RFC、RC和CK处理较RF处理均具有较高的群体生长速率、净同化率和光合势,其中群体生长速率增幅分别为77.94%、70.29%和7669%,净同化率为40.07%、39.47%和38.87%,光合势为38.39%、35.49%和35.94%,进而为稻穗积累更多的干物质量和产量的形成奠定基础。综上可知,垄作稻鱼鸡共生和垄作稻鸡共生利于水稻的干物质积累及叶面积指数、群体生长速率、净同化率和光合势的提高,进而保证水稻产量稳定。  相似文献   

3.
试验共设稻鳖鱼(RTF)、稻鳖(RT)、稻鱼(RF)、水稻单作(RM)4个处理,考察水稻根系和产量性状。结果表明,RTF、RT、RF种养模式总根数、根长、根体积、干物质质量、根系活力、SOD活性均显著高于RM模式;RTF、RT、RF种养模式单株总根数在分蘖期较RM模式分别增长8.96%、5.77%、4.47%,根系干物质质量分别增加35.27%、9.54%、20.33%,根系活力分别高28.91%、79.50%、15.09%。稻田生态种养模式显著增加水稻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等产量性状,RTF、RT、RF模式水稻产量较RM模式分别增加15.21%、5.96%、13.22%。结果表明,稻田生态种养模式能够促进水稻根系生长并增加水稻产量,复合生态种养模式的效果优于单一种养模式。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常规稻作(CK)、稻鸭共作(A)、稻鱼共作(B)和稻蟹共作模式(C)连续3年的定位研究,分析土壤理化性质、水稻产量和品质及其总体经济效益。结果表明,在改善土壤物理性状上,C>A>B;在增加土壤速效养分和品质方面,A>C>B;稻田养鸭水稻产量降幅最小,稻蟹次之;A、B、C各处理总经济效益分别比常规稻作增收11 407.5元/hm2、4 312.5元/hm2和7 378.5元/hm2。说明,在北方寒冷稻作区,稻鸭共作在改善稻作环境、增加经济效益上优于常规稻作和其他两种稻作模式,可作为该地区稻作复合生态种养技术的主体模式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5.
为探明宁夏低洼盐碱地稻渔共作效应,探索低洼盐碱地稻渔共作模式,于2018年开展低洼盐碱地区的稻渔共作试验研究。试验设置3个处理,分别为稻-蟹(大眼幼体)、稻-鱼(鲤)2种不同稻渔共作种养模式,以单作水稻为对照,测定水稻农艺性状和土壤pH,从水稻生长发育、产量等方面来探讨盐碱地的稻渔共作效应。结果表明,稻-蟹、稻-鱼共作水稻比单作水稻产量分别增加3.9%和6.1%;稻渔共作可促进水稻的分蘖数增加,促进水稻顶三叶的叶面积增加,从而明显提高水稻的光合生产力;稻渔共作水稻的干物质量在拔节至齐穗期均比单作水稻高,可促进水稻各生育时期地上部干物质的积累,从而促进水稻产量的增加;稻渔共作相较单作水稻可以降低低洼盐碱地的pH,有利于水稻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6.
紫云英还田+稻鱼共生对水稻土壤养分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模式对比,探究"紫云英还田+稻鱼共生"对水稻土壤养分和产量的影响规律,为水稻的高效优质生产及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设置紫云英还田(ZD)、稻鱼共生(YD)、紫云英还田+稻鱼共生(ZY),以常规水稻种植(CK)为对照,共4个处理,进行各处理土壤pH、土壤养分(有机质、全量氮磷钾及其有效态)含量、水稻产量和产量构成指数的测定、分析和比较。【结果】与CK处理相比,YD、ZD和ZY处理均能有效提高当季水稻土壤肥力,其中ZY处理效果最优。ZY处理成熟期土壤有机质、土壤全量氮、磷、钾及其有效态含量较CK处理分别提高16.40%、18.18%、20.63%、3.42%、7.71%、15.96%和1.85%(P0.05);ZD处理可以有效缓解土壤酸化,其成熟期的土壤pH(6.06)较CK、YD和ZY处理分别增加0.04、0.12和0.08个单位,且差异显著(P0.05);ZY、ZD和YD处理较CK处理,均能有效提高当季水稻产量,且以ZY处理产量最高,达到6.29 t/hm~2,ZY处理的实际产量较CK、ZD和YD处理的增幅为4.83%~11.33%,且均达到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综上,紫云英还田+稻鱼共生能有效提高土壤肥力,从而促进当季水稻产量提高,是一种绿色、高效的培肥方式。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宁夏引黄灌区"稻-沼-鱼"模式中最佳沼液施量,以沼液低施量(B1)和沼液高施量(B2)为处理,以常规追施化肥为对照(CK),对草鱼和水稻生长、产量、品质的影响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B1、CK草鱼存活率均较B2高,B1、B2草鱼的体质量、体长均显著大于CK,体质量分别增加15.0%、16.9%,B1、B2草鱼肌肉滴水损失显著低于CK,分别减少17.4%、12.4%;B1、B2草鱼肌肉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CK,分别增加15.7%、11.7%,但粗脂肪含量均显著低于CK,分别减少24.3%、20.9%;B1、B2处理的草鱼肌肉矿物元素P、Fe含量均显著高于CK,B1草鱼肌肉Ca含量显著大于B2、CK;B1、B2处理的草鱼肌肉氨基酸总量显著高于CK,分别增加16.8%、12.4%;必需氨基酸指数分别增加11.7%、9.6%;B1、B2水稻水分生产效率显著大于CK,分别增加10.5%、14.5%;B1、B2水稻整精米率显著高于CK,分别增加5.2%、2.9%,B1垩白粒率显著低于B2、CK.综合考虑,B1草鱼与水稻的生长、产量和品质较优,最佳沼液施量为较低水平处理B1,施沼液6次,总量为13500 kg/hm2;总灌溉13次,灌溉定额为10600 m3/hm2;水稻和草鱼产量分别为8763.3、2298.3 kg/hm2,较CK分别增产11.2%、23.0%.该结论对稻鱼提质增效和"稻-沼-鱼"模式推广以及现代化生态灌区建设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分蘖期水分胁迫对水稻产量的影响机理,试验以寒地早熟水稻品种垦稻12为材料,通过盆栽方式人为控制土壤水分,研究了分蘖期水分胁迫对水稻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分蘖期控水,单株有效穗数、穗长、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和单株产量均低于CK水平;水稻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正常灌水与水分胁迫两种环境条件下单株有效穗数、穗长和结实率与产量均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r=0.745 6**,r=0.810 6**;r=0.595 2*,r=0.745 3**;r=0.689 8**,r=0.585 1*);正常灌水条件下影响产量的主要性状是有效穗数和结实率,水分胁迫条件下影响产量的主要性状是有效穗数和穗长。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稻鸭、稻鸡2种模式对土壤化学性质及稻米品质的影响,设置稻鸭(RD)、稻鸡(RC)2种生态种养模式,以水稻单作为对照(CK)进行大田试验,分析不同处理对土壤养分含量、土壤酶活性及稻米品质等指标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RC处理的土壤全氮含量较RD处理高17.65%(P<0.05),土壤全钾含量分别较CK、RD处理高9.58%、8.68%(P<0.05),但RC、RD处理的土壤全磷含量均显著低于CK。RC处理的土壤碱解氮、速效磷含量在分蘖期、齐穗期均显著高于CK,其孕穗期的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较CK高13.89%(P<0.05),齐穗期的土壤蔗糖酶活性较CK高65.52%(P<0.05)。RD处理各时期的土壤pH值均高于CK,并在齐穗期达到显著差异,其成熟期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较RC处理、CK高11.36%、9.15%(P<0.05)。RC、RD处理的稻米蛋白质含量分别较CK高0.63、0.90百分点(P<0.05)。综上,与水稻单作处理相比,稻鸡生态种养模式更有利于增加土壤养分,提高共生期间的土壤酶活性;稻鸭模式有利于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共生期间的土壤...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稻鸭种养模式减肥减药生态效益。[方法]采用随机区组排列,分别设置3个处理:稻鸭种养、不养鸭种稻(CK1)、常规法种稻(CK2),研究不同处理对水稻纹枯病和稻田杂草的防控效果,以及对水稻产量性状、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稻鸭种养处理对水稻纹枯病具有显著的防控效果,在分蘖盛期和齐穗期丛发病率分别为22.1%和38.2%;稻鸭种养处理对稻田杂草有较好的控制效果,放鸭后50 d,杂草干重为4.5 g/m2;稻鸭种养处理的理论产量为8 379.5 kg/hm~2,显著高于CK1;稻鸭种养模式的整体利润高于CK1、CK2。[结论]稻鸭种养可促进水稻健壮生长,减少化学肥料和农药的投入,保护生态环境,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王爽  张平  龚明强  周定邦  万波  李进前 《安徽农业科学》2021,49(22):155-157,160
为探究缓释肥及优化施肥在水稻生产上的应用效果,开展了不同缓释肥减氮及优化施肥试验,结果表明,施用缓释肥及优化施肥能够提高水稻成穗率,改善水稻植株群体结构,增加水稻成熟期株高、干物质重、千粒重、总粒数及水稻产量.缓释肥减氮10%处理比常规施肥处理产量增加了5.9%,增效1829.55元/hm2,缓释肥减氮20%处理比常规施肥处理产量增加了3.0%,增效1175.25元/hm2,优化施肥处理比常规施肥处理产量增加了3.21%,增效984.60元/hm2.综合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表现,施用缓释肥能够有效降低成本,增加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2.
为筛选出适宜稻鱼共生的优质杂交水稻品种,引进甬优15、华浙优1号、中浙优8号等共10个杂交水稻品种,并在稻鱼共生系统下对其生育期、农艺性状、产量、稻曲病抗性及品质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泰两优217、中浙优8号和嘉丰优2号这3个杂交水稻品种比较符合要求,尤其是泰两优217综合性状较好、产量较高、稻曲病抗性强、米质优,在本地区具有较好的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13.
明确不同施肥处理对水稻生长、干物质积累、转运及产量的影响,为水稻的养分综合管理措施提供参考。依托25 a长期定位试验,通过大田试验方法,设置不施肥对照(CK),常规化肥(NPK)、25%有机肥替代化肥(1/4M+3/4NP)、50%有机肥替代化肥(1/2M+1/2NP)、100%有机肥替代化肥(M)和有机无机肥配施(MNPK)6个试验处理,探究不同施肥处理对水稻生长、干物质积累、转运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成熟期大小顺序表现为MNPK>1/4M+3/4NP>1/2M+1/2NP>NPK>M>CK,MNPK、1/4M+3/4NP处理分别较NPK处理籽粒增产12.42%、2.04%。水稻籽粒干物质积累量主要来源于花后干物质积累,各处理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对籽粒贡献率为50.17%~65.40%,其中,施用有机肥各处理显著高于CK和NPK处理。水稻成熟期,施用有机肥的各处理籽粒的比例均较CK和NPK处理高。有机无机肥配施各处理比CK或NPK处理显著促进水稻分蘖、提高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及叶面积指数,同时也显著优化水稻各产量构成因子,增加水稻产量。水稻各农艺性状与有效穗数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千粒重和穗粒数均呈正相关关系。长期施用有机肥条件下,25%的有机肥替代化肥促进水稻生长发育,提高干物质积累、转运,是黄壤性水稻土地区实现水稻增产的最佳施肥措施。  相似文献   

14.
研究冬季不同覆盖作物还田后水稻生物学特性和产量经济性状的变化,对合理利用冬闲稻田,发展冬季覆盖作物,以及科学评价不同种植模式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研究冬季不同覆盖作物处理(免耕直播黑麦草-双季稻、免耕直播紫云英-双季稻、免耕直播油菜-双季稻、免耕稻草覆盖马铃薯-双季稻和冬闲-双季稻)残茬还田对水稻生物学特性和产量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季覆盖作物残茬还田后,早、晚稻分蘖期至成熟期,各处理植株根系、茎、叶干质量均高于对照,但与对照均无显著差异;早稻齐穗期和成熟期,免耕直播紫云英-双季稻处理穗干质量均显著高于对照和其它处理;晚稻齐穗期和成熟期,免耕稻草覆盖马铃薯-双季稻处理穗干质量显著高于对照和其它处理。早稻有效穗分别比对照增加31.45,37.30,15.25,28.60万/hm2,结实率分别增加4.83%、12.29%、11.35%和8.39%,千粒质量分别增加0.87,0.31,0.54,0.93 g,产量分别增加420.70,424.72,282.76,317.25 kg/hm2;晚稻有效穗分别比对照增加30.20,33.55,13.45,36.90万/hm2,结实率分别增加2.38%、5.03%、1.56%和6.05%,千粒质量分别增加0.63,0.72,0.38,0.78 g,产量分别增加248.28,427.60,179.32,455.18 kg/hm2。在双季稻田种植冬季覆盖作物,采用冬季覆盖作物残茬还田可促进水稻生长发育和干物质积累,改善水稻产量构成因素,有利于水稻产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15.
缓释复混肥与速效氮肥配施对机插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于2015—2016年在山东省水稻研究所济宁水稻试验基地进行,以津稻263进行机插种植,试验设置4个处理,分别为不施氮肥对照(CK0)、常规施肥对照(CK)、缓释复混肥处理(KSF)、缓释复混肥与速效氮肥配施处理(KSF+N)。研究结果表明,成熟期单位面积收获穗数以KSF+N处理(320万穗/hm2)最高,显著高于其它3个处理;灌浆期KSF+N处理干物质积累显著高于KSF处理,成熟期无显著差异;结实率KSF+N和KSF处理比CK提高2.92%和3.93%,同时,成穗率分别显著高于CK 14.33个和15.45个百分点;产量表现为KSF+NCKKSFCK0,KSF+N和CK处理差异较小。缓释复混肥与速效氮肥配施在提高水稻穗数、叶面积指数及产量上优于缓释复混肥一次性施肥处理。与常规施肥相比,缓释复混肥与速效氮肥配施可以显著提高水稻穗数和收获指数。  相似文献   

16.
粉垄栽培水稻减施化肥的产量及经济效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特优582为供试材料,以常耕零施化肥(CK0)和常耕常规全量施用化肥(CK1)为对照,设置以粉垄常规全量施用化肥为基数进行6种减施化肥处理:粉垄零施肥(A0)、粉垄常规全量施用化肥(A1)、粉垄减施10%(A2)、粉垄减施20%(A3)、粉垄减施30%(A4)和粉垄减施40%(A5),对水稻分蘖动态、干物质积累量、叶绿素相对含量、相关产量性状和产量、效益等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粉垄A0产量比CK0增加7.98%;A1产量比CK1增产252.0 kg/hm2,增幅4.19%;A3产量最高,为6 366.0 kg/hm2,比A1、CK1分别增加1.62%、5.81%,与A1、CK1差异不显著,但其经济效益最好,达11 355.0元/hm2,比A1、CK1分别增多1 215和1 821元/hm2,增幅分别为12.0%、19.1%。由此,粉垄栽培水稻减施化肥10%~20%具有可行性;从兼顾统筹产量、效益和改善土壤污染等出发,提出在粉垄条件下水稻生产可进行减施化肥20%~30%的初步意见。  相似文献   

17.
为系统分析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稻-鱼-鸭-蔬-玉米"共生种养模式经济效益,于2016—2019年对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勐遮镇"稻-鱼-鸭-蔬-玉米"共生种养模式投入与产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2016—2019年总投入呈增加趋势,总体投入均表现为:水稻小米辣肉鸭鲜食玉米鱼;(2)总产出为水稻肉鸭鱼小米辣鲜食玉米,水稻、鲜食玉米、小米辣、肉鸭、鱼4年平均总产出分别为24853.3元/hm2、7176.3元/hm2、8111.5元/hm2、15120.0元/hm2、14589.4元/hm2;(3)2016—2019年总收益分别为36277.5元/hm2、48510元/hm2、57663.5元/hm2和60307.5元/hm2;4年平均净收益为鱼肉鸭水稻小米辣鲜食玉米,鱼、肉鸭、水稻、小米辣和鲜食玉米的净效益分别为12646.4元/hm2、12513.8元/hm2、9478.3元/hm2、4886.6元/hm2和4886.6元/hm2,占总净收益的比例分别为28.5%、28.3%、22.1%、10.8%和1%。综合来看,勐海县"稻-鱼-鸭-蔬-玉米"共生种养模式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其中鱼和肉鸭的投入低、产出高,效益较高;水稻虽然产出较高,但是投入较大,使得其净收益较低;小米辣和鲜食玉米的投入与产出均较低,但是可以作为该模式下提高收益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18.
稻蟹共生应用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稻蟹共生技术的应用效果。[方法]在稻蟹共生稻田中对水稻生长状况及经济效益进行了研究。[结果]养蟹田水稻的许多经济性状及产量都优于对照稻田,综合经济效益也明显高于对照稻田。[结论]辽宁盘锦地区适合稻蟹共生技术大面积的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早期水分胁迫对水稻干物质积累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方法]以一季中稻为试验材料,在大棚内开展了轻度水分胁迫(QX)和重度水分胁迫(ZX)对不同生育时期不同器官影响的盆栽试验。[结果]2种水分胁迫处理均明显抑制了水稻不同时期的干物质量。分蘖期,CK组根、茎、叶干物质相对QX和ZX处理有不同程度(121.1%~211.2%)的增加。CK组穗重最大,为53.21 g/盆,其相对QX和ZX处理分别增加44.9%和43.3%,差异显著。相对CK而言,水分胁迫显著提高了ZX处理水稻茎秆和叶片的氮含量,但是由于水稻干物质量受到显著抑制,所以ZX处理的氮积累量显著低于CK组。[结论]前期的水分胁迫显著影响水稻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田间管理措施要适时排水或灌溉,避免水分胁迫对水稻产量造成不可逆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以杂交油菜宁杂1818为材料,设置垄作摆栽油菜不同密度处理,研究不同处理对植株农艺性状、冠层结构、各时期干物质积累量和籽粒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为10.5万株/hm2时产量最高,达4 196.9 kg/hm2。经统计分析,籽粒产量与密度间呈二次曲线关系,可求出最适密度为10.17万株/hm2,适宜密度范围为9.50万~10.84万株/hm2。在适宜密度条件下,油菜单株生长量适中,结角层结构合理,各产量构成因素较协调,群体角果数虽略少于密度为12万株/hm2的处理但显著高于7.5万株/hm2和9万株/hm2的处理,而千粒重、群体总粒数和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分别高于其他3个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