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四环素类抗生素生态毒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6  
四环素类抗生素是使用最广泛、用量最大的抗生素种类之一,其在环境中的大量残留带来了潜在的环境风险.本文介绍了四环素类抗生素目前在世界范围内的使用情况以及污染水平;并围绕微生物、植物、动物和土壤生物的生态毒性对四环素类抗生素的生态毒性进行阐述,总结了四环素类抗生素在群落、个体、细胞和分子水平上的生态毒性.最后,分析了目前对四环素类抗生素在土壤中的生态毒性研究相对滞后的原因,对今后的研究重点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我国黄花蒿(Artemisia annua L.)的种植面积居全球之首。在黄花蒿生长过程中,向环境大量释放青蒿素等化感物质,影响植物、微生物和动物的繁殖生长,种植黄花蒿对土壤、水体和其它植物产生的生态问题值得重视。本文综述了黄花蒿产生的化感物质种类、释放途径、土壤存在状况,以及青蒿素对生物的化感作用及其毒性机理等,有益于评估大规模集约化种植黄花蒿带来的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3.
碳纳米颗粒诱发植物毒性效应及其机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对碳纳米颗粒植物毒性的研究是推广碳纳米技术应用及规避其可能引起的生态风险的重要前提,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从研究植物对碳纳米颗粒物的吸附、吸收入手,阐述了碳纳米颗粒物在植物体内的迁移,分析了碳纳米颗粒物对植物产生的毒性效应,进而概述了碳纳米颗粒物毒性效应的影响因素以及产生这些毒性作用的分子机理,提出了碳纳米颗粒物在植物毒理学方面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4.
微生物菌肥在现代农业中的开发与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生态循环介绍化学肥料在生态循环中对人类及环境的危害。阐述土壤微生物在植物营养交流中的作用,分析土壤微生物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以及微生物肥料的研究现状,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效应。  相似文献   

5.
土壤中酞酸酯多界面迁移转化与效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酞酸酯是土壤、水体、大气和沉积物等多环境介质中广泛分布的典型有机污染物,具有致畸、致癌、致突变"三致"毒性效应和内分泌干扰作用,威胁生态安全与人体健康。本文围绕我国设施蔬菜地的酞酸酯污染问题,概括了土壤-植物系统中酞酸酯污染分布特征,详述了国内外有关土壤中酞酸酯土-气/土-水/土-植等多界面迁移作用过程、典型设施蔬菜体内酞酸酯代谢和微生物降解转化过程与作用机制,比较分析了土壤中酞酸酯的生物有效性、在不同生理生化和植物组织水平上的毒性效应及对微生物生态功能的影响,总结了土壤中酞酸酯污染防控与修复的关键技术方法和农艺调控举措,并就土壤中酞酸酯迁移转化和生物有效性等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以期为酞酸酯的污染评估和有效防控、降低酞酸酯污染生态风险和保障农产品安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钼是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同时也是一种重金属元素。以往对钼的研究主要关注钼缺乏对农作物产量与品质的影响及危害,对钼污染导致的生态风险及应对策略研究较少。本文在分析我国土壤钼污染现状及其生态风险的基础上,综述了钼污染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钼对植物的毒害阈值及其影响因子,以及植物对钼污染的耐性机制,并展望了未来土壤-植物系统钼污染的研究方向,以期为土壤钼污染的风险管控及修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入侵植物通过影响入侵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及功能菌群等造成环境威胁,危害生态、经济和社会安全。植物入侵已成为全球性问题,也是当前的研究热点之一。综述了国内外植物入侵影响土壤微生物的研究进展,总结了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入侵天然阔叶林影响土壤微生物特征的生物学机制。研究发现:入侵植物会提高入侵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增加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为入侵创造有利土壤环境;入侵植物通过改变土壤微生物功能类群进而改变养分循环和其他环境条件,最终实现入侵。加强植物入侵对土壤微生物影响及其驱动的养分循环研究,阐明"植物-土壤"反馈机制,有助于预防和控制植物入侵。  相似文献   

8.
土壤溶磷微生物及其对植物促生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溶磷微生物可使土壤中难溶性或不溶性磷转化成易于被植物吸收利用的磷,从而提高土壤供磷水平,此过程是农田磷源可再生利用的有效途径之一。对溶磷微生物的种类、在土壤中的生态分布特征、溶磷机制、对植物的促生作用及其机制进行了综述,并根据目前溶磷微生物的利用现状,对今后该领域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除草剂在土壤-植物系统中的环境行为与毒性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除草剂在土壤-植物系统中的环境行为、生态毒性效应及与其他污染物的交互作用。认为除草剂的环境行为对其生态毒性具有重大的影响。大部分除草剂在土壤环境中被降解或流失。残余除草剂对植物的毒害表现在光合作用、生长发育和吸收上;对土壤生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抑制其生物活性上。  相似文献   

10.
生态化学计量学是从生态系统能量和元素平衡的角度,揭示元素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以及生态系统对环境变化的调控机制。总结近年来在我国西藏地区针对植物、凋落物、土壤和土壤微生物量C、N、P生态化学计量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方面的研究成果,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相关研究表明,植物-凋落物-土壤-土壤微生物系统C、N、P化学计量具有较强相关性,并受生物因子、非生物因子和人类活动的显著影响。植物生长主要受N元素的限制,C、P极度下降时N含量升高,植物通过自我调节能力表现出较强的竞争力和较高的内稳性;土壤养分表现出一定的“表聚性”效应;受海拔高度和温度的影响,微生物对凋落物的分解速率下降,可在一定程度上解释高海拔地区土壤肥力较贫瘠的原因。关于植物-凋落物-土壤-土壤微生物系统生态化学计量学的研究,今后可在多尺度、不同生态系统下进行长期的、多因子交互控制试验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根际重金属污染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综述了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研究进展,重金属在土壤-根际-植物系统中的迁移围化。阐述了根际pH、Eh、分泌物以及微生物对重金属在根际微生态系统中化学行为的影响,植物体内细胞壁、细胞膜、液泡以及有机酸和植物金属螯合态对重金属的调控以及耐性机制。  相似文献   

12.
噬菌体在地球表层生态系统中的元素循环及污染物转化的微生物群落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相比于水生系统,土壤高度的异质性和病毒颗粒的高吸附度给土壤中噬菌体的研究带来挑战,尚未引起足够的关注。本文介绍了土壤噬菌体的形态与生命周期分类、以及噬菌体的提取和分析方法;探讨噬菌体调控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以及碳、氮、磷、硫等生命元素循环与重(类)金属转化的科学联系;揭示其生物地球化学机制,阐明其生态功能和环境意义;并对土壤中噬菌体未来研究重点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表面活性剂在土壤中的环境行为及其危害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探讨了表面活性剂在土壤中的环境行为,主要介绍了表面活性剂在土壤的吸附行为和生物降解行为。综述了表面活性剂对土壤性质的影响,分析了土壤中表面活性剂大量存在时对陆生植物、动物、人体以及微生物的危害。认为全面了解表面活性剂环境安全性对推动表面活性剂工业的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土壤环境中微塑料积累量大且不易降解,因此微塑料长期残留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已引起广泛关注。通过收集近年来有关土壤微塑料污染及其效应相关的文献,全面系统介绍了土壤微塑料积累后,土壤物理环境的变化、土壤动物摄入及其肠道微生物的响应、土壤微生物和土壤酶活性响应、以及植物对微塑料的吸收及其效应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现有研究结果表明:微塑料污染对土壤容重、团聚体组成和持水性等土壤物理性质有明显改变,而这些改变是影响土壤酶活性、微生物群落组成、甚至植物生长的关键因素。也有一些研究关注土壤无脊椎动物(如蚯蚓Lumbricus terrestris、跳虫Folsomia candida等)对微塑料在土壤中迁移的影响。同时,微塑料也会被这些土壤动物所摄食,并导致土壤动物体内肠道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变化以及对其生长产生影响。此外,微塑料在陆地生态系统食物链中的积累及其效应也受到关注,比如,被蚯蚓摄食的微塑料可通过鸡Gallus gallus domesticus摄食蚯蚓进入鸡体内积累。在系统介绍土壤微塑料污染生态效应的研究进展基础上,结合微塑料组成与性质的复杂性以及当前研究的不足,提出4个未来研究方向:①建立土壤微塑料污染毒理学诊断的标准化方法体系;②研究土壤微塑料与微生物、植物和土壤动物之间的作用机理;③揭示微塑料与物质转化之间的关键微生物学机制;④开展不同土壤生态系统中的“塑料圈”研究。这些研究成果可为评估土壤微塑料污染的生态效应提供科学支撑。参80  相似文献   

15.
Cr(Ⅵ)污染生物修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介绍了我国Cr(Ⅵ)污染的状况及毒性,然后重点介绍了铬污染生物修复技术的特点以及研究现状,包括铬污染水体的微生物还原、微生物吸附、植物吸附,以及铬污染土壤的微生物还原及植物修复.相对于植物修复而言,微生物在治理Cr(Ⅵ)污染水体及土壤方面都具有非常大的应用潜力,值得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土壤颗粒的功能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该文就土壤颗粒功能及其对土壤肥力的影响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主要包括土壤颗粒组成对养分保持和供给及土壤性质的影响,土壤颗粒对微生物与酶的影响及相互作用,土壤粘粒胶膜的肥力特性研究,土壤团聚体对肥力的影响研究,土壤颗粒的复合作用与团聚体形成,土壤纳米微粒在土壤肥力形成中的作用及其研究意义,旨在为进一步完善和拓展该领域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正如何解决新烟碱类农药对蜜蜂的生态毒性?近日,科学家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一个新思路。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农药残留与环境行为研究组与昆虫功能基因研究组合作,阐明了新烟碱杀虫剂呋虫胺对意大利蜜蜂的致毒机理及其立体选择性差异分子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国际环境》(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  相似文献   

18.
氧化亚氮(N_2O)是第三大温室气体,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显著影响。稻田是重要的N_2O排放源,追踪稻田N_2O产生及排放关键过程的微生物调控机制,可以为农田土壤氮素循环研究以及稻田N_2O减排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微生物调控的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是稻田N_2O排放的主要来源。基于此,我们在过去十年的研究中,依托中国科学院桃源农业生态试验站,以水稻田淹水-落干和施肥为关键过程,从水稻根际、土层深度、反应底物浓度等方面探明了土壤硝化反硝化过程和N_2O排放特征及其微生物调控机制;提出了开发稻田土壤微生物资源,提高土壤N_2O消纳能力的可能策略;构建了可以有效降低稻田氮素损失和N_2O排放的基于化肥一次性深施的减氮控磷施肥技术,并在实际农业生产中进行了示范推广。本文对上述研究取得的成果,以及国内外相关研究结果进行了全面综述。结合分子生物技术在土壤科学研究中的应用,今后的研究工作将会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1)解析土壤微生物与土壤生产力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2)在基因组和转录组水平构建农田土壤碳氮循环功能微生物分析平台;3)解析土壤微生物分布与生态功能之间的关联机制;4)根系—土壤—微生物之间的协同机制以及植物—内生菌—土壤微生物之间相互影响的分子机制;5)加强对实用技术的研发,把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服务农业生产和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9.
尹淇淋  谢越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4):20977-20978,20985
酚酸类物质是导致植物连作障碍的主要物质。酚酸类物质的自毒作用影响植物的膜系统、光合作用、酶活性、土壤微生物活性、土壤理化性质和内源激素等,对植物生长产生抑制作用。针对酚酸类物质的来源,酚酸类物质对土壤养分、土壤酶活性、土壤微生物和植物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的研究状况,以及如何减轻酚酸类物质连作障碍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0.
植物生态浮床技术具有原位修复环境效果好、运行成本低、操作方便等特点,已成为当前水产养殖水体净化的主要技术之一,给水产养殖业带来了显著效益。浮床植物根系构建了具有巨大表面积的生物膜,导致不同种类的微生物群落在根系着生,对净化水体起重要作用。本文阐述了浮床植物根系的生理生态化学特性,植物根际周围微生物群落的形成、分布状况,根系与根系分泌物间的相互关系,根系泌氧状况以及产生的一系列生态响应,并对未来浮床植物根系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便为研究浮床植物的净化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