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王青  焦青霞 《湖北农业科学》2014,53(20):5033-5037
利用劳动力流动效应模型测度了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并利用灰色关联度测度了不同类型农村流动人口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结果表明,①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对经济发展贡献显著,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14.7%,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村劳动力流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呈现先增大而后又减小的变化趋势;②区域外流入人口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低于区域内流动人口,区域内农村劳动力流动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与区域外农村劳动力流动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相当,区域外城镇流动人口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低于区域内城镇流动人口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王磊  潘敏 《甘肃农业》2006,(12):36-38
中国城——乡人口流动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同时也给城乡经济结构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通过实证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农村流动人口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合理有序的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可以解决农村劳动力过剩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一旦这部分劳动人口被城市经济发展所吸纳,就会促进城市经济结构的优化。但要想使流动人口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内在因素,必须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诞生,乡村人口流动俨然成为社会的一种风靡现象,乡村劳动力人口流动的变化对农村经济的影响日益显著,逐渐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聚焦点。针对永兴县劳动力流动状况,具体探究了农村人口劳动力流动的特征及其对农村经济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流动表现为务农劳动力日益减少,城市劳动力日益上升,因此,农村劳动力转型的加快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4.
施俊平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1):6663-6664
针对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的过程中农民所存在的风险,在传统的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和效用模型的基础上,从微观与宏观的角度分析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过程中个人所面临的决策风险和社会环境带来的风险,以及风险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并讨论了降低风险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张隽  王虹 《山东农业》2003,(8):17-17
目前中国主要是通过三种途径来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第一,“不离土不离乡”,使农业内部有效利用劳动力资源的机会增加。第二,“离土不离乡”,增加农村的非农业就业。第三,“离土又离乡”,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而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存在着自发性的农村劳动力流动和计划性的农村劳动力流动。 自发性的农村劳动力流动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随着耕地面积的持续减少,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由农村向城市流动。同时乡镇企业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一是国家加大了对金融机构的审计,清理不良贷款,从而影响了乡镇企业的贷款来…  相似文献   

6.
该文通过对合肥市、安庆市、蚌埠市、六安市4个城市及安徽省的农村劳动力流动情况进行对比,并对皖西地区农村劳动力反复流动进行研究。通过数据分析,并结合皖西地区实际情况,客观现实地提出解决皖西地区农村劳动力反复流动问题的微观层面的措施,希望能为皖西地区农村劳动力反复流动问题的解决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7.
这几年随着改革开放浪潮的到来,我国农村劳动力正以前所未有的模型和速度扩展。农村劳动力占我国总劳动力的绝大比重,在近年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向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乡镇和沿海城市流动,对乡镇和城市影响不小,本文就针对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城市产生的某些外部性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8.
进城务工的农民是现代化进程中流动人口的主力军,农村进城的人口流动给我国经济发展增添了活力,也给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问题.在城市,农村进城流动人口已成为当前犯罪主体构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分析了农村进城流动人口犯罪的特点和因素,提出了预防、减少农村进城流动人口犯罪,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和谐的法律对策.  相似文献   

9.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和户籍制度改革政策的出台及施行,城市对农村劳动力的"引力"以及农村对劳动力"推力"的现象更加显著,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2019年年初,中国最新人口数据显示,中国总人口近14亿,从城乡结构看,城镇常住人口83137万人,乡村常住人口56401万人,乡村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40.29%。农村劳动力流动也成为了中国劳动力流动的主要流向,农村流入城市的劳动力也为城市的经济发展注入活力。陕西省是中国农业地区和农业人口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农业人口数量大、地方经济发展不均衡。随着农业机械化技术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增加,劳动力外向流动速度加快,规模日趋增大。劳动力的流动对流入地、流出地的发展都存在着积极、消极两方面的影响,也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从而造成大量农村人口流向城市,成为流动人口.而流动人口子女随着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在流入地居住并有学习能力的儿童,即流动儿童.流动儿童是城市中的特殊群体.在受教育方面,流动儿童只有缴纳高额的借读费和赞助费才能进入当地公立学校,而流动人口一般收入微薄,没有能力负担这些费用,于是流动儿童的受教育存在很多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生产技术水平的提升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多,而城市更为优越的经济发展条件又鼓动着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尽管农村劳动力流往城市可促使农业土地生产形式完善,拓宽农村的经济收入来源,但也会造成一系列社会问题,从而给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带来阻力。为降低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政府应当认识到自身在推动农村经济结构转型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政策干预的方式提升农村地区农产水平,从而实现农村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原始积累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的前史。一方面,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民流向城市,不得不在城市过着被剥削、被压迫的凄惨生活;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客观上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探究原始积累时期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原因、汲取其经验和教训,有利于加快我国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有序流动和保护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3.
恩施州人口和劳动力的流动 ,对民族地区社会结构、传统乡村社会稳定与发展产生着多重影响。运用 2 0 0 0年全国人口普查资料 ,在对恩施州流动人口的空间流向地分布及行职业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对影响恩施州人口流动的因素进行了专项研究 ,获得了对以农村为主 ,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民族地区人口和劳动力流动的规模、特征的认识。最后 ,对恩施州当前人口流动中存在的问题作出了分析 ,并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农村流出人口在给流入地城市社会治安带来巨大冲击的同时,也会对流出地农村社会治安产生重要影响:农村人口外流,导致流出地社区防范能力减弱;农民流出流回,加剧了城市治安对农村治安的辐射作用;农民流动,使流出地农村成为流动人口犯罪的关联地;外出农民季节性回流,给流出地社会治安管理增加了压力;农村人口流动,降低了对犯罪分子的打击力度.  相似文献   

15.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农村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已成为一种必然的历史现象。国外对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国内学者在国外的研究理论基础上,基于国内的一些制度条件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就影响因素的一个方面——人力资本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受教育程度、职业技能培训及健康作为人力资本投资的三个主要方面,对农村劳动力流动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劳动力市场是生产要素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经济的发展客观上要求劳动力有序流动,古今中外劳动力流动的总趋势都是一致的。从农村向城市流动。从农业部门向非农产业部门流动。从不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从物质生产部门向非物质生产部门流动。从体力劳动为主的领域向脑力劳动为主的领域流动。我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劳动力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管理,对城镇劳动力国家统包统配,一次分配定终身.对农村劳动力则通过一系列制度安排“固定”在土地上自行消化。因而形成了城乡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贵州农村劳动力流动及其对农村经济的影响,本文通过对贵州省3个自然村劳动力流动情况的调查,揭示了贵州农村劳动力流动呈中心-边缘递减分布、农村劳动力流动是农村精英的流动等几个基本特点,分析了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村经济的影响.进而提出以解决农村劳动力流动为核心,按照中心-边缘梯次城镇化的路径来解决贵州农村劳动力流动问题,并提出以农村基础教育为中心,加强职业技能教育、推进城乡制度衔接等建议,逐步实现城乡融合.  相似文献   

18.
经济学视角下的中国农民工非正规就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的拉力和农村的推力促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的向城市转移。在农村富余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解决生计的过程中,非正规就业构成了农民工们的主要就业渠道。相当时期内,持续增长的就业人口、农业人口、流动人口所形成的巨大压力在很大程度上要靠非正规就业来解决。政府应引导和推进农民工在城市非正规就业、在人力资源的城乡转化上达到经济学意义上的最佳境界。  相似文献   

19.
张宪房 《甘肃农业》2004,(12):13-13
我国劳动力的流动与迁移的总体特征是从不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 ,表现为从农村流向城市 ,从内陆流向东南沿海。本文运用人力资本投资模型分析了劳动力的流动与迁移 ,对劳动力的流动与迁移作了效率分析和相关损益团体分析 ,并指出制度障碍是我国劳动力流动与迁移的主要因素。文章最后提出 ,给予相关受损主体适当的经济补偿是消除劳动力流动与迁移制度障碍的可行办法。  相似文献   

20.
农民普遍最满意的是现行政策,最不满意的则是社会治安不好《社会科学报》11月15日刊登华中科技大学农村研究中心徐勇的一份调查说,在人们关注农村流动人口对城市秩序的冲击时,却往往会忽视农村流动人口对乡村秩序的冲击。事实上,现阶段农村人口流动对乡村的文明转型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会,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使乡村陷入了一种“治理性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