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稻作为广东省肇庆市主要粮食作物,栽培面积不断扩大,优良品种也越来越多,且水稻产量关系到肇庆市粮食生产问题。合理的水稻栽培方式对其产量有非常大的影响~([1]),为探究水稻种植中不同栽培密度对水稻产量的影响,于肇庆地区水稻产区进行栽培试验,从水稻产量、性状、生长等方面进行调研。  相似文献   

2.
水稻是一种水生草本植物,喜高温、短日照、多湿,对土壤要求不严格,适宜种植在温度适宜、湿润、阳光充足的地方,极具光强习性和耐热性。"宁81"是水稻新品种,于2009年由浙江宁波市科学院成功育成。水稻的产量与栽培密度有关,选择适宜的栽培密度可保证水稻高产量。基于此,通过宁81水稻连作栽培密度试验,研究适宜宁81水稻生长的密度。  相似文献   

3.
与栽培密度相关的水稻形态基因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稻产量与栽培密度密切相关,在直播、抛秧和机插秧等有别于传统手插秧的新型栽培模式下,高密度栽培更加便于农业的高效生产。本文简述了水稻不同栽培密度与产量间的关系,综述了与水稻栽培密度相关的理想株型、分蘖角度控制、分蘖数控制、直立叶、卷叶及窄叶等形态基因的研究及其进展。  相似文献   

4.
针对水稻生产中氮肥用量过高、劳动力成本上涨及移栽密度越来越低的现状,设置氮肥、密度互作试验,研究施氮量和移栽密度及其互作效应对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以期为水稻节氮、省工合理栽培及高效施肥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氮肥用量和密度均可显著影响水稻产量,互作效应显著。施氮(N82.5、N165.0、N247.5)后平均分别增产30.6%、47.8%、44.6%;密度为21万蔸/hm2时,籽粒产量最高。有效穗数随施氮量和移栽密度的增加而增加,提高密度后实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则出现降低。氮肥利用率随施氮量增加而下降,随密度增加先上升后下降。在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及生产成本上涨的形势下,低氮水平时应适当增加密度,提高移栽密度时则应控制氮肥用量。在本试验条件中,移栽密度为22.1万蔸/hm2的基础上施氮194.9 kg/hm2是实现水稻高产高效、节氮、省工栽培的合理组合。  相似文献   

5.
氮素及栽培密度影响水稻分蘖动态的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氮水平及栽培密度对水稻分蘖动态的影响,进而通过适宜的施肥与栽培相结合的生产技术来调控水稻高产群体的建成,以期为减少水稻生产上的氮肥用量、降低农业生产中因氮肥过量施用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方法】 以适宜在江苏省沿江及苏南地区种植的早熟晚粳稻‘镇稻11号’为供试材料,采用田间试验与室内营养液培养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田间试验主处理设置N 0、90、180、270、360 kg/hm2 5个水平 (N0、N90、N180、N270、N360);副处理设置高栽培密度 32.5×104 hill/hm2 (HD) 和低密度 25.5×104 hill/hm2 (LD) 两个水平。室内营养液培养试验主处理设置N 5、40、80 mg/kg 3个水平,副处理设置每箱12、24 株两个移栽密度。连续记录水稻分蘖期定植植株分蘖数,测定植株地上部和根系相应指标,分析氮水平、栽培密度对干物质生产能力、干物质向叶片茎鞘的分配特征、茎鞘碳氮浓度、群体净光截获率、根系形态特征等生理生态参数的影响,并计算了两者的交互作用。 【结果】 相同氮水平时,与LD相比,HD条件下水稻提早达到单位面积最大有效分蘖数,且HD条件下N180时,单位面积的有效分蘖数达到最大,约290个/m2。在分蘖中期,各处理水稻的分蘖特征已表现出显著差异,本阶段植株的生长特性将持续影响其下一阶段的分蘖能力,最终导致群体的差异。因而本文着重以水稻分蘖中期的生长特征为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水稻分蘖速率或分蘖数与叶、鞘相对生长速率,干物质向叶片的分配比例,鞘氮浓度,群体净光截获率,不定根数目、根系表面积、根系体积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鞘碳氮比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与鞘碳浓度、根系总长、根尖数之间的相关关系不显著。 【结论】 氮水平及栽培密度通过调控水稻干物质生产能力、干物质分配比例、植株养分浓度、地上部群体对光能的利用及根系的生长发育,进而影响水稻的分蘖能力。本试验条件下,相同氮水平时,LD (25.5×104 hill/hm2) 的水稻个体生长优于HD (32.5×104 hill/hm2) 的;但对于群体而言,高栽培密度更利于高产水稻群体的建立,其对应需氮水平约为180 kg/hm2,低于低栽培密度条件下的需氮水平。   相似文献   

6.
为提升水稻栽培管理水平,从栽培地点、品种选择、种植密度的合理把控等诸多角度出发,针对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展开详细分析;同时,针对现有的各种病虫害,提出有针对性的防治对策,尽可能避免病虫害对水稻质量、产量造成严重威胁,以此保证水稻质量和产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不同减氮栽培模式对水稻氮素吸收利用及产量的调控效应,为水稻减氮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用杂交籼稻品种'成优981'和'宜香优2115'为试验材料,以常规高产栽培为对照(湿润灌溉、种植密度20.0×104/hm2、施氮量187.5 kg/hm2,T0),设3种减氮栽培处理:单一减氮(湿润灌溉、种植密度...  相似文献   

8.
水稻叶鞘腐败病是一种严重威胁水稻生产的真菌病害。多年的试验和调查分析表明,水稻分蘖晚、分蘖期雨水过多、种植密度大、氮肥过多均有利于水稻叶鞘腐败病的发生,水稻的品种、栽培制度和田间长势对该病的发生有很大影响。同时,本文还筛选出了抗病品种、防治药剂及其防治浓度和最佳防治时期,为水稻叶鞘腐败病的防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通过研究水稻栽培技术对水稻高产的影响,论述我国水稻栽培的实际情况,在指出改进水稻栽培培育技术对水稻高产的影响同时,分别从水稻栽培种子选择、种子处理、田间种植管理等方面,详细阐述水稻栽培技术的实践要点。分析可知,在水稻栽培技术应用的环节中,严格做好种子的选择以及栽培方案的确定和后期栽培的田间管理工作,能够切实的将水稻的产量提升,这对促进农业的发展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水稻精量节肥防治面源污染高产栽培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二次回归组合设计试验研究水稻栽培精量节肥技术 ,建立了水稻栽培密度、施N量和施P量数字模型 ,该模型寻优结果表明水稻种植密度为 2 0 96 2 8万丛/hm2 、施N素折尿素 379 0 5kg/hm2 、施P素折过磷酸钙4 76 85kg/hm2 时 ,其稻谷理论最高产量可达 92 11 5kg/hm2 。  相似文献   

11.
尽管基因工程技术可以增加作物产量, 但转基因作物是否对农田生态产生影响受到广泛关注。本研究通过田间定位试验, 应用群落生态学方法研究了转CryIAb基因抗虫水稻"Mfb"连续2年在传统栽培和半野生条件下对稻田杂草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 转CryIAb基因稻"Mfb"与非转基因稻"明恢86"田间杂草种类没有显著差异。稻田杂草的频度和密度与栽培方式有关, 半野生稻田杂草的频度和密度显著高于传统稻田, 但相同栽培条件下, 转基因稻"Mfb"与非转基因稻"明恢86"田间杂草频度和密度在整个生长期内均无显著差异。半野生稻田物种丰富度(Sr)指数明显大于传统稻田; 相同栽培条件下, 相同生长时期抗虫转基因水稻"Mfb"与其非转基因对照"明恢86"对稻田杂草群落丰富度的影响差异不显著。稻田杂草群落优势度(D)、均匀度(J)以及多样性(H)各处理、各生长时期内转基因稻与非转基因稻相比均没有显著差异。稻田杂草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变化无明显规律, 相同栽培方式相同生长期的抗虫转基因水稻"Mfb"与其非转基因对照"明恢86"的Shannon-wiener指数差异不显著。综合上述分析, 转CryIAb基因抗虫稻对稻田杂草群落的组成及多样性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我国农业产业发展水平的提升对水稻的有效栽培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实践中,为了保持水稻良好栽培状况,降低与之相关的安全问题发生率,则需要考虑无公害优质水稻栽培研究,将相应的研究工作落实到位。基于此,结合无公害优质水稻栽培展开论述,以便为其有效栽培提供保障,增加水稻栽培过程中的技术优势。  相似文献   

13.
水稻增产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就是水稻杂交技术,在栽培杂交水稻过程中,对水稻有重要影响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水稻栽培技术运用以及防治病虫害的情况。我国粮食安全与水稻产量密不可分,因此,很有必要对杂交水稻栽培及病虫害防治技术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水稻节水栽培的生态和环境效应   总被引:30,自引:3,他引:30  
综述了节水栽培对稻田生态条件及温室气体生成和排放、肥料流失污染、稻田矿质营养平衡与水肥耦合效应以及病虫草害发生动态等方面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今后应加强水稻节水栽培对农田生态的综合效应、水稻节水栽培的高效灌溉指标及水肥耦合效应、水稻节水栽培对农田病虫草害发生的影响、对土壤中盐分运移及再分布的影响以及无公害可降解的地膜覆盖旱作配套栽培技术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选用超级稻品种‘准两优527',采用L9(3^4)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不同叶龄移栽,不同施氮水平和不同栽植密度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遂宁组母质石骨子夹泥的中等肥力水平田块栽植中大穗型水稻品种,以每667 m^2植1.1万窝、3.5~5.5叶期移栽、在磷钾基础上每667 m^2用纯氮7~11 kg是获取水稻高产的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16.
精准栽培中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作为水稻种植栽培大国,栽种水稻面积也是最大的。随着水稻栽培面积的扩大及水稻多样性的出现,导致水稻病虫防治也出现多种多样的情况。病虫害的发生,是影响水稻栽培技术以及水稻产量和质量的重要原因。影响水稻栽培种植质量和产量的最大原因,就是病虫灾害的出现,只有提高水稻病虫防治能力,能够有效提高水稻的产量和质量。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杂交水稻组合、施氮水平、栽植密度和栽植方式等因素在强化栽培体系下的增产效应.并对强化栽培技术的改良进行探讨,提出了重庆地区水稻强化栽培超高产技术措施。各因子水平的最佳组合为A_1B_2C_xD_2,即选用穗重型杂交水稻新组合,每hm~2施纯氮195kg,栽13.5万窝或18万窝,采取大三围栽植,可以有效地提高单产水平。  相似文献   

18.
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其种植过程中的产量和质量,对我国农业以及国民经济整体水平都具有一定影响,从长期发展的角度来看,积极加强水稻高产栽培配套技术的应用研究至关重要。基于此,探讨水稻高产栽培要点,并详细分析了水稻高产栽培配套技术的应用,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在云南省永胜县涛源乡进行水稻新品系生态适应性筛选和两种栽培条件下的比较筛选试验,筛选出了在新栽培条件下的高产组合红莲优6号,并进一步探讨了红莲优6号在该地区的高产栽培条件;密度试验显示,红莲优6号在该地的适宜移栽密度为20 cm×30~40 cm。  相似文献   

20.
农田氮循环是陆地生态系统氮循环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对中国水稻土氮储量及其空间变异特征的研究有利于了解农田土壤氮循环。本研究基于中国1∶100万土壤数据库和1490个水稻土剖面数据,在水稻土亚类和土壤大区水平上对中国水稻土氮密度和氮储量的空间变异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水稻土平均氮密度为12.4Mghm-2;中国水稻土氮储量为569Tg。不同亚类水稻土平均氮密度以潜育型水稻土最高(19.7Mghm-2),漂洗型水稻土最低(8.71Mghm-2)。不同土壤分区氮密度最高的是西南区(17.4Mghm-2),最低则是南方区(11.5Mghm-2)。各亚类和区域间水稻土氮密度均有显著差异,但水稻土氮密度在各亚类间的变异大于各区域的差异,这表明水稻土地表水分状况对水稻土氮空间变异的影响程度较气候的影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