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陕南稻区为水稻、油菜(小麦)两熟轮作区域,由于水稻收获后田间湿度较大,不利耕作,给油菜移栽造成困难。因此,稻茬油菜免耕栽培技术在我区推广较快,经过农技推广部门不断总结完善,已基本形成了适合我区生产条件的稻茬油菜免耕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盘县烟区烤烟适宜移栽时期,试验设置了4个移栽期处理(4月27日、5月7日、5月17日、5月27日),以调查不同移栽期对烤烟生长发育、病害发生、经济性状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盘县烟区烤烟以4月下旬移栽最为适宜,此时移栽的烤烟可有效利用烟区光照、温度、降水、热量等气候资源,促进烟株早生快发,有效控制烤烟田间病害发生,提高烟叶产质量。  相似文献   

3.
海拔、移栽期、打顶方式对翠碧一号烟叶产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福建省不同海拔区域不同移栽期和打顶方式对‘翠碧一号’烟叶品质的影响,采用田间随机区组试验对烟叶生长和品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250 m海拔区域,随着移栽期和打顶期推迟,烟株生育期缩短、株高增加、发病率上升、产质量下降、化学成分协调性和感官质量下降;在650 m海拔区域,随着移栽期和打顶期推迟,烟株生育期缩短,农艺性状变化不显著,发病率变化不明显,产值量、化学成分协调性和感官质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为了提高烟叶品质和产量,在福建省250 m海拔区域,‘翠碧一号’应提前移栽(1月10日)、初花打顶(10%中心花开发);而在福建省650 m海拔区域,‘翠碧一号’应中期移栽(2月4日)、盛花打顶(40%中心花开发)。  相似文献   

4.
为确保湖北省植烟区的烟叶能安全移栽,采用多元回归、反距离权重插值等方法建立了植烟区安全移栽期推算模型,获得1:5 万栅格点上的安全移栽期日序,并通过图层运算确定了不同烟区不同移栽时段海拔高度的范围。结果表明:恩施、宜昌、十堰和襄阳4 个烟区中,(1)海拔高度分别在715 km、538 km、507 km和419 km以下的区域烟苗应在4月20日左右移栽;(2)海拔高度范围分别为715~1013 km、538~833 km、507~817 km和419~720 km的区域烟苗应在4 月21—30 日移栽;(3)海拔高度范围分别为 1013~1312 km、833~1126 km、817~1124 km和720~1021km的区域烟苗应在5 月1—10 日移栽;(4)海拔高度范围分别为1312~1606 km、1126~1420 km、1124~1432 km 和1021~1325 km 的区域烟苗应在5 月11—20 日移栽;(5)海拔高度分别在1606 km、1420 km、1432 km和1325 km以上的区域烟苗应在5 月20日左右移栽。通过模型计算的安全移栽期比目前经验移栽期有所延迟,减小了烟叶低温早花以及高温逼熟的风险。  相似文献   

5.
研究结果表明,邻作烤烟对白背飞虱具有一定的调控作用,在水稻抽穗期和灌浆期可将白背飞虱虫口数量控制在防治指标以下。烟田天敌功能团对白背飞虱数量调控起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水稻抽穗期和灌浆期。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均匀性指数(E)和Simpson优势集中性指数(λ)对单作稻田和邻作稻田的蜘蛛功能团结构特征进行比较,与单作田相比,邻作田蜘蛛功能团优势集中性低,结构的多样性较高,功能团中各物种相对多度分布更均匀;邻作烤烟对稻田寄生性天敌功能团的结构特征影响甚微。  相似文献   

6.
1适时播种,培育壮秧 协优507在含山县作一季稻栽培,一般油菜茬稻在4月25日前后播种,麦茬稻在5月5日前后播种为宜,采取旱育稀植,苗床每20~25m2播干稻谷1.0~1.5kg;采取湿润育秧,秧田播量150~187.5kg/hm2,大田用种量22.5kg/hm2,稀播匀播.在一叶一心期,用150×10-6多效唑均匀喷施,促进分蘖,防止徒长,二叶一心时施断奶肥施尿素90kg/hm2,移栽前5d,施起身肥尿素75kg/hm2,移栽时秧龄30~35d左右.  相似文献   

7.
不同前茬对烤烟生长、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以烤烟K326品种为材料,在石林和寻甸两个不同气候生态点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一年两熟条件下油菜、小麦、大麦、绿肥和休闲5种前茬对烟株生长及烟叶产量、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前茬明显影响烟株的生长、成熟、产量、产值和评吸质量,且因生态区不同而有差异。前茬为小麦,两个试点烤烟均表现出前期生长较快、后期落黄较好;前茬为绿肥,烤烟前期生长较慢、后期生长过旺、落黄较迟;前茬为绿肥或休闲地,两试点烤后烟叶产量最高;但产值在石林点则以前茬为大麦、绿肥或油菜,寻甸点以前茬为大麦、绿肥或小麦的处理为最好。烟叶评吸质量在石林以油菜或小麦为前茬、寻甸以小麦或绿肥为前茬的处理最佳。综合而言,烟株生长期间气温较高的石林烟区烤烟前茬以油菜为宜,而气候冷凉的寻甸烟区则以小麦或绿肥为最佳前茬。  相似文献   

8.
水稻直播与移栽稻比较,没有移栽期,一般生育期短,播期稍迟,为探索适宜水稻直播播期有效指导田间水稻生产,2010年对直播水稻播期进行了试验。通过试验结果表明:4月20~25日即"谷雨"时段播期最佳,且有随播期提早产量将增加,单产潜力达700kg/667m2以上水平。  相似文献   

9.
为了进一步探索完善天柱县烟稻两熟种植模式,2014年天柱县农业局开展了烟稻两熟晚稻不同地点不同栽插期的适应性研究。结果表明,在2014年的特殊气象条件下,试验中的两个地点、3个栽插期获得了一定的收益,单产最高可达517.7 kg/667m2,纯收益636.1元/667m2,投入产出比为1:1.90;单产最低为298.5 kg/667m2,纯收益66.0元/667m2,投入产出比为1:1.09。综合两个试验点可知,7月22日栽插比7月26日栽插增产7%左右,7月26日栽插比7月30日栽插增产10%左右,增产显著;因此烟稻两熟模式中,晚稻的栽插期应控制在7月30日前,且一定程度上栽插越早效益越高。  相似文献   

10.
研究修文县海拔1200m稻油两熟地区的杂交水稻黔两优58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试验表明不同移栽密度显著影响水稻产量,密度间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分析讨论认为以栽16000窝/667m~2是黔两优58在该地区的最佳密度,可作为指导大面积生产应用参考。  相似文献   

11.
气候变化对湖南主要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8,他引:2  
基于湖南省97个地面气象观测站1961-2008年逐日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等气象观测资料,选择最佳小网格推算模型推算出500m×500m的高空间分辨率的网格序列资料;基于双季稻、油菜、棉花、柑桔、油茶、烟草等主要农作物生长条件及相关区划研究成果,确立相应农作物种植适宜性气候区划指标;结合地理信息资料,运用GIS技术,开展主要农作物种植适宜性动态气候区划。结果表明:气候变化对湖南主要农作物种植结构均有一定的影响,对双季稻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熟性搭配区的变化,对油菜、油茶、柑桔的影响主要是最适宜种植面积增大,对棉花、烟草的影响主要最适宜种植面积减少。针对气候变化对湖南主要农作物种植适宜性的影响及相应农作物种植适宜性的气候区划结果,提出应对建议为:充分利用滨湖平原、河谷平原和盆地气候资源,扩大复种指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充分利用山地气候资源,做大做强湖南油茶产业;充分利用区域气候资源,打造湖南柑桔品牌;充分利用小气候资源,发展湘西、湘南特色烟叶。  相似文献   

12.
镉污染稻区油菜–中稻替代双季稻种植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镉污染稻区油菜-中稻替代双季稻种植的可行性,在湖南省湘潭县中度镉污染稻田开展大田试验,研究了油菜-中稻与双季稻模式下的作物生育进程、产量、经济效益与镉含量。结果表明,双季稻、油菜-中稻均能在10月20日前成熟;双季稻早、晚稻产量分别为5233.7和6298.3kg/hm2,油菜和中稻产量分别为1875.5和7531.0kg/hm2,中稻产量较早、晚稻产量分别提高43.9%和19.6%;与双季稻模式相比,油菜-中稻模式成本降低13.5%,产值提高2.1%,纯收入提高42.6%,总纯收入与劳动力比值升高38.5%;早、中、晚稻根、茎、叶和籽粒等器官镉含量差异明显,均表现为晚稻>中稻>早稻的趋势;糙米镉含量在0.43~0.82mg/kg之间,油菜籽镉含量为0.11mg/kg。综合种植季节、产量、经济效益和籽粒镉含量来看,油菜-中稻模式可作为镉污染双季稻区替代双季稻的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13.
湖南省水稻水足迹计算及其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本文运用水足迹的理论和方法计算了湖南省水稻水足迹,并分析了其历史变化和构成特征,以期为水资源合理利用和农业结构调整提供依据和建议。结果表明:湖南省水稻水足迹由1960年的22×109 m3上升至2008年的34.4×109 m3,增加了12.4×109 m3;水足迹构成以绿水为主,但所占比例逐渐降低,灰水足迹由7%增加到24%,说明所需稀释水量逐渐加大;早、中、晚稻的水足迹以晚稻最大,占到总水足迹的38%~48%,其次是早稻,最少是中稻;早、中、晚稻的绿水占各自水足迹的比重依次降低,蓝水比重依次增加,灰水比重均在21%以上;从单位产量水足迹来看,双季稻平均比中稻少23.3 m3/吨。综合考虑水资源和产量因素,双季稻在有效利用水资源和保障粮食安全方面比单季稻更有优势,建议减少单季稻,增加双季稻种植面积。  相似文献   

14.
发展长江中游玉米生产是解决本区域玉米产需矛盾的根本途径。近年来随着长江中游玉米的快速发展,该地区出现了春玉米–晚稻、双季玉米和早稻–秋玉米等新型的一年两熟制种植模式,为探明其适应性和实用性,2013—2014年在湖北省武穴市设置了传统种植的双季稻(对照)、春玉米–晚稻、双季玉米和早稻–秋玉米共4种两熟制种植模式,分析比较其周年产量及光、温、水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结果表明,春玉米–晚稻和双季玉米周年产量显著高于早稻–秋玉米和双季稻。与双季稻相比,春玉米–晚稻周年产量、光能生产效率、光能利用率、积温生产效率、水分利用率及经济效益分别提高18.3%、14.1%、23.4%、16.4%、37.2%和44.3%,双季玉米分别提高了13.5%、8.1%、26.1%、11.4%、88.8%和37.8%。春玉米其产量、积温生产效率、水分利用率及经济效益两年平均比早稻分别高出30.6%、29.5%、57.2%和96.1%,而秋玉米和晚稻之间产量无显著差异。不同玉稻模式周年产量差异主要源于第一季春玉米和早稻产量的差异。可见,春玉米–晚稻和双季玉米是适宜在长江中游推广的两熟制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15.
湖南水稻干旱评估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探讨双季早稻、双季晚稻、一季稻干旱影响定量评估方法,统计各熟制水稻各生育期综合气象干旱指数、水分亏缺指数与水稻受旱率、成灾率、单位面积粮食减产量的相关,分析各熟制水稻干旱影响敏感期;基于相关系数,定量计算综合气象干旱指数、水分亏缺指数组合成综合评估指标所占的权重,组建各熟制水稻旱情综合评估指标;基于各熟制水稻旱情综合评估指标,结合抗旱能力,通过多元回归建立各熟制水稻受旱率、成灾率、单位粮食减产量评估模型。结果表明:(1)湖南季节性干旱特征明显,对于双季晚稻,各生育期干旱出现频率基本接近,干旱影响期为返青分蘖期和幼穗形成期;双季早稻、一季稻各生育期干旱出现频率差异较大,以水稻生长后期干旱出现频率高,而水稻干旱影响敏感期也在水稻生长后期。(2)双季早稻干旱灾害评估模型历史同级拟合率平均为77.6%,级差一级以下的拟合率为91.1%;双季晚稻同级拟合率为70.9%,级差一级以下的拟合率为83.0%;一季稻同级拟合率为61.8%,级差一级以下的拟合率为84.5%。基于降水、需水、可供水等因子建立水稻干旱灾害评估模型,物理意义清楚,准确率较高,可为水稻干旱影响定量评估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6.
秸秆还田对烤烟根系活力和碳氮代谢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为解决长期连作及施用化肥带来的植烟土壤环境恶化问题,在粤北烟区开展了秸秆还田对烤烟根系活力和碳氮代谢生理特性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水稻、花生秸秆还田处理的烤烟根系活力均显著提高,且成熟期根系衰老速度延缓,施用2500 kg/hm2花生秸秆的烤烟根系活力最强。打顶前(移栽后55天)秸秆还田处理叶片中淀粉酶、硝酸还原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且淀粉酶活性高峰提早10天;成熟期淀粉酶、硝酸还原酶、酸性蔗糖转化酶活性则显著降低,Inv/NR比值升高。水稻秸秆还田处理的硝酸还原酶活性高于花生秸秆还田处理,且打顶前秸秆还田量高的处理高于秸秆还田量低的处理。  相似文献   

17.
不同种植模式对稻田土壤重金属含量及晚稻稻米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为了寻求消减土壤重金属的种植模式,确保食物安全,以6年定位试验,研究了5种不同种植模式对稻田土壤重金属Cd、Pb、Hg、As含量、晚稻植株重金属的积累与分配、稻米品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冬闲-双季稻(CK)相比,黑麦草-双季稻(T1)、紫云英-双季稻(T2)、油菜-双季稻(T3)和马铃薯-双季稻(T4) 4种冬种模式对土壤重金属含量表现出明显差异,其中T1土壤As,T2土壤Cd、Hg、As,T3土壤Cd、Hg,T4土壤Pb、Hg含量均显著低于CK,但T1土壤Hg,T3土壤As,T4土壤Cd、As含量显著高于CK。不同种植模式晚稻植株重金属含量均为根>茎叶>糙米,冬种模式根重金属含量均低于CK,茎叶Cd含量均高于CK,茎叶Pb、Hg、As含量表现不稳定,糙米Cd、Pb含量除T4 Cd外,其余均显著低于CK。冬种模式均增加了稻米出糙率、整精米率、胶稠度和直链淀粉含量,降低了垩白米率和垩白大小。冬种模式增加了晚稻产量,其中T4比CK显著增产17.52%。上述结果说明,冬种模式有促进消减土壤部分重金属污染趋势,但其作用有限,并能一定程度降低糙米Cd、Pb含量,改善稻米品质和提高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18.
蒋鹏  黄敏  Md.Ibrahim  曾燕  夏冰  邹应斌 《作物学报》2011,37(5):855-867
为探讨南方双季稻区超级稻高产栽培技术,于2008—2010年在湖南长沙和浏阳以超级早稻陆两优996、陵两优268和超级晚稻天优华占、丰源优299为材料进行大田定位试验,比较了“三定”栽培、免耕摆栽和传统栽培下双季超级稻的产量形成特点和生理特性。与传统栽培相比,“三定”栽培齐穗期的颖花伤流量、根系氧化力、根冠比、叶面积指数及籽粒结实期剑叶的光合速率较高,齐穗后剑叶SPAD值下降缓慢、干物质积累量大,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多,早季平均产量为7.18 t hm-2,增产11.68%,晚季平均产量为8.39 t hm-2,增产7.41%;免耕摆栽干物质积累量大、有效穗数多,但其收获指数、每穗粒数和结实率居劣势,使其单季增产效果不显著。由此可见,南方双季超级稻在“三定”栽培下后期生理优势明显,产量构成因子协调,增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9.
为了更好揭示湖北省双季稻生育期特征, 定量评估气象因子对双季稻产量影响, 选取双季稻产区 4个代表站气象因子和产量资料, 运用动态统计气候影响评估模式分析气象因素变化对产量影响效应。结果表明: 早稻播种 4月 2日, 成熟 7月 18日, 生育期 108天; 晚稻播种 6月 20日, 成熟 10月 22日, 生育期 125天。早、 晚稻的生育期长度变化有所差别, 江夏、 监利早稻生育期长度呈延长趋势, 阳新、 孝感则呈缩短趋势; 江夏、 阳新和孝感晚稻生育期长度呈缩短趋势, 监利则相反。动态统计气候评估模式评估发现受地理、 水文条件影响, 气温对双季稻生育期影响最大, 气温、 日照在双季稻关键生育期变化对产量形成有利, 而降水则相反, 气温升高和降水量减少有利产量形成。  相似文献   

20.
对2012年天柱县烟稻两熟晚稻种植进行了综合评价,结合烟稻两熟晚稻种植发展现状和前景进行推断,并对天柱县烟稻两熟晚稻种植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