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渔业现代化》2004,(1):50-50
农业部日前制定了《全国主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明确今后水产品生产和加工要以大宗产品、低值产品和废弃物的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为重点,优化产品结构,推进淡水鱼、贝类、中上层鱼类、藻类加工产业体系的建立。培植和引导一批具有活力的水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通过加快  相似文献   

2.
江西省地处长江中下游南岸,水域辽阔,资源丰富,渔业历史悠久,是我国淡水渔业重点省份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江西的水产业持续快速发展,1996年水产品产量已突破百万吨大关,人均占有量达24.4公斤,分别为1978年的4.43倍和12.8倍。但是,作为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水产加工业至今仍是一个薄弱环节。与生产发展、市场扩展和需求变化的情况很不适应。因此,面对现实,寻求对策,尽快发展水产品加工业,已成为本省水产业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一、概况江西的水产加工业历来比较落后。建国初期,邵阳湖畔一些零星简陋的脑干鱼加工场(点)…  相似文献   

3.
发展北海市海洋渔业的出路之一——完善水产品加工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概述了北海市的渔业生产现状及水产品加工业的发展,阐述了发展水产品加工业的战略意义及有利条件。探讨适合北海市水产品的七种类型并提出用加快发展北海市水产品加工业的六个措施来更好的发展北海市的海洋渔业产业链。  相似文献   

4.
低碳经济引领水产品加工业发展新方向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阐述了目前水产品加工业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分别从加工科技含量,生产设备;高附加值产品开发,精深加工能力;产业结构、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法律法规等方面展开论述,探讨了制约我国水产品加工业低碳经济发展的因素,提出了水产品加工业向低碳经济发展的思路和相关措施。水产品加工业的低碳经济发展道路需要依靠技术创新,提高水产品副产物的综合应用,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另外,国家政策引导和产业结构调整等措施对水产品加工业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也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5.
鄂州淡水水产品加工业起步早,但由于受科技,资金市场等因素的困扰,目前总体发展水平还处于较低层次,从鄂州实际出发,水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必须依靠科技,政策的投入,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围绕综合利用,创名名牌,产品主要定位于国内市场的战略目标,重点开发鱼,珠系列制品,使之尽快成为鄂州渔业经济的新增长点。  相似文献   

6.
从捕捞生产、加工利用和市场洪应的角度来看,采用人造冰低温冷却保藏海产鱼虾类等水生动物,系我省水产品保鲜的重要方式之一。目前人造冰产品质量的优劣,对于搞活水产品流通、出口创汇、以及海洋渔业生产和水产加工业的发展,皆有着极为密切关系。但是,近年来我省水产行业生产的渔用人造冰的质量问题不少,有些制冰厂所用的原料水,未能符合1985年卫生部发布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要求,人造冰的产品外观与质量常常达不到国家规定标准,既影响了渔获物质量,又损害渔民的经济利益。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省渔业生产和水产品流通在改革春风吹拂下,取得了可喜成就。特别是商品鱼基地在流通体制改革过程中,不仅自身的生产得到了迅速发展,而且对全省渔业生产起到了率先示范作用。推动和促进了我省渔业生产和水产品流通体制的改革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湖北省淡水资源丰富,水产品加工业发展却与之不相适应。文章在介绍湖北省渔业资源和水产品加工业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国际水产加工业的发展趋势,分析了湖北省水产资源利用和加工业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思路。  相似文献   

9.
刘玉焕 《齐鲁渔业》2005,22(3):48-48
近年来,蓬莱市以建设区域性水产品加工、出口创汇基地为目标,确立了“一体两翼、外向发展”的水产品加工业发展思路,即以蓬莱开发区海洋食品加工基地为主体,以潮水海洋食品加工基地和中心渔港海洋食品基地为两翼,大力发展外向型、出口创汇型水产加工业,水产品加工基地成“气候”。  相似文献   

10.
世界上主要渔业国家把水产品保鲜、加工工作作为战略课题来抓。首先,十分重视水产加工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如水产品生化机理研究等。其次,也不忽视保鲜、加工工艺研究,以及现代科技成果在水产加工领域的应用研究。从而有力地推动了水产加工业的发展。以日本为例,80年代初期,水产加工产值就为渔业产值的113.6%。其它发达国家的加工产值也都接近甚至超过了渔业产值。我省是全国重点渔区之一,水产加工具有一定的基础,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目前,水产加工产值还不足渔业产值的三分之一。为此,借鉴国外水产品保鲜、加工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对正在发展中的我省水产加工业将起重大促进作用。现将福建省水产厅加工处李锦松同志编写的《国外水产品保鲜加工发展动向》一文加以发表,供有关部门和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1.
我国水产品出口日本的机遇和挑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赴日考察,了解日本水产品加工业最新动态,水产品市场需求情况以及日本进口水产品管理体系。采取相应对策,抓住有利机遇,适应日本市场需求,优化我国出口水产品加工品种,建立与WTO相适应的法律、法规,发展壮大我国水产加工业。  相似文献   

12.
淡水产业对湖北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依托资源和科技优势,湖北省淡水水产品加工业获得了较快发展,水产加工已成为促进水产产业化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但同时也面临着水产品加工能力和加工技术严重不足,加工产业经济效益偏低以及缺乏大的加工和养殖产业基地等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湖北淡水水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和壮大。文章将湖北省淡水水产品加工业同全国其它省份进行了对比分析,探讨了湖北淡水水产品加工所存在的差距和不足,并对湖北淡水水产品加工业的主要制约因素进行了剖析、总结,最后就进一步壮大和发展湖北省淡水水产品加工业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水产品包装技术的发展同其他食品包装技术一样,除了同水产加工业的发展有关,还同水产品销售经营的竞争有关.从包装材料到式样,以改善水产品的销售,贮藏和处理能力,在竞争中,得到发展和开发新品种。本文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综述:1.渔船上的贮藏处理和港口鱼市场所使用的包装容器;  相似文献   

14.
本文总结了福建省水产加工业及水产品贮藏与加工学科发展的现状,在此基础上对比国内外水产加工业发展的情况,分析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预测水产品贮藏与加工学科发展的趋势及产业的主要走向,并提出福建省水产品贮藏与加工学科未来应重点发展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5.
《海鲜世界》2004,(2):56-56
农业部日前制定了《全国主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明确今后水产品生产和加工要以大宗产品、低值产品和废弃物的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为重点,优化产品结构。推进淡水鱼、贝类、中上层鱼类、藻类加工产业体系的建立。培植和引导一批具有活力的水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通过加快企业  相似文献   

16.
河北省水产品加工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是带动整个渔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本文介绍了河北省水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现状,通过与沿海发达省份的对比,分析了河北省水产品加工业实力较弱、企业规模小、水产品加工程度偏低与加工能力闲置形成矛盾、水产品加工业经济效益较低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试论水产品出口壁垒及其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加入WTO以来,水产品出口受到非关税出口壁垒的影响日显突出。本文分析我国及我省水产品出口形势,比较相对优势及非关税出口壁垒的影响,提出了规范管理,建立水产品安全法律法规和执行体系;加强服务,建立和完善水产品出口服务体系;财政支持,扶持和促进水产业发展政策;以及加强协作,共同开拓海外市场等4项对策。  相似文献   

18.
罗继伦 《科学养鱼》2003,(11):60-60
一、我省水产品加工业现状 湖北省是淡水渔业大省,2002年,全省水产品总量达到272万吨,渔业产值(不变价)14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16.3%。渔业生产已成为湖北省全省农民致富的重要经济支柱之一。 湖北省水产品加工业,通过“八五”、“九五”的发展,已初具规模。由单纯的粗加工向精深加工发展;加工工艺有较大改进,由单一的冷冻、腌干制品向多品种、方便化的小包装冻品、  相似文献   

19.
水产品贮藏保鲜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产品收获期集中,水分含量高,细菌携带多,自溶作用强,极易腐败变质,严重影响着水产品的市场流通和销售,为此本文介绍了国内外水产品常用的贮藏保鲜技术的原理与应用,并提出了今后的发展趋势,为水产品贮藏加工业的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正>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其影响迅速蔓延到水产品加工业,转方式、调结构成为众多水产品生产企业应对危机实现由量向质升华的唯一出路。当前蓝色经济区战略方兴未艾,提升水产加工业发展水平既是贯彻落实国家及地方各级政府渔业产业政策的需要,也是渔业生产转方式、增加渔民收入、扩大社会就业的必然要求,为切实做好对水产加工业的服务、扶持和宏观指导,加快水产品加工业在挑战中抢抓机遇继续推动水产品加工业持续健康发展,2010年3月份我们完成对面向不同消费领域、消费市场和消费对象的10家典型企业现状调研,达到了既定目标,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