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采用群落种组成相似性分析、群落组成相似性分析和群落特征相似性分析3种方法,研究了祁红产区等高茶园、平地茶园和坡地茶园3种茶园类型及春茶、夏茶和秋茶3个生育期捕食性天敌群落的相似性。结果表明,群落种组成相似性平均水平的排序为不同类型茶园相同生育期>不同类型茶园不同生育期>同一类型茶园不同生育期>同一类型茶园相邻生育期。坡地茶园秋茶、平地茶园夏茶和秋茶以及等高茶园秋茶的群落组成最为相似;而平地茶园和坡地茶园春茶次之。等高茶园和平地茶园春茶的群落特征最相似,其次为3种类型茶园秋茶及平地茶园夏茶。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不同稻型、水稻生育期及防治措施29个群落的田间系统调查,运用极点排序法和模糊聚类法进行群落分析。结果表明,对稻田害虫和天敌群落的影响,总体上防治措施>稻型>生育期,不同稻型和水稻生育期害虫和天敌自身的特点,对不同防治措施对群落作用的效果有重要影响;早稻分蘖期和中稻分蘖期节肢动物群落具备自我调节能力,中稻乳熟期群落稳定性极差,需要人为防治措施,晚稻田群落稳定性较高。试验结果对群落生态学的研究与指导生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江淮地区早稻田害虫和天敌群落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安徽江淮地区早稻田害虫和天敌群落动态进行了研究.共记录捕食性天敌16种,害虫12种.天敌优势种为草间小黑蛛、青翅蚁型隐翅虫、拟水狼蛛、四点亮腹蛛、八斑球腹蛛,害虫优势种为白背飞虱、褐飞虱、稻纵卷叶螟.草间小黑蛛、四点亮腹蛛、八斑球腹蛛、拟水狼蛛、白背飞虱主要分布于稻株中下部,青翅蚁型隐翅虫和褐飞虱主要分布于稻株下部,稻纵卷叶螟主要分布于稻株上部.群落多样性总体上较稳定,早稻生育后期略高于前期,均匀度是影响多样性的主要因素.以功能团为单位和以物种为单位的群落多样性指数呈高度正相关.群落特征在早稻分蘖期至乳熟期比较类似,但蜡熟期群落优势种突出,群落特征变化显著.  相似文献   

4.
超级杂交稻超高产品种搭配模式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通过对双季稻金优273-丰源优299(迟熟早稻-迟熟晚稻)、陆两优996-Y两优1号(迟熟早稻-中稻品种作晚稻)、Y两优1号-丰源优299(中稻品种作早稻-迟熟晚稻)和金优207-丰源优299(晚稻品种作早稻-迟熟晚稻)4种品种搭配模式的早、晚稻生长发育特性和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金优273-丰源优299搭配模式相比,陆两优996-Y两优1号搭配模式产量最高,其中晚稻贡献大于早稻;其次是Y两优1号-丰源优299,与前者相反,早稻的贡献大于晚稻.可见,陆两优996-Y两优1号搭配,即早稻选生育期适中的超高产迟熟品种,晚稻选生育期较长的超高产中稻品种搭配的栽培模式具有"双超"潜力.  相似文献   

5.
对安徽江淮地区中稻田害虫和天敌群落动态进行了研究,田间调查共记录捕食性天敌12种,害虫12种。天敌优势种为草间小黑蛛、青翅蚁型隐翅虫、四点亮腹蛛、拟水狼蛛和圆尾蟏蛸;害虫优势种为褐飞虱、稻纵卷叶螟和白背飞虱。草间小黑蛛、拟水狼蛛、褐飞虱、青翅蚁型隐翅虫主要分布于稻株下部;四点亮腹蛛和白背飞虱主要分布于稻株中、下部;圆尾蟏蛸和稻纵卷叶螟主要分布于稻株上、中部。群落多样性在中稻生育中期最高,群落均匀度是影响多样性的主要因素。以功能团为单位和以物种为单位的群落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呈高度正相关。群落特征在中稻生长发育期间变化较大,群落稳定性较低。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三唑磷、杀虫双、阿维菌素、Bt 吡虫啉4种药剂处理对安徽江淮地区中稻田害虫-天敌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药剂处理对主要害虫的种群增长均有显著控制作用.三唑磷对群落多样性影响最大,其次是杀虫双,阿维菌素和Bt 吡虫啉处理区影响最小,其各处理区群落多样性平均值分别为1.509、1.537、1.770和1.782,均显著低于空白对照区(群落多样性平均值为1.945);药剂处理2周后,杀虫双处理区与三唑磷处理区的群落组成最相似,与Bt 吡虫啉处理区最不相似. 从群落稳定性和害虫可持续控制的角度看,4种药剂处理中以阿维菌素最优.  相似文献   

7.
水稻CH4和N2O的排放及其与植株特性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比较不同水稻品种间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的差异,采用圆柱体静止箱取样、气相色谱分析,测定了不同早、晚稻品种在不同生育期甲烷和氧化亚氮的排放通量,考察其与水稻植株特性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早稻甲烷、氧化亚氮排放通量分别在抽穗期、孕穗期出现峰值;晚稻甲烷、氧化亚氮排放通最分别在拔节期、乳熟期出现峰值.不同水稻品种间甲烷和氧化亚...  相似文献   

8.
优质高产特色水稻品种引种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从国内外引进的 70余份名特优新稻种在咸宁进行品比试验、生产示范、米质分析、抗性鉴定。适合当前本市 (省 )应用的优质高产组合为中稻两优培九、晚稻岳优 6 3,优质常规稻为早稻湘早籼 31号与丹优 96 3、中稻珍优 3号、晚稻丰澳粘 ,饲料稻为早稻浙早 15和中稻华粳籼 74,特色稻为早稻黑宝、中稻紫宝香和红宝 3号等品种 (组合 )。  相似文献   

9.
为揭示南方双季稻田甲烷排放与土壤产甲烷菌群落结构和数量的关系,监测了双季稻田甲烷排放规律,并采用PCR-DGGE和荧光原位杂交法(FISH)分别分析了水稻不同生育期土壤产甲烷菌群落结构和数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早晚稻生育期内的甲烷排放总量分别为9.28 g·m-2和7.78 g·m-2。早晚稻生育期内产甲烷菌的群落结构和种群数量均存在一定的季节变化,以水稻生长旺盛期群落结构复杂、数量多,其中水稻移栽20 d左右土壤产甲烷菌数量最多,早、晚稻分别为1.14×107个·g-1干土和6.72×106个·g-1干土,均显著高于当季其他生育期。早稻生育期内产甲烷菌的群落结构多样性比晚稻复杂,数量比晚稻多,这与双季稻田的甲烷排放规律一致。稻田甲烷排放量与稻田土壤产甲烷菌的数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与群落结构没有显著相关性。因此,控制稻田产甲烷菌数量可以有效减少甲烷的排放量。  相似文献   

10.
对稻虾共作模式下水稻土壤反硝化细菌群落进行研究,以期揭示稻虾复合种养模式下土壤反硝化细菌丰度、群落多样性及组成,为科学研究稻虾共作模式的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维持土壤地力提供理论依据。依托长江大学农学院基地设置常规中稻种植模式(MR)、稻虾共作模式(CR)等2种模式,利用荧光定量PCR和高通量测序平台比较2种模式下水稻土壤反硝化细菌nosZ基因的数量、群落多样性及群落组成。结果表明,稻虾共作显著提高水稻土壤硝态氮、全碳、全氮含量,对碱解氮含量、pH值、碳氮比及铵态氮含量无显著影响。nosZ基因在MR、CR处理中的基因丰度分别为1 g干土1.51×10~6、2.23×10~6拷贝数,CR处理中nosZ基因丰度是MR的1.48倍。CR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nosZ基因的丰度。通过对α群落多样性指数进行方差分析可知,CR处理与MR处理间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差异不显著。经韦恩(Venn)分析,在目和科水平上,MR处理与CR处理的微生物群落组成显示出较高的相似度,在属与种水平上,2个处理下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存在差异性,CR处理下的土壤缺失沼泽红假单胞菌。经冗余分析,土壤总碳(TC)含量对nosZ基因群落结构的影响最为显著,其次是pH值、碱解氮含量、硝态氮含量与铵态氮含量。综合分析,稻虾共作可显著提高水稻土壤nosZ基因丰度,稻虾轮作对群落多样性的影响较小,其在种水平上缺失了沼泽红假单胞菌。常规中稻种植模式与稻虾共作模式下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虽保有一定的相似度,但仍存在差异,土壤总碳含量是影响群落结构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针对松嫩平原盐渍土水稻种植地下水逐年减少的生态问题,节水种植水稻必将成为发展的趋势,灌水洗盐是盐碱地水稻种植的核心技术。为了减少模拟和大田的差异,于2011年在吉林省大安市进行大田试验,通过在返青期、分蘖期、抽穗期和灌浆期的不同生育时期进行节水处理,并在分蘖前期、分蘖后期、抽穗期和灌浆期进行生理指标的测定,以及成熟期的产量测定。结果表明:分蘖期控水处理的理论产值达到最大,极显著高于,显著高于处理1。节水增产高效率期在分蘖期。  相似文献   

12.
植物耐盐碱性的研究(一):水稻耐盐性与耐碱性相关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利用模拟盐碱池对水稻品种在分蘖盛期和孕穗期的耐盐和耐碱性,以及耐盐碱性的鉴定指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水稻品种的耐盐性与耐碱性之间的相关系数未达到显著标准。水稻品种在分蘖盛期和孕穗期对盐碱敏感,且品种间耐盐碱性差异显著,水稻分蘖数,株高和单茎绿叶数的抑制率可作为鉴定标准。  相似文献   

13.
小区和大田试验结果表明,稻瘿蚊危害中、晚稻造成的产量损失主要与有效穗的下降有关,而与每穗实粒数、秕粒数以及结实率无关;稻瘿蚊在中、晚稻分蘖初期的防治指标分别为标葱率1.14%和1.07%;经大田验证,上述防治指标与田间实际情况相符  相似文献   

14.
水稻物质生产特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以2005-2007年早晚造种植的5个水稻品种为材料,研究不同水稻品种的物质生产特性。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时期不同水稻品种的物质生产特性表现有一定的相似性,抽穗至乳熟期是水稻产量形成的关键时;2005年晚稻新丰两优6、2007年早稻富瑶美3号的产量最高,可能是因其中后期(抽穗期-乳熟期)具有较高的叶面积指数、群体净同化率和群体生长率。为提高水稻产量,要适当延迟氮肥的施用时期和水稻的生育期,加强水稻中后期管理,提高水稻干物质积累,以提高籽粒产量。  相似文献   

15.
福建不同稻作类型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2—1994年应用我国统一的7个鉴别品种,鉴定了1992年采集分离的早、中、晚稻不同稻作类型共226个有效单孢菌株,区分为7群34个生理小种,其中ZB群为优势小种群,ZB15为优势小种.鉴定结果表明,早、中、晚稻稻瘟病菌生理小种存在着差异,早稻ZB15为优势小种,中稻ZB1为优势小种,晚稻ZC15为优势小种.  相似文献   

16.
田闻系统调查结果表明,不同抗性水稻品种间稻飞虱种群在时间系列上呈现迁飞规律一致;向北迁出前期,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种群在水稻2个敏感生育期间有所选择,6月底种群高峰集中在孕穗期水稻上,在7月上中旬转移至分蘖期水稻,回迁种群高峰出现在分蘖中期水稻上;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种群小范围生境转移规律性不强.灰色关联分析结果显示,日均温和日均气压对褐飞虱种群数量波动的影响最大,当天的关联度分别为0.387 3和0.384 6,而回推3 d的关联度分别上升至0.449 0和0.424 3;降雨量和相对湿度属于短期效应因子,日照时数属中长期效应因子,而日均风速的作用介于二者之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