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兔粘液瘤病     
兔粘液瘤病是由兔粘液瘤病毒引起的兔的一种高度接触性、致死性传染病。该病以全身皮下,尤其颜面部和天然孔周围皮下发生粘液瘤性肿胀为主要特征。1898年,Sanarelli在乌拉圭最早发现本病,之后在欧洲、美洲及澳大利亚的许多国家相继有本病的报道,目前我国尚未见有关本病的报道。近几年实验研究证明,中国家兔对兔粘液瘤病毒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为100%,国家规定本病为二类动物传染病,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WTO的加入,各种种兔及兔产品原料等的引入,该病对养兔业的潜在威胁很大,有必要对此病严密监控,防患于未然。现将本病作一简单介绍,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兔粘液瘤病     
兔粘液瘤病(Myxomatosis)是由兔粘液瘤病毒引起家兔和野兔的一种高度传染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其特征是全身皮下特别是颜面部和天然孔周围皮下发生粘液瘤性肿胀.由于本病是高度接触传染的并具有极高死亡率的疾病,给养兔业造成毁灭性损失,所以被国际兽医局定为B类传染病.我国目前尚未发现本病,但试验证明我国饲养的家兔对本病的感染率和致死率均为100%,如果传入,所造成的危害和经济损失将无法估量,因此我国将本病列为禁止输入的动物疫病之一.  相似文献   

3.
用标准粘液瘤病毒人工感染中国家兔,实验结果表明,中国家兔对粘液瘤病毒极易感,感染率和死亡率为100%;病理变化主要表现在皮下发生粘液性肿胀,真皮浅层至肌层间有大量瘤细胞浸润,瘤细胞多呈星形,也有呈梭形或蝌蚪形,粘液染色(+),PAS染色(+)。在表皮的基细胞,棘细胞和瘤细胞胞浆中可见不同时期的病毒颗粒和病毒包涵体。研究结果为诊断粘液瘤病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正>兔纤维瘤病是由纤维瘤病毒引起的兔的一种良性肿瘤传染病。以皮下和黏膜下结缔组织增生,形成良种肿瘤为特征,在野兔群中呈地方流行性。1病原和流行特点纤维瘤病毒为双股DNA病毒,属野兔痘病毒属第五亚群,病毒粒子形状呈砖形,大约300纳米×240纳米×200纳米。经补体结合试验、琼脂扩散沉淀反应和中和试验证明兔纤维瘤病毒与野兔纤维瘤病毒、松鼠纤维瘤病毒和兔粘液瘤病毒有密切的抗原关系。人工接种于家兔的肌肉、皮下或睾丸内部都  相似文献   

5.
Shope氏1932年首先在野生的美洲白尾兔皮肤上发现了兔纤维瘤,并证明其病原体为滤过性病毒,在分类学上属于痘病毒[1,2,3,11]。这种纤维瘤病变也能通过人工接种传递给家兔。这种病毒与传染性兔粘液瘤病毒有着共同的抗原关系〔1,2,3,13〕,故兔纤维瘤病毒能使兔对其后的粘液瘤病毒的感染产生有效的免疫力。目前,许多国家都利用兔纤维瘤病毒冻干活毒疫苗给家兔接种来预防兔粘液瘤病的发生〔5,13〕。我国至今尚未见有兔纤维瘤和兔粘液瘤病流行以及有关本病的研究的报告。  相似文献   

6.
<正> 腕前皮下粘液囊炎俗名“膝瘤”是牛的一种常见四肢病,作者在河南省漯河市兽医院王华老师的指导下,用樟脑鱼石脂热绷带治疗牛腕前皮下粘液囊炎,尤其是对于未化脓的牛腕前皮下粘液囊炎,疗效显著。为了便于广大同行们参考,特将这种治疗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试用兔肾原代细胞传代;增殖兔粘液瘤病毒,呈现典型CPE。粘液瘤病毒SG33株在兔肾细胞上连续传3代之后,就不产生CPE,在鸡胚上传3代再回归兔肾原代细胞,又呈现CPE。SG_(33)在鸡胚上不能产生明显痘斑。维持液pH值影响SG_(33)在兔肾原代细胞上形成CPE。  相似文献   

8.
用标准粘液瘤病毒人工感染中国家兔。实验结果表明:中国家兔对粘液瘤病毒极易感,感染率和死亡率均为100%;病理变化主要表现在皮下发生粘液性肿胀,真皮浅层至肌层间有大量瘤细胞浸润。瘤细胞多呈星形,也有呈梭形或蝌蚪形。粘液染色(+),PAS染色(+)。在表皮的基细胞;棘细胞和瘤细胞胞浆中可见不同时期的病毒颗粒和病毒包涵体。研究结果为诊断粘液瘤病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注射过粘液瘤病毒的兔子全部死亡,主要病变为皮下发生粘液性肿胀,和真皮中有星形、梭形或蝌蚪形瘤细胞浸润,在表皮的基细胞和棘细胞层中及瘤细胞中存在有不同阶段的病毒粒子和病毒包涵体,建立了琼脂扩散检测法用于粘液瘤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10.
用法国 Bellon 公司制造的粘液瘤疫苗(商品名为 Cuniloc—系一种以休普氏纤维瘤病毒为基础的白陶土作载体的冻干苗)对114只母兔和150只幼兔进行预防接种,研究其耐受性。通过此苗接种在局部形成一个榛子大至核桃大的纤维瘤,该瘤多数都在接种后8—12周消退。家兔都能较好地耐受此苗接种。它能在母兔的各个时期:交配前、妊娠期以及哺乳期进行接种。只要准确地皮下接种,此苗不会影响生长期家兔的增重、也不会使育肥兔的屠体质量受损。  相似文献   

11.
本病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兔的多种症候性传染病。临诊上表现为鼻炎、地方流行性肺炎、全身性败血症、中耳炎、结膜炎、子宫蓄脓、睾丸炎等不同的病型。本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以冬春为高发季节。各种日龄的兔都可感染。消化道、呼吸道以及皮肤、粘膜伤口是感染的主要途径。本病是引起9~24周龄兔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发病情况2013年3月份,太和区大薛乡个体养殖户饲养的13周龄兔先后发病,有的病兔表现为浆液性粘液或粘液脓性鼻漏,病情严重的兔表现为张口呼吸,倒地死亡。  相似文献   

12.
兔传染性鼻炎是由多种微生物引起的家兔常见多发的呼吸道传染病,发病原因很复杂,其临床表现是以鼻腔排出浆液性粘液或脓性鼻液为特征,兔场一旦出现该病,则很难净化和根除。  相似文献   

13.
兔巴氏杆菌病即多杀性巴氏杆菌病是家兔常见的、危害性很大的呼吸道传染病,又称兔出血性败血症.通常无季节性,以冷热交替、气温骤变,闷热、湿润多雨季节发生较多.通常引起9周龄至6月龄的兔死亡的最主要起因,埋伏期长短从几小时到5天或更长.现将兔巴氏杆菌病的类型与防治措施介绍如下. 1 类型 鼻炎型诊断特点是有浆液性粘液或粘液脓性鼻漏,鼻口粘附草料.鼻部的刺激常使兔用前爪擦揉外鼻孔,使该处被毛湿润并缠结,有打喷嚏、咳嗽和鼻塞等异常呼吸音.  相似文献   

14.
兔粘液瘤是兔的最危险传染病之一,由一种痘病毒引起,对家兔的致死率几乎为100%,可造成养兔业的摧毁性损失。目前,欧、美及澳洲大陆均有本病存在。随着国外种兔的输入,本病传进我国的危险性颇大,理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5.
1 兔瘟 兔瘟是獭兔的头号“杀手”,近年来该病明显出现了早龄化、非典型性和散发型特点。发病年龄是多元化趋势,尤其是刚断乳的仔兔也有发生,最早在40日龄左右。临床症状和解剖特点也并非与典型性的兔瘟完全相符,其主要特征是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渐进性死亡,浑身瘫软。剖检特征均表现胸腺肿大出血,其他如肺部和气管出血,肝脏变性,肾脏肿大出血,直肠内有胶冻样粘液,肛门有淡黄色粘液,有的1—2条症状,有的多条,并不统一。另外兔瘟很少大面积流行,  相似文献   

16.
<正>粘液囊炎又称腕前皮下黏液囊炎(膝瘤),也叫腕前节水瘤,是肉牛在日常饲养过程中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通常临床上以关节肿大、隆起,无热、无痛,行走时不见任何明显的跛行,多发于前肢腕关节、肘关节。造成患畜起卧障碍,影响采食及运动。主要发生于肉牛、肉羊,多为一侧性。有时也可同时不发病。1病因黏液囊有先天性的也有后天性的。后天性的黏液囊是由于摩擦引起组织分离形成的裂隙而成。多因圈舍地面坚  相似文献   

17.
兔波氏杆菌病是由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引起的一种家兔常见传染病,主要引起哺乳仔兔和断奶仔兔的急性死亡,以及成年兔的鼻炎、支气管炎和脓包性肺炎等,是危害养兔业的重要传染病之一。2009年3月,山东寿光某养兔场的2000余只种兔所产的仔免,病兔精神不振、被毛蓬乱;部分病兔出现打喷嚏、流鼻涕现象,有的病兔鼻腔流脓性鼻液或粘液,呼吸困难并出现鼻鼾声,并陆续有病兔死亡。  相似文献   

18.
4周龄或6周龄的幼兔用同种致弱型兔粘液瘤疫苗株(SG33)进行免疫注射。抗体测定(免疫荧光法)及攻毒实验观察12周内各阶段免疫力的变化。大多数幼兔接种7天到14天出现抗体而且能维持到12周。自接种后7天就产生保护效果并能持续几周之久。  相似文献   

19.
兔巴氏肝菌病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多种兔病总称,是9周龄至6月龄兔死亡的主要病因。多发于春秋两季,呈散发或地方性流行,发病率为20%~70%,死亡率为20%~50%。若不采取措施,将会使兔群全群覆灭。引进新兔及使兔体抵抗力下降的因素均可引发此病。潜伏期数小时至5天或者更长。有如下病症: 鼻炎型:特征是浆液性、粘液性或粘液脓性鼻  相似文献   

20.
家兔传染性鼻炎是由若干种致病性微生物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是家兔呼吸道主要传染病之一。临床表现为以病兔鼻腔排出浆液性、粘液性或粘液脓性鼻液为特征的鼻炎和副鼻窦炎。在应激因素的诱发下,可导致肺炎或败血症而死亡,本病遍及全世界,几乎所有兔场都发生,对养兔业危害很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