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6 毫秒
1.
生物质成型燃料产业化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本文运用经济学和社会学的方法,对中国农村能源现状和生物质成型燃料的产业化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指出成型燃料产业化的前景和政府政策在成型燃料发展中的作用,为调整农村能源结构、缓解能源短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盐城是江苏第一农业大市,生物质能源发展的基础较好,随着能源的不断紧缺,生物质能源越来越受到重视。文章在总结了盐城农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在盐城发展燃料乙醇的可行性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中国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CDM项目开发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促进中国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CDM项目的开发,该文以北京市某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生产厂为例,利用小规模方法学AMS.I.C“有无发电的用户热能利用”及其他相关方法学,通过确定项目边界、设定基准线情景和主要参数,进行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小型CDM项目开发,并制定了监测计划.结果表明,年生产1万t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厂,温室气体减排量为13 688.22t/a,减排潜力较大.这表明该领域进行CDM项目开发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对中国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1国内外利用海藻发展生物燃料的现状 生物质能是以生物质为载体,将太阳能以化学能形式贮存其中,能源主要依靠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生物能可以转化为固态、液态和气态燃料形式,替代传统的化石燃料.具有环保和可再生双重属性。生物质能产业属于朝阳产业,其前景广阔。工程海藻的研究和开发,为生物质能产业提供充足和廉价的原料供给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5.
生物质能的开发与利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全世界总能耗的七分之一来自生物质能,约有15亿以上的人口仍把生物质能作为他们的主要能源。生物质能是唯一既具有矿物燃料属性,又有可储存、可再生、可转换等特点,并较少受自然条件制约的能源。生物质经过转化可以成为有用的热能、电能和作为动力用的燃料,主要转换途径有直接燃烧、气化或液化。生物质经过气化可转化为高品位的一氧化碳、氢气和甲烷等可燃气体。经过厌氧消化,生物质可转化为沼气,生物质转化为液态燃料有热化、生化、机械和化学等方法。  相似文献   

6.
纤维素类生物质已经成为发展生物质能源的主导原料。草本能源植物以其独具的优点在生物质原料中居重要地位,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针对能源替代、环保减排的迫切要求及生物质能源发展原料需求,分析了我国发展能源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论述了能源草作为新型生物质原料的优势和潜力。  相似文献   

7.
生物质能源是指利用自然界的植物、粪便以及城乡有机废物转化成的能源。林木生物能源,具有可再生性,属清洁能源。发展林木生物能源,将有效引导能源开发利用,由传统的高污染石化能源开发利用走向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对减少大气污染程度、缓解温室效应、净化空气、改善生态环境发挥重要作用。另外,生物质颗粒燃料还可以缓解林业、农村地区能源的短缺,避免造成植被破坏,生态环境不断恶化,防止"能源短缺—过渡砍伐—生态破坏"的恶性循环。开发和利  相似文献   

8.
生物质资源能源化与高值利用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   总被引:6,自引:6,他引:0  
生物质是唯一能够直接转化为燃料的可再生能源,其开发利用既可以弥补低碳能源的需求,减少环境污染,也是中国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手段。该研究围绕以秸秆为主的生物质资源制备清洁能源和高值利用的总目标,系统分析生物质资源通过生物或热化学等转化途径制备气、液、固三相清洁能源的综合利用技术和模式,重点论述厌氧消化制备生物燃气、水热催化炼制醇烃燃料、裂解液化与生物油提质和生物质制备固体燃料4项技术发展现状与研究进展。在4项生物质转化技术中,厌氧消化制备生物天然气工业化程度最高,由于其大都基于大型养殖场建立,可有效解决原料收集问题,而且厌氧消化技术与沼气净化技术相对较为成熟,生物天然气可直接作为燃料、电力和热力来源供用户使用;由于生物质制备液体燃料中存在转化过程成本较高、产物分离困难、提质效率低、产品不稳定等问题,很难与当前应用端平稳接轨,因此水热催化炼制醇烃燃料、裂解液化制备生物油技术规模化发展水平较低;对于生物质制备固体燃料,其成型技术较为成熟,配套炉具的研发也有效解决了成型燃料应用端的问题,其规模化应用最大的难点在于原料的收集与存储。文章最后对未来生物天然气、生物质液体燃料与固体成型燃料发展前景进行展望,为实现农村生物质资源高效制备清洁能源及高值利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中国生物质能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总被引:63,自引:35,他引:6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文在综合评价中国生物质能资源、产业发展和政策环境的基础上,分析未来生物质能产业发展趋势。中国具有丰富的生物质资源,生物质能产业初具规模:沼气产业基本形成,燃料乙醇年生产能力已达到102万t,开发了甜高粱茎秆等非粮作物生产燃料乙醇的技术,秸秆直燃发电示范工程正式并网运行;促进生物质能产业发展的宏观政策环境逐渐形成。因此得出结论:未来中国生物质能产业发展的重点是沼气及沼气发电、液体燃料、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以及生物质发电;促进生物质能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将进一步完善;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将有更多的大型企业参与;生物质能产业必将成为中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相似文献   

10.
生物质气化气发酵生产乙醇优良菌株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农业废弃物合成气发酵生产燃料乙醇不仅可以缓解中国的能源危机,也是减轻环境污染、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改善农村环境的重要举措。该文对实验室富集获得的4个菌系及国内外报道较多的4个菌株发酵生物质合成气生产燃料乙醇的潜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菌株LP-fm4、Clostridium sp.P11和A-fm4发酵生物质合成气生产乙醇的净产量分别为179.23、152.92和115.08 mg/L;菌体比生长速率分别为1.46、1.66和1.18d~(-1);乙醇比生成速率分别3.50、2.05和0.78d~(-1),单位菌体生成乙醇的量分别为2252.90、1450.20和1132.37 mg/g,显著高于其他菌株(群)。多重比较分析与综合性状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前两者为利用合成气高效发酵乙醇的理想菌体,菌A-fm4为具有潜力菌体。以期为未来农业废弃物合成气乙醇发酵提供了优良的菌种资源。  相似文献   

11.
木薯燃料乙醇生产的技术提升及全生命周期能耗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发展燃料乙醇是中国替代能源战略大框架下的成熟模式,木薯燃料乙醇因为不耗用粮食原料也日益提上发展日程.该文引入生命周期理论,对木薯燃料乙醇系统的三个阶段进行了能耗分析,重点讨论了燃料生产阶段采用新旧工艺对周期能耗的影响.能耗计算发现,采用新工艺可以较大地增加系统周期的净能量产出,提高系统的能效;加强副产品的开发,使用农家肥替代化肥也可产生同样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中国能源农林业的现状、意义及发展战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石油安全对中国已形成巨大挑战,而发展石油替代燃料特别是生物燃油,将是主要的选择之一。新农村建设已成为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方向,而新农村建设有赖于新型产业建设的支持。中国能源农业和能源林业的诞生和发展正是基于这两大背景。本文分析了中国能源农业、能源林业的现状及其突出的能源、环境、经济效益,特别是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最后就中国能源农林业发展的三个主要方面提出了战略思路,分别是技术研发战略、产业发展战略和土地利用战略。  相似文献   

13.
概述了国内外利用农林废弃木质纤维素、能源作物和生活垃圾等生物质制备生物液体燃料的发展现状和工程进展动态,着重讨论了美国、巴西、欧洲、加拿大等国促进生物液体燃料发展的政策和法规,介绍了各国在纤维素乙醇、油脂加氢、气化-费托合成液态烃等生物液体燃料制备技术的大型运行及在建工程装置,分析了中国该领域的基础,分析了生物液体燃料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障碍,如原料成本高及供给不确定,高生产成本及政策不确定性。提出继续研发高效的生物液体燃料技术路线、加大中试和示范工厂建设和投入、开展生物液体燃料生产企业与航空公司及与传统能源化工公司的合作等促进其未来发展的建议与方向。同时应立足国情,加强国家层面的生物液体燃料使用目标,完善政策保障,建立反映各类能源环境成本的能源价格和税收制度,为生物液体燃料能源产业发展建立公平的竞争环境。  相似文献   

14.
农业生物质能温室气体减排潜力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中国拥有丰富的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污等农业废弃物资源。农业生物质能技术是促进农业废弃物资源有效利用的重要途径,既能够解决农业废弃物的环境污染问题、减少因焚烧或无序堆放排放温室气体,又能够替代化石能源减排CO2、提升土壤固碳能力,未来在"双碳"背景下发展潜力很大。该研究基于LCA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研究8种不同生物质能技术的温室气体排放因子,核算农业生物质能转化与利用过程消耗能源的排放、抵扣化石能源减排、副产物土壤碳汇3个方面,并基于秸秆和畜禽粪污两大类农业废弃物资源禀赋及能源化利用潜力,预测3种不同情景下,农业生物质能替代化石能源的潜力,以及减排温室气体的贡献。结果表明,从减排因子看,热解炭气联产和规模化沼气/生物天然气技术的温室气体减排贡献最大。其次为成型燃料、捆烧供暖、生物质发电、炭化和燃料乙醇等技术,而户用沼气的减排贡献相对较小,8种不同生物质能技术的温室气体排放因子分别为-3.47、-3.20、-2.57、-2.63、-2.58、-2.48、-2.42 t/t(单位为标准CO2当量/标准煤当量);基于现有政策及规划情景、技术水平提升情景、能源需求结构变化情景等3种不同情景下,评价农业生物质能对温室气体减排贡献潜力。结果显示,2030年农业生物质能替代化石能源潜力为6 490×104~7 664×104 t,温室气体减排贡献为1.97×108~2.34×108 t;2060年替代化石能源潜力为9 073×104~10 763×104 t,温室气体减排贡献为2.79×108~3.36×108 t。该研究为实现农业农村领域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5.
生物能源发展及科技创新机遇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能源是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动力,能源安全问题关系到政治稳定、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目前,世界各国从保证国家能源安全的角度考虑,都在不遗余力地发展包括生物质能在内的可再生能源,以减少能源进口,降低能源对外依存度.该文利用大量数据分析了中国能源利用的特点、现状和问题,指出科学利用生物质能源是解决中国能源问题的出路之一,并提出了建设中国生物质能持续发展体系的构想,为中国生物质能源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在总结现有估算方法的基础上,从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减少农村面源污染和生态效益3个方面建立环境效益的评价模型,利用已有统计资料和数据,定量评价了我国发展能源农业的潜在环境效益,并分析了其地理分布格局。研究表明:(1)中国农村生物质能蕴藏丰富,2007年我国农村生物质能源总蕴藏量和理论可利用量分别达30.88×108tce(折标煤,t)和5.98×108tce。生物质能源的利用理论可以减少排放SO21674.33万t,NOX246.57万t,CO215.50亿t,CH47524.35万t,总N626.01万t,总P467.96万t,通过使用沼气从而减少砍伐森林2123.99万hm2。(2)中国发展能源农业的环境效益总体上分布不均,省际差异较大。西南、东北地区及河南、河北、山东等省是环境效益较大的地区,效益最少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上海、北京、天津、青海、宁夏和海南。  相似文献   

17.
"中国生态农业"在国内外都是最早提出并实践循环经济原理的,在生态工程的设计和应用上有很多创造。但随着农村经营方式的演变,中国生态农业模式当今已显现出若干严重不适应之处。核心问题是,经济活力严重不足,一直未能及时形成一批对农村经济能起到重大作用的支柱型生态产业。本文用以生物能源为基础的生态产业的若干案例说明,作为可再生能源、特别是惟一能提供最稀缺液体燃料的生物能源,市场潜力无限,为生态农业的高经济效益提供了根本性的保障。中国生物能源产业不仅有助于国家的能源安全,还能够确实性地实现大规模的物质循环利用和能量多层次利用,真正发挥出生物质经济在缓解我国土地、矿产和化石能源等方面存在的对农业和其他经济部门的巨大制约的重大作用,社会效益巨大。现代生物能源产业的出现和崛起,为生态与经济"联姻"和环保产业化的"两难"难题的破解,以及重振中国生态农业,都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相似文献   

18.
Biomass can be grown to act as a carbon (C) store, or as a direct substitute for fossil fuels (with no net contribution to atmospheric CO2 if produced and used sustainably). There is great potential for the modernisation of biomass fuels to produce convenient energy carriers such as electricity and liquid fuels. Bioenergy accounts for about 15% of primary energy used throughout the world, and 4% of energy used in Western Europe. Several European countries plan to significantly increase their use of bioenergy and some already obtain over 10% of their energy from biomass fuels. The European Community (EC) is planning to implement policies which will more than double the use of biomass by 2005, with biofuels taking 5% of the motor vehicle fuel market, and a resultant reduction in CO2 emissions of about 180 million tonnes (Mt), equivalent to 50 Mt C/yr. The potential contribution of biofuels is even greater, especially with all the ‘setaside’ land being taken out of production. Use of 15–20 million hectares (Mha) of agricultural land for biomass crops could represent an annual sink of some 90–120 Mt C or else offset between 50 Mt C and 120 Mt C from fossil fuel emissions, depending on the fuel displaced (7–17% of total EC carbon emissions). Policies are needed that will encourage the penetration of biofuels into the market such as increased support for research, development and demonstration, subsidies for biofuels, and carbon taxes on fossil fue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