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9 毫秒
1.
五个野生木耳属菌株的ISSR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7个栽培菌株为参照,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5个野生木耳属菌株进行分析,使用NTSYSpc2.1生物软件对12个供试菌株进行聚类分析,构建系统树。试验筛选出了11个扩增谱带清晰、多态性好的ISSR引物,共扩增出78条清晰易辨的多态性谱带。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利用ISSR技术可将全部供试材料区分开,遗传相似系数变异范围为0.108~0.822,在相似系数为0.51时,12个菌株聚为6个群,其中5个野生菌株各自聚为不同类群,遗传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2.
采用改良CTAB法提取了桦褐孔菌总DNA,确定ISSR最适25 μL反应体系为模板DNA浓度15 ng·μL-1,dNTPs 浓度150 μmol· L-1,引物浓度25 μmol·L-1,Taq DNA聚合酶浓度2.0 U,Mg2+浓度1.4 mmol· L-1,10×buffer 2.5 μL,其余用ddH2O补足;确定ISSR扩增程序为:94℃预变性5 min,35个循环:94℃变性1 min、45℃~51℃退火1 min(退火温度因不同引物而定)、72℃延伸1 min,最后72℃延伸5 min,4℃保存.筛选出16条ISSR引物,并成功应用引物UBC842完成了21株桦褐孔菌的ISSR-PCR反应.  相似文献   

3.
ISSR分子标记分析杏鲍菇菌株遗传差异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验应用ISSR技术分析了杏鲍菇生产性菌株的DNA序列多态性,从20个引物中筛选出11个ISSR引物对12个杏鲍菇生产性菌株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结果表明,这些杏鲍菇菌株遗传相似系数为0.68~1.00。采用平均分类法UPGMA分析表明,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83处可将这12个杏鲍菇生产性菌株分成3类。  相似文献   

4.
 利用RAPD和ISSR标记对35份山楂(Crataegus pinnatifida Bge.)资源进行了DNA多态性分析。12个RAPD引物共扩增出110条清晰的谱带,其中89条显示多态性,平均每个引物扩增出7.4条多态性谱带。13个ISSR引物共扩增出110条清晰的谱带,其中94条显示多态性,平均每个引物扩增出7.2条多态性谱带。基于RAPD和ISSR标记,利用UPGMA分别构建了35份山楂资源的聚类树状图。距离系数分别为0~0.62(RAPD)和0~0.64(ISSR),表明山楂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5.
平菇ISSR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53个平菇菌种为试材,采用ISSR标记技术,对采自多地的平菇材料进行遗传多样性检测,以期为平菇优良品种选育和亲缘关系的研究提供分子生物学依据。结果表明:从27个ISSR引物中共筛选出14个多态性明显的引物;在53份供试材料中共扩增出189条谱带,其中多态性条带189条,多态性为100%;材料间遗传相似系数范围在0.44~0.99,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在0.62水平上53株菌株分为8组,多数菌株之间遗传相似性较低。这表明供试菌株在DNA水平上存在比较显著的遗传变异和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同时发现供试材料间的聚类与地域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我国南方长茄种质资源的ISSR标记分析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6  
从分子水平用ISSR标记法对南方长茄资源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从100个ISSR引物中共筛选出12个多态性明显、条带清晰、反应稳定的引物,对57个样品DNA共扩增出116条谱带,平均每个引物扩增出9·67条带,其中多态性位点84个(71%)。品种间遗传相似系数在0·51~0·98之间,表明茄子栽培种内品种间的遗传基础相对较狭窄。利用UPGMA聚类分析,能将57个南方长茄品种划分为6个类群,类群的划分与地方来源没有很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以不同地区的20份冬荪种质资源为试材,利用ISSR(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简单重复序列间扩增)分子标记技术,从78条引物中筛选出条带清晰、重复性高和特异性强的引物,在供试冬荪菌株中进行扩增。利用NTSYS 2.10e聚类分析软件UPGMA法进行聚类分析,同时利用PopGen 32软件对20份冬荪种质ISSR统计结果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以期通过分子标记技术评价冬荪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为冬荪遗传育种提供优质材料。结果表明:筛选出具备多态性ISSR引物24条,对供试冬荪菌株进行PCR扩增共获得谱带有788条,其中多态性谱带768条,多态位点比例达到97.5%;遗传多样性分析显示平均等位基因(Na)为1.991 3,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1.585 6,平均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e)为0.343 8,平均Shannon信息指数(I)为0.516 1;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67时,20份冬荪菌株可分为三大类群。综上,20株冬荪种质资源间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亲缘关系较复杂;不同来源的种质由于菌种流通频繁而导致亲缘关系复杂,育种亲本的选择纯化周期较长。  相似文献   

8.
应用RAPD技术对43个贺兰山紫蘑菇(Cortinarius)属菌株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在供试的17条RAPD随机引物中,有7条可扩增出清晰、稳定的DNA条带,利用筛选出的7条引物进行RAPD扩增,共得到79条清晰的DNA条带,其中68条多态性片段占总扩增片段的86.1%;聚类分析表明,在相似系数0.63水平时,供试的43个菌株被分为紫红丝膜菌(C.rufo-olivaceus)和蓝丝膜菌((C.caerulescens)两个组群,同时紫红丝膜菌种内41个样品间的差异较显著,其中种内最大相似系数为0.956,最小相似系数为0.515;在相似性系数为0.68时,可将紫红丝膜菌的41个样品分为7类。研究结果表明RAPD技术可以有效地区分紫蘑菇菌株并分析种内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9.
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39份莲藕品种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8个ISSR引物共扩增出89条带,其中有55条多态带,平均每个引物扩增的多态性带数为6.88条,多态性比率平均为61.8%;通过遗传相似系数和聚类分析,能将39份莲藕品种完全区分开;说明ISSR标记技术能较好地从分子水平揭示出莲藕品种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10.
中国主栽双孢蘑菇菌株的DNA多态性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本文以中国双孢蘑菇不同主栽产区的9个具代表性的双孢蘑菇菌株为材料,用20个随机引物对其进行RAPD分析。结果表明,20个随机引物中,有15个随机引物的扩增产物DNA片段表现出明显的多态性,其中每个引物对不同菌株扩增出的DNA片段数目各不相同,而且不同引物扩增出的DNA带谱也不同,差异较大。这15个引物对供试菌株总共扩增出168条DNA片段,其中最大的片段可达6.77kb,最小的DNA片段仪有0.31kb。同时,比较了供试菌株两两间的遗传相似性,发现它们之间的变化不大,其相似系数从0.6891到1.0000,而平均相似系数仅为0.8500,表明供试菌株之间的亲缘关系较近,遗传变异不丰富。另外,采用系统聚类法中的类平均法,对供试菌株相似系数两两间进行聚类分析并生成树状图谱,直观准确地揭示了它们之间的差异。当相似系数为77%时,所有供试菌株都被聚为一大类,说明我国主栽双孢蘑菇菌株的遗传基础较狭窄,可能来源于同一品系,这为进一步开展双孢蘑菇菌种的遗传改良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