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葛根纤维化学脱胶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化学脱胶处理的方法,从葛根废渣中制备生态友好型的天然葛根纤维.通过变量控制法分析了氢氧化钠的质量浓度、煮练时间的长短对葛根纤维的细度、拉伸断裂强力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葛根纤维的细度与拉伸断裂强力随NaOH质量浓度或碱煮时间的增加都有减少趋势,通过对比试验,确定了葛根脱胶的最优工艺:葛根纤维的残胶率在氢氧化钠质量浓...  相似文献   

2.
大麻快速脱胶新工艺专利号:941106373大麻是一种天然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其纤维具有强力高,伸长小,刚度大,吸湿放湿快,吸汗、透气、凉爽、柔软的特点,因此能够做为服装纺纱原料。现有的大麻脱胶工艺基本上是沿用苎麻脱胶工艺的两煮一打一漂一酸洗的工艺流...  相似文献   

3.
茶油水化脱胶工艺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6种茶油水化脱胶工艺效果及该工艺对茶油品质的影响,并对中温水化脱胶工艺的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常规水化脱胶和湿法脱胶工艺能满足茶油的脱胶要求,对酸价、过氧化值和碘价的影响较小,并有较高的工艺得率;中温水化脱胶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水化温度为60℃.加水量占茶油质量的30%,水化时间30min。  相似文献   

4.
云南省是我国咖啡的主产区,小粒种咖啡是云南高原特色优势产业之一。云南咖啡初加工方式一直以来以湿法加工为主,其中的发酵脱胶环节与咖啡豆质量密切相关。文章在分析云南小粒种咖啡初加工工艺现状和生物脱胶的基础上,提出通过挖掘咖啡鲜果和咖啡发酵液中产脱胶酶的微生物菌株进行生物脱胶,以提升咖啡初加工质量并减少加工污水的产生。  相似文献   

5.
对黄色蚕茧超声辅助酶法脱胶工艺进行研究。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选择对蚕茧脱胶率有显著影响的3个因素:pH(X1)、酶加量(X2)、超声功率(X3),进行三因素三水平的响应面分析实验。最终确定最优条件为:pH5.5、酶加量5.5%(E/S)、超声功率390W、超声处理时间35min、温度60℃、料液比1∶30(m/v)。并且该最佳条件下脱胶率(37.62±0.34%)和脱下的丝胶蛋白DPPH自由基清除率(IC502.41±0.078mg/mL)、类胡萝卜素含量(0.34±0.038mg/g)和黄酮含量(0.59±0.062mg/g)均高于水浴煮沸脱胶和酶法脱胶,进一步表明了超声辅助酶法脱胶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6.
本成果采用碱氧一浴一步法短流程新工艺对大麻脱胶,将煮、漂二步工艺合并在一步完成,缩短了工艺流程。在碱氧一浴中,双氧水除有漂白作用外,还能有效地去除麻中含量较高的木质素和其他杂质,同时采用新的脱胶助剂,对脱胶中的升温过程进行了有效控制,通过最优化工艺使大麻的碱氧一浴法脱胶漂白效果达到理想,可以指导批量生产。  相似文献   

7.
真丝,特别是蚕丝纤维的脱胶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一直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在中国专利申请90100855中公开了一种蚕丝的单浴脱胶和脱色方法,其使用的脱胶剂除含有1%~4%链烷磺酸盐外还含有10%~55%的其它表面活性剂,这些表面活性剂一船而言是高分子聚合物。根据现代科学的研究,早在本世纪60年代,日本科学家对蚕丝棉分析研究,认为组成蚕丝棉的重要成份为丝多缩氨酸,(又名丝肽),其分子量高,为水溶性物质,而进~步分析丝肽的组成其含有18种对人体有用的氨基酸。蚕丝棉与人体皮肤接触极易被吸收,可对滋润皮肤的营养起到良好…  相似文献   

8.
三种树种木纤维的漆酶活化胶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测定经漆酶活化处理后的思茅松、枫香和杉木纤维制成的纤维板的内结合强度,对木纤维活化后的胶合性能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在相同条件下进行漆酶活化处理,不同树种木纤维的自身胶合性能有一定差别,可能与其木素含量有关;不同树种木纤维进行酶活化反应时介质最佳pH值均在酸性范围,但略有差别.  相似文献   

9.
应用于室内的木质材料(主要指胶合板、刨花板和纤维板等)历经一段时间后,往往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强度下降,严重者甚至脱胶分层。据研究这是由温、湿度作用引起板材发生物理变化所至(因化学变化造成板材性能下降应另当别论),这就提出了如何  相似文献   

10.
采用自然光对比不同纤维含量木纤维/聚乳酸复合材料进行光照老化试验,对比经过不同时间光照后材料的弯曲性能以及拉伸性能的变化,分析光照时间对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加入木纤维后,复合材料的弯曲强度和拉伸强度均出现了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说明加入一定量的木纤维会对复合材料体系起到一定的增强作用;在受到一定时间的自然光照射后,纯聚乳酸材料和木纤维/聚乳酸材料的弯曲性能和拉伸性能均有显著降低,含有木纤维的复合材料强度降低较少。  相似文献   

11.
腌制竹笋品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竹笋腌制是我国传统竹产品加工方法之一。近年来,降低含盐量,及变腌干笋为及食、休闲、风味食品,在大中城市和国际市场需求中有上升的趋势,但这类产品货架期寿命、夏季高温导致质量难以控制等系列问题已经成为研究者和商家关注的焦点。就腌制及品质通过正交实验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新鲜竹笋氨基酸种类和含量丰富,腌制后氨基酸种类及含量均有变化:种类增加、含量减少;含盐量对腌制竹笋中的黄酮、粗纤维和氨基酸含量有很大影响;以总黄酮、粗纤维、氨基酸含量作为产品质量考察指标,竹笋腌制的最优组合为A1B3(含盐量为25%,有笋衣);竹笋腌制过程中的变色可能与氨基酸分子中羟基变性有关;竹笋腌制后氨基酸种类增加与竹笋蛋白质变性及腌制中微生物有关。  相似文献   

12.
竹笋膳食纤维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膳食纤维作为"第七类营养素"对人们饮食健康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该文从竹笋资源的价值及利用趋势出发,对竹笋膳食纤维的用途和食品开发状况进行了阐述。通过对竹笋膳食纤维提取和改良方法的总结分析,提出了今后竹笋膳食纤维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竹笋以其低糖、低脂肪、高纤维等特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竹笋销量日益增加,产量与品质成为笋用竹林经营的主要目标之一。笋用竹林的丰产栽培技术对于提高笋用竹林的经营效益至关重要。文章分析了当前笋用竹经营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总结了笋用竹丰产栽培的关键技术,并对笋用竹林可持续经营提出了建议,以期为笋用竹林的高产培育与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竹笋膳食纤维开发和主要功能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11  
本文以竹笋渣、竹笋壳为原料,研究了各种竹笋膳食纤维的生产工艺,并对产品的膳食纤维含量和主要功能性质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通过积累率、污染分担率等方法,对早竹笋土壤重金属含量、经营管理措施等与产品安全质量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Cd在竹笋中的积累率最高,引起竹笋产地土壤受污染的主要元素是Cd,而引起竹笋受污染的主要元素是Pb。土壤重金属含量与竹笋安全质量的相关性中,Pb指标呈一定的正相关,其他Cd、Hg、As3个指标相关系数值接近于0,表明基本不相关。施肥等经营管理措施的不同对土壤和竹笋中的Pb、Cd、Hg、As、NO2-等指标值的影响差异不显著,无相关性。关键指标亚硝酸盐含量不因施肥种类的不同而呈现一定的规律,但不同的采样时间结果显示,后期竹笋其含量相对偏高。  相似文献   

16.
4种地被观赏竹的笋期生长特性比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对黄条金刚竹、菲白竹、鹅毛竹、铺地竹的发笋、退笋和高生长等生物学特性做了比较,结果表明:4个竹种在发笋和退笋数量上都呈现"少-多-少"的趋势,发笋数:铺地竹>菲白竹>鹅毛竹>黄条金刚竹;退笋数:鹅毛竹>铺地竹>菲白竹>黄条金刚竹;成竹率:菲白竹>铺地竹>黄条金刚竹>鹅毛竹.所有竹种的高生长都呈现"慢-快-慢"的趋势,其生长曲线呈"S"型.高度:黄条金刚竹>鹅毛竹>菲白竹>铺地竹.  相似文献   

17.
通过选择具有代表性且立地条件相似的竹林设置固定标准地和于不同毛竹林内随机采挖竹笋,并测量竹笋毛重、长度、粗度以及剥壳后竹笋可食部分长度、重量等的方法,对毛竹春笋产量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毛竹春笋平均笋长75.7 cm,平均笋地径13.0 cm,平均笋净重1.65 kg,可食率为44.16%;影响竹笋产量的因素...  相似文献   

18.
套袋栽培对高节竹笋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生长良好、均匀的高节竹林作为样地,在出笋高峰期标记即将出土的竹笋320株,其中160株用0.3mm厚(共3层,每层0.1mm)的黑色塑料袋遮光,另160株作为对照。随着竹笋的生长,依次从遮光笋及对照笋中采收地上部分高度接近5、10、15、20、25、30、35cm的笋,待预处理后作为样品进行营养成分的分析。结果表明,在竹笋地上部分高度10~30cm范围内,套袋能降低竹笋中单宁、维生素C、粗蛋白的含量;套袋栽培的竹笋中粗纤维含量比自然生长的竹笋中的粗纤维含量约低10%以上,氨基酸总量也高于自然生长的竹笋。  相似文献   

19.
黄甜竹笋用林丰产技术试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方栋龙 《福建林业科技》2005,32(1):68-69,83
经过3a的试验研究表明:采取适当砍伐老竹,合理留笋育竹、挖笋、浅翻、除草松土、施肥和林地覆盖等丰产管理措施对黄甜竹笋用林的立竹度、胸径、竹高、每年笋产量等方面都有较大的促进效果,增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0.
实验观测了青皮竹(Bambusa textilis McClure)和慈竹(B.emeiensis)不同发育期(竹笋、幼竹和成年竹)的解剖特征,包括组织比量、基本组织、维管束及纤维形态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发育成熟,2个竹种的基本组织比量都呈现下降趋势,而输导组织和纤维组织则呈现不同程度的增长趋势。基本组织的减小量基本上等于纤维组织和输导组织的增加量。在同一发育期慈竹的维管束密度大于青皮竹。纤维长度随着竹龄的增加而变长和增宽,在同一发育期,纤维细胞的直径中部大于基部和顶部。竹子发育期间,纤维直径、双壁厚、长宽比及腔径比都随竹龄增加而增大,壁腔比则呈现下降趋势。2种竹材维管束的径向宽度均大于其弦向宽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