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种业导刊》2013,(5):39
近日,农业部部长韩长赋来到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海南南繁基地,与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共同宣布启动第四期超级杂交稻攻关,力争用5到8年培育出具备高产量潜力(亩产1000公斤以上)的超级稻新品种。韩长赋表示,农业部将大  相似文献   

2.
推广超级杂交稻 实现“种三产四”目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超级杂交稻育种顺利实现了第1、2期育种目标,大面积推广应用超级杂交稻成为当前的主要任务。袁隆平院士科学地提出了超级杂交稻"种三产四"丰产工程的战略构想。本文系统分析了实现"种三产四"目标的理论与技术基础,提出了该项目的具体实施内容,并对2007年湖南省"种三产四"丰产工程进行了详细分析和经验总结。实践表明,实施超级杂交稻"种三产四"丰产工程是应对当前人增地减粮危的严峻形势、保证粮食耕地、增加粮食产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数字     
220亿截止2013年一季度末,16家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总计4 240亿元,较年初增长了220亿元。2 000项目芦山重建规划初稿:2 000项目需1 500亿。1 000 kg2013年农业部部长韩长赋与袁隆平在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海南南繁基地,共同宣布启动第四期超级杂交稻攻关,力争用5~8年培育出具备单产1 000 kg/667 m2以上产量潜力的超级杂交稻新品种。  相似文献   

4.
<正>本刊讯8月11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及科研团队,在湖南省怀化市市长、市农业局局长、溆浦县县委书记等人陪同下来到"国家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超级杂交稻亩产千公斤项目"溆浦县攻关片基地,考察水稻长势及病虫害防治情况。溆浦县超级杂交稻攻关片是全国24个攻关片基地之一,组合面积102亩,连续几年作为超级杂交稻攻关试验田。袁院士在田间看到水稻长势均衡、生长繁茂,结实率高,高兴地竖起大拇指,对随行人员说:"很好啊,这块地今年肯定可以进  相似文献   

5.
正"第三代杂交晚稻经过专家首次测产,平均亩产超过1040千克。"2019年10月22日,在湖南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兴奋地发布。10月中下旬,正是湖南稻区晚稻收割的丰收时节。10月21~22日,以袁隆平院士领衔攻关的第三代杂交稻首次接受专家测产。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水稻研究所、湖南省农业农村厅等单位专家,对国  相似文献   

6.
<正>农业部组织中国水稻研究所、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等单位的相关专家,近日在湖南省溆浦县横板桥乡红星村对6.84公顷杂交稻"Y两优900"进行了现场测产验收,最终确定示范片(百亩)平均单产(亩)为1026.70公斤,这意味着我国成功实现超级杂交稻第四期攻关目标。据专家组组长、中国水稻所所长程式华介绍,专家组通过对攻关片考察后认为,该攻关示范片生长平衡,后期落色好,栽培管理水平较高。  相似文献   

7.
<正>据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透露,第四期超级稻单产(亩)1000公斤攻关目标很可能于2014年提前实现,2015年将启动第五期攻关。按照国际惯例以公顷为面积单位,第五期目标定为每公顷16吨,相当于单产1067公斤。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试验田里,被袁隆平称为"核武器"的超级稻品种长势喜人。在全国范围内,  相似文献   

8.
《种业导刊》2010,(8):46-46
袁隆平院士主持的超级杂交稻大面积每667m2产量900kg攻坚成功在望。近日在醴陵召开的2010年湖南省超级杂交稻“种三产四”丰产工程早稻现场会议传来捷报:湖南双季超级杂交稻示范种植已突破每667m2产量1000kg大关,其中,醴陵泗汾镇示范种植的666.7hm2(万亩)双季超级杂交稻,每667m2产量已高达1203.3kg。  相似文献   

9.
《种子世界》2007,(7):53-53
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中国超级稻计划”的第三期工程已立项并启动,计划于2010年达标,实现超级杂交稻产量13500kg/hm^2。袁隆平表示,要实现两大心愿:第一,5年里,实现400万hm^2耕地产出相当于现在533万hm^2耕地的粮食的目标,为国家节省133万hm^2耕地。第二,把杂交水稻推  相似文献   

10.
《分子植物育种》2009,7(4):771-771
20世纪70年代,袁隆平研究的超级杂交稻在农业生产上广泛应用,帮助许多国家解决了粮食问题。然而,超级杂交稻的遗传基础和分子机制仍然是一个科学之谜。近日,超级杂交稻LYP9及其亲本的遗传基础和分子机制的发现在PNAS上发表。  相似文献   

11.
<正>近日,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2014世界种子大会上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杂交水稻技术目前在国际上具有"绝对优势"。袁隆平介绍,中国杂交水稻海外的播种面积在2012年就达到520万公顷,在美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等多个国家大面积种植。与国外品种相比,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可谓"超级稻"。在越南,由于中国杂交水稻的单产(亩)产达到420公斤,比当地品种高出120公斤,杂交稻种植面积近66.7万公顷;在美国,杂交稻种植面积有40  相似文献   

12.
从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和海南水稻所、国家南繁办等单位组成的专家验收组,在海南三亚对隆平种业攻关品种深08S/R1813现场测产,结果显示实收产量为14160kg/hm2。据了解,第四期超级杂交稻攻关种子,不仅是超级稻家族中的高手,而且各怀绝技。本"赛季",隆平种业有两个品种入选,分别是深08S/R1813、Y58S/R1813。此次验收品种深08S/R1813,从外形来看,株型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不同产量潜力超级杂交稻持续增产的茎秆维管束结构基础,以具有不同产量潜力的4期超级杂交稻代表性品种两优培九、Y两优1号、Y两优2号和Y两优900为材料,在大田栽培条件下,研究了4期超级杂交稻茎秆维管束结构的差异及其与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随产量潜力的提高,4期超级杂交稻各节间大、小维管束数目均表现出不断增加的变化趋势,除倒5节小维管束面积和总面积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倒2节和倒3节大维管束面积和总面积表现为先降低后升高外,其他节间大、小维管束面积和总面积均表现为不断增加的变化趋势。随着产量潜力的增加,4期超级杂交稻的实际产量、穗粒数均表现出不断增加的趋势,第4期超级杂交稻(Y两优900)较第1期超级杂交稻(两优培九)增产68. 83%,穗粒数增加87. 42%,而有效穗数呈逐渐减少的变化趋势,千粒质量和结实率则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相关分析表明,茎秆维管束结构特征与穗粒数、结实率以及产量存在正相关,而与千粒质量存在负相关,特别是上部茎节间小维管束和基部茎节间大维管束结构特征显著影响超级杂交稻产量及产量构成要素。因此,4期超级杂交稻上部茎节间小维管束结构特征以及基部节间大维管束结构特征的改善是保证超级杂交稻产量潜力不断提高、穗大粒多和结实率正常的前提。  相似文献   

14.
正应对水稻"癌症",研发商业化"抗癌"水稻品种,湖南有了新进展。近日,记者从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悉,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携团队入主省级企业院士专家工作站,构建了"稻瘟病病菌动态监控平台",根据该平台成果,现已培育出含不同稻瘟病抗性基因的超级杂交稻新品种。稻瘟病,是水稻生长过程中最为严重的病害之一,俗称水稻"癌症"。其发病严重时,可致水稻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袁隆平团队核心育种专家邓启云介绍,截至目前,对付稻瘟病,并无一劳永逸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正>2014年10月10日,国家农业部权威发布:湖南省隆回县羊古坳乡牛形嘴村102亩超级稻经现场测产亩产达1006.1千克,创下了世界高产纪录。这是羊古坳乡高级农艺师肖利民带领44户留守农民"抱团"为袁隆平院士承担高产攻关任务实现的第四次突破,也是肖利民即将退休前为自己一生的超级稻情结划上的一个圆满句号。年近六旬的肖利民42载倾情农技推广工作,自1999年以来,一直为袁隆平院士高产攻关任务承担技术  相似文献   

16.
科技动态     
袁隆平超级稻田推行"稻鸭共生"针对目前稻田不中耕、不除草、不施化肥农药现象和超级杂交水稻各生育期特点,以及水稻病虫害发生规律,袁隆平超级杂交水稻基地从日本引进生态农业示范推广项目"稻鸭共生"。  相似文献   

17.
<正>全国政协常委、湖南省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近日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发言表示,目前我国开发的超级水稻单产已实现14.82吨/公顷。据袁隆平介绍,现在中国水稻种植面积是大约为3000万公顷,平均单产是6.4吨/公顷。种植杂交稻的土地面积现在达到1700万公顷,平均单产是7.5吨/公顷。  相似文献   

18.
据湖南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2008年8月23日透露,2010年,超级杂交水稻第3期的产量有望实现13.5t/hm^2。已有20多个国家引进了这一技术。养活了中国人的超级水稻能不能让全世界受惠?“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给出了答案。  相似文献   

19.
《种业导刊》2012,(11):46-46
国际杂交水稻大会日前在印度海德拉巴举行,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中心主任袁隆平提出,超级杂交稻未来株型将走“超模”路线,身高将长到1.8米,甚至2米,三年内大面积超级稻每667m2产量将实现超过1000公斤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正>1976年,杂交水稻在全国大面积推广,推广面积208万亩,产量比常规稻增产20%——袁隆平成为世界上将水稻杂交优势成功地应用于生产的第一人。他一门心思研究水稻,研究杂交稻、超级杂交水稻,动机和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吃饱饭;他不仅为解决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温饱问题作出了突出贡献,有力回答了世界"谁来养活中国"的疑问,更为世界和平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