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7年秋,上海市松江区在全国率先探索粮食生产家庭农场规模经营模式,经过6年的发展,松江家庭农场实现了"生产发展、农民增收、生态友好"的良性循环,走上了科学、高效、生态、可持续的都市现代农业发展之路。通过介绍松江家庭农场的发展现状,综述了服务家庭农场的松江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提出了新形势下进一步完善农技推广体系的建议。以期为松江家庭农场发展创造更好条件,进一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打造松江家庭农场升级版,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2.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11):148-150
2013年,我国一号文件正式提出"家庭农场"新型农业主体概念,鼓励承包土地向家庭农场流转。随着吉林省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家庭农场发展出现农场主综合素质较低、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服务机制不健全、土地流转机制不完善、资金融通难等问题。为了进一步完善家庭农场支持体制,应从提高农场主综合素质、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服务机制、健全土地流转机制、加大政府扶持力度等方面采取措施。  相似文献   

3.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5,(9):137-139
对广西家庭农场的数量、产业类别、规模、分布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总结了广西家庭农场发展的特征,有利于全面了解广西家庭农场发展的现状,为进一步研究广西家庭农场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以泗洪县为例,分析了江苏省县域家庭农场发展的现状和问题,认为泗洪县家庭农场在经营规模、经营效益等方面都取得较好的成绩,但在家庭农场的认定、规划、融资、配套、层次等方面仍需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规范并简化家庭农场认定程序、做好全县家庭农场的总体规划、引导家庭农场适度规模发展、创新家庭农场的金融服务、鼓励家庭农场集中优势特色发展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家庭农场作为新型的农业经营主体,在我国得到大力推广发展。为此,研究提出"科学家庭农场的顶层设计、完善家庭农场的功能定位、明确家庭农场的主体特征、健全家庭农场的保障体系"等4个维度的"三位一体"家庭农场制度,并阐述了"三位一体"家庭农场制度的基本内涵、构成要素、功能定位、主体特征和支持保障体系,为我国家庭农场制度的培育与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探讨。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养殖专业大户向家庭农场升级转型,家庭农场得到了长足发展,促进了"小农农业"向现代"农场农业"转变。基于此,通过对宁夏家庭农场现状的分析,总结出其发展特点,提出其存在的问题,据此提出进一步发展家庭农场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随着家庭农场发展的不断推进,家庭农场已成为上海市浦东新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由于浦东新区家庭农场有着与其他区县完全不同的地理特性,为进一步完善浦东新区家庭农场政策扶持、提高其生存活力,提出了推进浦东新区家庭农场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和建议,包括加大政策性支撑、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进产业化经营等。  相似文献   

8.
中共中央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分析了欧美等发达国家家庭农场的发展特点及先进经验,为我国更好地建设家庭农场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正>随着中央鼓励"家庭农场"发展以来,各地家庭农场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畜牧养殖业也不例外。实际上,近年来很多畜牧养殖能人通过承包土地,开展规模养殖、特色养殖等方式,当上了名副其实的"家庭农场主",取得了不俗的业绩,也为畜牧养殖类家庭农场模式的发展摸索出了宝贵经验。"家庭农场"是新型畜牧业经营主体,发展"家庭农场"不仅有利于解决畜牧规模化养殖问题,而且有利于承接畜牧业资金、技术等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logistic模型,分析了影响山东省种植型家庭农场品牌建设的因素,结果表明:农场主的主观意愿主导了家庭农场的品牌建设,同时也促进了家庭农场生态农业的发展,而农场生态的改善,对农场农产品品牌建设有进一步的促进作用。此外,政府财政补贴尚存在"精准度"不高、规范性不够、补贴条件不合理等问题,对品牌建设的促进作用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是2013年发表的中央一号文件。在这份文件中,首先总结了"三农"的相关工作,然后提出了"家庭农场"这一概念。这是我国第一次提出这个概念。其实在西方的一些国家中,"家庭农场"的经营模式早就被应用于农业经营中来,而且获得了成功。因此,在我国发展"家庭农场"已经迫不及待了。笔者将在本文从四个部分来结合实际具体分析如何"发展家庭农场,建设现代农业"。第一部分是介绍"家庭农场"的相关知识;第二部分是简要谈谈目前我国"家庭农场"存在哪些问题;第三部分是建设"家庭农场"应采取的相关措施;第四部分是发展"家庭农场"带来的好处。  相似文献   

12.
文章基于改革开放后历史与现实背景,将我国家庭农场发展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为家庭农场产生阶段(1978—1985年),这一时期得益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确立、户籍制度放松及商品经济的发展,家庭农场得以产生。第二阶段为家庭农场有限发展阶段(1986—2007年),这一时期受政策、市场环境以及税费的影响,家庭农场发展受阻。第三阶段为家庭农场的快速发展阶段(2008年至今),随着城镇化水平提高、政策支持以及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逐步完善,家庭农场得以快速发展。最后基于家庭农场发展历程的思考,得出进一步加强财税支持政策、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健全土地流转服务、提高农场主综合素质、加强数字技术应用等政策启示,以期促进家庭农场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中央"一号文件"首提"家庭农场"的概念后,家庭农场在全国迅速发展。文章对广西家庭农场发展状况及其发展的客观必然性进行深入分析,指出当前家庭农场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并在总结国外家庭农场发展经验和启示基础上,从建立和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法律规章、建立和完善农田基本建设投资制度、建立和完善职业农民培训机制、建立和完善农业保险制度、建立农业定向综合补贴机制、建立促进家庭农场发展的服务体系等七个方面提出促进家庭农场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旨在为广西家庭农场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正>为落实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安徽、山东等几个农业大省相继出台家庭农场扶持政策,涵盖注册登记、土地流转、社会化服务和财税金融等方面。"政策风"吹起家庭农场热,大多数家庭农场主期待好政策能不打折扣落实下去,特别是困扰家庭农场发展的基础设施薄弱、场地设备不足和金融支持不足三大掣肘的破题,促进了家庭农场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正>随着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家庭农场"概念的提出,家庭农场作为我国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背景下出现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各地得到了较快发展。为摸清近年来家庭农场的发展及生产运营情况,近期,笔者以本区为重点,针对种植业、养殖业、林业等十余家家庭农场进行了重点调  相似文献   

16.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3):163-165
河南省作为农业大省,家庭农场的发展处于初级阶段。通过对100户家庭农场的深入调研,发现在河南省家庭农场发展过程中,政府方面存在着准入门槛"一刀切"、政策实施中存在很多漏洞等问题;而家庭农场本身也存在着文化水平低、专业人才匮乏和偏离家庭经营、自我发展能力不足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要细化和完善家庭农场扶持政策和提升家庭农场主综合素质等建议。  相似文献   

17.
家庭农场“非粮化”种植行为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家庭农场在提高农业生产的集约化程度、解决土地撂荒问题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家庭农场在规模化经营过程中难以避免会呈现出显著的"非粮化"倾向,对这种"非粮化"种植行为的驱动力进行分析,有利于家庭农场的发展,为制定有效的农业政策、确立合理补贴、保障粮食安全提供参考依据。以四川省广汉市和重庆市荣昌区为例,运用分层随机抽样及二元Logistic的分析方法,从家庭农场自身特征、资源禀赋、经济因素、政策因素4个方面对家庭农场土地利用中出现的"非粮化"种植行为的驱动力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农场主的受教育程度、耕地特征、机械投入、农地投入和农地产出是影响家庭农场"非粮化"种植行为的主要因素。因此,在进一步促进土地流转的同时,须高度重视耕地流转后家庭农场的"非粮化"种植现象,采取积极的调控对策,进一步优化粮食生产布局,稳定主要粮食作物的生产面积。  相似文献   

18.
为进一步探索如何发展集安现代农业,推进集安土地规模经营,积极培育和发展家庭农场的路径,日前,我们对集安市现有的家庭农场经营状况进行了调查,以进一步推动集安家庭农场发展。  相似文献   

19.
<正>家庭农场是指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家庭农场"以来,各地都在加快推进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而"家庭农场"做为新型的农业经营主体,在农村经济发展中作用日益凸现,实践证明发展家庭农场是提高农业集约化经营水平的重要途径。但是由于家庭农场刚刚起步阶段,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建立家庭农场是国家城镇化进程中的重要一环。为给类似地区发展家庭农场提供参考借鉴,分析了航头镇家庭农场的基本情况,总结了航头镇发展家庭农场采取的工作措施及取得的成效,并提出了进一步推进航头镇家庭农场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