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猪个体DNA甲基化百分差异与胴体性状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以77头大白×梅山猪杂交F1代3月龄血液样DNA为材料,应用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技术(MSAP),研究了胴体性状的影响因素.从个体全部甲基化百分差异、个体中性甲基化百分差异和个体特殊甲基化百分差异3个层次分析了其对胴体性状的影响.15个胴体性状在个体中性甲基化百分差异水平之间均无显著的差异(P>0.05);内脂率、瘦肉率和瘦肥肉比例在个体全部甲基化百分差异水平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胴体重、内脂率、肩部最厚处背膘厚、平均臀部背膘厚、平均背膘厚、至第一肋胸胴体长和骨率在个体特殊甲基化百分差异水平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胴体性状变化规律归纳为3大类型(1)性状值随个体特殊甲基化百分差异的增加而上升;(2)性状值随个体特殊甲基化百分差异的增加而下降;(3)性状值随个体特殊甲基化百分差异的增加而波动.回归分析表明,内脂率、肩部最厚处背膘厚、平均臀部背膘厚和平均背膘厚与个体甲基化百分差异回归关系显著(P<0.05).研究揭示,DNA甲基化可以作为分子标记用于相关的研究;显著影响性状表现的甲基化位点在杂种优势预测中要优于其它甲基化位点;在生产实践中,应针对不同性状保持杂交后代适当的甲基化差异水平,以提高生产水平.  相似文献   

2.
二脂酰甘油基转移酶(acryl CoA:diacylglycerol acyltransferase,DGAT)在细胞甘油脂类的代谢中起着重要的中心作用.本研究应用荧光定量PCR技术,研究了在60、90和120日龄,二脂酰甘油酰基转移酶l和2(DGAT1和DGAT2)基因在大白猪肝脏、皮下脂肪和眼肉中的表达特点,并将组织表达谱与肩部、6~7肋处、胸腰椎接合处和腰荐接合处4个部位的背膘厚进行了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大白猪DGA T1在不同日龄的表达差异均不显著(P>0.05),但DGA T2在60和90日龄的表达差异极显著(P<0.01).对不同组织DGA T1和DGA T2的表达量分析,DGAT1表达量在肝脏中最高,皮脂次之;DGAT2表达量在皮脂中最高,肝脏次之;眼肉的DGAT1和DGA T2表达量最低.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在肝脏中DGA T1表达量与第6~7肋背膘厚(r=0.71,P<0.01)和胸腰椎接合处背膘厚(r=0.62,P<0.01)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在皮脂中DGA T2表达量与前背膘厚呈显著的负相关(r= -0.46,P<0.05)、与第6~7肋背膘厚呈显著的正相关(r=0.49,P<0.05).研究结果提示,DGA T2基因在2个日龄的表达以及DGAT1和DGA T2基因在3个组织中的相对表达水平均存在差异,并且与部分背膘厚相关显著,可考虑将DGA T1和DGA T2基因作为大白猪背膘厚选育的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3.
黑素皮质素受体4 ( melanocortin 4 receptor, MC4R) 是G 蛋白耦联受体( G protein coupled receptors,GPCRs) 超家族的一个成员, 在人和小鼠的体重、能量稳态和采食量的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采用PCR-RFLP技术对MC4R的298位点错义突变(Asp298Asn)在莱芜猪、大莱二元杂交猪和商品猪中的多态性进行了检测,对该突变与商品猪背膘厚的关系进行了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在33头莱芜猪中只检测到11基因型,而在大莱二元杂交猪和商品猪中11、12和22基因型均有分布,且等位基因1的频率均高于等位基因2;在该突变位点三个群体均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商品猪不同基因型个体背膘厚差异显著,22基因型个体的背膘厚显著高于12基因型(P <0.01)和11基因型(P <0.05)个体。因此,MC4R基因298位点的Asp298Asn错义突变与商品猪的背膘厚有关,可以作为以西方猪种为杂交亲本的商品猪背膘厚的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4.
钙蛋白酶抑制蛋白(calpastatin,CAST)是钙蛋白酶系统的内源性抑制剂,并且已被确定能影响宰后肉的嫩度。采用PCR-RFLP技术,分析了CAST基因在5个实验群体110头猪中的多态性分布及其与肉质性状和背膘厚间的相关。结果表明, CAST基因存在4个多态位点,且在5个群体中的分布存在极显著差异。在A、B位点上,基因型效应仅对肌肉嫩度有显著影响(P <0.05),而基因效应中基因的加性效应显著(P<0.05),显性效应不显著;在C位点上,基因型效应对所有性状的影响都未达到显著水平(P >0.05)。在D位点上,基因型效应只对背膘厚有显著影响(P<0.05),而基因效应中,基因的显性效应极显著(P<0.01),加性效应不显著。因此, 可以把CAST基因作为影响猪肉质性状和屠体性状的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5.
与PPAR基因连锁的5个微卫星标记与猪肉质性状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已公布的猪13号染色体连锁图谱中选择与PPAR(peroxisome proliferator activated receptor)基因连锁的5个微卫星位点,在苏太猪群体中对这些位点进行群体遗传学特性分析。结果表明, 各位点等位基因数6~9个,杂合度0.59~0.81,多态信息含量0.51~0.76;背膘厚与嫩度、系水力和肌内脂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58、0.020和0.311,且背膘厚与嫩度及肌内脂间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P <0.01)。方差分析结果显示, 微卫星位点SW482对背膘厚影响显著(P <0.05);SW937对系水力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P <0.01);其它位点S0222、S0281和S0021对各性状影响均未达到显著水平(P >0.05)。  相似文献   

6.
牛LPL基因的遗传变异与肉品质性状的关联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脂蛋白脂肪酶(lipoprotein lipase,LPL)是脂肪代谢过程中的关键酶,LPL基因被确定为影响相关肉质性状的重要候选基因。本研究利用PCR-RFLP技术对安格斯牛、海福特牛、中国西门塔尔牛、夏洛来牛、鲁西牛和西门塔尔×蒙古牛杂交牛6个品种的238头个体LPL基因进行多态性分析。结果表明,扩增片段大小为378bp的片段存在MspⅠ酶切多态性,263bp处发生A/G突变。 实验中所有牛品种在该基因座位都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除安格斯牛外,其它群体均处于中度多态(0.250.05)  相似文献   

7.
在QTL定位的基础上选取猪解偶联蛋白3(UCP3)作为控制脂肪沉积性状和肉质性状的候选基因。对猪UCP3基因的部分编码区进行了测序,在395 bp处发现了1个cSNP位点。该cSNP位点发生G→A突变,并导致相应编码氨基酸由甘氨酸→精氨酸的改变。该位点可以被限制性内切酶SmaⅠ识别。利用PCR-RFLP方法,对186头大白×梅山F2资源家系进行UCP3片段SmaⅠ位点分析,发现AA、AB和BB三种基因型,其中A等位基因频率0.56,B 0.44。经统计分析发现,在该F2群体中,UCP3 SmaⅠ位点多态性与脂肪沉积性状中胸腰椎间膘厚、臀部膘厚显著相关;与肉质性状中的肌内脂肪、系水力和失水率显著相关。UCP3 SmaⅠ位点主要表现为加性效应,基因型AA降低膘厚,提高系水力和降低失水率,但同时也降低肌内脂肪含量。  相似文献   

8.
酰基辅酶A:二脂酰甘油酰基转移酶(acyl-coA:diacylglycerol acyltransferase,DGAT)是催化甘油三酯合成最后一步反应的关键酶,包括DGAT1和DGAT2两种;阐明其在发育过程中的表达规律对于找到控制中外猪种脂肪沉积能力差异的基因十分必要.本研究分别用RT-PCR和实时荧光定量RT-PCR的方法分别对莱芜猪和杜洛克3日龄仔猪和成年猪背膘组织中DGAT1和DGAT2 mRNA表达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莱芜猪和杜洛克成年猪DGAT1 mRNA的表达量均高于3日龄仔猪,分别为5.0倍和2.7倍;成年猪DGAT2 mRNA表达量高于3日龄仔猪,分别为27.6倍(P<0.01)和4.8倍(P<0.05).两品种成年猪和3日龄仔猪DGAT2基因表达量的变化均高于DGAT1.品种间同一发育时期比较,杜洛克3日龄仔猪背膘组织中DGAT2基因的表达量高于莱芜猪,但成年莱芜猪背膘组织中DGAT2基因的表达量高于杜洛克,差异均不显著(P>0.05).提示DGAT2基因可能与中外猪品种脂肪沉积能力的差异有关.  相似文献   

9.
为了有效地弥补猪B超图像人工手绘背膘厚的不足,为生猪育种工作提供更精准和稳定的背膘厚测定新方法。该研究将全卷积神经网络(Fully Convolutional Networks,FCN)模型应用于猪B超图像的背膘分割和背膘厚测定上,开发出一套使用Python调用FCN模型对猪B超图像背膘厚进行自动测定的系统。通过开展验证集验证试验、屠宰比对试验和人员比对试验,发现模型测定结果和标注结果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两者相关系数达0.92(P<0.01);B超标准测定背膘厚和FCN分割测定背膘厚的相关系数达到0.97(P<0.01);专家组组内标准差为0.17 mm(最小),行业外组组内标准差为1.67 mm(最大),而FCN分割结果稳定性强,不受人员因素的影响。因此,该方法可以实现对外种猪B超背膘厚的精准、快速、稳定测量,减少猪场对专业人员的依赖,降低测定人员培训成本,减少工作人员工作量。  相似文献   

10.
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是一种分泌型糖基化磷蛋白,在介导骨组织细胞与骨基质的连接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为了加快奶山羊的遗传进展,为奶山羊生产性状的标记辅助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利用DNA混合池技术和高分辨率熔解曲线分析技术,检测了崂山奶山羊(Capra hircus)泌乳母羊的OPN基因多态性,并采用最小二乘方法分析其与泌乳和生长性状之间的关联效应.在所有174只样本中共检测到2个SNPs,即位于第5内含子I355位点的C/T(以C/r表示)和第7外显子E341位点的C/T(以M/N表示),其多态信息含量(PIC)分别为0.2773和0.3267,其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在育种场(F)和育种户(P)群体中的分布不均衡,I355位点的P群体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其他均处于平衡状态(P>0.05).在与泌乳性状的关联分析中,P群体除电导性状以外的所有性状表型值均极显著(P<0.01)高于F群体;I355位点上,CC基因型个体的脂肪含量显著(P<0.05)高于CT和TT基因型个体,灰分和冰点性状显著(P<0.05)高于CT基因型个体;E341位点上,等位基因N为非脂肪物、乳糖率、乳密度、乳蛋白率、冰点以及灰分6个性状的有利等位基因,所有性状差异均不显著(P>0.05).在与生长性状的关联分析中,F群体的体重和体长均极显著(P<0.01)高于P群体;P群体的尻宽和尻长极显著(P<0.01)高于F群体;I355位点上,TT基因型个体的体重极显著(P<0.01)大于CC基因型个体;E341位点上,等位基因M为体高和胸围的有利等位基因,MM和MN基因型个体的体重和尻宽极显著(P<0.01)高于NN基因型个体,MM基因型个体的体长极显著(P<0.01)高于NN基因型个体,MM基因型个体的体高、胸围显著(P<0.05)高于NN基因型个体.本研究发现OPN基因突变位点I355与乳中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含量相关,突变位点E341与奶山羊的生长发育性状有显著的关联效应,可以作为奶山羊部分生产性状的分子遗传标记.  相似文献   

11.
为探索从江香猪肌内脂肪含量的超声活体预测方法,该文选取110头从江香猪育肥猪开展活体测定,以超声图像为研究对象,利用Matlab R2015b软件提取灰度-梯度共生矩阵(gray gradient cooccurrence matrix,GGCM)及4个角度灰度共生矩阵(gray level cooccurrence matrix,GLCM)图像纹理特征参数。通过逐步回归分析法构建肌内脂肪(intramuscular fat,IMF)含量预测模型,再将此模型应用于另外42头从江香猪,验证模型准确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背膘厚、灰度平均和梯度熵3个参数指标达到显著水平(P0.05),回归预测模型决定系数R2=0.369。线性回归及相关分析得出,估测值与实测值间RMSE为0.686,皮尔逊积矩相关系数(pearso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和斯皮尔曼相关系数(spearma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分别为0.592和0.640(P0.001)。该研究所构建的拟合回归模型可应用于从江香猪肌内脂肪活体预测,为后期高肌内脂肪含量从江香猪的选育提供更为便捷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2.
In previous proteomic studies, heat shock protein β 1 (HSPB1) was detected as a candidate protein related to meat quality in cattle. This study sought to determine if its gene expression was associated with intramuscular fat content in the longissimus thoracis muscle of Korean cattle (Hanwoo). Tissue from two groups of 10 steers each, low-marbling (mean intramuscular fat content, 7.4 ± 1.5%) and high-marbling (23.5 ± 2.8%), were used for immunoblotting, real-time PCR, and statistical analyses. HSPB1 expression in both mRNA and protein was shown to be negatively related to intramuscular fat content (P < 0.05). Pathway analysis found two genes, TNF receptor superfamily member 6 (FAS) and angiotensinogen (AGT), that were regulators of the HSPB1 gene. The expression of the two genes showed a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intramuscular fat content (P < 0.05).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HSPB1, FAS, and AGT may be good candidate genes associated with intramuscular fat content in the longissimus muscle of Korean cattle.  相似文献   

13.
以杜长大三元杂交猪为对象, 研究了饲喂沼渣源配合饲料对猪胴体品质、肉质性状及营养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 饲料添加不同量的沼渣对猪屠宰率和胴体长无显著影响(P>0.05), 但显著降低了瘦肉率、后腿比例和眼肌面积(P<0.05), 显著提高了背膘厚.饲料添加沼渣显著降低了肌肉颜色和熟肉率, 显著提高了滴水损失和剪切力值, 且添加量越多效果越明显;同时, 添加沼渣对肌肉失水率、pH无显著影响, 但大理石纹评分对照组和沼渣组差异显著.对猪肉营养成分测定结果表明, 添加沼渣显著降低猪肉粗蛋白质、粗脂肪和水分含量, 而对粗灰分含量无显著影响.因此, 猪日粮中添加沼渣降低了胴体品质、肉质性状以及营养价值, 如果将其应用到生产中, 需要解决胴体品质、肉质和营养价值下降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快肌肌浆球蛋白轻链2(fast skeletal myosin light chain 2,HUMMLC2B或MYLPF)是一种钙结合蛋白,参与多种生命活动,是近几年研究较多的一种肌浆球蛋白。本研究采用PCR-RFLP技术,分析了HUMMLC2B基因第1内含子中的MspⅠ酶切多态(T613C)在7个品种猪中的多态性分布及其与胴体性状和肉质性状间的相关,结果表明:在检测的猪群中除长白猪中A等位基因与B等位基因频率的比例为1:2外,其余的均为B等位基因占绝对优势,且A等位基因纯合个体只在长白猪中检测到。在6个群体中,基因型效应与眼肌宽度、眼肌面积 肌内脂肪和肌内水分等差异极显著(P<0.01),与瘦肉率和皮率等性状差异显著(P<0.05)。最后对该基因在各组织中的表达情况进行了研究;该位点是否用作为改良猪胴体、肉质性状的标记位点并在标记辅助选择中加以应用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饲料中不同枣粉添加量(0,10%,15%,20%和25%)下陕北白绒山羊肉的抗氧化性能,选取初始体质为(20.15±1.63)kg的40只6月龄健康白绒山羊,随机分为5组,分别饲喂无枣粉添加(对照组)、10%(I试验组)、15%(II试验组)、20%(III试验组)、25%(IV试验组)的日粮,饲养试验预试期10d,饲喂期70d;分别饲喂基础日粮和试验日粮,测定瘤胃降解率和生长性能。饲喂试验结束后屠宰全部试验羊,以山羊背最长肌为试验材料,分别测定羊肉的色泽、丙二醛、肌红蛋白氧化状态、抗氧化能力和抗氧化酶基因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枣粉添加量增加,绒山羊的干物质消化率(Dry Matter Digestibility,DMD)、粗蛋白消化率(Crude Protein Digestibility,CPD)、平均日采食量(Average Daily Feed Intake,ADFI)、平均日增重(Average Daily Gain,ADG)、肌红蛋白(Myoglobin,Mb)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和SOD基因表达量逐渐增加,而料肉比(Feed Conversion Ratio,FCR)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逐渐降低;其中III组的DMD、ADFI和ADG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III组的红度值、肌红蛋白含量、氧合肌红蛋白(Oxymyoglobin,OMb)相对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I和II组(P 0.05);在抗氧化中,III组的SOD酶活、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Peroxidase,GSH-Px)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和I组(P0.05);III组的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I和IV组(P0.05);在抗氧化酶基因中,III组的SOD、GSH-Px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I和II组(P 0.05),而脂氧合酶(Lipoxygenase,LOX)基因表达量低于对照组、I和II组(P0.05)。总体上饲料中添加枣粉能够增加羊肉的抗氧化机制,抑制脂质氧化并改善肉色,在枣粉水平为20%时,能有效缓解山羊肉组织中的氧化应激,提高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16.
研究κ-酪蛋白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及其组合与中国荷斯坦牛泌乳性状的关联性,为进一步加快高乳蛋白及高乳脂率奶牛育种进程提供参考依据。采用PCR-RFLP、CRS-PCR和DNA测序技术,对435头中国荷斯坦牛的κ-酪蛋白基因的外显子4和5上两个SNP位点进行了研究,计算其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确定其基因型组合,并对其基因型和基因型组合与泌乳性状进行了关联分析。结果发现,在435头试验牛群中,共有8种基因型组合。单个SNP位点关联分析表明:T10996A突变位点3种基因型间TA基因型个体乳脂率极显著高于AA基因型个体(P<0.01), TA基因型个体乳蛋白率显著高于AA基因型个体(P<0.05)。T12980C突变位点的3种基因型间TC基因型个体乳脂率极显著高于TT基因型个体(P<0.01),TC和CC基因型个体乳蛋白率显著高于TT基因型个体(P<0.05)。T10996A/T12980C两种基因型组合分析中,在乳脂率上,TTCC基因型组合个体最高,TATC基因型组合个体位居第三位;在乳蛋白率上,TATC基因型组合个体显著高于AATT基因型组合个体(P<0.05)。【结论】κ-酪蛋白基因不同基因型和基因型组合与中国荷斯坦牛乳脂率和乳蛋白率存在相关性,但与产奶量和脂蛋白比不相关。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采用体外法在油酸(Oleic acid,OA)、亚油酸(Linoleic acid,LA)、亚麻酸(Linolenic acid,LNA)的基础上添加不同水平苹果酸(Malic acid, MA),研究苹果酸和不饱和脂肪酸对瘤胃发酵模式与瘤胃主要功能菌群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不饱和脂肪酸和苹果酸后,丙酸浓度随着脂肪酸不饱和度的增加显著升高(P<0.01),总产气量和CH4产量显著降低(P<0.01),其它挥发性脂肪酸均随着脂肪酸不饱和度的增加显著降低(P<0.01)。添加不饱和脂肪酸LA与LNA的甲酸甲烷杆菌数量显著增加(P<0.01);白色瘤胃细菌与黄色瘤胃细菌数量比CK组显著增加(P<0.05);而脂解厌氧弧杆菌和溶纤维丁酸弧菌数量比CK组却显著下降(P<0.05)。联合添加苹果酸和不饱和脂肪酸组中,只有在添加10 mmol/L苹果酸的OA组的甲酸甲烷杆菌,数量明显减少(P<0.05)。结论是不饱和脂肪酸和苹果酸能够改善瘤胃发酵模式,但二者对体外CH4抑制作用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并且联合添加二者对于瘤胃主要功能菌群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