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泡桐是一种优良的速生再材树种。但丛枝病已成为泡桐的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影响其生长和材质。根据潜山县能调查.有不少农户培育的泡桐生长良好,病树少。其主要技术措施如下:  相似文献   

2.
<正> 泡桐丛枝病是我国重要的林木病害。病原可通过嫁接传染和昆虫介体传染,将泡桐丛枝病病枝作超薄切片,电镜观察,发现病株的新梢和叶柄的皮部组织中存在大量的类菌原体。但是泡桐丛枝病与其它植物类菌原体病一样,病原物至今未能分离培养成功,病原的研究尚在电镜研究阶段。为了进一步研究泡桐丛枝病病原类菌原体的性质,我们采用抽提的方法获得数量较多,纯度较好的泡桐丛枝病的病原类菌原体,并用病原抽提物制备成功泡桐丛枝病的抗血清。  相似文献   

3.
泡桐丛枝病是泡桐的严重病害,其病原为类菌质体(MLO)。近几年,国内有人测定分析,发现泡桐丛枝病的感病指数与土壤磷钾比有关。据我们试验,也发现幼龄期泡桐追施磷肥,很少发病。从1982年开始,我们对农桐间作和“四旁”的泡桐追施鸡粪,泡桐丛枝病的治愈率达90%。为了调整土壤的磷钾比,防治泡桐丛枝病,自1984年9月至1987年9月,在芝灵乡东卜头村兰考泡桐林内追施钙镁磷肥、鸡粪进  相似文献   

4.
泡桐丛枝病是泡桐病害中最重要的病害之一。目前该病已严重威胁着我省泡桐生产,直接影响到群众发展泡桐的积极性。对丛枝病的防治,国内外虽进行了多年研究,但取效甚微。为了把我省泡桐丛枝病的危害控制在最低限度,特根据省内外的防治经验及我们在1982~1985年对全省泡桐丛枝病的调查和进行综合防治的初步效果,提出泡桐丛枝病综合防治技术如下,供泡桐适栽区在防治丛枝病中参考。1.严格实行种苗检疫泡桐种根、苗木的调运与繁殖是传播丛枝病的重要途径,因此,严格实行种苗检  相似文献   

5.
泡桐丛枝病是一种侵染性病害,主要通过茶翅蝽Halyomorpha halys(St-al)传播蔓延;在苗木生产中,还可通过带病种根传播。我省田间发病株率为30—50%,重者达80%以上。树体感染后,呼吸作用加快,能量消耗增高,使树体生长受到严重影响。据测定,平均每千株病树在一个轮伐期内立木材积生长量减少50—75立方米。 自1983年以来,我省在泡桐产区9个地(市)70余县推广应用秋修枝或春环剥治疗技术,取得了显著成效,治愈率为85—94%,有效地控制了泡桐丛枝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研究表明,泡桐丛枝病对中龄泡桐的胸径生长没有显著影响;人工修除病枝对泡桐丛枝病的防治效果不明显,现阶段不宜提倡修枝法防治泡桐丛枝病。  相似文献   

7.
研究泡桐丛枝病的媒介昆虫,有助于选择有效防治措施和进一步开展对病原及发病规律的研究。关于泡桐丛枝病媒介昆虫传毒试验,目前国内尚无报道。日人盐(氵尺)宏康曾用桔茶翅青蝽(plautia stali scotl)和另一种蝽象(Halyomorpha mista uhler)作接种试验,后者可使泡桐实生苗发病,但关于虫体内是否存在类菌原体,未作报道。我们自1978年开展泡桐丛枝病病原研究,同时进行了媒介昆虫的传毒试验。现将试验情况简报如  相似文献   

8.
由类支原体(mycoPlasma—likeorganism(引起丛枝病是台湾泡桐)Paulownia taiwaniana)一种最严重的致命病害,也是台湾发展泡桐的限制因素。台湾泡桐的丛枝病是1974年发现的,传播迅速。感染的树木长出很多次生枝和三次嫩梢、叶少、枝和嫩梢黄绿色,当季顶枯,次年树木停止生长。取自病株的根插条大多有丛枝病症状。台湾泡桐和白桐  相似文献   

9.
以泡桐丛枝病类菌原体的敏感指示植物长春花苗为材料,用叶柄注射法注入感病泡桐叶汁液进行接种试验,结果表明,有1/4供试植株感病,其症状与泡桐丛枝病相一致,将感病植株叶脉切片镜检,发现有类菌原体,其形态、大小及结构,均与泡桐丛枝病类菌原体相同。为该病病原的传播及回接提供了一条简便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泡桐(Paulownia spp.)丛枝病已确定系类菌原体(MLO)致病。但据国内报道电镜下见到有棒状病毒粒子,至于病毒到底起何作用以及是否是病毒病同时存在则未叙明。在泡桐产区近年发现一年生种条苗或  相似文献   

11.
泡桐种源抗丛枝病性状的遗传变异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泡桐丛枝病是影响泡桐生长的一种主要病害,种源试验表明在毛泡桐种源中,除甘肃平凉未见发病以外,其它种源均有病害发生。江苏南京、湖北十堰、黄冈、陕西商县和辽宁大连5个种源发病较重,病情指数超过30%;白花泡桐丛枝病发病率较低,自然分布区南部的种源很少见到丛枝病发生,分布区北部与毛泡桐分布区有重叠的种源,丛枝病发病相对较重。毛泡桐起源靠西的种源发病较轻,随着经度的增加,丛枝病发病有增大趋势;白花泡桐发病与种源经度无关,而与纬度相关明显,呈现出纬度越高,发病率越低,病情指数越小的趋势。泡桐品种间丛枝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差异明显,通过品种选择可以获得抗病优良品种。  相似文献   

12.
1982年4~7月,我们对陕西、河南、甘肃、四川等省的18个县(市)的泡桐丛枝病发生情况与环境因子关系进行了调查,并对调查的土壤资料,用通径分析的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土壤中磷、钾含量之比值(P/K)与泡桐丛枝病感病指数成负相关。即磷含量愈高,发病愈轻,含量愈低,发病愈重,钾的影响与此相反。这就为泡桐丛枝病的防治提供了新的途径。1965年以来,陕西省的渭南、蒲城等县,先后从河南引种了大量的兰考桐,使泡桐在陕西有了很大发展。随着泡桐的发展,丛枝病(MLO)也日益严重,给生产带来了很大威胁。目前,对泡桐丛枝病国内外都在研究,但对该病发病规律还不够了解。有的资料记载与土壤有关,但关系的焦点却不清楚。有  相似文献   

13.
泡桐患丛枝病后,呼吸作用旺盛,能量消耗提高,光合作用显著下降,同化产生的物质转运也随之恶化,使生长明显受到影响,甚至枯死.笔者,对泡桐在患丛枝病时,会产生多大的生长减退,调查了平茬的3年生泡桐和移植分根苗,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泡桐丛枝病对泡桐立木生长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泡桐丛枝病在我国是一种分布广,为害严重的病害。它是由类菌质体(MLO)引起的病害。由于泡桐发展速度很快,丛枝病有发展的趋势,七十年代初发病率约10—20%,近几年有的地区10年生泡桐发病率达70%以上。丛枝病对泡桐生长影响程度如何,似乎看法不完全一致,不少同志认为丛枝病影响生长比较严重;也有认为有些影响但不严重;还有认为对泡桐生长没有什么影响,因此对丛枝病大可不必过虑。为了弄清丛枝病发病率对泡桐树高、胸径、材积生长的影响,对进一步解决丛枝病  相似文献   

15.
丛枝病对泡桐生理及叶片微观构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泡桐感染丛枝病后,其生理及叶片微观构造均发生明显变化。丛枝小叶的变化最为显著,叶片变薄,叶面角质层变薄;蒸腾速率增高(丛枝小叶的为0.0116molm~(-2)s~(-1);健康树及病树正常叶的分别为0.0030、0.0029mol m~(-2)s~(-1));净光合速率降低,但病树正常叶的净光合速率明显低于丛枝小叶(分别为3.72和5.87p.mol m~(-2)s~(-1))。  相似文献   

16.
<正> 树木丛枝病是一类常见的病害,最早认为由生理障碍引起,后又认为是病毒或真菌浸染所致。自1967年发现类菌原体(MLO)致病以来,一些具有黄化、丛枝症状的树木病害陆续被证实是由类菌原体(MLO)或类细菌(BLO)引起。笔者近年来对引起树木丛枝病的类菌原体病害进行了调查和电镜观察,报道了由MLO引起的泡桐丛枝病和重阳木丛枝病,由类立克次体(RLO)引起的枫杨丛枝病及由BLO 和  相似文献   

17.
泡桐丛枝病是由类菌质体侵染泡桐植株而引起枝上腋芽、不定芽大量萌发成丛状的一种常见病害。目前认为只有用盐酸四环素、土霉素才能防治,但常山县芳村区林技站利用生石灰水防治泡桐丛枝病也收到了效果。在一九八一年,他们选择芳村公社芳村大队两株历年发生丛枝病的泡桐作试验,一是  相似文献   

18.
<正> 泡桐丛枝病发病率高已成为影响泡桐生产和发展的严重因素之一。虽然已经开展了药物和其它措施的防治工作,但效果不甚理想。为了尽快解决这一问题,我们于1984—1988年在襄县小河林场开展了以修枝防治泡桐丛枝病的研究工作,并总结出了合理修枝防治泡桐丛枝病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9.
<正> 1、泡桐埋根育苗前,用10%的石灰水浸根消毒,可以予防或减轻泡桐苗期丛枝病的发生。2、生长季节,修除泡桐丛枝病枝后,用浓石灰浆涂抹伤口,对防止丛枝病的复发有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20.
以感染丛枝病的豫杂一号泡桐幼苗为试验材料,通过不同浓度5-氮胞苷和利福平处理,研究了其幼苗形态和蛋白质的变化。结果表明,适宜浓度的利福平和5-氮胞苷共同使用可抑制泡桐丛枝病的发生。150μmol·L-15-氮胞苷+80 mg·L-1利福平可以抑制豫杂一号泡桐丛枝病症状。存在于健康豫杂一号幼苗中的蛋白质pI 6.8、m24ku而在病苗中观察不到。表明该蛋白质可能与豫杂一号泡桐丛枝病发生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