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试验旨在探讨瘤胃灌注不同水平大豆小肽对内牛瘤胃发酵指标和瘤胃微生物的影响.选用4头安装永久性瘤胃瘘管的鲁西黄牛阉牛,采用4×4拉丁方试验设计,分别瘤胃灌注0、100、200和300 g/d的大豆小肽.采集瘤胃液,测定瘤胃发酵指标,实时定量PCR法测定瘤胃微生物相对含量.结果表明,灌注大豆小肽对瘤胃液pH平均值无显著影...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不同采气方法对六氟化硫示踪法测定牛甲烷(CH4)排放的影响,试验选取18头6月龄夏洛来杂交牛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A、B、C三组,每组6头(实际采样时每组随机选用牛头数为5头),饲喂相同日粮,采用六氟化硫(SF6)示踪技术测定牛CH4排放量。A组为对照组,使用牛扼法采气;B组和C组采用定时定点法采气,B组每2h采集1次,采集24h;C组每1h采集1次,采集12h(每天10∶00~22∶00),连续采样5d。试验期30d。结果表明:三组测得的CH4排放量差异不显著(P0.05)。采样期内三种采气方法所测得CH4排放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因此,可根据试验需要采用定时定点采气法测定牛CH4排放量。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啤酒酵母培养物(BYC)对牛瘤胃内环境及发酵作用的影响。向2头带有永久性瘤胃疫苗的奶牛灌注200ml/次BYC,早(8:00)、晚(20:00)各一次。瘤胃内取样测定pH、氨氮及VFA浓度,并测定和计算乙/丙酸的比例。结果显示,BYC可使瘤胃pH值升高0.08—0.1个单位,氨氮浓度降低,乙酸、丙酸浓度及其比例升高。In sacco及In vitro的消化试验均表明,BYC对饲料粗纤维素的消化率均有极显著的(p<0.01)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选取3头瘤胃瘘管牛,以先粗后精的饲喂方式饲养。在进食后每隔1h,对瘤胃不同部位进行pH值测定。试验表明,在瘤胃深层和浅层的pH值是不同的。不同时间点瘤胃pH值呈现凹线型变化,在进食2h以后呈现最低值。研究pH值变化规律,有利于研究反刍动物营养,提高其生产性能,为饲料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建立有利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是为了考察直接饲喂微生物 (DFM)能否用于降低高精料日粮条件下育肥肉牛的酸中毒可能性。 6头安装了瘤胃瘘管的成年阉牛 (预饲高精料日粮 ) ,采用 3× 3拉丁方设计 ,研究 DFM对采食量、瘤胃 p H、瘤胃和血液指标的影响。试验牛饲喂蒸汽压片大麦 ,青贮大麦 ,并分别按87%、9%和 4 %的量 (DM)补饲一种蛋白质盐 ,自由饮水。各处理组如下 :对照组、丙酸杆菌 P15组 (P15 )、丙酸杆菌 P15+屎肠球菌 EF2 12 (PE)。添加的微生物处理组 (细菌数 10 9个 / g) ,以乳清粉作载体 ,单独添加乳清粉作为对照组 ,每天饲喂 1次 ,饲喂量为每头牛每天 10 g。经过 2周的适应期后进行为期 1周的采样测试。瘤胃 p H用内置电极进行为期 6d的连续测定。各处理不影响 (P>0 .0 5 )干物质采食量和瘤胃 p H(p H的平均值 ,最小值 ,每小时时间点和变化范围均小于 5 .8或 5 .5 )。然而与对照组相比较 ,P15处理组的原虫数显著增加 (P <0 .0 5 )。同时瘤胃氨气浓度显著上升 (P <0 .0 1) ,淀粉分解菌显著减少 (P<0 .0 5 )。 PE处理组的牛链球菌数减少 (选择性培养基计数 )。尽管补饲 DFM不影响血液 p H和血糖浓度 ,但 PE处理组的血液 CO2 浓度低于对照组 (可以降低代谢酸中毒的机率 )。虽然研究表明补饲 DFM不能改变干物质进食量 (DMI)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旨在研究添加不同剂量过瘤胃淀粉酶对体外发酵及奶牛产奶性能的影响。体外试验采用两步法,在培养底物中添加0(对照)、0.5和1.0g/kg的过瘤胃淀粉酶,在体外发酵培养96h,以模拟瘤胃、真胃和小肠的消化过程,测定底物营养物质消失率。动物试验选择120头产奶量和泌乳天数接近的经产荷斯坦牛,分为3组,按照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将相同胎次的牛随机分配到各组中,分别饲喂0(对照)、10和20g/(头·d)的过瘤胃淀粉酶,试验期42d。体外试验结果表明:底物中添加过瘤胃淀粉酶可显著提高淀粉消失率(P<0.05),对干物质消失率无显著影响(P>0.05),但过瘤胃淀粉酶添加组数值上高于对照,且1.0g/kg添加组数值最高。动物试验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日粮中添加20g/(头·d)过瘤胃淀粉酶组产奶量高出1.13kg/d(P<0.05);10 g/(头·d)组产奶量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但数值上高出对照组0.65kg/d;日粮中添加过瘤胃淀粉酶对各种乳成分含量均没有显著影响(P>0.05),但数值提高了乳成分总产量。由以上两部分试验结果可知,添加过瘤胃淀粉酶...  相似文献   

7.
试验通过研究不同生长时期山野豌豆(Vicia amoena Fisch)的缩合单宁(condensed tannins, CT)对延边黄牛瘤胃微生物发酵特性的影响来评估山野豌豆缩合单宁的生产应用价值。选取9头体况良好、体重500 kg左右,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延边黄牛为试验动物,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将9头试验牛随机分为3组,每组3头牛。分别在山野豌豆初花期和盛花期采样,并对不同生长期山野豌豆中缩合单宁的含量进行测定。饲粮中不添加山野豌豆缩合单宁提取物的为对照组,添加了1%初花期山野豌豆缩合单宁提取物的为初花期组,添加了1%盛花期山野豌豆缩合单宁提取物的为盛花期组。试验持续35 d,其中预试期15 d,正试期20 d。正试期第20 d饲喂前、饲喂后1、3、6、9 h采集瘤胃液,进行延边黄牛瘤胃微生物发酵指标——pH、氨态氮(NH3-N)含量、挥发性脂肪酸(vola-tile fatty acid, VFA)含量、微生物蛋白(microbial protein, MCP)浓度的测定,并利用实时定量荧光PCR(Real time PCR)测定延边黄牛瘤胃总菌及溶纤维丁酸弧菌数量。结果表明:不同生长期山野豌豆的缩合单宁含量为36.482 7~38.261 1 g/kg DM,且盛花期山野豌豆缩合单宁含量更高;不同生长期山野豌豆缩合单宁均使延边黄牛瘤胃内pH有上升趋势,瘤胃NH_3-N含量、VFA含量和MCP的浓度有下降趋势。不同生长期山野豌豆缩合单宁对溶纤维丁酸弧菌(B.fibrisolvens)都有抑制作用,对瘤胃总菌没有影响。山野豌豆缩合单宁具有保护过瘤胃蛋白、预防酸中毒的作用,且盛花期山野豌豆缩合单宁保护过瘤胃蛋白的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旨在研究奶牛瘤胃pH不同测定方法的实际效果。选用4头健康且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中国黑白花荷斯坦奶牛,对传统便携式pH计(MANpH)和连续pH记录无线装置(LRCpH)2种不同瘤胃内容物pH检测效果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MANpH和LRCpH 2种方法测定的瘤胃内容物pH差异不显著(P>0.05),瘤胃内容物pH 24 h变化亦无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LRCpH无线装置不仅可准确测定瘤胃内容物pH,且能实时连续监测奶牛采食后瘤胃内pH的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选取4只安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雄性东北细毛羊,体重35 kg左右。试验采用4×4拉丁方试验设计,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处理组在基础日粮中各添加500、750、1000 mg/kg精料的三聚氰胺。试验分4期,每期7 d预试期,2 d采样期,中间过渡期为7 d。在采样期,收集晨饲后0、2、4、6、8 h的瘤胃液,测定瘤胃液的pH、NH3-N、VFA。结果表明,各处理组之间的pH、NH3-N、VFA均无显著差异(P>0.05),说明日粮中添加500、750、1000 mg/kg精料的三聚氰胺对瘤胃发酵性能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0.
选用4头体重约500kg,年龄3岁,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西门塔尔牛阉牛,采用4×4拉丁方设计,以混合精料和玉米秸秆为基础日粮,研究不同添加水平苹果酸(0、70、140和210g/d)对牛瘤胃pH值、NH3-N、VFA的影响。结果表明:140g/d组和210g/d组瘤胃pH值显著低于对照组,140g/d组和210g/d组瘤胃乙酸摩尔比、乙酸/丙酸比例、氨态氮浓度和乳酸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和70g/d组(P<0.05)、140g/d组和210g/d组瘤胃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丙酸和丁酸摩尔比显著高于对照组和70g/d组(P<0.05)。由以上结果得出,本试验条件下,苹果酸的适宜添加水平为140g/d。  相似文献   

11.
瘤胃内丁酸钠灌注对山羊瘤胃发酵类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通过对青年山羊进行瘤胃丁酸钠灌注研究其对瘤胃发酵类型的影响。6只安装有瘤胃瘘管的山羊分为试验组(n=3)和对照组(n=3),每天饲喂精料2次,并自由采食羊草。试验组每日早晨喂食1 h后开始每天按体重灌注丁酸钠(0.3 g/kg),对照组灌注等量蒸馏水,持续14 d。于灌注期的第1,5,10和14天分别于灌注前1.5 h,灌注后2 h、4 h采集瘤胃液,以气相色谱测定挥发性脂肪酸(VFA)的浓度。结果显示:灌注前、后,试验组瘤胃内乙酸、丙酸摩尔百分比和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无显著变化;两组之间差异不显著。但试验组丁酸摩尔百分比在灌注2 h后显著上升(P<0.01),4 h后呈下降趋势,次日采食前恢复至正常生理范围。对照组与试验组pH在各采样时间点间基本无显著差异。试验表明青年山羊瘤胃灌注该剂量丁酸钠不引起瘤胃发酵类型的改变。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旨在评价荷斯坦犊牛断奶过渡期,其开食料中以高纤维的副产品替代玉米对犊牛生长和瘤胃pH的影响。荷斯坦公犊牛强化饲喂,代乳料包含26%粗蛋白质和18%脂肪。犊牛饲喂开口颗粒料(以干物质为基础),其中含有18.8%玉米(CRN组),或10.2%甜菜浆代替玉米(BP组),或18.6%DDGS取代玉米和高蛋白质饲料(DDGS组);不同处理组仅在颗粒部分有所区分。CRN、BP和DDGS 3个组的淀粉含量分别为35.3%、33.4%和31.4%。犊牛连续饲喂3d,消耗2.5kg开口料后,将瘤胃pH测定仪经口腔插入,连续4d测定瘤胃pH。屠宰后,取瘤胃食糜测定可挥发性脂肪酸。结果表明,各处理组之间日增重、生长速度、臀高、肩隆高及心脏周长均没有显著差异。在断奶过渡期,DDGS组开口料的摄入量高于CRN组(87.7vs77.5g/d),BP组低于CRN组(68.1vs77.5g/d)。DDGS组瘤胃内pH低于5.8(470vs295 min×pH/d)和pH低于5.2(72.7vs16.4min×pH/d)的区域大于CRN组。与CRN组相比,瘤胃pH不受BP影响,但BP组犊牛的饮水量大于CRN组(6.6vs5.8L/d)。各处理组间挥发性脂肪酸含量无差异,但BP组丁酸含量低于CRN组(15.0%vs16.6%)。干草摄入量与瘤胃pH呈正相关(r=0.48)。在犊牛断奶期间,降低日粮淀粉含量不能减轻瘤胃酸中毒症,低瘤胃pH对生产性能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3.
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水平的粗蛋白(CP)及瘤胃非降解蛋白(RUP)的日粮对奶牛瘤胃代谢的影响。试验选择18头健康、体重相近的荷斯坦奶牛作为试验动物,随机分为6组,每组3头。采用2×3因子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其中CP设7.5%(低)、9%(中)1、0.5%(高)三个水平,RUP设45%CP(低)、55%CP(高)两个水平,共6个处理组,饲喂相同基础日粮,精粗比为3:7,预饲期10 d,饲喂后2、4、8、12、24 h从食道采集瘤胃液2 d,测定瘤胃液pH值,NH3-N、微生物蛋白质(BCP)、挥发性脂肪酸(VFA)含量。结果表明:日粮CP水平对瘤胃液氨氮浓度的影响极显著(P<0.01),对BCP及VFA的含量影响较小,总体而言,9%CP水平组对奶牛的瘤胃发酵略好于其他两组;日粮中高RUP(55%CP)可以显著降低瘤胃pH值且有降低NH3-N浓度的趋势,同时,对瘤胃BCP及VFA的合成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本试验条件下,日粮中CP(9%)和RUP(55%CP)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瘤胃代谢。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发酵时间与温度对沼气生产设备中沼液氨基酸含量的影响,探讨饲用沼液的最佳取样点及取样条件,使沼气能源环境工程与养殖业生产更好地结合起来。试验从利蒲发酵罐、湿式低压气柜、预沉淀池、一体化氧化沟4个设备中采集沼液,分别按2个独立的程序采样。采样时间:在当天(0 d)、7 d、14 d、21 d、28 d各采样一次;每一样品进行4次重复试验。用茚三酮法分别测定不同样品中的氨基酸含量。试验结果表明:各样液中氨基酸含量随发酵时间的延长而增加,饲用沼液的取样时间应于发酵14 d以后,取样点以预沉淀池为宜。  相似文献   

15.
试验采用动态pH值连续监测记录系统对瘤胃pH值进行24h连续监测,旨在研究不同非纤维性碳水化合物/中性洗涤纤维比(NFC/NDF比)日粮对奶山羊瘤胃pH值昼夜动态变化的影响。选用6只安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关中奶山羊作为试验动物,采用自身对照试验设计,分为4期,每期10d,依次饲喂NFC/NDF比分别为1.02(Ⅰ期)、...  相似文献   

16.
李新  冀连斌  王聪  刘强  石彩叶 《中国饲料》2012,(5):24-25,28
试验选用4头体重(500±20)kg,年龄3.5岁,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西门塔尔牛阉牛,采用4×4拉丁方设计,以混合精料和风干玉米秸秆为基础日粮,研究日粮中添加产酶益生素(0、10、20 g/d和30 g/d)对瘤胃液pH及氨态氮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日粮添加产酶益生素后,瘤胃pH在采食后3、6 h以及平均值随着添加量的增加有提高的趋势,但差异不显著(P>0.05);20 g/d组和30 g/d组瘤胃液氨态氮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以上结果表明,产酶益生素的适宜添加水平为20 g/d。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研究延胡索酸二钠与瘤胃素组合在高精料日粮条件下对慢性瘤胃酸中毒状态下瘤胃发酵功能和微生物数量的影响.选取6只2~3岁平均体重(32.00±1.21) kg安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泌乳期奶山羊作为试验动物,采用逐渐提高日粮精料的方式诱导发生SARA.试验动物处于SARA后,试验组添加组合添加剂(延胡索酸二钠10 g,瘤胃素34 mg),对照组不添加.测定瘤胃发酵指标并通过16S rRNA探针杂交定量分析法结合传统厌氧培养法分析瘤胃内细菌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组合添加剂能显著提高瘤胃VFA浓度(P<0.05),维持高精料条件下瘤胃pH的稳定,使乳酸杆菌和牛链球菌数量减少(P<0.05),而反刍兽新月单胞菌、埃氏巨型球菌和产琥珀酸丝状杆菌的数量增加(P<0.05).以上结果说明,延胡索酸二钠和瘤胃素的联合使用可以改善SARA状态下的瘤胃发酵功能,并使乳酸产生菌减少而乳酸利用菌增加.  相似文献   

18.
黄牛前胃弛缓、瘤胃积食酸碱平衡紊乱的监测与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目前为止,对牛的前胃弛缓,瘤胃积食的酸碱平衡的监测报道甚少。由于在诊疗过程中不注意酸碱平衡紊乱的监测,盲目的使用酸、碱性健胃药屡见不鲜,以致病情加重,病程延长,浪费药物。本研究是在黄牛前胃弛缓,瘤胃积食疾病的全过程中,对血浆CO_2结合力和瘤胃液、粪、尿pH值进行连续测定,期望弄清体液酸碱动态变化规律,为临床治疗合理使用酸、碱药物及酸、碱性健胃药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以引起兽医临床工作者重视牛的前胃弛缓,瘤胃积食等疾病时的酸碱平衡监测,达到合理用药,提高治愈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为系统比较中国荷斯坦牛、娟姗牛及娟荷杂交牛瘤胃挥发性脂肪酸(VFA)及乳品质,本实验选取江苏省某奶牛场50头荷斯坦牛(平均泌乳290 d),20头娟姗牛(平均泌乳243 d)及10头娟荷杂交牛(平均泌乳200 d),分别于夏季(2020年6、7、8月中旬)及冬季(2020年12月和2021年1月及2月中旬)采集奶样,测定乳成分及乳脂肪酸含量。每个品种选取10头牛,收集冬夏两季奶牛瘤胃液,测定瘤胃挥发性脂肪酸(VFA)。结果表明:娟姗牛瘤胃内的丙酸和戊酸浓度显著低于荷斯坦牛;夏季瘤胃内乙酸和丁酸浓度显著低于冬季。娟荷杂交牛的日产奶量和乳糖含量显著高于娟姗牛,但娟姗牛的乳脂、乳蛋白和全乳固体含量优于其余两个品种(P<0.05);夏季牛奶中的全乳固体和非脂乳固体含量显著低于冬季,而尿素氮则相反(P<0.05)。娟姗牛和娟荷杂交牛的乳脂肪酸含量相似,但与荷斯坦牛的乳脂肪酸含量差异显著;冬季牛乳中C6:0~C12:0含量高于夏季,C18:1cis9和C18:2trans9,12含量显著低于夏季。相关性分析发现,瘤胃VFA浓度与乳中C6:0、多不饱和脂肪酸及奇数碳脂肪酸含量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20.
试验旨在研究壳聚糖在奶牛瘤胃中的降解率及其对瘤胃发酵的影响。选择3头体况良好,年龄、体重、胎次、泌乳期相近,安装永久性瘤胃瘘管的荷斯坦泌乳牛作为供体牛。试验一采用尼龙袋法,分别在投入尼龙袋后2、4、8、12、24、36、72 h取样,测定壳聚糖在瘤胃内的实时降解率。试验二利用体外批次培养法,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依据壳聚糖在基础培养底物中的添加剂量分为6个处理组(0、0.02%、0.1%、0.5%、1%、2%)。其中,零剂量组为对照组,其余为壳聚糖组。分别于培养0、2、4、8、12、24 h时间点取样,研究不同添加水平的壳聚糖对奶牛瘤胃液体外发酵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壳聚糖在奶牛瘤胃内降解率很低,在72 h时的降解率仅有7.79%;添加不同水平的壳聚糖,对奶牛瘤胃体外发酵培养液的pH值、NH3-N浓度、菌体蛋白(BCP)含量、挥发性脂肪酸(VFA)含量、产气量均无显著的影响(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