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982年,我市杂交稻推广面积253.54万亩,占水稻面积的76.6%,水稻亩产933斤,比历史最高的1976年中稻亩产598斤增加335斤,增产56%。1977—1982年杂交稻累计推广面积达723万亩,平均亩产911斤,同时期累计种植常规中稻992万亩,平均亩产654斤,杂交稻比常规稻每亩多收257斤,增产39.3%。六年来杂交稻比常规稻共增产18.5亿斤,相当于1976年全市稻谷产量的总和。1986年,杂交稻进一步扩大到292.62万亩,占水稻面积的94.4%,水稻亩产已达1010斤,又比1982年提高8.25%。由于杂交稻的大力推广,全市出现了乐至、简阳、内江、安岳、资中、威远六个千斤县和1516斤…  相似文献   

2.
1989年湖南省种植杂交早稻481.42万亩,比1988年扩大94.12万亩,总产21.04亿公斤,平均亩产437公斤。 在连续遭受几次阴雨寡照不利气候影响的条件下,杂交早稻比常规早稻较好地经受了考验,显示出明显的增产优势。据省、地两级联办的14个基点验收924亩杂交稻,平均亩产511. 6公斤,比常规稻增产10.3%。杂交早稻种植面积较大的双峰县大林乡,示范5019亩,平均亩产578.8公斤,比常规稻亩增66.2公斤,增产12.9%。 杂交早稻增产的原因,除各级领导重视外,在栽培技术上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改进了浸种催芽和育秧技术。普遍推广了强氯精消毒,温水浸种,多起…  相似文献   

3.
杂交水稻“双两大”栽培的技术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莫正 《作物研究》1991,5(1):35-35
杂交水稻“双两大”栽培是双株寄插、两段育秧、大蔸原蔸移栽的简称。这种栽培方法的主要优点有5个方面: (1)增产。据近年各地30次对比试验统计,“双两大”栽培比常规的一段秧栽培每亩平均增产52.2公斤,即增产11.7%。 (2)省种。杂交稻采用“双两大”栽培,早稻一般每亩大田只用种2公斤,中、  相似文献   

4.
我场是中国种子公司稻麦原种场,随着杂交水稻的推广与发展,除提纯繁殖杂交稻三系原种外,每年还制3000亩左右的杂交稻种以满足群众的需要。但由于劳力不足,限制了制种面积的扩大和产量的进一步提高。从1984年冬开始,我们进行了两次机械化制种实地模拟试验及连续两年大面积推广应用,摸索了一套简便易行、省工省本、稳产高产的盘式育秧与机插配套技术。1985、1986年盘育秧机插面积分别达75亩、207亩,平均亩产为123.13公斤,比水育秧人插平均亩产103.7公斤增产18.7%,而且盘育秧产量变幅S=±15.34公斤,略小于水育秧人插产量变幅S=±16.49公斤。19…  相似文献   

5.
我市自1983年到1986年,全市累计种植杂交中稻299.98万亩,总产稻谷157.45万吨,四年平均亩产一直稳定在500公斤以上。其中1983年杂交稻面积99.77万亩,平均单产517.5公斤,1984年面积90.13万亩,、平均单产538公斤,1985年面积57.79万亩,平均单产518.4公斤,1986年面积52.29万亩,平均单产523.5公斤,四年平均单产为524.9公斤,比常规稻平均增产52.7公斤。四年累计共增产稻谷15.81万吨,还出现了不少丰产片和高产田块。1986年经县、区、乡三级实地验收,武进县魏村乡新华村125亩汕优63丰产片,平均每亩实产735.3公斤;九里乡金星村农民蒋或明2.84亩汕优63,…  相似文献   

6.
郭嘉诚 《中国稻米》1994,1(1):17-17
四川省沿袭4000多年的水稻水田育秧技术正在被旱育秧代替。1993年.全省13个地、市、州数十个县示范推广旱育秧水稻130多万亩,平均每亩增产56公斤.最高增产90多公斤,全省由此增加稻各3640万公斤。涪陵县20万亩旱育秧示范稻田的亩产量,比当地地膜育秧或温室两段育秧增产17.30%.  相似文献   

7.
寄秧期僵苗是削弱杂交水稻两段育秧增产、增益优势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县注意总结和推广寄秧期僵苗防治技术,取得较好成效。1985年,全县杂交水稻两段育秧面积48680亩,寄秧期僵苗面积仅36亩,不足0.l%,两段育秧比露地育秧每亩大田平均多收稻谷79公斤,增加收益20元左右。现将两段育秧寄秧期僵苗发生原因及防治技术介绍如下: 一、僵苗原因 1.小苗超龄。要培育壮秧,寄栽时小苗叶龄以越小越好,但苗龄小,寄栽成活率较低,对整地的要求也高。生产上如果到2-3叶期才寄栽,这种小苗抗寒力弱,正处于从异养转入自养的过渡时期,胚乳养料已逐渐耗尽,又没有较强…  相似文献   

8.
江苏省麦茬杂交中稻亩产过千斤的县,1983年18个,1984年增加到43个,1985年达到50个,面积为1000万亩,平均单产达1039.8斤。连云港市连续两年单产超过1200斤;镇江市连续两年单产超过1100斤;宿迁县1985年种植麦茬杂交稻63.24万亩,每亩平均单产1128.2斤,比1984年每亩平均增产90.2斤;丹阳县种植38.89万亩,平均单产1242.5斤,比1984年每亩增产63.5斤。 江苏省麦茬杂交中稻亩产超千斤的经验:一是加强领导,统一组织。他们认为,杂交水稻能否发展,产量能否提高,关键取决于领导对杂交稻生产的重视。在此基础上,他们首先狠抓了五个统一,即统一品种布局,统…  相似文献   

9.
1986年开始,湖南省连续三年组织山区玉米覆膜丰产栽培试验示范,获得了显著的增产效果。1986年在龙山、慈利进行小面积玉米覆膜栽培试验,平均亩产分别达到538.6公斤和482.7公斤,比露地栽培玉米每市增产190.6公斤和84.7公斤。1987年扩大列11个县试验示范,面积增加到1.76万亩,在严重自然灾害情况下,仍然获得亩产288.1公斤的好收成,比露地栽培的玉米每亩增产  相似文献   

10.
一、杂交水稻推广现状 (一)杂交水稻推广过程莆田市1975年开始试种杂交水稻26.5万亩,1976年多点示范7070亩,1977年大面积推广。此后。十二年间,经历了“发展-调整-再发展-再调整”的过程,1977~1980年累计推广72.2万亩,平均亩产396.7公斤,比常规稻每亩增产44.4公斤;1988年出现第二个推广高峰期、年种植面积45.39万亩,占水稻播种面积50.52%,平均亩产433.4公斤。莆田市根据山区、平原、沿海三种不同农业生态地区的特点,布局杂交稻生产耕作制,在高海拔单季稻区,着重抓单季稻改为  相似文献   

11.
《杂交水稻》2015,(1):39-41
以籼粳杂交稻甬优12和甬优1540以及常规晚粳稻宁81为材料,比较分析二段育秧手插栽培与机插栽培的生育期、产量形成和经济效益,探讨水稻与经济作物2季种植模式。结果表明:甬优12和甬优1540二段秧手插栽培比机插栽培从播种到齐穗生育期分别延长5和10 d,全生育期分别延长4和7 d;甬优12和甬优1540二段秧手插栽培比机插栽培高峰苗降低1/3,成穗率提高25.5~30.0个百分点,有效穗增加10%~15%,每穗总粒数减少3%~5%;甬优12和甬优1540二段秧手插栽培比机插栽培平均增产4.82%;籼粳杂交稻比常规晚粳稻增产20.79%~26.22%,主要原因是因为籼粳杂交稻大穗多粒;籼粳杂交稻二段育秧手插栽培比常规晚粳稻湿润育秧手插栽培每公顷增收6 250~7 000元。  相似文献   

12.
花生覆膜栽培在我县已有六年的时间,80到86年,全县累计推广面积21.28万亩,平均亩产346.2公斤,比对照亩增117.6公斤,增产52.6%,其中千斤以上地块2011亩,最高亩产703.5公斤,全土层35厘米左右的中低产田覆膜11.6万亩,平均亩产292.5公斤,比对照亩增105.5公斤,增产56.4%,总增荚果1223.8万公斤,总增收673.09万元,纯增收670.16万元。本文  相似文献   

13.
平江县是怎样夺取杂交早稻高产的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稻是我县一季稳产高产的粮食作物,总产占全县粮食总产的40%左右。但当前早稻品种单一,多年种植的浙辐802抗性降低产量下降。为使我县粮食生产登上一个新台阶,出路之一就是扩大杂交早稻面积。 1980年以来,全县积极种植杂交早稻,1988~1989年两年,共种植16.3万亩,通过组织验收,杂交早稻比常规稻亩增54.45公斤,增产13.2%。并出现了大面积的丰产片、高产丘。如:肥田村1989年种植杂交早稻1014亩,亩产468公斤;木瓜乡南塘村村民余程林0.8亩,亩产687.5公斤。献冲乡泗洲村张卫民,8亩杂交早稻平均亩产475公斤,比常规稻亩产增87.5公斤。杂交稻抗性较…  相似文献   

14.
我县自1983年开始推广大麦一双季杂交稻耕作制以来,经过四年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取得了较好的综合效益。 据我们在示范点的调查,大麦-双季杂交稻三熟产量为1241.7公斤/亩,产值511.8元,纯收入399.10元,用工38个,工值达10.50元。比双季杂交稻亩产1075.1公斤/亩,增产166.6万公斤/亩,增15.5%;纯收入增加60.51元,增17.9%。大麦-双季杂交稻三熟制栽培,可利用冬春两季的温光土地资源,多种一季粮食作物,每亩可增产粮食200公斤左右;此外可为养殖业提供饲料,为啤酒工业提供原料,促进了农民致富和商品生产的发展;冬耕冬种,有利于稻田风化及改善土壤理…  相似文献   

15.
优647是杂交水稻专家袁隆平主持选配的中熟杂交稻新组合。1990年我县在熟坪乡大龙溪村参与中迟品种比较试验,平均亩产515公斤,比对照汕优64增产13.81%,居中熟组第一位,日产量3.9公斤。1991年,作一季中稻试种24亩,作双晚试种110.5亩,据田间考查验收,其中龙田乡龙田村六组作双季晚稻栽培15亩,平均亩产626.5公斤,农户贺承杰种植0.85亩,平均亩产672.9公斤。太平乡溶溪村作中稻栽培9.5亩,平均亩产534公斤,在松板、太平等村作晚稻栽培55亩,平均亩产525公斤,经验收太平村周玉兰种植的0.8亩,折合亩产稻谷625公斤。均比对照威优64增产。 威优647作晚…  相似文献   

16.
郴州地处湘南南端,常年制种面积5.0万亩以上。六·五期间,杂交稻制种为一季夏制,少部分早、中熟组合制种后接插晚稻,但因季节紧张,管理粗放产量甚低。迟熟组合制种后就不再插晚稻,温光资源浪费大。七·五期间,我区制种季别上实行了大改革,即消灭秋制,压缩夏制,扩大春制,提出了积极试验、推广一期父本制种田栽培杂交晚稻,增加稻谷总产的配套耕作方式,以充分利用地力和温、光资源,扩大复种指数,增加单位面积年产量,解决基地农户产种与缺粮矛盾。1990年我们承担地区农业丰收委员会下达的“税型杂交稻制种及杂交晚稻双丰收栽培技术”项目。在资兴、安仁、郴县、永兴、桂阳等10个县(市)实施,杂交稻制种57125.26亩,平均亩产211.8公斤’创历史最高纪录,比上年增长16.02%。父本亩产达150公斤。制种田栽培杂交晚稻45635.7亩(比上年扩大面积20635.7亩),占制种总面积的79.9%,亩产394.62公斤,比双季晚稻亩产352.48公斤增加42.14公斤,增长11.96%。合计每亩产粮544.62公斤,产种211.8公斤,产值达1472.9元。并涌现一批高产典型。如资兴市州门司乡白被村春制459.2亩汕优64,平均亩产359.6公斤。安仁县制种4387亩,亩产263.4公斤,制种田全部种植杂交晚稻,经地、县组织多点测产验收,平均亩产552.3公斤。该县洋际乡界背村清泉  相似文献   

17.
大荔县是我省唯一的全国优质棉基地县。1986年全县23.9万亩棉花获得了大幅度增产,平均亩产量67公斤,比上一年增产33.7%,亩增皮棉16.9公斤,比历史最高的1982年增产24.1%。全县27个植棉乡镇中,有8个乡亩产超过75公斤,占全县总植棉面积  相似文献   

18.
协优10号(协青早A ×密阳46,原名协优46)系中国水稻研究所和浙江省开发杂交稻组合联合体等单位配制而成。1987年参加浙江省组合比较试验,亩产490.2公斤,比汕优6号增产6.62%;1988年省区试亩产482.41公斤,比汕优6号增7.93%;1988年浙江省示范面积3.77万亩,其中龙游县2万亩,亩平468  相似文献   

19.
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南省水稻生产发展很快, 1949年水稻总产仅 4亿公斤,1990年达27亿公斤,增长近7倍;单产由75公斤提高到415公斤,增长5.5倍。1985年以来,推广汕优63等杂交稻组合,仅3年发展到550万亩,亩产550公斤左右,比常规稻每亩增产150公斤,占全省水稻总产的72%。预计到本世纪末下世纪初,水稻面积可发展到1000万亩,稻谷总产将超过50亿公斤。  相似文献   

20.
协优3550系广东省农科院水稻所用协青早A与3550组配育成的晚籼中熟新组合,3550是从青四矮16与IR54杂交,经多代选育而成,与江西矮败质源不育系协青早A组配定型后,“经过三个年次的品比试验、区域试验、栽培试验和生产示范,表现高产稳产,受到普遍欢迎,1990年种植面积约12万亩。 一、产量表现: 1987年试种,亩产542.5公斤,比汕优30选增产27.65%。1988年参加水稻所杂交稻、常规稻混合比较试验,折亩产494.01公斤,比同熟期对照种钢白矮1增产20.69%,增产极显著,同季参加广东省杂交稻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68.5公斤,比汕优30选(ck1)增产11.75%,比汕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