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不同水分处理对滴灌大豆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滴灌条件下,对不同灌水量处理的大豆生长及产量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大豆株高随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加,滴灌比沟灌更利于大豆干物质积累,产量、品质及水分利用效率的提高,同时为了兼顾高产和优质,确定了在大豆生育期内滴灌灌溉定额在395~445mm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2.
不同施肥处理对滴灌大豆干物质积累及产量与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节本、增产、增效为目的,在滴灌条件下,通过设置不同的肥料用量和施肥时期处理,研究其对滴灌大豆干物质积累、分配及产量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滴灌条件下前期种肥的供给对大豆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形成非常重要,在种肥用量为尿素37.5kg/hm2、磷酸二胺75kg/hm2、硫酸钾45kg/hm2时,滴灌大豆效益最高;在此基础上,结荚期再滴施尿素63.75kg/hm2、磷酸二氢钾66.75kg/hm2,滴灌大豆产量提高,效益较高。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不同滴灌带布设方式对果农间作系统养分的分布及利用特征的影响,以晋西黄土区典型的苹果/大豆间作系统为研究对象,设置裂区试验,分析不同滴灌带布设措施下,苹果/大豆间作系统的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大豆产量及养分吸收利用效率。设置3种滴灌带间距(L1:每行大豆根部布设滴灌带;L2:每间隔1行大豆布设1条滴灌带;L3:每间隔3行大豆布设2条滴灌带)和2种覆膜方式(M1:覆白膜;M0:不覆膜)。结果表明:覆膜和滴灌带间距对土壤养分分布影响显著(P<0.05),在水平方向上距树不同距离的土壤养分含量出现“V”和“N”型变化规律,通过改变滴灌带间距调节水肥的再分布可以促进生态位的分离而缓解竞争,同时提高养分的吸收利用效率有效的增加产量,其中养分含量及吸收利用效率最高的是覆膜+每间隔一行大豆布设一条滴灌带的处理,其产量为1747.6 kg/hm2,该模式更适合为缓解苹果/大豆间作群体的种间水肥竞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灌溉施肥技术对温室辣椒生长、 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比较研究沟灌冲施肥(CK)、滴灌+滴施冲施肥(处理Ⅱ)和滴灌+滴施专用滴灌肥(处理Ⅲ)3种灌溉施肥技术对温室辣椒生产、产量及品质影响的差异。通过测定3种灌溉施肥技术下温室辣椒生长性状、产量水平、果实品质及几项生理指标,探讨不同灌溉施肥技术对温室辣椒的影响。处理Ⅲ辣椒植株的株高、茎粗、分枝高度、比叶面积、叶片可溶性糖含量、根系活力均显著高于处理I,产量较处理I增产40.1%,在果实品质方面明显提高了果实中Vc、可溶性蛋白和干物质含量;处理Ⅱ辣椒植株的分枝高度、比叶面积、可溶性糖含量、根系活力、Vc、可溶性蛋白和干物质含量亦显著高于处理I,产量较处理I增产28.64%。但2种滴灌施肥技术相比,以处理Ⅲ的株高、茎粗、根系活力、产量和果实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处理Ⅱ。2种滴灌施肥均较沟灌施肥可有效促进辣椒生长、提高辣椒产量及果实品质;施用辣椒滴灌专用肥的辣椒生长性状、产量及果实品质优于施用冲施肥。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5年生葡萄为研究对象,在地面滴灌和地下滴灌2种不同滴灌方式下,研究葡萄园土壤含水量、叶片相对含水量、产量及品质。试验结果表明:(1)不同滴灌方式下,土壤水分分布差异明显,地面滴灌后表层土壤含水量较大,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含水量呈降低的趋势,地下滴灌表层土壤含水量明显较低,下层土壤含水量高于地面滴灌;(2)叶片相对含水量与土壤含水量关系密切,不同滴灌方式下叶片相对含水量随着灌溉后的天数增加而减小,地下滴灌叶片相对含水量高于地面滴灌;(3)地下滴灌条件下,葡萄产量和品质均高于地面滴灌。可为新疆干旱区滴灌条件下葡萄水分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大豆的产量以及品质指标蛋白质、脂肪的含量与产量是由大豆品种本身特性决定的,但也受环境条件及栽培条件的影响,大豆生长后期叶面追肥对产量和品质都有一定的影响.本试验就大豆品种合丰42号在北安地区的种植条件下,不同施肥比例对其产量、蛋白质及脂肪含量的影响,做了具体研究.  相似文献   

7.
<正>农八师一四八团于2009年率先在国内大面积种植膜下滴灌大豆,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产量提高,节水效果明显。全团种植滴灌大豆0.14万hm2,平均单产280 kg/667 m2,国内专家现场验收14.9hm2,大豆连片平均单产364 kg/667 m2,其中有0.08  相似文献   

8.
膜下滴灌量对复播大豆土壤含水量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膜下滴灌量对复播大豆土壤含水量及产量形成的影响规律,为当地复播大豆高产节水的适宜滴灌量提供理论依据。于2016年大田滴灌试验条件下,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试验设3780 m3/hm2(W1)、3360 m3/hm2(W2)、2940 m3/hm2(W3)、 2520 m3/hm2(W4)、2100 m3/hm2(W5). 5个滴灌量处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滴灌量的增加,各处理0~6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均呈增加趋势,不同生育时期各处理0~4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变化较小,40~6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变化较大;各处理复播大豆全生育期的株高及茎粗均表现为W2>W1>W3>W4>W5;叶面积指数及叶日积均随着滴灌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后降的变化趋势,且各处理均在鼓粒期达到最大值,以W2处理最高,分别为5.66和97.83 m2?d; W2处理干物质最大积累速率(Vm)、干物质总量及产量均为最高,其中产量为3133.25 kg/hm2,较W1、W3、W4、W5处理的分别提高了8.08%、11.48%、27.87%、47.73%;灌溉水利用效率在W2、W3、W4之间则差异不显著,但W1处理的与其他处理的均达到显著差异(P<0.05)。综合考虑复播大豆的生长发育、产量及灌溉水利用效率,得出复播大豆高产节水的适宜膜下滴灌量为3360 m3/hm2。  相似文献   

9.
大豆栽培技术在生产中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大豆的产量和品质,高产、优质是大豆科研工作者育种奋斗的目标和高产栽培的主攻方向。同时,选择适宜的播期和密度是保证大豆能够高产优质的重要手段。本文综述了播期与密度对大豆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及其他方面的影响,并对我国今后大豆产业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大豆高产栽培技术的应用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利用生产上常用的几种种衣剂对大豆黑河18号进行处理,研究不同种衣剂对黑河18号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种衣剂对大豆黑河18号产量及品质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大豆蛋白质含量有所增加,脂肪含量略有降低;产量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1.
大豆是依靠群体生产来提高产量的作物,不同的群体种植密度对大豆个体的株型、生长发育、产量以及品质的影响不同。针对大豆的种植密度前人已开展过广泛的研究。本文以高油大豆品系为材料,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高油大豆的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以期为高油大豆的高效生产提供理论依据。1材料与方法1.1试验地和土壤条件  相似文献   

12.
以新大豆1号为试验材料,研究滴灌条件下密度对大豆叶面积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密度的增加,叶面积指数呈现上升趋势,后期下降速度与密度呈现正相关;大豆产量在一定密度范围内呈上升趋势,密度过大会影响产量.在密度为2.2万株/667 m2时,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3.
以全国不同地区261个大豆品种为材料分析了大豆豆乳产量、品质及加工性状在品种间的遗传变异,以2个杂交组合为材料分析了干豆乳产量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大豆豆乳产量、品质及加工性状在品种间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变异系数为6.68%~38.13%;六合小叶青×新沂小黑豆和上饶干不死×淮阴秋黑豆2个杂交组合植株世代正反交F1的干豆  相似文献   

14.
王芳  刘忠锋 《种子世界》2004,(11):33-33
大豆的产量和品质是遗传因素和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表现,环境条件包括许多因素,如气象、经纬度、海拔、光照、温度、水、肥等。大豆化学品质中最重要的组分为蛋白质和脂肪,两者呈负相关,遗传因素是影响品质的首要因素,是内因;环境是外因,环境条件与一般条件差异越大,造成的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变异幅度越大。研究氮磷钾肥的吸收规律及对大豆产量和化学品质的影响,明确大豆蛋白质和脂肪含量、蛋白质含量和产量、脂肪含量和产量的关系,为大豆优质品种的选育及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不同播期对春大豆品种子粒品质和产量的影响,采用分期播种的方法,2013年4月至10月对四川雅安地区两个春大豆品种子粒形成过程中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粗脂肪含量及粗蛋白质含量进行了跟踪分析。结果表明,随播期的不断推迟,过渡性物质积累丰度(可溶性糖含量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呈下降趋势,贮藏性物质(粗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呈"S"型上升趋势,说明适时早播有利于子粒早期的品质形成;而晚播会造成子粒品质下降;日平均温度作为播期中重要的影响因子之一,对春大豆子粒品质形成影响较大,且呈负效应;不同播期处理对春大豆产量的影响差异显著,4月11日播种时两个春大豆产量最高,分别为2 910.45和2 927.70kg/hm2,表现为适时早播有利于提高大豆产量。因此,结合当地的生态气候条件,综合考虑春大豆的品质和产量要求,两个春大豆品种的最佳播种时间为4月11日左右。  相似文献   

16.
为给马铃薯滴灌研究领域的学术、科研人员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从马铃薯需水规律出发,总结了不同灌溉制度对滴灌条件下马铃薯生长发育及光合作用的影响,归纳了不同灌溉制度对马铃薯产量及品质的影响。发现马铃薯研究存在结论精确度不高、缺乏准确性和时效性、大部分地区滴灌技术与农艺栽培技术配套不完善的问题。提出今后研究可以从不同灌溉制度下马铃薯耗水规律及品质的差异、精准农业及马铃薯单产和成本的模拟研究入手。  相似文献   

17.
不同土壤肥力条件下的滴灌冬小麦水肥运筹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旨在探索滴灌冬小麦最佳水肥运筹模式,为滴灌条件下冬小麦优质高产的水肥高效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选择两块不同土壤基础肥力的田块,进行冬小麦不同生育阶段的水氮组合处理对比试验研究,通过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品质等指标的测定,分析不同土壤肥力条件、不同水氮运筹方案对滴灌冬小麦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基础肥力对滴灌小麦干物质积累影响显著,增施基肥能提高冬小麦光合产物从而提高冬小麦产量。土壤基础肥力提高对滴灌冬小麦籽粒容重、蛋白质含量、维生素B1、氨基酸含量和吸水率具有负效应。推荐高肥力田滴灌冬小麦水肥运筹方式为W2N2,即灌浆期水分调控和氮肥后移的组合方式;低肥力田滴灌冬小麦水肥运筹方式为W1N3即返青-拔节期水肥调控的组合方式为宜。  相似文献   

18.
黑龙江省是我国大豆主产区,常年大豆种植面积在300万hm2左右,是我国重要的大豆产区及出口基地.近年来,随着大豆深加工技术及产量品质水平的提高,大豆的市场不仅仅停留在蛋白质、脂肪的需求上,且逐步向其专用、特用转移.特用黑大豆以其独特的内含品质及食疗保健用途正受到人们的关注及加工企业的青睐.  相似文献   

19.
为探索新疆北疆玉米与大豆间作模式对作物根系分布及产量的影响,本试验以大豆单作、玉米单作、豆玉间作3种种植模式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模式作物根系形态和产量变化。结果表明,间作种植模式使各作物之间根系分布更为合理,间作种植大豆和玉米的SPAD值较单作的有所提高,缩短了大豆的生育期,节约土地资源,玉米与大豆间作土地当量比大于1,表明该间作模式有效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本文研究对新疆北疆滴灌地区推广发展豆玉间作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佟屏亚 《中国种业》2013,(Z1):38-39
通过对制种玉米全生育期大水漫灌和滴灌处理,研究不同的灌水和施肥方式对玉米生育期、抗病性、抗倒折性、种子品质及产量的影响,提出了河西地区适宜玉米种子生产的灌水和施肥方式,确保制种玉米高产、稳产的滴灌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