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结肠小袋纤毛虫是一种寄生于猪的大肠,能侵犯人体的原虫,这种寄生虫对其宿主的致病性,以及从动物体分离的虫体对人的致病能力,猪体内的结肠小袋纤毛虫能否成为人结肠小袋纤毛虫病的传染来源等在流行病学和防治上有着重要意义的问题,目前尚存在两种不同的看法。本文将本次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猪源结肠小袋纤毛虫培养、分子鉴定和显微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袋纤毛虫病是一种人畜共患寄生虫病。本研究从浙江地区病猪盲肠内分离到了一株结肠小袋纤毛虫,通过RPMI1640培养基对其进行了体外培养,结肠小袋纤毛虫在28℃和37℃均能良好生长,在培养后第5天和第4天分别达到高峰值,虫体密度分别为1.60×104和2.31×104个·m L-1。显微镜下滋养体胞口、胞肛和食物泡结构明显,DAPI染色后大核明显呈哑铃型,且滋养体有大小差别明显的2种类型。18S r RNA基因PCR扩增、测序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猪源结肠小袋纤毛虫分离株存在2条明显不同的18S r RNA基因序列,序列间趋异性为0.6%,且该分离株序列与国外分离株间存在显著差异,在进化树上形成一独立的亚枝。在高倍显微镜下,滋养体内常见有许多生物活动,种类不明,16S r RNA基因PCR扩增到3条未知细菌序列,未知细菌16S r RNA基因序列与结肠小袋纤毛虫内微生物间的确切关系有待研究。  相似文献   

3.
猪梭菌性肠炎(Clostridial enteritis,CE)又称仔猪传染性坏死性肠炎,俗称仔猪红痢,是由 C 型产气荚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ingens type C),亦称C型魏氏梭菌(Clostridumwelch type C)引起仔猪高度致死性肠毒血症。特征是出血性下痢、小肠后段的弥漫性出血或坏死性变化,病程短,病死率高。可通过细菌的分离培养、肠毒素检查等实验室方法确诊;结肠小袋纤毛虫病,病原主要寄生于结肠,其次是盲肠和直肠。猪吞食了小袋虫的包囊而感染。当宿主消化功能紊乱、抵抗力下降、特别是并发细菌感染时,会造成溃疡性肠炎,该病主要危害仔猪,成年猪多为带虫者,仔猪发病较严重,可在2~3天内死亡。在粪便中找到滋养体和包囊,剖检可用显微镜涂片查找虫体;本文主要介绍仔猪梭菌性肠炎和结肠小袋纤毛虫混合感染的防治。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广西食蟹猴出现消瘦、腹泻、血便等症状的病因。[方法]采集20份食蟹猴粪便样本,进行寄生虫检测、分子生物学检测和细菌分离鉴定,并对分离菌进行动物致病性和药敏试验。[结果]20份粪便样本均检测出大肠杆菌,12份粪便样本检测出肺炎克雷伯氏菌,10份粪便样本检测出结肠小袋纤毛虫。10份粪便样本为三重感染,2份粪便样本为细菌二重感染。大肠杆菌和肺炎克雷伯氏菌均可导致小鼠死亡,且2种分离菌对阿米卡星、头孢他啶、头孢西丁、头孢噻呋钠均高敏。[结论]结肠小袋纤毛虫、大肠杆菌和肺炎克雷伯氏菌混合感染是引起食蟹猴消瘦、腹泻、血便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正猪结肠小袋虫病是由纤毛虫纲、小袋虫科、小袋虫属的结肠小袋虫寄生于猪肠道内引起的寄生虫病。多见于仔猪,引起下痢、衰弱、消瘦等症状,严重者可导致死亡。本病多见于南方各省,但近几年本病在北镇市的多个规模化猪场发生,给养猪业造成了很大损失,同时本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也能引起人顽固性下痢。为了指导本病的防治工作,对该病的诊断与防治工作做一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6.
《新农业》2017,(13)
<正>猪小袋纤毛虫病是由于小袋纤毛虫寄生于结肠引起的原虫病,该病能够导致猪只腹泻,尤其是对保育仔猪具有严重的危害;猪弓形体病是由龚地弓形体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临床上以病猪高热、呼吸困难、腹泻、皮肤发红及神经症状,母猪的流产、死胎、胎儿畸形为特征,二者均为人畜共患的传染病,不仅严重危害养猪业的健康发展,而  相似文献   

7.
猪附红细胞体病的病理学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常规病理学方法,对5头患有附红细胞体病的仔猪进行病理解剖学和病理组织学观察,病理解剖学主要变化是血液稀薄,凝固不良,全身皮肤及粘膜,脂肪和脏器黄染,肝,脾肿大,病理组织学主要变化是肝,脾,肾等器官有含铁血黄素沉积和广泛的器官损害。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广东农垦规模化猪场寄生虫病感染情况,通过直接涂片法对垦区21个规模化猪场2 437份样品进行寄生虫感染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垦区猪群感染的寄生虫主要有结肠小袋纤毛虫(感染率38.37%)、猪球虫(感染率4.68%)和类圆线虫(感染率1.07%),未检测到猪蛔虫、毛首线虫、食道口线虫等线虫。调查结果表明,垦区规模化猪场仍然存在寄生虫感染的危害,其中小袋纤毛虫感染普遍且感染率较高,哺乳仔猪球虫感染率不高但哺乳母猪球虫感染率偏高(10.22%),存在交叉感染风险。类圆线虫感染率不高且未检测到其他线虫,说明原有驱虫方法对肠道内线虫类寄生虫防控效果良好。应加强对小袋纤毛虫及猪球虫等原虫的驱虫工作。  相似文献   

9.
在不同繁殖时期,肉鸽嗉囊的组织学变化主要在粘膜层.随着在孵化期中产生的垂体催乳激素的增多,粘膜上皮基底层细胞增生,厚度渐增,粘膜上皮棘层的浅层细胞及扁平细胞增大,脂类物质合成并积聚,细胞逐渐变性.最后,这些聚满脂类物质的细胞脱落形成鸽乳.同时,固有膜中血管和结缔组织也逐渐增加.随着哺喂期的增加,粘膜上皮增生逐渐减弱,上皮厚度减小,细胞中类的合成与积聚减少,上皮的脱落细胞也日益减少,最后,粘膜层...  相似文献   

10.
1996~1997年抽检了四川某规模化猪场180头猪,其中成年母猪56头,成年公猪3头,肥育猪(2~4月龄46头,4~6月龄35头).哺乳仔猪(17~36日龄)39头.从中查出了猪蛔虫(Ascaris suum)、猪鞭虫(Trichuris suis)、食道口线虫(Oesophostomum spp.)、兰氏类圆线虫(Strongyloides ransomi)、柯氏伪祼头绦虫(Pseudanoplocaphala crawfordi)、结肠小袋纤毛虫(Balantidium coli)、艾美尔球虫(Eimeria spp.)、猪疥螨(Sarcoptes scabiei var.suit)及猪血虱(Haematopimus suis),其中以猪蛔虫(38.33%)、猪疥螨(73.33%)、球虫(18.89%)及结肠小袋纤毛虫(32.22%)感染率为最高.  相似文献   

11.
紫贻贝消化系统的组织学和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对紫贻贝消化系统进行了组织学和组织化学研究。紫贻贝消化系统由消化腺-肝胰遥和消化道-食道、胃(包括晶杆囊)、肠和直肠组成。消化腺为复管腺,腺上皮有消化细胞和嗜碱性细胞两种类型。消化道管壁由粘膜层、粘膜下层和外膜组成,无肌层。粘膜上皮主要为单层柱状纤毛细胞。组织化学研究表明:消化嗜碱性细胞富含蛋白质和RNA,消化细胞富含脂类和多种酶类:蛋白酶、非特异性酯酶、脂酶、酸性磷酸酶及碱性磷酸酶。消化道中酶的  相似文献   

12.
对紫贻贝消化系统进行了组织学和组织化学研究。紫贻贝消化系统由消化腺-肝胰遥和消化道-食道、胃(包括晶杆囊)、肠和直肠组成。消化腺为复管腺,腺上皮有消化细胞和嗜碱性细胞两种类型。消化道管壁由粘膜层、粘膜下层和外膜组成,无肌层。粘膜上皮主要为单层柱状纤毛细胞。组织化学研究表明:消化嗜碱性细胞富含蛋白质和RNA,消化细胞富含脂类和多种酶类:蛋白酶、非特异性酯酶、脂酶、酸性磷酸酶及碱性磷酸酶。消化道中酶的  相似文献   

13.
动物单室胃肌层分层剥离解剖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大体解剖方法对兔、狗和猪等动物的单室胃肌层进行剥离,首先,分别用充盈固定法和无张力固定法固定标本;然后,分别将浆膜、粘膜和粘膜下层剥去,获得完整的胃肌层标本;最后,将胃肌层逐层整片剥离.剥离外纵行肌层时,从外表面观察外纵行肌层和环行肌层的分布特征;剥离内斜行肌层时,从内表面观察内斜行肌层和环行肌层的分布特征.解剖时遵循由厚到薄,由集中到分散,顺肌纤维方向剥离的原则.利用此方法观察发现,胃肌层分布范围不均衡,胃的不同部位肌肉配布厚薄不一,各层之间的连接疏密不均,初步建立了单室胃动物胃的肌层解剖方法和程序.  相似文献   

14.
本实验经解剖仔猪的睾丸有70%的转位还未结束。睾丸引带显著,有40%的连向肉膜处的阴囊韧带缺如。精囊腺的厚度薄于成猪。前列腺的护散部很发达,由精阜前方至尿道球腺后方均明显可见。从发育顺序看,睾丸、副性腺(前列腺扩散部除外)等,仔猪的都小于成猪。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黑穗醋栗的苗端结构进行了研究,其结果表明,黑穗醋栗不同品种(厚皮、薄皮)的营养苗端结构相似,呈分区图样,包括原套、亚外套、中央母细胞区及肋状分生组织区。黑穗醋栗不同品种的生殖苗端结构及分化过程相似,但时序不同;薄皮品种的分化进程早于厚皮品种。  相似文献   

16.
采用光镜、电镜及特殊染色方法研究了内蒙古阿拉善右旗5例双峰驼大、中、小动脉与静脉以及毛细血管的微细结构,结果表明,各级动脉与静脉均可分为内膜、中膜和外膜3层。在大动脉,3层中均有弹性膜和弹性纤维,其间界限不甚明显。中动脉与小动脉属肌性动脉,中膜平滑肌厚而明显。中动脉外膜内层结构致密,纤维组织丰富。大静脉的内膜与中膜均较薄,中膜由数层平滑肌构成,外膜则很厚,由大量平滑肌束及胶原纤维、弹性纤维构成。中静脉中膜仅由数层平滑肌构成;外膜厚,弹性纤维丰富。小静脉管管壁的结构与中静脉的相似,但较薄。毛细血管管壁也较厚,内皮细胞呈高突状,胞质中常有许多质膜小泡。毛细血管管腔狭小,管腔内有红细胞时,毛细血管内界不明显。  相似文献   

17.
革胡子鲶消化系统形态结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进行了革胡子鲶消化系统的大体形态及显微结构初步研究。革胡子鲶食道较一般鲤科鱼长,食道上皮除复层扁平上皮外,还有复层柱状和单层柱状上皮,上皮中有嗜酸性细胞。胃明显,贲门部和胃底部固有膜中有胃腺,由单一的细胞构成。肠较短,肠上皮主要有柱状细胞和杯状细胞,其间有分散的嗜酸性颗粒细胞。肠壁肌层均由平滑肌构成。肝左右二叶,胰为弥散型。  相似文献   

18.
19.
皖西白鹅消化管的组织学结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观察成年皖西白鹅母鹅消化管的形态特征,在鹅放血致死后,解剖观察其消化管的组成,取消化管各部分,制作组织切片.结果表明,成年皖西白鹅母鹅消化管由口咽、食管、腺胃、肌胃、小肠(十二指肠、空肠与回肠)、大肠(盲肠与直肠)和泄殖腔构成,其中肌胃和盲肠(2条)发达,缺少唇、齿、软腭和结肠等.消化壁一般分为4层,由内向外为粘膜、粘膜下层、肌层和外膜,其中粘膜下层很薄,十二指肠粘膜下层无十二指肠腺.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及一氧化氮(NO)对17β-雌二醇抑制兔颈总动脉球囊损伤反应中新生内膜及中膜增殖的影响。方法在去势雌性兔中建立右颈总动脉球囊损伤模型,实验分为假手术组(sham)、单纯去势组(Ovx)、去势后球囊损伤组(OYX+Inj)、去势球囊损伤后补充雌激素组(OVX+Inj+E2)。分别检测各组血管壁新生内膜及中膜的厚度、血浆中NO含量、血管组织中iNOS含量及活性。结果与sham组相比,OVX+Inj组血管组织新生内膜增厚,中膜增生明显,血浆中NO含量及血管组织中iNOS活性降低,E2(estrogen)补充治疗后,可明显增加NO含量及i—NOS活性;westernblot结果显示,OVX+Inj组iNOS蛋白表达明显降低,而雌激素替代治疗后iNOS蛋白表达显著增加。结论E2可通过增加血管组织iNOS活性及蛋白表达,促进NO合成,抑制血管损伤后新生内膜及中膜增殖,发挥其血管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