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公元1286年由元朝中央政府司农司(相当于农业部)编辑,孟祺、畅师文、苗好谦等撰写的《农桑辑要》问世了,至今正好七百周年。这是我国历史上一本重要的农业科技著作。其中“木棉”一节,第一句就是“新添栽木棉法”,可以看作是我国最早的一篇  相似文献   

2.
在温室条件下,以一年生木棉盆栽苗为材料,研究不同干旱胁迫时间处理对木棉幼苗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结果显示:木棉幼苗对干旱胁迫表现出明显的应激反应,随着干旱胁迫时间的延长,叶片的相对含水量(RWC)降低,其体内与抗性密切相关的防御酶活性也随着干旱时间延长发生明显的变化,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游离脯氨酸(PRO)和丙二醛(MDA)含量逐渐增加,总生物量总体呈降低趋势,根冠比则随胁迫时间延长而逐渐升高。  相似文献   

3.
宋朝的司马光在《资治通鉴》(1084)中,为表彰梁武帝节俭,写他“身衣布衣,木棉皂帐。一冠三载,一衾二年。”约二百年后,元朝的胡三省(1285)对其中“木棉”作了注释。共249字,简要记述了当时棉花种植区域和播种、除草、成熟吐絮及轧  相似文献   

4.
开远木棉的历史影响与利用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岛棉原产南美洲,20世纪初在云南省开远县有零星种植.因云南省的西南部属于热带、亚热带气候,海岛棉在那里像"树"一样可以多年生长,老百姓称为"木棉".  相似文献   

5.
不同寄主植物上茶黄硬蓟马mtDNACOⅠ序列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线粒体DNACOⅠ基因片段作为分子标记,对11个不同寄主上的茶黄硬蓟马(Scirtothrips dorsalis Hood)进行系统发育研究,获得655bp的线粒体DNACOⅠ基因片段。序列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寄主上茶黄硬蓟马mtDNACOⅠ的遗传距离在0~0.046之间,平均遗传距离为0.012。其中遗传距离最大的是木棉,遗传距离为0.046;杧果、荔枝、鳄梨、番荔枝、龙眼、咖啡无差异,遗传距离为0。基于COⅠ构建的11种寄主上茶黄硬蓟马之间的系统发育MP树显示:杧果、荔枝、鳄梨、番荔枝、龙眼、咖啡、花生、茶树紧密的聚合在一起;辣椒、台湾相思、木棉各为一支。  相似文献   

6.
我国植棉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棉花,是纺织工业最主要的原料,又是轮胎、电器、塑料、人造纤维等工业中的重要原料,它与人们有着密切的关系。跃进的时代,为我国棉花生产也带来了跃进。去年棉花丰产奇迹,在棉花生产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篇章。大家知道,我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养蚕缫丝”的国家,对麻、葛等植物纤维的利用也很早。较远的古代,人们穿的是丝麻一类织品,棉花这个东西,却是从外国传来的。古代人们,一般都称呼棉花为“白(?)”,或叫“吉贝”。棉花分为草棉和木棉两种,可是古人却弄不清楚,把草棉也唤作木棉。  相似文献   

7.
简讯     
一、福建省植棉大有前途福建省从1956年开始试种棉花,经过三年摸索,已获得成功。龙溪后房木棉农场1956年种植长绒3号棉亩产籽棉80斤,1958年种植岱字15号亩产籽棉236斤,其他如长绒德字棉等也都获得了不同的高产,连江县岱字棉的卫星棉田产籽棉1,100多斤。我省无霜期长,多山地,适宜植棉。只要积极改进植棉技术,加强防治病虫害,棉花产量一定会迅速提高。为了解决人民的需要并减少国家调运棉花的负担,我省1959年植棉面积已扩大到5万亩。(福建省龙溪县后房木棉农场康秀山)  相似文献   

8.
云南棉花种质资源考察与收集总结报告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云南省是我国唯一的陆地棉 ( G.hirsutumL.)、海岛棉 ( G.barbadense L.)和亚洲棉 ( G.ar-boreum L.即中棉 )三个栽培种兼备多种生态种质资源类型分布的省份。特别是亚洲棉 ,约在两千年前从原产地印度经缅甸首先传入云南 ,在以后的千百年中传遍了我国大江南北 ,为我们祖先的主要衣着原料。由于现代纺织业、服装业的发展 ,商品经济的兴起 ,亚洲棉的种植面积日趋缩减。2 0世纪 5 0年代在我国主产棉区已被彻底更换 ,仅在云南及广西、贵州等省少量种植。作为多年生海岛棉的木棉 ,也是首先在云南发现 ,且种植较多 ,但近年来 ,却有濒临灭绝的危…  相似文献   

9.
敦煌植棉史     
1998年甘肃省敦煌市种植棉花 1 .1 4万公顷 ,占全市总播种面积的 62 .9%,皮棉总产达到 1 .9万吨 ,平均单产 1 650 kg· hm-2 ,面积、总产、单产均创历史最高水平 ,棉花成为全市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 ,人均达 2 2 2 9元 ,同时敦煌仍为全省最大的产棉区。我国最早关于棉花、棉布的记载始见于汉魏时期 ,称棉花为“织贝”,魏晋南北朝时期又叫“木棉”、“吉贝”。在敦煌汉代古阳关、效谷县、悬泉置等遗址中发现了不少纺线的陶轮。莫高窟五代开凿的 6窟和 98窟壁画中的纺车图是全国现存中有关纺车的最早资料。特别是 90年代初期省考古专家在悬…  相似文献   

10.
我们木棉大队共有三十四户,一百七十二人,有耕地一百二十二亩二分。其中水田一百一十九亩五分。绝大部分耕地是沙质壤土田,适宜花生生长,也适宜种植水稻。几年来,我们认真贯彻执行“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在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又抓好花生生产,使粮食生产和花生生产都获得丰收。 我们大队是一年三熟地区,历年花生种植面积八十五亩左右,占耕地面积的百分之七十左右,花生基本上是种在水田里,与水稻实行水旱轮作。 在毛主席“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指引下,大搞群众性的科学实验活动,改革栽培技术,实行科学种田,水稻。花生产量不断提高。自一九六三年以来,花生产量一直稳定在三百斤左右,而且逐年有  相似文献   

11.
2009年中国棉花产业形势浅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中国2008年棉花产业形势进行简要回顾,综述了中国2009年棉花政策及时出台:棉花生产开局较好、棉花产业科技创新不断升级、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区域布局更加集中、节本增效的矛盾突出、储备棉抛售稳定棉花市场等产业形势。并对2009年上半年棉花产业生长指数、生产景气指数、动力指数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2.
苎麻骨粉在金针菇栽培上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去皮后的新鲜苎麻骨晒干,加工成0.2-0.3cm大小的颗粒,通过不同用量添加到杂木屑、棉子壳中栽培金针菇,试验结果表明:①当用量不超过50%时,金针菇菌丝生长发育良好,菌丝生长健壮、浓密、洁白、杂菌污染率低,且子实体生长发育良好,产量较高;②以30%麻骨粉与杂木屑或棉子壳混合,比单纯用杂木屑或棉子壳栽培食用菌的效果要好,生物转化率提高约10%左右,麻骨粉可以代替部分杂木屑或棉子壳栽培食用菌;麻骨粉30%为栽培食用菌的最适宜用量。  相似文献   

13.
为了促进江西省棉花科学研究上新台阶,以科技带动生产力,提高植棉的科技水平和积极性,确保江西省棉花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作者通过对江西省棉花生产和科研情况的调研,概述了江西省棉花产业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从遗传育种、栽培和植保三个方面剖析了江西棉花科研现状与不足之处和产业科技需求,也从遗传育种、栽培和植保三个方面对江西棉花科研中长期研究方向和目标进行了展望,并对实现中长期研究目标需要政府、科研单位、企业三者如何紧密结合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分子标记技术在棉花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了分子标记的类型及原理,综述了该技术在棉花的种质进化及亲缘关系、遗传结构和多样性、遗传图谱的构建与目标基因的定位、品种指纹图谱的构建与品种(杂种)纯度鉴定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研究中的应用情况.同时对其应用前景也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棉花科技论文的写作技巧与规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两位长期从事棉花专业期刊编辑的同志,以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归纳整理了一套棉花科技论文的写作技巧与规范。以通俗的语言、说明问题的方式,从写好棉花科技论文的重要性到写作要求、方法、注意事项及论文蝙排等方面全方位介绍了棉花科技论文的写作要领和一些规范要求,以便规范写作,更好地提高广大棉花工作者论文的写作水平。  相似文献   

16.
Potato virus X in sap from potato leaves was applied by atomizer to surfaces commonly contacted during potato planting, growth, harvesting, grading and storage. The virus retained its infectivity toGomphrena globosa L. or Netted Gem potato for 10 seconds on leather, 3 hours on unpainted wood, iron, rubber and human skin, 6 hours on painted wood, jute and cotton, and 24 hours on soil.  相似文献   

17.
关于中国棉盲蝽的生活史。前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为了给棉盲蝽的防治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笔者综合前人的研究将我国有关棉盲蝽的生活史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20世纪80年代在全国推广面积最大的鲁棉一号选育推广回顾,阐述了历经杂交组合配制、钴原辐射和选育推广过程的关键细节,旨在了解那一代棉花育种人艰苦探索、科研创新、团结协作、共同攻关的科研精神以及对主攻育种目标全面性和敏锐性的把握。  相似文献   

19.
In this study, Berberis vulgaris L. wood as an agricultural waste was used for dyeing and functional finishing of cotton. To facilitate the attachment of natural dye, citric acid was used to create carboxylic acid functional groups on cotton fibers. The process of crosslinking of cotton fabric with citric acid was optimized in order to obtain the maximum dyeability with the cationic natural dye. The effects of three important factors including citric acid concentration, sodium hypophosphite concentration and curing temperature on the color strength of the dyed samples with woods of barberry tree were analyzed by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 and the optimum conditions for obtaining the highest color strength was obtained. The crosslinking of citric acid on cotton fibers was confirmed by FTIR spectroscopy. The dyed sample prepared under the optimum conditions of crosslinking showed good wash and light fastness properties besides very good antibacterial activity against gram-negative and gram-positive bacteria.  相似文献   

20.
安徽宿松棉区棉花生产现状与发展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介绍安徽宿松棉区棉花生产的现状,指出棉花生产中存在生产技术水平低、品种多乱杂现象突出、肥料使用不当、病虫害发生严重、三丝杂物超标、植棉效益低等问题,提出开展田间课堂进行培训、选用优良品种、加强棉种与价格的监管、冬前深耕翻地、轮作换茬、科学施肥、综合防治病虫害、适时整枝与化调等生产对策,并提出加强棉花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与应用、建立标准化棉花高产创建基地、培育棉花专业合作社组织、创新产业运行机制、加强政策支持等棉花生产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