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闽东是福建省最大的绿茶主产区,全市茶园面积、产量、产值均占全省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为了适应国内外茶叶消费市场多元化发展趋势,近年来闽东茶区及时有效地调整茶类结构,大力发展乌龙茶生产,增加花色品种,逐步形成多茶类发展新格局,闽东乌龙茶生产现已初具规模、初显成效.  相似文献   

2.
台茶12、13号生物学特性及其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随着我市茶类结构的调整,台湾乌龙茶品种台茶12、13号也随之进行推广。为考察该两个品种在闽东生态、生产条件下的性状表现,2002年,在宁德市科技局的支持下,进行了区域试验与示范栽培。现根据台茶12、13号品种特征特性及其表现情况,提出与之相配套的栽培技术措施,供生产参考。1  相似文献   

3.
茶类丰富显特色台湾茶叶界称台湾是世界上一个特殊的茶区,若就茶类而言,的确如此。由于地理条件得天独厚,世界上生产的茶类,在台湾几乎都能生产。台湾最初的制茶方法,是从福建武夷山和安溪引进的,生产乌龙茶,以后进而创制出台湾特有的包种茶。四十年代初,太平洋战争爆发,乌龙茶在美国的市场被爪哇红茶代替,台湾乌龙茶一落千丈,台湾始转向印度引种阿萨姆种,在平镇、鱼池试种,发展红茶生产。五十年代初,由大陆来台的茶业经营者倡导,兴起生产外销绿茶。同时,大陆各省同胞迁台居住者甚多,不少人士喜欢饮用绿茶,遂仿效大陆制法生产多种内销绿茶以及其它内销市场需要的茶类。以致目前台湾茶类众多,但仍以乌龙茶和包种茶为台茶  相似文献   

4.
乌龙茶初制机械简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乌龙茶是我国的特种茶类之一。它以香高味醇的品质特色而名闻遐迩。国内外茶叶市场的某些迹象表明,它是今后有发展前途的一种茶类。 七十年代以来,我省乌龙茶生产发展迅速。与此同时,产区广大的科技工作者、茶农通过研制、移植等多种途径引用机械进行生产,以适应生产的飞跃。使乌龙茶传统繁杂的  相似文献   

5.
乌龙茶属半发酵茶,有别于其他茶类最显著的品质特征是具有自然、幽雅的花香,香精油含量高,冠于其他茶类(窨花茶除外)。福建是乌龙茶的发祥地与主产区,乌龙茶加工工艺主要有两种类型,即闽北工艺与闽南工艺,闽南传统乌龙茶以花香浓郁而倍受青睐。但是近些年来,乌龙茶加工出现一些单纯追求外形色绿、内质绿叶绿汤的现象,甚至追求“越绿越好”,  相似文献   

6.
闽东地区是福建省主要茶区之一。茶叶是闽东农垦企业的拳头商品和支柱产业,客观认识茶叶市场当前存在的问题,搞好茶叶的产、供、销一条龙生产,对发展农垦企业,振兴闽东经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茶叶在闽东农垦企业中的重要位置闽东产茶历史悠久,现今坦洋茶场与翁江茶场所在地的“坦洋工夫”、“白琳工夫”红茶等百年前就闻名海内外。我区农垦主要生产绿茶和花茶,茶树良种资源丰富,省茶科所1958年选育的福云系列和福鼎大毫条在SO年代得到广泛推广,使闽东农垦茶叶生产跃上一个新的台阶。茶类品种也十分丰富,特种名茶亦多,有传…  相似文献   

7.
1 闽东茶产业基本情况分析。闽东晋代就盛产茶叶,到清末,茶叶已成为闽东最大宗的外贸产品,悠久的产茶史造就了闽东茶叶无论是茶树品种、种植加工技术、文化底蕴都有着浓厚的积淀;闽东所处地理位置独特,光水热和土壤条件宜茶,属全国茶叶区划中的最适宜区;生产茶类齐全,包括了六大茶类中绿、红、白、乌四大类,其中不乏驰名中外的名茶和名特优新茶;省茶科所、宁德农校设在境内,有较强的技术依托;在国内拥有近千家销售网点,已初步形成自己的销售网络体系。  相似文献   

8.
乌龙茶是我省特种茶类。乌龙茶特有的品种,相应的栽培技术,精湛的制茶工艺构成了乌龙茶生产的独立体系。作为一门年轻的科学,系统地选育优质乌龙茶品种,研究乌龙茶速生丰产栽培技术,探讨最佳加工工艺,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具有十分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9.
乌龙茶是走向全国的茶类。在省市茶叶市场和各大中城市茶叶店,都有乌龙茶的销售,全国乌龙茶消费明显增长。在十六大召开前,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对各省市、部长采访时,还谈到安溪铁观音。乌龙茶为何受欢迎?主要因素有三,即品质水平高,冲泡技艺高,拍卖价最高。乌龙茶种类有铁观音、武夷岩茶、大红袍、武夷肉桂、闽北水仙、黄金桂、凤凰单丛等。乌龙茶品质总体特点是具有绿茶的清香和花香,又具有红茶醇厚的滋味。品种不同又形成各自独特的风味。乌龙茶与其它茶类相比,最大特点是七泡有余香有茶味,受到消费者喜爱,放弃他茶转饮乌…  相似文献   

10.
台湾乌龙茶的发展及特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阮逸明 《中国茶叶》2005,27(3):13-14
台湾先后引进了乌龙茶、包种茶、红茶、绿茶(龙井、眉茶及煎茶)等制造技术并得到发展,使台湾成为兼具不发酵茶类(绿茶)、部分发酵茶类(包种茶、乌龙茶)及全发酵茶类(红茶)产制技术的产茶地区.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为我国茶叶生产注入了生机与活动,促进了茶叶向优质高效发展。21世纪的到来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双边协议的签署,为我国的茶叶生产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在此大环境下,作为我国独具特色的乌龙茶类其发展前景如何呢? 1、乌龙茶的优势及目前存在的问题 独具鲜明特色的乌龙茶,以其香高味醇和绿叶红镶边的品质受到消费者喜爱,乌龙茶的加工技术几乎为我国所特有(这使得外国生产商很难插足我国市场),国外没出口乌龙茶的国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茶类的结构发生了变化,乌龙茶产量上升较快;我国生产乌…  相似文献   

12.
乌龙茶是六大茶类加工最复杂的一种茶类。烘焙对于乌龙茶不仅可以改善毛茶的不足还能促进精茶的品质。烘焙对乌龙茶的内部物理化学反应都产生一系列的变化,本文将从烘焙对乌龙茶的内质变化和加工技术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3.
乌龙茶属半发酵的特种茶类,其产量质量与环境条件、品种条件、栽培技术和制作工艺有密切关系,是一门综合性生产技术,偏离某一方面,就不能取得圆满结果。现就汕头乌龙茶栽制技术分别论述于下:  相似文献   

14.
富含γ-氨基丁酸(gabaron)的茶的研究于20世纪80年代兴起于日本。通过研究,日本将GABARON茶的最低含量标准定为1.5mg/g,湖南省茶叶研究所加工利用课题组自1997年开始立足我国茶树品种资源及多茶类生产的实情,对该茶的红茶、绿茶、乌龙茶多茶类加工技术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5.
1.中国茶产业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1.1茶类多———出口绿茶与特种茶的优势更优中国是茶类生产最丰富的国家,除红碎茶外,绿茶、乌龙茶、花茶等加工技术都是我国独具优势,花色品种丰富多彩,品质独优因而过去我国在这些茶类的生产和出口上就占绝对优势。加入WTO后,许多缔约成员国都将大幅减让对这些茶类的进口关税,茶叶零售价下降,这些茶类的需求,扩大进口。随着科学技术的提高和科学研究的深入,近年来对饮用绿茶防癌、增进健康的作用在许多大众媒介大量宣传,全球掀起一股绿茶消费增长速度远远超过红茶。70年代以前,世界贸…  相似文献   

16.
乌龙茶的起源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乌龙茶又名青茶,是我国六大茶类之一,英译名为Oolong tea。乌龙茶具有独特的自然花香,醇厚爽口的滋味,以及多方面的保健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 自从1979年日本出现“乌龙茶热”以来,这股热浪逐渐扩展到东南亚各国和我国的港澳地区,国内消费也逐渐升温,目前“乌龙茶热”还方兴未艾。 一、北苑茶与乌龙茶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方欣 《福建茶叶》2009,32(1):51-53
在我国六大茶类中,福建乌龙茶是最具有魅力的一个茶类。在福建这个茶的故乡,不但有着许多动人的茶事,还有许多感人的茶人。陈郁榕就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18.
闽东产茶历史悠久,品种繁多,茶类齐全,是福建省重点绿茶、白茶、红茶产区。现有茶园面积4.87万hm~2,占全省的37%,茶叶产量4.5万吨,占全省的36.6%,毛茶产值6.3亿元、占全省的35%。茶叶是闽东农业的一大重要支柱产业。但是由于我市茶树品种结构过于单一,茶类结构不尽合理,使茶业整体经济效益不高,制约了茶农收入的提高。因此调整闽东茶叶品种结构和茶类结构,适应市场多元化需求,提高茶农和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闽东茶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重要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9.
乌龙茶是我省出口创汇的特种茶类之一。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机制的引入,茶叶生产已从单纯追求面积、产量或质量,向“优质、高产、低消耗和高效益”的综合性经济指标转移。高档明前绿茶的开发所带来的高额经济效益,给乌龙茶生产的固有观念以巨大的冲击。早生品种的选育和应用,也就引起广大乌龙茶科技工作者和生产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20.
乌龙茶茶树品种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树品种是茶叶生产提供鲜叶原{的物质基础。采制乌龙茶,对茶树品种的选择更为重要,因乌龙茶的品质风格与茶树品种特点关系至为密切,比其他菜类更为突出,有了相适应的品种所采的鲜叶,才能通过独特的初制工艺,生产出绿叶红镶边、香高味醇的乌龙茶。因此,乌龙茶主产区的茶农及茶叶工作者,历来都很注意茶树品利的研究,既保存祖宗遗传下来的丰富多彩的茶树品种,又不断培育出适制。)龙茶的精品种。本文拟把有关这方面的研究,进行简要综述。-。茶树品种资源的调查与空理乌龙茶。)我国独特茶类,主要产区分布在闽南与闽北的一些山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