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8 毫秒
1.
为探索杀菌剂防治浙贝母灰霉病的准确、高效、方便的药效调查方法,选择生产中常用的嘧霉胺、唑醚·氟酰胺、氟菌·肟菌酯3种杀菌剂,采用叶片病斑分级、整株病斑分级、整株病叶率分级、茎秆发病率、茎秆发病分级5种调查方法,对比不同方法对防治效果评价的影响。5种调查方法各有优缺点,叶片病斑分级法样本量大,采集数据多,其结果更接近实际;整株病斑分级法相对简便,可增加植株的取样量,使样本更具代表性,但操作中易产生判断误差;整株病叶率分级法和茎秆发病率法简便,但会放大病害的危害程度,高估或低估药剂防治效果;茎秆发病分级法结合病斑大小、形状等特征能较准确地评价植株发病情况。采用不同评价方法,3种杀菌剂对浙贝母灰霉病的防治效果表现较一致,唑醚·氟酰胺和氟菌·肟菌酯的防治效果较好,防效分别在75.22%~88.83%、68.87~86.82%之间,而嘧霉胺的防治效果略差(57.86%~77.89%)。  相似文献   

2.
为筛选适用于防治马铃薯黑痣病的拌种药剂,以陇薯7号原种种薯为材料,选择8种药剂进行拌种处理,出苗后20d抽样调查各处理马铃薯植株地上部鲜重、株长、茎粗,地下部鲜重、根系长度和体积,收获期调查各处理区马铃薯产量、黑痣病病薯率和病情指数。结果表明,8个药剂拌种处理对马铃薯黑痣病均有一定的防控效果,较空白对照区有不同程度的增产,其中22%氟唑菌苯胺种子处理悬浮剂和30%吡醚·咯·噻虫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的应用效果最好,对马铃薯黑痣病防效达74%以上,较空白对照增产26%以上。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随着种植业结构的调整,三樱椒因其生产投资少、见效快、耐储运、效益高而越来越受农民重视,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到2004年,许昌市种植面积已达7000hm2。2004年因夏季降雨量大等原因,三樱椒疮痂病大面积严重发生。据调查,病田率100%,病株率95%,70%的田块叶片脱落严重,植株生  相似文献   

4.
大豆烂根病又叫大豆秆腐病、大豆炭腐病,是大豆的一种根部病害,在山东省分布广泛。2000年,平阴县刁山坡镇部分农户在刨掉苹果树的土地上种植未经定名的春大豆时,大豆烂根病严重发生。6月12日调查死苗率达50%以上。未死植株长势衰弱,单株产量降低,出油率下降。笔者与有关单位就病原发生条件及防治技术进行了研究,在生产中取得了较好效果。1症状和病原病菌主要侵染大豆茎基部和根部。茎基部受侵染后,皮层皱缩,形成菱形灰褐色病斑,下部叶片变黄,植株生长矮小,结夹少,千粒重下降。发病严重的,病斑可绕茎一周,引起植株萎缩枯死。根、茎的内皮组织…  相似文献   

5.
菊花煤烟病,又叫煤病、煤烟病、煤霉病。发病植株叶片形成象煤状黑色霉层,为菌丝体组成,被害叶片变薄无光泽。发病严重时叶柄及嫩头均有黑色霉层显现,叶背面一般无症状。受害菊花叶片光合作用减弱,影响菊花整体造型及观赏价值,致使经济效益降低。1998年7~8月病害流行期调查当地发病情况,发病普遍率为34.3%;病叶率一般40%~50%,严重的达80%以上;病情指数一般在80左右,严重的在90以上。该病属半知菌丛梗孢目,暗色孢科,枝孢属芽枝霉菌。在菊花生长季节7~9月份可多次侵染,连续发生。其发生与病原、寄主、气候、人为活动密切相关。连续阴雨、空…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了影响大豆花叶病毒种子传毒及种子斑驳的有关因素,以及种子传毒与种子斑驳的关系。结果表明,种子传毒率的高低受大豆品种,大豆花叶病毒(SMV)毒株,大豆感病早晚以及环境条件的影响。这些因素之间对种子传毒还存在交互作用。供试的12个大豆品种中,传毒率最高的为47%,最低的为25%;包括SMV Ⅰ,Ⅱ,Ⅲ号3个株系群的8个毒株在东农64-3513上传毒率的变化范围为1-33%,在抗霉2号上的变化范围为9-48%;大豆在开花以前感染SMV,种子传毒率可达45%,开花以后感病,种子基本不能传毒。
种子斑驳率因大豆品种,SMV毒株不同而异,并受品种与毒株交互作用的影响。种子斑驳既不代表种子带毒,也不代表种子传毒;从感病植株上采收的大豆种子,其斑驳种子与非斑驳种子的传毒率基本相同(P>0.05),因此,不能从种子斑驳率预测种子传毒率。  相似文献   

7.
桉树焦枯病药剂防治试验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桉树焦枯病Eucalyptusdieback是国内森林检疫性病害之一。主要发生在桉树苗木和 4年生以下的幼林中 ,同时也侵染萌芽林。多发生在 5~ 9月高温高湿季节。从植株下部枝叶开始发病 ,逐渐向上蔓延。 2 0 0 0年 4~ 9月 ,广西合浦常乐、曲樟等地普遍发生 ,发病株率达 75%以上 ,感病程度Ⅲ -Ⅳ级达2 8% ,个别林分达Ⅴ级 ,直至整株枯死。严重发生面积 48hm2 ,严重发病的植株中下部叶片几乎全部感病 ,枝条失水变硬、干枯 ,叶片脱落达植株的 2 /3以上。春季感病早的至 9月份仍可生长出少量新叶 ,但叶片细小 ,发育不良 ,影响了当…  相似文献   

8.
玉米疯顶病传播途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染色技术研究种子以及在病田中病残体作为玉米疯顶病初侵染源的可能性。结果表明 ,在病田采集的病穗籽粒、病株上基本正常穗籽粒和外观正常植株所结籽粒的种皮和胚乳中均检测到菌丝体 ,并且带菌率较高。病田种植品种的原始种子同样具有极高的带菌率。在适宜条件下 ,种植在病田的健康种子能够被病残体或土壤中的疯顶病卵孢子侵染 ,产生典型症状的病株。研究初步证明 ,携带病原菌的种子是玉米疯顶病远程传播的重要原因 ,植株病残体和土壤中病原菌休眠体的存在是病害持续发生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9.
大豆除草剂对2种丛枝菌根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接种Glomus intraradicesGlomus mosseae的大豆植株盆栽钵中,按大田常规用量,施用乙草胺、丁草胺、灵达、骠马和精喹(禾灵)5种除草剂,显著减少了大豆植株的生物量和土壤中AM真菌菌丝的总量,降低了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AM)真菌侵染率、菌丝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和琥珀酸脱氢酶(succinate dehydrogenase,SDH)活性。处理6周后,显著降低大豆植株生物量的除草剂为乙草胺和丁草胺,植株生物量前者为12.6、14.5 g,后者为12.7和15.5 g,影响较小的为精喹(禾灵)(植株生物量各为20.8、23.5 g),而对照的生物量为29.5、30.8 g;显著减少AM真菌侵染率的除草剂为丁草胺(AM真菌侵染率为17.4%、24.1%),影响较小的为乙草胺和灵达(前者为29.3%、30.7%,后者为26.3%和32.2%),而对照侵染率为78.5%、62.4%;显著降低AM真菌菌丝ALP和SDH酶活性的除草剂为丁草胺(ALP为10.2%、13.6%,SDH为13.5%、18.8%),影响较小的为乙草胺和灵达(前者ALP为15.7%、17.4%,后者为13.9%、17.8%,SDH前者为22.4%、23.5%,后者为19.8%、25.0%),而对照的ALP为47.0%、36.3%,SDH为62.7%、48.4%;此外,除草剂也使土壤中AM真菌菌丝的总量显著减少。  相似文献   

10.
<正>0引言核桃黑斑病是核桃的三大主要病害之一,发病范围广,危害严重,一般植株受害率70%~90%,果实受害率10%~40%,严重时达65%以上,导致核桃栽培经济效益大幅降低[1]。核桃黑斑病病菌在病枝、芽鳞和残留的病果等处越冬,从气孔、皮孔、柱头、伤口等处侵入,借雨水、花粉、昆虫传播,可多次侵染[2]。  相似文献   

11.
用人工接种方法,从水稻感病品种青二矮和桂朝二号体细胞组织培养再生植株后代(R2)中,筛选抗白叶枯病变异株系。测试932个株系,发现12个有抗性变异,其中7个整个株系的植株表现一致抗病,另5个则有抗感分离。在有抗性变异的12个株系中,6个是从含白叶枯病原菌培养过滤液培养基培养得来的327个无性系中筛选出来的;另6个是从来源于不含病原菌培养过滤液培养基培养的605个无性系中产生。变异率分别为1.83%和0.99%。经测定 W1和 W78两株系 R2扰病变异植株,在 R3、R4均抗病。它们的抗性与原种及感病对照品种金刚30的抗性达极显著差异,与抗病对照品种 IR26属同一水平。  相似文献   

12.
用人工接种方法,从水稻感病品种青二矮和桂朝二号体细胞组织培养再生植株后代(R2)中,筛选抗白叶枯病变异株系。测试932个株系,发现12个有抗性变异,其中7个整个株系的植株表现一致抗病,另5个则有抗感分离。在有抗性变异的12个株系中,6个是从含白叶枯病原菌培养过滤液培养基培养得来的327个无性系中筛选出来的;另6个是从来源于不含病原菌培养过滤液培养基培养的605个无性系中产生。变异率分别为1.83%和0.99%。经测定W1和W78两株系R2扰病变异植株,在R3、R4均抗病。它们的抗性与原种及感病对照品种金刚30的抗性达极显著差异,与抗病对照品种IR26属同一水平。  相似文献   

13.
田东县1989年晚稻桂晚辐大面积发生恶菌病.9月中旬发病高峰,遍及全县13个乡(镇).发病面积28538亩,占晚稻种植面积的20.4%,其中林逢、平马两乡(镇)尤为严重,发病面积占52.2%.主要发病品种为桂晚辐,病株率高的71.43%,平均13.25%.其他品种轻发生.禾苗受害,植株徒长,叶片发黄,最后枯死,全县损失粮食约一百万公斤.据田东病虫测报站了解,发病原因为:1.多年种植来自病区自种自留的感病品种.  相似文献   

14.
为明确瓜蚜Aphis gossypii Glover成蚜对西瓜花叶病毒(Watermelon mosaic virus,WMV)的传毒特征,应用RT-PCR技术检测了瓜蚜传播获取WMV的效率及其在成蚜体内的存留时间;同时调查了2015年山东省日光温室西葫芦瓜蚜种群动态与西瓜花叶病毒病的发生规律。结果表明,瓜蚜成蚜离开带毒西葫芦植株0 h后,带毒率为35.00%,3 h后成蚜带毒率随时间的延长开始呈下降趋势,24 h后仅为5.40%。26℃条件下,健康瓜蚜取食带毒植株5 min后即可获毒,0.5 h后获毒率达到62.50%;带毒瓜蚜取食健康植株0.5 h后植株即可带毒,24 h后植株带毒率达到94.44%。温度对瓜蚜成蚜的传毒率有一定影响,在21、26、31℃条件下,瓜蚜成蚜24 h传毒率分别为61.11%、94.44%和88.89%。调查发现,温室西瓜花叶病毒病的发生率与瓜蚜种群数量呈正相关,当温室瓜蚜成蚜种群数量为1.06~1.73头/叶时,西葫芦开始发病,当成蚜数量增至18.22头/叶时,全田发病率可达83.33%。表明瓜蚜成蚜具有较强的传播WMV的能力,有效控制瓜蚜发生对减少WMV的扩散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香蕉束顶病毒株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采自福建各地蕉区的不同香蕉束顶病毒株类型之间致病性和介体蚜虫的传病率有明显的差异,进一步依其在香蕉品种台湾蕉和Williams上的反应、香蕉交脉蚜的传病率、毒株类型之间的交互保护和血清学测定结果等,把香蕉束顶病毒区分为BBTV-S(重型)和BBTV-M(轻型)两个株系。
BBTV-M和BBTV-S均能引致香蕉叶片上的青筋症状,两者在血清学上有密切关系,但BBTV-M仅引致植株产生少量青筋,而BBTV-S除引致香蕉植株上有大量青筋之外,还引致严重矮化、束顶以及轻度黄化,BBTV-M的潜育期较BBTV-S明显长,香蕉交脉蚜对BBTV-S的传病率大大高于对BBTV-M的传病率,BBTV-M对BBTV-S有强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龚标勋 《植物医生》2002,15(1):31-31
菠萝凋萎病又名菠萝根腐病 ,目前尚无特效药剂防治 ,当地群众称为“菠萝瘟”。此病害在海南、广东、广西等地均有发生 ,海南省近期菠萝生产发展很快 ,引种、运种频繁防疫工作不好 ,栽培时对种苗处理不够 ,因而此病发展很快 ,发病率高。据了解琼海市中原一带有些菠萝园的发病株率高达50 %~90% ,菠萝园地发病率达60%以上。经济损失一般为25 %~30 %不等 ,甚至有个别地块毁种改种。1症状不同菠萝品种所表现的症状略有差异。但一般来看 ,发病初期植株基部叶片变黄发红、皱缩、失去光泽 ,叶缘向内卷曲 ,以后叶尖干枯、叶片凋萎、植株…  相似文献   

17.
叶宗国  刘火明 《江西植保》2001,24(2):59-59,53
近年来 ,随着农业种植业结构的调整 ,九江市庐山区塑料大棚种植草莓面积不断扩大 ,而大棚草莓白粉病普遍发生 ,蔓延迅速 ,为害严重。 2 0 0 1年 4月份在莲花镇调查 ,,一般大棚病株率为 46 .5 % ,病果率 42 .0 % ,重病大棚病株率和病果率高达 85 %和 90 %以上。该病还有逐年加重的趋势。为此我们对此进行了调查、试验和研究。1 发病症状该病主要侵染植株叶片 ,叶柄、花、果实。发病初期 ,叶背面零星长出薄薄的白色菌丝层 ,随着病情加重 ,白色菌丝层增厚 ,整个叶片被白粉状霉层所覆盖 ,叶缘向上卷曲变形 ,叶质变脆 ,叶柄上也覆盖着白粉状霜层…  相似文献   

18.
黄瓜花叶病毒病(CMV)严重危害番茄生产,降低番茄产量和质量。目前,CMV-CP基因转化番茄在国内外获得成功,已得到抗CMV的转基因番茄植株。本试验以带有CMV-CP基因的番茄品种80-2-1为试材,不带CMV-CP基因的80-2-1作对照,参照JeffersonR.A.方法,研究转基因番茄R1~R4代植株对CMV的抗病表现及外源标志基因的表达。转CMV-CP基因的番茄植株对CMV侵染表现显著的抗性,温室中接种的植株无症率为:R1代94%,R2代95.1%,R3代95.4%,R4代95%;大田中自然发病的植株无症率为:R2代65.6%,R3代76.9%。在转基因的番茄植株中,外源基因GUS(β-gluc…  相似文献   

19.
银胶菊植株水浸提液对几种植物的化感作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以萝卜、黄瓜、三叶鬼针草和马唐4种植物的种子为供试对象,测定了银胶菊植株水浸提液的化感活性.结果表明:(1)低浓度(0.01 g/ml)的银胶菊植株水浸提液对萝卜和黄瓜种子的萌发没有影响,相对萌发率均为100%,而对萝卜和黄瓜幼苗的生长却表现为促进作用,相对苗长分别为174.3%和103.9%,相对根长分别为151.9%和103.9%;(2)高浓度(0.5 g/ml)的银胶菊植株水浸提液对萝卜和黄瓜的种子萌发率、幼苗根长和苗高均表现为抑制作用,并随着浓度的提高,抑制作用增强;(3)不同浓度的银胶菊植株水浸提液对三叶鬼针草和马唐的种子萌发率、幼苗根长和苗高均表现为抑制作用,并随着浓度的提高,抑制作用增强.其中,当水浸提液浓度为0.5 g/ml时,三叶鬼针草和马唐的种子相对萌发率为0,受到强烈的化感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粤北地区果蔗主产区甘蔗宿根矮化病、赤条病和白条病病害发生和为害,本研究通过PCR技术对粤北果蔗产地植株蔗茎样品进行分子检测。结果表明,果蔗宿根矮化病菌总检出率为41.5%,各采样地块均检测出宿根矮化病病原菌,地块检出率达到100%,不同地块的检出率为10%~82.8%。赤条病和白条病病原菌未检出。粤北地区果蔗细菌性病害以甘蔗宿根矮化病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