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口蹄疫LPB-ELISA抗体滴度和中和抗体滴度符合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血清中和抗体滴度的大小反映血清对病毒感染的中和能力,其是评价疫苗免疫效果和病毒感染状况的重要指标,而液相阻断酶联免疫吸附试验(liquid phase block ELISA, LPB-ELISA)是一种通过ELISA检测抗体滴度的方法,因此研究LPB-ELISA抗体滴度和中和抗体滴度的关系对疫苗评价和理论研究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野外采集的90份牛血清进行了中和试验和LPB-ELISA试验,结果表明中和抗体滴度和LPB-ELISA抗体滴度具有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642,但是试验证明有41%中和抗体阴性样品会被LPB-ELISA检测为阳性,通过改变LPB-ELISA的阳性判断标准,采用抑制率>0.7的抗体滴度计算方法和1/8判定标准,可以使改进的LPB-ELISA的计算结果和中和试验结果更好的符合,降低假阳性率,使LPB-ELISA更适合进行口蹄疫血清学监测和普查。  相似文献   

2.
为了更好的进行口蹄疫(foot and mouth disease,FMD)疫苗研制,本试验进行了口蹄疫疫苗免疫原含量和免疫效果的关系研究。试验中提取了口蹄疫疫苗中的主要免疫原、沉降系数为146S的口蹄疫完全病毒颗粒,分不同剂量免疫豚鼠,分别采集1次免疫和加强免疫的血清,用细胞微量中和试验检测中和抗体滴度,研究免疫效果。结果表明,当免疫的口蹄疫病毒颗粒含量大于1.5 μg 时,增加免疫量不能增加中和抗体滴度,当免疫量大于7.5 μg时,中和抗体滴度有所下降。该研究结果对于开发口蹄疫疫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马传贫病毒(EIAV)弱毒疫苗免疫马匹后中和抗体的动态变化规律,本研究通过将表达EIAV囊膜蛋白重组质粒(pcDNA-env),与表达EIAV主要结构基因gag-pol的包装质粒(pUK-gag-pol)、表达荧光素酶的转移载体(pONY8.1)共转染293T细胞,制备了EIAV假病毒粒子(EIAV-Env)。在此基础上,利用该假病毒对2匹EIAV疫苗免疫马在免疫后6个月内不同时间点的中和抗体进行检测。即将EIAV疫苗免疫马血清通过连续4倍稀释,与EIAV-Env共孵育1 h后接种ELR1-293T细胞,36 h后通过检测细胞内荧光酶活性计算不同血清样品的中和抗体滴度。结果显示,EIAV疫苗免疫马血清可以特异性地中和EIAV-Env。EIAV疫苗免疫马后,随着时间的增加其体内中和抗体滴度逐渐升高,在6个月时能够达到最高值,这提示中和抗体可能与EIAV疫苗体液免疫成熟相关。本研究为进一步深入EIAV及其疫苗诱导体液免疫保护机制的研究提供了相关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4.
为评价牛轮状病毒(BRV)基因重组二价减毒疫苗(LLR-85和R191株)对怀孕母牛的免疫反应,本研究将RV LLR-85(G10)和R191(G6)株等比例混合后进行乳化,肌肉途径接种怀孕7个~8个月的母牛.采用间接ELISA和病毒中和(VN)试验对接种牛血清抗BRV的IgG、IgA以及VN抗体进行检测.结果显示,接种2周后抗体水平达到峰值,可以使原有的抗体滴度升高4倍~32倍,高滴度抗体可持续约2个月,接种母牛均未发生流产等副反应.犊牛通过饲喂初乳,可以在出生后1d内获得最高水平的血清和肠道粘膜抗体.结果表明,BRV基因重组二价减毒疫苗对孕牛不但具有良好的安全性、而且其高滴度抗体可以通过初乳使新生犊牛获得有效的被动免疫.这些研究结果为该疫苗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5.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对圈养的7只8~21岁的大熊猫血清犬瘟热病毒(CDV)中和抗体滴度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尽管这些大熊猫自2003年起每年接受2次CDV弱毒疫苗接种,该弱毒疫苗是由未知家犬犬瘟热病毒株制作的,大熊猫血清犬瘟热病毒中和抗体滴度却在2×到256×的较大范围内(平价值=16)波动.通常单次的麻疹病毒弱毒疫苗注射足以导致宿主产生相应的稳定的免疫反应,在大熊猫上抗犬瘟热中和抗体变化幅度较大提示在宿主与疫苗的关系中存在某种程度的不足.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传染性鼻气管炎二联灭活疫苗接种不同月龄肉犊牛后的免疫效果,对2月龄、3月龄犊牛进行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传染性鼻气管炎二联灭活疫苗疫接种实验,监测免疫抗体消长情况。实验结果显示:2月龄犊牛首次免疫后第20天时,牛传染性鼻气管炎(infectious bovine rhinotracheitis virus, IBRV)和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 BVDV)中和抗体可达较高水平(平均抗体滴度分别达5.80和9.37);二免后第30天时中和抗体达到峰值(平均抗体滴度分别达8.20和11.50);3月龄犊牛首次免疫后第20天时,IBRV和BVDV中和抗体水平均较高(平均抗体滴度分别达5.91和6.80),二免后第30天时平均中和抗体滴度达到最高值(平均抗体滴度分别达7.20和11.80);随时间推移抗体滴度逐步下降,到二免后第210天时,80%牛只的IBRV中和抗体滴度不低于5.5,所有牛只的BVDV中和抗体滴度不低于7.0。实验结果表明:该疫苗两次免疫后肉牛体内BVDV、IBRV中和抗体免疫保护期可达210 d以...  相似文献   

7.
口蹄疫疫苗效力试验和血清学取代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口蹄疫疫苗效力试验是通过强毒攻击疫苗免疫动物来评价12蹄疫疫苗免疫效果的一种方法,该方法在安全性、经济性、动物福利方面存在问题,寻找更安全的12蹄疫疫苗效果评价方法成了各国口蹄疫疫苗研究的重要任务。许多研究表明,动物免疫后的血清学指标和动物能否抵抗强毒攻击有相关关系,提出了疫苗效力试验的各种血清学替代方法,如“抗体平均值预测”、“bootstrap”和“抗体滴度最佳临界点”等,取得了很多进展,其中用“抗体滴度最佳临界点”方法可以计算出疫苗的PD50(50% protectivedose),重复性(re—peatability)为65.8%,再现性(reproducibility)为60.7%,该方法有望标准化。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猪O型口蹄疫合成肽疫苗免疫28 d后是否能够增强对易感仔猪的免疫效力,本研究将猪O型口蹄疫合成肽抗原乳化后按1头份、1/3头份和1/9头份三组剂量分别免疫易感仔猪。在免疫第28 d检测仔猪血清中的中和抗体滴度及攻毒保护试验检测PD_(50)。结果显示:1头份剂量组VP1抗体滴度最高达1:45,且显著高于其他剂量组VP1抗体滴度(P0.05);1/3头份剂量组VP1抗体滴度最高达1:22,1/9头份剂量组VP1抗体滴度均为1:16,该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猪O型口蹄疫合成肽疫苗能够有效抵抗O/GX/09-7毒株和JMS毒株的侵袭,增强了易感仔猪对该两种病毒的免疫保护力。  相似文献   

9.
为了评价口蹄疫液相阻断LPB-ELISA抗体滴度、血凝抗体滴度、中和抗体滴度的关系,本研究对野外采集的38份牛血清分别进行LPB-ELISA、正向间接血凝(IHA)和微量细胞中和试验(VNT),检测各份血清的LPB-ELISA抗体滴度、血凝抗体滴度和中和抗体滴度,并进行相关性分析比较。结果表明LPB-ELISA抗体滴度和中和抗体滴度相关性极显著,相关系数r=0.489(P<0.01);LPB-ELISA抗体滴度和血凝抗体滴度相关系数仅为0.149,血凝抗体滴度和中和抗体滴度相关系数为0.179,相关性均不显著。本研究为利用LPB-ELISA方法进行口蹄疫血清学监测和普查提供了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为筛选到一种适合猪伪狂犬病活疫苗的免疫佐剂,本研究通过稳定性试验、病毒效价测定、安全性试验、效力试验对5种不同类型免疫佐剂(AD01、AD02、AD03、AD04和AD05)进行了比较筛选.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AD01、AD03、AD04和AD05 4种佐剂稀释疫苗后6h不分层,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而AD02佐剂稀释疫苗1h后出现分层;病毒效价测定结果表明,AD01、AD03、AD04 3种佐剂稀释后疫苗病毒滴度为106.25-6.50TCID50/100 μL,与对照组病毒滴度无差异,而AD05佐剂稀释疫苗后,测得的病毒滴度低于对照组,仅为103.5~5.17TCID50/100 μL,对病毒效价有干扰;安全性试验表明,用AD01佐剂稀释疫苗免疫猪群后,猪只体温升高,平均体温为(40.3±0.2)℃,20%(2/10)的猪只出现呕吐,40% (4/10)的猪只出现食欲下降和精神不振的临床症状,AD03、AD04佐剂稀释疫苗免疫猪群后,临床表现无异常,与对照组一致;效力试验结果表明,剩余的AD03、AD04两种佐剂稀释疫苗后在第7天均可检测到中和抗体,第60天抗体中和效价平均值达到高峰,分别为69.8±3.3和69.5±2.8,高于对照组的57.8±7.0.筛选结果说明,AD03、AD04两种佐剂均适用于猪伪狂犬病活疫苗(Bartha-K61株),此研究为提高猪伪狂犬病活疫苗(Bathar-K61株)的使用效果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