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甘孜州青稞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青稞喜温凉气候,属于耐寒作物,种植区域分布上限较其他农作物高,是甘孜州的第一大粮食作物,也是广大藏族人民的特需口粮。目前甘孜州生产的青稞除少量外调用种和酿酒外,主要还是农民自食自用;但由于生产条件差,种植方式较为落后,因此单产低,总产远远不足。加大青稞生产的发展力度,逐步解决青稞的自给自足,不仅对甘孜州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藏区的政治稳定也具有重要作用。1甘孜州青稞生产现状1.1基本情况甘孜州位于四川省西部,青藏高原东  相似文献   

2.
青稞是我国青藏高原地区对多棱裸大麦的统称,在其它地区又叫裸大麦、米大麦或元麦.青稞是藏族人民的主粮,同时也是酿造业和开发系列保健食品的主要原料.  相似文献   

3.
藏区青稞生产存在问题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青稞属禾本科大麦属,裸大麦,是我国的原产作物之一,具有耐旱、耐瘠薄、生育期短、适应性强、产量稳定、易栽培等优异种性,是青藏高原最具特色的作物之一。青稞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饲料作物和食品加工原料。在西藏藏族自治区、青海省、甘肃省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四川省的甘孜藏族自治州和阿坝藏族羌族自  相似文献   

4.
浅论青稞良种繁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廷辉  冯继林  郭太平 《种子》2004,23(1):77-78
青稞为青藏高原主要粮食作物,是藏族人民生活不可缺少的主食.本文分析了青稞品种混杂退化的原因,提出防止机械混种,做好室内检验,建立种子繁殖基地和合理的良种繁育体系,综合治理病虫草鼠害等措施以加强青稞良种繁育工作.  相似文献   

5.
青稞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青稞是大麦的一个变种,又叫裸大麦,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地区,是藏族群众不可缺少的主粮,是加工糌粑的主要原料,也用于酿制青稞酒和饲料。青稞具有高蛋白、高纤维、高维生素和低脂肪、低糖的特性,且含有丰富的矿物质。近年来,市场对青稞的需求量逐步增加,怎样才能使青稞优质高产?现将其栽培技术介绍如下:一、茬口选择青稞忌重茬,最适宜的前茬为油菜、豆类、马铃薯、药材及轮歇地等,还要避免与麦类连作。  相似文献   

6.
青稞(英文名:hullessbarley;学名:Hordeum vulgare Linn. var. nudum Hook. f.)是禾本科大麦属的一种禾谷类作物,也叫裸大麦、米大麦、元麦、淮麦,是大麦的一种特殊类型,因其内外颖与颖果分离,籽粒裸露,故称裸大麦。据科学考证,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早种植青稞的地区,约有3500年的历史。青稞主要生长在海拔为4000~5000m的高原地区,是藏族人民的主要食物和酿造青稞酒的主要原料,几千年来在青藏高原上形成了内涵丰富、极富民族特色的青稞文化。青稞其实是青藏高原人民给青性裸大麦起的名字,由于其适应性广、抗逆性强、产量稳定,种植区逐步扩展到全国各地。现今主要分布在西藏、青海、四川省甘孜和阿坝藏族自治州、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以及云南、贵州的部分地区。  相似文献   

7.
青稞是高寒地区常见的粮食作物之一,不仅含有十分丰富的营养物质,而且具有耐寒性、抗逆性等典型特点,非常适宜在高寒地区种植。然而,在农业基础条件较差的地区,部分高寒地区农牧民在种植青稞过程中始终存在较多问题,最终导致青稞种植生产效率低下、无法获得应有的种植生产效益,因此必须尽快加强推广青稞种植技术,促进青稞种植技术在高寒地区得到大范围普及、应用与推广。基于此,深入探讨高寒地区青稞种植技术,分析该技术在高寒地区的推广途径、推广作用和提出推广建议,以期为高寒地区青稞种植产业发展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8.
正青稞是禾本科大麦属的一种禾谷类作物,因其内外颖壳分离,籽粒裸露,故又称裸大麦、元麦、米大麦,形状有纺锤形、椭圆形、菱形、锥形等。青稞在黄熟期收获最好,也就是植株和穗子全黄,含水量小于20%时收获、脱粒,籽粒不易受到损伤。青稞主要产自中国西藏、青海、四川、云南等地,有广泛的药用以及营养价值,是藏族人民的主要粮食。判断青稞品质好坏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不完善粒的多少,然而在实际工作中进行青稞不完善粒检  相似文献   

9.
青稞是门源县的主要粮食作物。近年来,青稞田杂草危害逐年加重,杂草种类越来越多,发生范围越来越大,对青稞的安全生产构成严重威胁。杂草与青稞争光、争肥、争水,造成青稞个体发育不良,穗变小,穗粒数减少,导致产量下降,品质降低,同时易倒伏,严重影响青稞的正常生长发育,给青稞生产带来大幅度的减产。为此,对全县青稞田杂草的发生种类、发生特点、防治方法等问题进行了全面调查分析,提出了有效的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0.
徐国伦 《种子科技》2008,26(5):66-67
青稞是我国青藏高原地区对多棱裸大麦的统称,在其它地区又叫裸大麦、米大麦或元麦。青稞是藏族人民的主粮,同时也是酿造业和开发系列保健食品的主要原料。康青6号由甘孜州农科所经康青3号、藏青80、Hipioly三亲本复合杂交,通过多年的培育和选择,于2005年选育成功,并通过四川省审定,定名为康青6号(审定编号:川审麦2005—013)。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不同青稞品种原料风味物质成分,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8个不同青稞品种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鉴定。结果表明,8个青稞品种的风味物质共检测出40种化合物,包括醛类10种、醇类8种、酯类2种、酮类5种、酸类3种、芳香类4种、烃类4种、呋喃类1种、酚类1种和其他类2种。不同青稞品种中相对含量最高的为醛类12.98%~58.09%,其次是酸类3.99%~33.90%,醇类6.88%~16.36%,酮类4.47%~12.78%。分类分析表明,8个青稞品种可分为两大类,‘勾芒紫青稞'、‘隆子黑青稞'、‘1127'、‘山青9号'和‘藏青320'相似度较高,为一类,‘藏青2000'、‘藏青25'和‘喜拉22'相似度较高,为一类,欧式距离为25时,两大类才能归为一类。  相似文献   

12.
研究化肥配施不同用量园林废弃物堆肥对青稞产量、品质及土壤肥力的影响,为青稞的优质高效生产提供技术支撑。试验设置5个处理,即常规施肥(225kg/hm2尿素+150kg/hm2过磷酸钙,CK),常规施肥+9000kg/hm2园林废弃物堆肥(D1)、常规施肥+12 000kg/hm2园林废弃物堆肥(D2)、常规施肥+15 000kg/hm2园林废弃物堆肥(D3)和常规施肥+18 000kg/hm2园林废弃物堆肥(D4)。对青稞株高、产量、品质及根际土壤肥力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添加园林废弃物堆肥能够有效促进青稞株高生长;随着园林废弃物堆肥施用量的增加,青稞产量均提高,其中D1处理最高(5821.84kg/hm2),D4处理最低(4724.21kg/hm2),青稞粗脂肪、淀粉和可溶性糖的含量也有所增加,但对粗蛋白有一定的负影响;化肥配施园林废弃物堆肥能够有效降低农田土壤pH和EC值,增加有机质和含水量,提高土壤氮、磷...  相似文献   

13.
定量评估西藏高原青稞产区不同气候区气候生产潜力空间分布格局、演变特征及其影响机理,对于西藏高原青稞生长环境变化研究和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西藏高原青稞产区不同气候区的7个典型气象站观测资料序列,采用Miami模型、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气候倾向率、Mann-Kendall突变检验等方法,分析西藏高原青稞产区气候生产潜力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显示:1961—2018年青稞产区各站气温生产潜力(NPPt)呈极显著增加趋势,降水生产潜力(NPPr)呈显著增加趋势,蒸散生产潜力(NPPe)和标准气候生产潜力(NPPb)也均表现为波动的增加趋势。西藏高原主要青稞产区东部及沿雅江一带气候生产潜力限制因子为降水,高寒的北部地区气候生产潜力限制因子为气温或蒸散。NPPtNPPrNPPeNPPb均表现为年代际增加趋势,20世纪80—90年代发生突变,且在21世纪初显著增加。1961—2018年气候的“暖湿型”变化趋势有利于当地青稞气候生产潜力的提高,青稞的生产不仅依赖于气候资源,还依赖于水资源的调配和利用。  相似文献   

14.
为了给西藏青稞高产栽培及新品种选育提供依据,选用不同种植密度、播期和施肥处理现有的4个主要青稞品种,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品种籽粒灌浆过程。结果表明,不同青稞品种在不同种植密度、播期和施肥处理下的籽粒灌浆特征表现出相似性,4个品种的平均灌浆速率大小依次为‘藏青2000’>‘藏青320’>‘喜马拉雅22’>‘藏青13’;播期、种植密度和施肥对青稞籽粒产量的影响作用力为:播期>施肥>种植密度;不同青稞品种灌浆期籽粒百粒干重均在3.54 g~6.71 g之间,所有试验处理平均百粒干重最高的是T1(播期为4月10日)处理的‘藏青2000’,达到5.8 g/百粒。综合分析表明,播期对4个青稞品种的灌浆特性和产量效益影响最为明显。因此,适时早播是青稞获得高产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青稞在西藏长期以来的产业发展中,基本以糌粑、青稞米等初级产品为主,为开拓更多的青稞加工方式,丰富产品类别,对青稞粉进行挤压膨化及工艺的优化,并结合当地杂粮鸡爪谷等,通过挤压膨化提升青稞的口感及相关产品的营养价值。青稞杂粮粉挤压膨化后,对不同膨化参数组合的青稞杂粮粉的吸水性、水溶性、堆积密度、沉降性、分散性、润湿性等指标进行了测定,发现膨化参数组合之间没有表现出明显的速溶差异特性。青稞杂粮膨化率的大小不跟速溶性指标呈正比关系。根据膨化效果最佳膨化工艺参数为物料水分含量为12%,Ⅲ区温度170℃,主轴转速20 Hz,喂料速度8 Hz;从速溶粉的生产工艺来看,最佳工艺为物料水分含量为16%,Ⅲ区温度170℃,主轴转速23 Hz,喂料速度8 Hz。  相似文献   

16.
青稞的光合特性及光破坏防御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程明  李志强  姜闯道  石雷  唐宇丹  张金政 《作物学报》2008,34(10):1805-1811
通过气体交换、荧光猝灭动力学以及反射光谱等技术研究了两个青稞(Hordeum vulgare L.)品种的光合特性及激发能分配。结果表明, 青稞的光饱和点1 000 μmol m-2 s-1左右。在0~500 mmol m-2 s-1的光强范围里, 青稞叶片的光呼吸(Pr)随着光强升高而增加; 光强超过500 mmol m-2 s-1以后, 光呼吸变化不明显。光呼吸占总光合的比例(Pr/Pm)随光强增强下降。随着光强增强, 光系统II开放反应中心转化效率(Fv′/Fm′), 光系统II实际光化学量子效率(ΦPSII), 光化学猝灭系数(qP)不断降低而青稞叶片的非光化学猝灭(NPQ)持续升高, 说明越来越多的光能以热的形式耗散掉。光谱分析表明△PRI随着青稞叶片暴露于光下的时间迅速增大。因此, 光呼吸不是青稞主要的光破坏防御机制, 依赖叶黄素循环的热耗散可能是田间青稞耗散过剩光能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This study documented the effects of barley companion crop seeding rate and cutting stage on alfalfa establishment in a highland area. Alfalfa was established with barley at seeding rates of 0, 60, 120 and 180 kg ha?1 and cut at the milk‐dough and ripe grain stages. In most cases, hay yield and composition of herbage were affected by companion crop seeding rate and cutting stage. Total hay yield increased from 3294 to 5131 kg ha?1 when the companion crop seeding rate was increased from 0 to 180 kg ha?1 at the milk‐dough stage. Legume and weed growth was suppressed by the companion crop during establishment, but using a barley companion crop decreased alfalfa plant losses in the seeding year. Few residual effects of barley were seen on hay yield in the subsequent year, but residual effects of companion crop treatments on weed suppression continued in all clippings of the second year.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alfalfa should be sown with a barley companion crop in highland areas with adequate moisture. The seeding rate for barley is about the same as that for barley grown alone, and the companion crop could be harvested for hay or grain in the establishment year.  相似文献   

18.
青稞籽粒中β-葡聚糖在发芽过程中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确定青稞的处理条件对发芽率的影响,测定与分析发芽青稞中β-葡聚糖的含量的变化。不同温度和时间条件下,统计青稞籽粒的发芽率,并收集样品;采用苯酚-硫酸法,对不同发芽条件下青稞中的β-葡聚糖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并分析。27℃浸泡6 h后,在27℃条件下培养15 h发芽率最高,在22℃培养条件下β-葡聚糖含量最高为10.01%;通过方法学考察,含量在0~1.0 m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回归方程为Y=3.9015X-0.0215,R2=0.9939(n=7),平均回收率为96.38%,RSD=1.53%(n=5)。以高含量β-葡聚糖为目的青稞加工,可选择在27℃条件下6 h浸泡,22℃培养发芽作为处理条件。  相似文献   

19.
高原作物青稞根及根际内生细菌群落结构的高通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西藏青稞主栽品种藏青2000根及根际内生细菌的16S V4变异区序列,同时应用UparseRON、KA等软件整理和统计样品序列数和操作分类单元(OTU)数,分析物种丰度及Alpaha多样性等指标。获得的用于分析青稞根部内生细菌的有效序列和OTUs为55 192/3 613,用于分析青稞根际土壤内生细菌的有效序列和OTUs为62 181/4 399;根部及根际土壤Chao1指数分别为3 443.4290和4 632.5820,shannon多样性指数分别为8.542和9.967。在门水平对代表性OTU进行注释发现,青稞根及根际土壤内生细菌主要是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在属水平上主要是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链霉菌属(Streptomyces)、土地杆菌属(Pedobacter)、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红游动菌属(Rhodoplanes)。结果显示,青稞根及根际内生细菌具有丰富的多样性,且二者的优势菌属一致。  相似文献   

20.
云南高原青稞生产存在问题及提高产量途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对云南高原青稞生产存在的问题及提高产量途径做出了较全面的论述,旨在进一步提高我省青稞的产量和品质,推动云南省青稞生产及青稞产业的迅速发展,并为加快实施生物资源创新工程、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建设绿色经济强省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