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蜂囊状幼虫病又叫尖头病、囊雏病,是中蜂肠道病毒引起的幼虫传染病,它危害大,传染快。该病多流行于夏秋高温季节 ,当蜂群患病后 ,轻者影响蜂群的繁殖和采集 ;重者会造成全场蜂群覆灭。1症状中蜂囊状幼虫病的病毒最容易感染2~3日龄的幼虫。病毒在中肠细胞、脂肪细胞、王浆腺细胞和气管等组织中大量增殖,潜伏期4~6天,幼虫一般都死于封盖以后。死亡的幼虫呈尖头子,头部上翘,白色无臭味,体表失去光泽,表皮增厚。初发期,少数死虫被工蜂清理拖出,蜂王又重新产卵。因此,在同一巢脾面上出现卵、虫、蛹错杂的“花子”现象。2防…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同群中蜂雄蜂精液及工蜂中蜂囊状幼虫病毒(CSBV)的感染情况,寻找CSBV交尾传播的间接证据,利用RT-PCR方法对云南省蒙自市东村的3个中蜂群雄蜂精液及工蜂样本的CSBV进行检测。结果显示,3个蜂群的工蜂均被检测出携带CSBV,相对应的本群雄蜂精液样本也被检测出携带CSBV,二者呈正相关关系,雄蜂精液样本的平均感染率达到93.33%。结果表明,雄蜂精液是CSBV的携带者,为CSBV的交尾传播提供了间接证据。  相似文献   

3.
中蜂囊状幼虫病是中蜂肠道病毒引起的幼虫传染病,分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传染病几乎是全场蜂群同时染病,整脾封盖前的大幼虫全部死亡,边脾即使有些幼虫封盖了,不几天也被工蜂咬破房眼露出尖头死蛹。开始  相似文献   

4.
1闯三关饲养中蜂,必须闯过3道难关:囊幼病关、巢虫关、西方蜜蜂作盗关。否则,蜂群将有可能毁于一旦。1.1囊幼病关中蜂囊状幼虫病(简称:囊幼病)是中蜂的头号敌人,病原为囊状幼虫病毒[1]。患囊幼病的蜂群:工蜂黝黑,劳力下降,寿命缩短;封盖大幼虫及初期蛹死亡,房盖下陷,有穿孔;挑开房盖,可以看到死幼虫头部上翘,像龙舟,故又名“龙船病”。用镊子挑起幼虫尸体,呈“水滴”状。老蜂不断死亡,无新蜂补充,群势迅速下降;幼虫大量死亡,工蜂无力清除尸体,在巢内腐烂发臭。一群蜂患病后,会迅速向四周传染,若不及时抢救,有可能导致整个蜂场毁灭。1976年,…  相似文献   

5.
正中蜂囊状幼虫病是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其传染性强,可造成大量蜜蜂幼虫死亡,导致蜂群断子、飞逃,严重时全场毁灭。中蜂囊状幼虫病主要感染2~3日龄小幼虫,典型症状是幼虫封盖后3~4天不能化蛹,封盖前被感染的幼虫失去光泽,贴于巢房下半部,无臭味。患病幼虫体表完整,表皮内充满乳状液体,用镊子将病虫夹起,虫体为一个充满液体的囊袋状。2008年抚顺市发生中蜂囊状  相似文献   

6.
张建国 《蜜蜂杂志》2006,26(9):25-26
上世纪70年代首先暴发于我国广东,继而在南方大面积流行,导致上百万群中蜂毁灭的一种传染疾病——中蜂囊状幼虫病(以下简称中囊病),本世纪初又在我国北方流行蔓延,患病蜂场几乎垮场,中囊病直接危害着我国及东南亚广大地区饲养的中蜂。由于没有特效药,中囊病对中蜂业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意蜂等外来西方蜂种轻染囊状幼虫病并能自愈,表现出对囊状幼虫病毒的较强抗性。中囊病是一种病毒性疾病,发病快,易感染。囊状幼虫病病毒在幼龄中蜂成蜂体内增殖而不表现明显症状,但工蜂的泌浆能力降低并携带病毒,诱使6日龄幼虫发病。患病幼虫封盖前呈尖头…  相似文献   

7.
选取感染中蜂囊状幼虫病的蜂群,通过拌糖水饲喂方式投给高、中、低三种浓度的LfcinB(4-9),给药后9天和18天,分别测定试验蜂群的发病率、幼虫死亡率等指标,以评价LfcinB(4-9)对中蜂的抗病效果。结果显示,隔天饲喂9天LfcinB(4-9)对中蜂囊状幼虫病的抗病效果最高为59.84%;隔天饲喂18天低浓度的LfcinB(4-9)糖浆对中蜂囊状幼虫病的抗病效果最高为72.02%。这提示LfcinB(4-9)对中蜂囊状幼虫病具有抗病作用效果。  相似文献   

8.
中蜂囊状幼虫病是由囊状幼虫病毒(CSBV)所引起的高致病性传染病。一旦感染会造成中蜂幼虫发病死亡,导致蜂群断子,蜂群飞逃,严重的造成全群毁灭,给蜂业养殖业带来巨大损失。本文结合桓仁县养蜂户近些年来发生中蜂囊状幼虫病的案例,提出一些中蜂囊状幼虫病的诊断及防治措施,为广大养蜂从业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正>中蜂囊状幼虫病是一种传播快、发病率高、危害大的传染性疾病,病原体是病毒。中蜂囊状幼虫病的诱发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周围有病蜂群,带有病毒的病蜂在采花时把病毒沾染到花朵上,健康蜂采花时会感染病毒引发疾病;箱体不严,在外界缺花少蜜时,带有病毒的病蜂侵入健康蜂群盗蜜,会把病毒传给健康蜂群引发疾病或健康蜂群侵入病蜂群盗蜜感染病毒引发疾病;健康的处女王跟带有病毒的雄蜂交配会全面感染病毒引发疾  相似文献   

10.
<正>中蜂囊状幼虫病是目前中蜂发展的最大障碍,湖南常桃一带活框饲养的中蜂越来越少。2009年《中国蜂业》第4期刊登了《补钙治疗中囊病效果好》一文,有些蜂友采用后收到一定效果,不再为养中蜂犯愁。经过几年实践,对患囊状幼虫病蜂群不同症状,单一靠补钙不能完全解决问题。根据观察和资料介绍,囊状幼虫病病症可分为三个类型,对不同病症的囊状幼虫病采取不同方法进行治疗效果不一,现介绍如下:一、囊状幼虫病类型及其治疗  相似文献   

11.
中囊病的发生与蜂群内外环境的关系及其预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蜂囊状幼虫病(简称中囊病)是中蜂的主要病害,它的发生与气候、蜜源、饲料等有很大的关系,就此我简单地从其发病与蜂群内外环境的关系谈谈对它的预防。1.外环境中囊病主要发生在春末夏初,南方一般在4~5月,北方多在5~6月,到了7月以后,逐渐减少,此期一般正处雨季,气温不稳定,空气潮湿,蜜粉源不足,特别是粉源不足。2.内环境蜂群在此时基本进入增殖期,蜂王大量产卵,并且个别蜂群大量出现雄蜂卵或幼虫,从而造成工蜂哺育不足,勉强饲喂幼虫。从蜂群群势方面看,似乎无明显关系。无论强群弱群都发病,群势弱,饲料不足,特别是含蛋白质的粉源等缺乏,保…  相似文献   

12.
中蜂囊状幼虫病的综合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蜂囊状幼虫病 (以下简称中囊病 )是我县中蜂定地饲养生产中的主要病害 ,严重威胁养蜂事业的发展。从 2 0 0 1年至今 ,连续 3年在我县发病严重 ,致使养蜂生产损失重大 ,减少蜂群 70 %以上。因此 ,总结了这几年的防治经验 ,供蜂友们在生产实践中参考。1 中囊病的症状和发生规律中囊病是一种病毒性疾病 ,主要感染危害幼虫和工蜂 ,在气温适宜的春季和秋季容易发生。被害幼虫无法化蛹 ,一般都在幼虫封盖前后表现症状 ,封盖前感染幼虫失去光泽 ,然后软塌下陷 ,贴于巢房下半部 ,成面团状 ,无臭味 ,头部有黑色点 ,封盖患病幼虫被工蜂咬破蜡盖 ,呈…  相似文献   

13.
中蜂囊状幼虫病是由囊状幼虫病病毒引起的蜜蜂幼虫传染病,俗称"勾勾病"、"倒驱病"、"蜂瘟"、"烂子病"等,严重的可致规模化中蜂场的中蜂全部死亡,该病发病快,涉及面广,给蜂农造成极大损失。2014年3-4月,正安县境内安场镇、碧峰乡发生中蜂囊状幼虫病,据抽查几个蜂场统计显示,发病蜂群占饲养蜂群总数的81。5%。笔者采取控制中蜂场转移流动,加强饲养管理,清巢消毒,控制蜂王产卵,清除传染源,选育抗病蜂王繁育,结合中草药防治等方法,有效控制了中蜂囊状幼虫病的发生和蔓延,使中蜂资源得以保存、恢复和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防治方法介绍如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中蜂囊状幼虫病是由病毒引起,传染力强,1只刚死亡的幼虫尸体内所含的病毒,可使3000只以上的健康幼虫致病。成年蜂也会被病毒感染,症状表现为不护脾,工蜂在脾面上成堆状;多数被感染的工蜂不采集花粉,甚至丧失采集能力,低温条件下比健康蜂群早结团。中蜂囊状幼虫病一般6日龄大幼虫死亡,30%死于封盖前,70%死于封盖后,发病初期出现“花子”,接着在脾面上出现“尖头”,挑出后可见不明显的囊状物。  相似文献   

15.
汪新辉 《蜜蜂杂志》2010,30(8):28-29
<正>中蜂囊状幼虫病是中蜂蜂群感染中蜂囊状幼虫病病毒引起,传染快,容易造成地方性流行。从上世纪70年代至今,饲养中蜂的师傅,多有谈"中蜂囊状  相似文献   

16.
徐传球 《蜜蜂杂志》2010,30(8):29-29
<正>中蜂囊状幼虫病是囊状幼虫病病毒所引起的传染病。蜂群感染后,群势下降快,严重时,中蜂常常飞逃,给蜂场造成损失。对中蜂囊状幼虫病,在平时的蜂  相似文献   

17.
十四、中蜂主要病虫害的防治1.中蜂囊状幼虫病蜂群传染该病后,5~6日龄幼虫死亡,少部分死于封盖前,大部分死于封盖后。死亡幼虫无臭味,表体无光泽,夹出时略显囊状。发病原因与气温和幼虫期的营养有关,春季昼夜温差越大发病愈重,春季南方较北方发病早。防治方法:(1)早春开繁后适度给蜂群保温,蜂大于脾,工蜂密集,加强幼虫营养,提高免疫力和抗病力。  相似文献   

18.
酚氧化酶是昆虫重要的免疫因子,中蜂囊状幼虫病(中囊病)是中蜂最严重的流行性传染病。为了解中囊病对幼虫和蛹阶段工蜂酚氧化酶活性(PO)的影响,对中囊病病群与无症状群工蜂幼虫至蛹期的血淋巴酚氧化酶活性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与患病群相比,无症状群中仅深褐色眼蛹工蜂PO活性显著高于病群的(P〈0.05),其余各阶段的与病群的无显著差异(P〉0.05)。患病群中,不同发育阶段的PO活性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无症状群中,黑眼蛹的PO活性最高,显著高于约3-4日龄、约5-6日龄幼虫及褐眼蛹的PO活性(p〈0.5)。  相似文献   

19.
<正>白垩病是蜂球囊菌侵染蜜蜂幼虫(工蜂、蜂王和雄蜂幼虫)导致其死亡的真菌性传染病。尽管该病导致蜜蜂幼虫个体死亡,但是通常不会摧毁整个蜂群,不过会引起群势下降。工蜂能有效识别并清理发病幼虫,因此大部分蜂群可自愈。蜂群间甚至同一蜂群内来自不同父系的工蜂在感病性和清理行为方面有差异。白垩病在全球范围内发生,并有逐渐上升的趋势。蜂球囊菌是异菌体形,只有在两种不同株菌丝相互接触的地方才能形成孢子。  相似文献   

20.
正中蜂囊状幼虫病是由病毒所引起。患病蜂群在子脾表面上,常常形成空房相间的花子脾和穿孔子脾,死亡幼虫呈黄褐色,尸体不腐烂,无粘性,无臭味,用镊子夹出时成"囊状"。采用清热解毒的中药煎汤治中囊病有效果。一、断子清巢蜂群发病时,一定要断子清脾。通过幽禁蜂王或换王的方法,人为造成一段时间断子,让工蜂清扫巢脾,减少幼虫重复感染。在断子时,要对蜂箱和巢脾进行消毒。蜂箱和巢脾的消毒,可用漂白粉、次氯酸钠或在卫生防疫站购买消毒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