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鲫幼鱼音响驯化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结合投饵用声音驯化鲫(Carassius auratus Linnaeus)幼鱼,结果表明鲫幼鱼对400Hz正弦波连续音反应敏感。音响驯化5d后,鱼君 放声的同时迅速游向声源,在声源区密集并做回旋状游动;鱼群在36-60s时间内聚集率达90%以上,这表明摄饵前声音刺激不宜过长,30-60s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2.
采用300 Hz脉冲波断续音在实验室水槽中对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幼鱼进行音响驯化试验。结果表明:在驯化第15天开始聚集时间减小到2 s,之后到20 d均无大变化;聚集时间从第5天开始整体呈递减趋势,驯化第16天,聚集时间达到最短(16 s);聚集率则逐日增加,驯化第18天,聚集率达到最高,为91%,平均聚集率为83.9%;音响驯化结束10 d后再次放声,许氏平鲉开始聚集时间为3 s,聚集时间为44 s,聚集率为86.3%。由此可见,300 Hz脉冲波断续音对许氏平鲉有明显的驯化作用;许氏平鲉对驯化声音记忆力超过10 d且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3.
150 Hz矩形波断续音对褐菖鲉音响驯化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150 Hz矩形波断续音,对体质量为32.3~65.7 g的褐菖鲉Sebastisous marmoratus幼鱼进行了音响驯化试验。结果表明:驯化3d后,试验组褐菖鲉对声音开始产生趋向性;试验组鱼的反应时间在驯化第2~5天时,虽然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总体呈下降趋势,驯化第9天时与对照组接近(P>0.05),驯化第10天~第25天时总体维持在一个较低水平,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驯化第17天时反应时间达到最低值2 s;试验组鱼的聚集时间在驯化第2天~第6天时下降明显,之后随着驯化时间的延长,聚集时间下降趋势趋缓,驯化第12天时接近对照组( P>0.05),并从第14天开始低于对照组,驯化第14天~第16天、第18天~第21天、第23天~第25天时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驯化第19天时聚集时间降到最低值26 s;试验组鱼的聚集率总体呈上升趋势,驯化第20天时聚集率达到最高值86.7%,而对照组则时高时低,并且从第3天开始显著低于试验组( P<0.05);在试验的后5 d投放人工鱼碓后,放音时仍然能将试验组(不投放饵料)大部分褐菖鲉从鱼礁中引出,聚集率最低为75.0%,与对照组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研究表明,150 Hz矩形波断续音能够对褐菖鲉有很好的诱集作用,而且能明显吸引聚集在人工鱼礁中的褐菖鲉。  相似文献   

4.
用400Hz正弦波连续音对不同体长鲤Cyprinus carpio进行音响驯化,探讨声音对不同体长鲤的诱集效果。结果表明:体长30—40cm和20—30cm的鲤,驯化第8d聚集率达到100%;体长10~20cm的鲤,驯化第6d聚集率达到100%;体长5~10cm的鲤,驯化第5d聚集率达到100%。平均聚集时间,体长30~40cm的鲤为50.01S,20~30cm的鲤为49.37S,10~20cm的鲤为48.77S,5~10cm的鲤为47.25s。400Hz正弦波连续音对不同体长鲤均具有明显的诱集效果,但对体长较小的鲤的聚集效果相对好于体长大的鲤。  相似文献   

5.
利用音响驯化提高黑鲷对饵料的利用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黑鲷Sparus macrocephalus作为试验对象,采用音响驯化技术,每天配合投饵定时放声集鱼。结果表明,驯化7d后,黑鲷对声音产生了反应,并呈正趋声性。试验初期,黑鲷的摄食时间为10~12min,驯化结束时其摄食时间缩短到2~3min。试验期间,定期测量鱼的体长和体重,得出鱼的体长、体重与摄食量的关系曲线图及关系方程,从而确定在黑鲷的不同生长阶段(60~100g),其日摄食量为4.38~6.47g/尾。  相似文献   

6.
为山区鲟鱼的高效养殖提供参考,在流水池塘养殖模式下,进行1次/d、2次/d、3次/d、4次/d和5次/d的投喂频率试验,研究不同投喂频率对杂交鲟幼鱼生长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投喂频率对流水池养殖模式下杂交鲟幼鱼生长性能有显著的影响;高频投喂(4次/d和5次/d)鲟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脏体比和肥满度均显著高于低频率投喂处理(1次/d、2次/d、3次/d);3次/d和4次/d的饲料效率显著低于其他处理。在流水池养殖模式下,杂交鲟幼鱼日投喂频率以4次/d为宜。  相似文献   

7.
网箱中黑鲷音响驯化的诱集效果探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音响驯化作为鱼类行为控制技术之一,对海洋牧场内的鱼种行为控制有明显的作用。在驯化声源中,目标鱼种栖息海域背景噪声有望具有更佳的驯化效果。为此,在天然水域的网箱中采用录制的黑鲷栖息地背景噪声对黑鲷(Sparus macrocephalus)进行了音响驯化。由现场观察及数据分析,自然海域声音配合投饵能对黑鲷产生较好的集聚效果。黑鲷幼苗音响驯化一般经历3个过程,即环境适应,对饵料的需求达到一定量,建立声音与摄食之间的条件反射;黑鲷能识别声音,并维持一定的记忆时间。实验结果表明,采用海域背景噪声的音响驯化,配合投饵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并可以使黑鲷对声音的短期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研究亮点:目前国内音响驯化研究环境主要停留在室内水槽中,自然水域网箱中的音响驯化国内未见报道。并且尝试将黑鲷放流海域的水下背景噪声作为驯化声源,探究鱼群诱集效果。另外将Atkinson-Shiffrin记忆理论运用到鱼类音响驯化领域中,探讨了定时声音刺激对黑鲷的行为反馈以及记忆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为山区鲟鱼的高效养殖提供参考,在流水池塘养殖模式下,研究不同投喂频率(1次/d、2次/d、3次/d、4次/d和5次/d)对杂交鲟幼鱼生长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投喂频率对流水池养殖模式下杂交鲟幼鱼生长性能的影响显著;高频投喂(4次/d和5次/d)鲟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脏体比和肥满度均显著高于低频率投喂处理(1次/d、2次/d、3次/d);3次/d和4次/d的饲料效率显著低于其他处理。在流水池养殖模式下,杂交鲟幼鱼日投喂频率以4次/d为宜。  相似文献   

9.
酵母多糖对鲤鱼生长和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酵母多糖对鲤鱼生长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用经超声提取的酵母多糖作为饲料添加剂。试验鲤鱼适应性驯化2周,对照组投喂基础饲料,试验组投喂添加0.1%酵母多糖饲料,每日投饵量均为体重2%,每天在9:00、20:00投喂2次,每次投饵1h后取出残饵。饲喂30d后测定鲤鱼的生长性能、摄食能力,白细胞吞噬功能、脾脏指数、血清溶血素活力、血清杀菌活力等。[结果]基础饲料中添加酵母多糖后,鲤鱼的生长性能和免疫功能相关指标都较对照组显著提高。[结论]为酵母多糖相关产品的开发应用提供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配合饲料驯饲频率对虎龙斑幼鱼驯化效果的影响,设置了1、2、3、4、5、6次/d 6个驯饲频率试验组,进行配合饲料驯饲试验,每天观察鱼苗摄食和生长情况,结束后对各试验组存活率、特定生长率和肥满度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驯饲频率≥4次/d试验组均为5 d完成驯化,驯化完成时间最短;随着驯饲频率增加,存活率呈下降趋势,驯化频率为4次/d的试验组存活率为74%,显著低于1、2、3次/d的试验组,但显著高于5、6次/d试验组;驯饲频率≥4次/d试验组特定生长率和肥满度无显著性差异,但显著高于1、2、3次/d试验组。1、2、3次/d的驯饲频率能获得比较高的存活率,但完成驯化时间相对较长,且生长受到一定的影响,个体消瘦、活力较差、鱼苗品质不高,配合饲料驯饲频率为4次/d时,虎龙斑驯化效果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