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西北地区农村能源发展战略与对策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西北地区的战略位置重要,从长远看,西部的开发与建设对我国经济全面发展具有极大影响。搞好农村能源建议是促进工农业生产很生要的一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采用定性与定量、空间分析、实证分析结合的方法,以陕西为西部先发地区的代表对步入城市型社会所面临的形势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探讨。研究表明:1)"三大差距"不断拉大使得社会矛盾不断聚集;2)村庄人口持续减少提出了重构农村居民点体系的要求;3)大规模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给城镇承载能力提出了更多诉求;4)生态环境恶化、灾害威胁严重为安全生态城镇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在结果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积极培育增长极和城镇发展轴、制定差异化的城镇化发展重点、注重城镇化承载能力的提升、优化城镇生态环境并强化城镇安全建设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文中从能源节约和省域异质性的视角出发,运用固定效应随机前沿分析的参数方法测算了中国省域动态能源绩效指数,并分解为技术进步指数与技术效率变化指数。研究表明:考虑省域异质性后,各省市的能源技术效率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减小,节能技术进步是推动能源绩效持续增长的主要因素;中国东部地区技术进步效应突出,推动能源绩效持续增长,中部地区以更低的速度获得能源绩效的持续改善,而西部地区能源绩效并没有明显改善趋势;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能源绩效增长速度均呈U型演变态势。推动节能技术的进步和创新,才能有效缓解中国能源供给缺口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强化中国能源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4.
与以往研究略有不同,本文从资源、经济、市场、科管文教(科技、管理与文教)、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六方面构建包括25个二级指标、36个三级指标的区域投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采用了基于主成分分析、层次分析两种方法的组合评价法进行了中国西部省区投资环境状况研究,通过计算中国西部11个省区(西藏除外)和三大地带的投资环境组合指数,分析了西部与东部省区投资环境的地域差异性以及西部省区投资环境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改善西部省区投资环境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西部有机特色小杂粮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我国西部地区是小杂粮的主产区和优势产区,西部发展有机特色小杂粮具有明显的地域优势、生产优势、品质优势和市场优势。本文通过分析我国西部地区有机小杂粮生产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了西部发展有机特色小杂粮产业的思路和对策,以促进西部地区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6.
通过建立能源消费变动结构超前指数以及包含能源效率和经济规模的因素分解模型,分析了2000-2012年间我国能源消费增量省际变化的相对方向和程度。结果表明:分省份的能源消费超前状态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能源消费滞后的省份主要位于东中部地区,能源消费超前的省份主要位于西部地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以来,东部省份的能源消费滞后程度进一步增加,但是西部省份的能源消费超前程度也明显增加;2006年以来,东部地区由原来的能源消费规模超前明显转变为规模滞后状态,中西部地区则明显转变为能源消费规模超前状态;能源效率滞后的省份努力进行能源效率追赶是减弱其能源消费超前状态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基于2014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的调研数据,对比分析西部地区与其他地区城镇家庭能源消费及其碳排放水平。结果发现:(1)西部城镇家庭直接能源消费、间接能源消费及其碳排放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与东部、中部地区有较大差距;(2)西部城镇家庭间接能源消费及其碳排放结构方面,食品烟酒与居住消费产生的能耗及其碳排放显著高于其他类别,居住与交通通信类别消费对应的能耗及其碳排放占比高于其它地区;(3)西部城镇户均间接碳排放与家庭经济状况的区域特征与东、中部地区相似,但不同消费项目的影响因素有所差异,具体包括城市化率、家庭收入、家庭规模、家庭结构、户均年龄及家庭成员学历等。西部地区应针对城镇家庭碳排放特征及影响因素制定有效措施,引导居民合理消费,促使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进程协调一致。  相似文献   

8.
西部民族地区青年人才资源流失危机的博弈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部大开发背景下,西部民族地区青年人才流失问题依旧呈现愈演愈烈之势,是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危机。这种"不合作博弈"的原因,微观层面上是流动个体的心态、价值取向及对未来预期的变化,宏观层面是市场经济体下社会、经济状况的一种互动。本文应用信息经济学中的博弈理论,分析了西部民族青年人才资源流失的深层次原因,并且对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系列规避性对策。  相似文献   

9.
西部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978~2010年新疆能源消费量和实际GDP数据为依据,运用协整理论和扩展的Cobb-Dau-glas生产函数对我国西部典型省区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的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期间存在由GDP到能源消费总量的单向Granger因果关系。其政策涵义是:节能政策是可行的,西部省区可以通过节能减排有力地缓解能源的瓶颈效应,形成一个多元化的、清洁的能源结构,以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和有效利用支持西部省区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论述了建立村植保科技组织在保障生产发展、促进西部少数民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植保科技组织的发展现状、对策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发展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1.
城乡协调度评价模型构建及应用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5  
科学评价城乡关系的发展程度和发展状况是城乡关系研究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以城乡关系的实质为着眼点,对城乡协调度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并以此为基础设计了城乡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初步构建了城乡协调度评价模型,这是从系统的角度科学评价城乡关系所做的初步尝试,目的是为制定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对策和提高城乡空间组织化程度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乡村地域主导功能的转型与乡村发展阶段的划分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乡村地域功能是乡村地域对促进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以及生态环境保护所承担的职能,它与城市地域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广义上的"地域分工"。乡村地域功能是客观存在的,但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下,不同功能的相对价值则有差异,文中在对乡村地域功能进行定义的基础上,对其各功能的特征进行了阐述。同时在钱纳里一般标准工业化模型的框架下,分析了在不同工业化发展阶段城市地域功能与乡村地域功能的转型轨迹,并以此将乡村发展阶段划分为维持生计型,产业驱动型与多功能主导型三个阶段。按照新修订一般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划分标准,2009年中国总体上处于产业驱动型乡村发展阶段,若干大都市区的郊区已进入了多功能主导型乡村发展阶段,也有一些省区乡村仍将长时间的处于产业驱动型乡村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3.
生态农村建设是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举措,论文从农村的生态环境、基础条件和农民意识等方面,探讨了农村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指出了加快农村生态建设的重要性,提出了加强乡镇企业环境综合整治、完善体制机制建设、发展生态农业、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等措施。针对我国农村生态建设的现状和特点,探索出一种适合我国农村实际情况的可持续发...  相似文献   

14.
陕北是西北旱作农业生产的集中区域,也是我国"三农"问题较为集中和尖锐的地区,其整体农村人居环境现状不容乐观。从人居环境学科视角出发,以其中存在的关键问题为切入点,通过系统分析该地区人居环境发展演变的规律与趋势,指出无论是过去还是将来旱作农业生产都对陕北农村人居环境的发展格局、进程具有重大的影响力。人居环境建设应当从农村社会发展系统高度出发,将物质实体的建设自觉与农业生产、村落发展紧密结合,构建符合自身发展条件的适宜性模式,从而促进农村生产、生活与人居环境建设的和谐统一。并在此基础上对人居环境建设提出了若干相应的可行性对策,为今后该地区新农村研究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渭北旱原农业资源深度开发与可持续发展途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渭北旱原自然资源丰富,是仅次于关中平原的陕西主要的农业区,现已初步开发成为陕西优质粮食和果畜产品生产基地。21世纪初叶是渭北旱原从根本上改变农业和农村经济落后状况,实现农业资源深度开发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从渭北旱原资源开发历史和经验中可得出,该区域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途径和措施是: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为中心,以挖掘资源潜力、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为基础,以科技进步为先导,着力提高农业产业技术水平,以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为前提,把增加重要农产品产量与增加农民收入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16.
新疆畜牧业持续快速发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畜牧业是新疆农业生产的重要内容,根据物业生产和市场供求的实际情况,调整畜牧业生产布局,牧区建立育肥商品畜源基地,农区发展育肥,建立着牛肉生产基地;同时,建立各级粗精饲料生产供应网络,保证畜牧业低成本运转,促进新疆畜牧业持续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7.
文章简要梳理了脆弱性分析研究现状,对其定义和分析框架进行了评述。重点对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脆弱性进行分析,指出政策因素、区位因素、市场因素等是造成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脆弱的主要原因。基于以上分析,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尝试从制度安排、区位优势、发展农村合作组织等方面进行改革,以期降低白水江保护区周边社区的脆弱性。  相似文献   

18.
在分析乌鲁木齐区域农业发展现状、条件、市场的基础上,指出区域农业结构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根据市场原则、生态原则、因地制宜原则,提出区域农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及相应对策:以市场为导向,引进和培育优良品种,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强化副食品基地建设,实现专业化生产;加强副食品精深加工,搞好特色副食品系列开发;加强农民生产经营组织建设,构建加工企业带动型农业发展模式;深化农村流通体制改革,强化宏观调控机制;增加科技投入,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节水型农业;加强环境保护,维护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19.
乌鲁木齐区域城市化特征及其动力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是城市化研究的核心问题。本文从西北内陆城市区域———乌鲁木齐区域城市发展的实际出发,并结合与我国发达地区城市化状况的比较,指出乌鲁木齐区域城市化具有城市化速度加快、聚集规模水平低、空间差异大、腹地基础薄弱、非农化进程严重滞后于城市化进程等的特征。在此基础上,采用多因素的灰色关联分析,对区域城市化动力机制作了进一步的探索研究。发现:区域产业结构的升级转换、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增加以及人口密度与区域城市化进程关系最为密切,对区域城市化进程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而区域农村经济基础条件(如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劳动力人均产值、非农劳动力比重等)、区域城市经济集聚规模和水平(如工业总产值、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人均GDP)以及建城环境(如固定资产投资)等对区域城市化的作用较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区域城市化的发展;各因素对城市化的影响力因城市的规模和发展水平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城市规模越小、发展水平越低,影响越大。最后,文章提出了区域城市发展的思路与对策建议,为合理引导和有效推进乌鲁木齐区域城市化进程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城市化过程中的景观生态环境效应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城市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我国由于工业化起步晚,城市化进程也较慢。2001年全国城市化平均水平仅有36%,远远低于发达国家76%的平均水平。在未来的50年里,我国将经历一个快速的城市化过程,大约3~4亿人口将从农村转移到城镇,城市化的规模是史无前例的。但在城市化过程中,也带来了一系列生态问题。本文着重分析了城市化过程中的景观生态环境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景观生态环境保护对策,以期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