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1900年孟德尔(G.Mendel)的粒子遗传学论文“植物杂交试验”被重新发现以来,生物科学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孟德尔以前“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达一普遍生物学现象,虽然早为人们所认识,然而产生这种现象的真正原因却不清楚,长期以来都是以“混合遗传”的概念来解释父本与母本结合后的遗传变异现象,而孟德尔在他的试验报告中,就豌豆杂交遗传特点提出了两个重要法则,达便是著名的分离法则和自由组合法则。他假设在生殖细胞中含有控制性状表现的遗传因子(后由约翰逊改称为“基因”)。达对旧的传统观念是一个有力的冲击,他的科学论断为颗粒遗传奠定了基础。根据萨顿(W.S.Sutton 1902)的分析,这种遗传因子与染色体有平行关系,从而推测基因主要存在干细胞核里的染色体上,染色体可能是基因的载体。摩尔根(T.H.Morgan 1909)以果蝇为材料进行实验,发现伴性遗传、连锁与交换等现象,并总结出连锁遗传法则,进一步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直线排  相似文献   

2.
基因概念在现代遗传学发展中的地位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09年丹麦生物学家约翰逊(W.Johannsen)首次明确提出基因概念以来,基因概念已经历了80年的发展历程。80年来,在对基因本质的不懈探索中,基因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同时也带动遗传学研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飞跃。基因概念是现代遗传学的中心概念,由基因概念及其演化出来的一系列概念,构成了现代遗传学乃至整个现代生物学概念体系的基本框架。“遗传学发展到现代的分子水平,如果可以给它一个定义的话,也许比较恰当的提法是,研究基因的科学”。  相似文献   

3.
一、基因的功能:遗传学的奠基人孟德尔,在他的分离假说里明确提出生物的每个相对性状是由相对的遗传因子决定的。遗传因子一词后来被丹麦遗传学家约翰逊的基因一词所代替。因此孟德尔的一个遗传因子决定一个生物相对性状的理论就变成了一个基因决定一个生物性状的理论。在当时这个理  相似文献   

4.
本文评述了小麦品种抗锈性和锈菌毒性遗传学研究的现状以及近二十年来主要的研究成果和争论的问题。评述的内容包括小麦品种低反应型抗锈性的遗传规律,小麦锈菌毒性的遗传规律和变异途径,“基因对基因”理论及其应用,数量抗锈性的遗传等。Person(1959,1962)依据 Flor 试验提出的“基因对基因”概念的理论模型在现代植物病理学发展中具有历史意义,它促进了寄主—寄生物相互关系的遗传学研究。遗传学已成为现代锈病研究的基础,遗传学研究成果已广泛地应用于锈菌小种鉴定、抗锈育种和抗锈性生理生化机制的研究。本文还详细介绍了已定名的小麦抗杆锈、抗叶锈和抗条铸基因。  相似文献   

5.
就农业院校普遍使用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遗传学>(朱军主编,第3版)的几个概念论述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这些概念包括交换值、重组率和遗传图距,同(共)线基因与连锁基因,伴性遗传、限性遗传与从性遗传,细胞质遗传与母性遗传,显性-隐性与野生型-突变体等.  相似文献   

6.
以6#和2#果蝇的杂交为例,探讨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常出现的问题以及如何加强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认为分析"果蝇的综合杂交实验"的数据应从1对遗传因子分析到2对遗传因子分析,再到3对遗传因子分析;分析内容应包括性状的显隐判断、基因位置的确定、表现型比例和假设检验。同时,在实验的各个环节引导学生复习、巩固遗传学的基本原理。在实验的设计阶段让学生思考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实践表明,学生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不仅思路清晰、逻辑性增强,而且充分挖掘了实验数据所蕴含的信息,从而提高了遗传学实验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7.
上位性及其对家养动物复杂经济性状形成的遗传学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Bateson于1909年最早将上位性(Epistasis)这个概念引入遗传学领域,在1918年,Fisher将不同位点上的非等位基因相互作用定义为上位性,非等位基因间的交互作用而产生的基因效应定位为上位效应(Epistaticeffect)。自此,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受到试验方法及技术手段的限制,研究者多采用以数量遗传学为主的研究方法对上位性开展研究。近年来,伴随着分子数量遗传学与功能基因组学的飞速发展,人们现在已获得大量的理论和实验证据支持上位效应对家养动物复杂性状的表型塑造以及复杂遗传系统演化机制存在重要的遗传学影响。文章拟对目前使用较为广泛的上位性概念、类型及主要的学术观点加以评述,着重介绍了这些概念的产生的背景、原理以及差别之处,并对上位性对家养动物复杂经济性状的遗传学影响给予简要介绍,以期能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种质的概念及范畴 “种质”(germplasm)的确切概念是什么?美国农业部1961年“农业年鉴”给种质规定的定义是:“种质是细胞核内有生命的物质,它决定生物体的遗传特性,并将这些特性由亲代传递给后代。”笔者认为这一定义显然是不够全面的,因为它忽略了细胞核外的遗传。遗传学的研究证明:细胞核外的质体(plastid)、线粒体(mitochondria)  相似文献   

9.
《广东农业科学》2007,(4):62-62
从中科院上海生科院植物生理生态所获悉,在与水稻产量相关的功能基因研究上,该所林鸿宣研究组取得突破性进展:成功克隆控制水稻粒重的基因GW2,这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钥匙”,在高产分子育种方面显示出重要应用前景。相关论文于4月8日在线发表于国际顶级遗传学杂志《自然·遗传学》。  相似文献   

10.
显性雄性核不育水稻的研究及应用前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颜龙安等在“萍矮58/华野”的杂交后代中发现一个单基因显性核不育材料,在水稻中为世界首次发现,被命名为“萍乡核不育水稻”,该不育基因定名为“Ms-p”。在植物显性核不育中,首次证明其不育性与细胞质无关,为证实植物界核不育型的存在提供了一个新论据;在植物上,首先把植物的感温性和确实存在的育性基因联系在一起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出育性变化的临界温度值和敏感期;提出了用纯合体不育系作母本和具显性上位基因品种作恢复系制种的显性核不育“二系制种法”应用模式。本文概述了显性核不育水稻在细胞学、遗传学、感温性研究及育种选育上的进展,阐述了它在遗传育种上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作物生活中的同工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讨论作物同工酶的主要内容如下:(一)同工酶的概念及其测定方法;(二)同工酶的构成成分和作用机制;(三)作物的同工酶举例;(四)作物同工酶与遗传因子的关系;(五)作物同工酶与内外环境条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功能基因组学的研究足当今分子遗传学中重点研究领域,在水稻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了不少成果和进展.近几年.我国水稻育种界在开展超级稻研究和育种方面就相应提出了一些新功能基因的定义或概念,如"高产基因或高产QTL",试图在超级稻育种上找到一个新的突破口或解释,认为这种"新基因"定义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3.
现代农业对作物品种的要求越来越高,作物育种工作也必须在以往的基础上不断地探索新的途径和方法。近十几年来,随着遗传学、作物形态和生理学的发展,提出了设计作物“理想型”(ideotype)育种的研究。关于小麦的“理想型”,C.M.Donald(1968)首先提出了高产模式(图1左),随后R.D.Asana(1970)提出了在非灌溉栽培条件下的理想模式(图1,右)。D·C·Rasmusson教授两次(1979、1980)来我校作学术报  相似文献   

14.
自1900年孟德尔(G.Mendel)的粒子遗传学论文“植物杂交试验”被重新发现以来,生物科学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孟德尔以前“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一普遍生物学现象,虽然早为人们所认识,然而产生这种现象的真正原因却不清楚,长期以来都是以“混合遗传”的概念来解释父本与母本结合后的遗传变异现象,而孟德尔在他的试验报告中,就豌豆杂交遗传特点提出了两个重要法则,这便是著名的分离法则和自由组合法则。他假设在生殖细胞  相似文献   

15.
自从1909年Correns和Baur对叶绿体进行研究以来,细胞质遗传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人们还是习惯地认为染色体基因是唯一的遗传物质,细胞质只不过是作为细胞核的“培养基”而存在;现代遗传学的奠基人Morgan(1926)认为“在遗传上是可以不去考虑细胞质的”。我们知道细胞质是细胞中变化多样的成分,其反应规范较细胞核要宽广得多。细胞核的反应规范狭窄,不同核组成的反应规范重迭的机会少,所以核的组成改变时,细胞内反应也显著改变,且容易被察知。细胞质  相似文献   

16.
前文已经明确,害虫生化机理是害虫发生抗性的直接原因,但这种改变是受各种抗性基因所控制的。因此,抗性基因(R)的产生是发生抗性的根本原因。 遗传因子—基因是表达任何性状的遗传单位。无数基因如念珠一样地有秩序的排列  相似文献   

17.
种子性状及其遗传效应的鉴别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谷类作物种子的不同部分,在遗传学上互有不同,可归纳为:(1)种皮和果皮,母体组织,具2N染色体数;(2)胚,子代组织,具2N染色体数;(3)胚乳,子代组织,具3N染色体数。本文讨论了上述差异与种子性状遗传研究的关系,并对在胚和胚乳性状上可能存在的母体效应、细胞质效应和核基因效应,提出了相应的遗传学鉴定方法。  相似文献   

18.
对几种麦类作物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过程中过氧化物酶(Px)同工酶时空特异性表达模式的遗传研究,证明各Px“奢侈基因”的表达都具有一定的物种染色体组、品种基因型、杂交组合、生长发育时期、组织器官和外源激素诱导的特异性。在一定的遗传背景和一定的时空位点上,这些Px基因的表达模式可以发生特定方向的遗传转换,这可能是自然生长和外源激素诱导状态下细胞分化和器官形成的一个个体发育遗传学基本规律,也可能是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条件下物种形成与进化的一个系统发育遗传学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19.
分子标记与遗传标记辅助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分子标记的发现是数量遗传学发展的转机传统的数量遗传学采用数理统计学的方法,把控制某一个数量性状的多个基因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这种方法无法鉴别出单个数量性状基因以及与之有关的染色体片段,更难确定影响数量性状的座位(QTL)在染色体上的位置、作用效果以及与其它基因的关系,因而也无法用现代分子遗传学所发展起来的基因分离、克隆等方法对数量性状进行遗传操纵。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能否将影响数量性状的多个基因剖分开来,将其定位在染色体上,最终确定与之有关的DNA序列。  相似文献   

20.
根据殷新佑博士在“作物模型与遗传学学术讨论会”(2 0 0 0 ,明尼苏达 ,美国 )上的专题发言 :“作物模型、QTL定位及其相辅作用在植物育种上的应用” ,并参考他的其它有关论文编译而成。主旨在阐述一门新的交叉学科的开拓性尝试 :将作物模型与遗传学的QTL定位及其相辅作用在作物育种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