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 毫秒
1.
为解决日本真牡蛎浅海吊养、滩涂播养、虾池混养大量用苗问题,1990年进行了日本真牡蛎室内人工育苗试验。探索到亲蛎肥育、采卵孵化、幼虫培育、附着变态、稚贝培养、下海过渡等重要技术,在118m^3水体中育出稚贝5196.1万粒,平均1m^3水体出稚贝44万粒,平均壳长7mm。1991年1月,国内著名专家鉴定认为,该成果居国内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2.
李石磊  常亚青 《海鲜世界》2007,(6):37-38,36
单体牡蛎即游离的,不固着的牡蛎.目前单体牡蛎苗种培育主要有三种方法:1.使幼虫先固着后脱离固着基成为单体牡蛎;2.颗粒固着基产生单体牡蛎;3.化学药物诱导眼点幼虫变态不附着产生单体牡蛎苗.  相似文献   

3.
张玉恒  王亮 《齐鲁渔业》1997,14(3):11-12
介绍了太平洋牡蛎亲贝的选择和促熟,获卵与孵化,幼虫发育和培育技术,以及附苗和单体牡蛎苗种生产方法。  相似文献   

4.
王涛  李琪 《水产学报》2018,42(11):1729-1736
为了得到壳型规则、大小均一的单体牡蛎,本研究采用肾上腺素对岩牡蛎单体苗种生产的诱导条件进行研究,阐明了岩牡蛎单体苗种的最适诱导浓度、诱导时间和诱导密度。结果显示,肾上腺素能显著诱导岩牡蛎幼虫的不固着变态,最适诱导浓度为5×10–5 mol/L,最适诱导时间为1 h,提高诱导浓度和延长诱导时间导致岩牡蛎幼虫的不固着变态率、稚贝壳高和存活率显著降低;肾上腺素对低于8个/mL幼虫密度的诱导效果差异不显著,但稚贝壳高和存活率在8个/mL的培育密度下显著低于0.5~4个/mL,研究表明利用肾上腺素诱导岩牡蛎单体时,可大批量处理眼点幼虫,但稚贝充气培养的最适培养密度应不高于4个/mL。  相似文献   

5.
太平洋牡蛎人工育苗稳产高产技术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从水的处理,单胞藻选择,亲贝选择与蓄养,洗卵和及时选幼.幼虫培育期间的筛选.附着基处理及投附着基后的管理,脱苗的预防等方面进行了牡蛎人工育苗技术的研究探讨,以提高牡蛎育苗的成功率和单位水体的出苗量.使太平洋牡蛎育苗能稳产高产。  相似文献   

6.
太平洋牡蛎人工育苗的初步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吕豪  魏若飞 《水产科学》1991,10(1):9-12
1990年6月,利用对虾育苗室,在45立方米水体中培育出太平洋牡蛎苗种1400万个,平均单位水体出苗33万个。卵孵化和幼虫培育所用海水均经次氯酸钠处理后使用。亲贝和幼虫培育均以等鞭金藻,叉鞭金藻,扁藻为饵料。幼虫培养每天换水2次,每次换1/3。每隔3天倒池1次。水温在21~25℃条件下培育14天,当幼虫壳长达280~300微米时出现眼点并开始附着。  相似文献   

7.
葡萄牙牡蛎工厂化人工育苗技术包括亲贝促熟、饵料培养、幼虫和稚贝培育等过程。葡萄牙牡蛎受精卵卵径约60μm,在水温25.3℃、盐度26.5及p H8.2条件下受精卵经过16h左右发育为D形幼虫;幼虫经14~21 d培育进入变态附着期,幼虫培育过程投喂饵料为金藻、小球藻、角毛藻和骨条藻,稚贝加投扁藻;采用聚丙烯塑料片作为幼虫变态附着的附苗器。同时筛选出葡萄牙牡蛎受精卵孵化及幼虫生长的适宜环境条件,并进行了不同饵料投喂效果及不同附苗器的附苗效果试验。  相似文献   

8.
太平洋牡蛎单体苗种生产及养殖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项研究采用先固着后脱基或肾上腺素(EPI)诱导方法生产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gigas Thunberg)单体苗种获成功。选用价格低廉的聚丙烯扁条包装带作为固着基,待牡蛎苗生长至0.5cm以上时,来回弯曲进行剥离,可容易获得单体牡蛎。1992年在120m^3水体中获得平均壳高0.5cm单体牡蛎4036.7万粒,单位水体出苗量33.64万粒;使用肾上腺素诱导太平洋牡蛎眼点幼虫,最佳诱导  相似文献   

9.
单体牡蛎培育是指利用牡蛎一生只能附着1次的特性,将人工培育的牡蛎苗从附着基上剥离,单体装网笼内进行筏式养殖的技术。单体牡蛎即游离的无固着基的牡蛎,其生长不受空间限制,可充分发挥个体的生长潜力,壳形规则美观、大小均匀,易于运输、放养、收获和加工,便于筏式笼养,能提高抗风浪能力和单体水体产量,商品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0.
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Thunberg)人工育苗技术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作者通过几年的太平洋牡蛎人工育苗,对亲贝催产、浮游幼虫与稚贝培育、病虫害防治等几个技术要点进行初步的探索,总结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1.
马氏珠母贝高产稳产人工育苗中,采取以下技术措施:D形幼虫到附着阶段施用光合细菌;根据幼虫不同发育阶段投喂适口饵料;保持育苗池水环境的相对稳定以及适时施用抗菌素。单产壳高2~3mm马氏珠母贝稚贝20万粒/m^3以上。  相似文献   

12.
香港巨牡蛎与近江牡蛎杂交及回交子代早期生长发育比较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霍忠明  王昭萍 《水产学报》2013,37(8):1155-1161
为评估香港巨牡蛎与近江牡蛎杂交及回交育种的可行性,本文以香港巨牡蛎(Crassostrea hongkongensis)与近江牡蛎(Crassostrea ariakensis)为材料,比较了两种牡蛎杂交与回交子代的受精率、孵化率、幼虫及稚贝的生长和存活率。结果表明:香港巨牡蛎卵子可以与近江牡蛎精子受精,受精率为47.33±2.52%,但近江牡蛎卵子与香港巨牡蛎精子不受精。在回交实验中,香港巨牡蛎(H♀)与近江牡蛎(A♂)的杂交牡蛎 (HA)与香港巨牡蛎(HH)或近江牡蛎(AA)都可以正常交配,但各回交组受精率明显低于两牡蛎自交组(P<0.05)。受精后,HA与AA回交组的孵化率最低,分别为20.33±2.08%(♀A×♂HA),55.67±2.52%(♀HA×♂A),其它各实验组孵化率均大于70%。幼虫期, HA幼虫存活率明显低于两牡蛎自交组HH和AA(P<0.05);HA幼虫生长快于AA, 但慢于HH;♀A×♂HA回交组和HA自繁组的幼虫存活率为0。稚贝期,HA稚贝存活率与HH、AA自交组存活率差异不显著(P>0.05)。HA稚贝生长快于HH, 但慢于AA。另外,研究发现♀H×♂HA回交组幼虫和稚贝的生长与HA差异不显著(P>0.05),优于其它回交组;♀H×♂HA回交组幼虫的存活率与HA差异不显著(P>0.05),其稚贝的存活率虽低于HA,但优于其它回交组。本研究为牡蛎种间杂交及回交育种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杨智鹏  于红  于瑞海  孔令锋  李琪 《水产学报》2016,40(9):1472-1478
为实现脉红螺苗种的规模化生产,本实验通过对脉红螺幼虫培育、采苗、稚螺培育等方面的系统研究,探索了脉红螺苗种繁育过程中幼虫附着变态率低和饵料转换难的问题。结果显示:脉红螺浮游幼虫前期(0~12 d)生长较快,壳高平均日增长21.8μm;中期(13~18 d)生长较慢,壳高平均日增长3μm;后期(19~30 d)生长加快,壳高平均日增长46.8μm。用取自沉淀池中的新鲜海水对脉红螺浮游幼虫进行附着变态诱导,诱导第1天脉红螺浮游幼虫开始出现附着变态,第4天时,附着变态活动基本结束,附着变态率为40%。为变态后的稚螺投喂刚附着的长牡蛎和魁蚶稚贝,第1~8天,稚螺壳高平均日增长65.6μm;第9天开始,稚螺生长速度加快;第9~12天,稚螺壳高平均日增长136.4μm;第13~16天,稚螺壳高平均日增长307.3μm;第17~20天,稚螺壳高平均日增长445.8μm。研究表明,用取自沉淀池中的新鲜海水诱导脉红螺浮游幼虫的附着变态效果好,刚附着的长牡蛎稚贝和魁蚶稚贝可以作为脉红螺稚螺培育阶段的适宜饵料。  相似文献   

14.
长肋日月贝个体发生观察及人工育苗初步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首次报道了长肋日月贝( Amusium pleuronectes )的诱导产卵及幼虫、稚贝培育.用阴干-流水刺激法,成功诱导亲贝产卵、排精.对胚胎和幼虫发生进行了观察.水温23.0~25.0℃,经诱导产卵的受精卵20 h可发育至D形幼虫.水温22.0~24.0℃时,D形幼虫经11 d培育到眼点幼虫期.投放附着基后,眼点幼虫在10 d内附着完毕.水温18.0~24.0℃时,稚贝经30 d培育平均壳长达(2.0±0.18)mm.此试验共培育壳长(2.93±1.15)mm稚贝49.6万粒.  相似文献   

15.
利用山东青岛养殖的太平洋牡蛎(N)与汕头本地养殖的葡萄牙牡蛎(S)两个近缘种为亲本,采用正交设计建立了杂种组NS(N♂×S♀)和SN(S♂×N♀)与纯种组NN(N♂×N♀)和SS(S♂×S♀)4个不同的遗传组合,通过比较不同阶段(幼虫期、稚贝期、养成阶段)的生长和存活数据,研究了牡蛎近缘种间的杂种优势,目的为改良牡蛎的生产性状。结果表明,这两个近缘种之间杂交能够产生显著的杂种优势,杂交后代的生长与存活两个表型性状都得到改良。杂交组比近交组生长得快,杂种优势在幼虫期为37.44%,稚贝期为42.47%。杂交组也比近交组存活率高,8日龄幼虫存活率的杂种优势为76.80%、14日龄幼虫存活率的杂种优势可达107.70%,60、90和105日龄稚贝存活率的杂种优势分别为17.30%、15.62%和9.08%。研究表明,通过太平洋牡蛎和葡萄牙牡蛎两个近缘种间的杂交有望解决牡蛎养殖产业存在的育苗难、存活率低、生长慢、个体小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由于水体的有限以及对生产成本的考虑,一般的育苗场家在太平洋牡蛎的人工育苗生产中,往往是不进行亲贝的强化培育或者培育的时间太短,而采用反复刺激的方法进行采卵(如流水、干露、药物等),结果给后期幼体的培育、附着、变态埋下隐患,从而导致出苗数量不多,出苗质量不高,进而影响了育苗生产及养殖生产。对此,我们于2001年春天将其育苗及养殖的各个环节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现将试验的方法与结果报告如下:一、材料与方法1.亲贝室外暂养2001年1月5日由莱州购进亲贝50千克,放入我所大棚中暂养,当时水温6.1℃。水质…  相似文献   

17.
几种阳离子对葡萄牙牡蛎幼虫附着和变态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葡萄牙牡蛎眼点幼虫暴露于K+、Ca2+、Mg2+、NH4+不同添加浓度的海水溶液中.结果显示:在最初4h内K+和NH4+可明显诱导幼虫的附着行为;7d后,10 mM和20 mM的K+以及10 ~ 25 mM的Ca2+可显著诱导幼虫的附着变态,Mg2+与对照组相比无效,NH4+造成幼虫高死亡率.这表明K+、Ca2+可能成为葡萄牙牡蛎育苗生产上幼虫附着变态的有效诱导剂.  相似文献   

18.
石狮深沪湾是福建省最主要的葡萄牙牡蛎采苗和养殖区之一,海区天然蛎苗资源十分丰富.每年3月份,牡蛎进入繁殖期,通过观察其性腺成熟度及精卵排放情况,拖网采集海区水样、镜检牡蛎幼虫发育阶段及数量的变化,掌握眼点幼虫变态附着高峰期,科学指导养殖户及时投放附苗器采集蛎苗.2010-2012年度,共开展11次人工采苗工作,其中2010年5月18日、2011年5月4日、2012年5月3日拖网镜检的壳顶期幼虫和眼点幼虫分别为258个/m3和114个/m3、218个/m3和74个/m3、56个/m3和236个/m3,并于近期形成附苗高峰.综合各年度镜检结果和海区附苗情况,初步推断深沪湾天然蛎苗附着高峰期在5月5日-25日期间,即每年农历立夏前后.  相似文献   

19.
太平洋牡蛎与近江牡蛎的种间杂交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为了评估太平洋牡蛎与近江牡蛎能否产生远缘杂种优势,于2010年5月,以成熟的两种牡蛎亲本为材料开展了2×2远缘杂交研究,由长牡蛎自繁组GG(Crassostrea gigas♀×C.gigas♂)、近江牡蛎自繁组AA(C.ariakensis♀×C.ariakensis♂)、正交组GA(Crassostreagigas♀×C.ariakensis♂)、反交组AG(C.ariakensis♀×C.gigas♂)4个实验组组成。分析了子代早期表型性状和杂种优势,并对杂交子代进行了遗传鉴定。结果表明:GA杂交组与AG组的受精强度具有不对称性。幼虫浮游期间,表型性状的中亲杂种优势几乎为0,GA组生长与存活性状表现出积极的单亲杂种优势,而AG组则具有明显的远交衰退现象;幼虫早期表型性状受到母本效应影响,而后减弱。变态期间,GA组变态率较高,得到了大量杂交稚贝;而AG组变态率极低,仅获得了72个杂交稚贝。稚贝培育期间,稚贝表现出中亲生长劣势与存活优势;GA组具有明显的单亲生长与存活优势,而AG组则表现出生长劣势并具有一定程度的存活优势。利用复合COI及ITS2鉴定了种间杂交子结果表明:正反交组杂交子均为真正意义上的两性融合杂交子。实验获得了具有显著杂种优势的GA组杂交子,为现有牡蛎的遗传改良提供了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一般的育苗场家在太平洋牡蛎的人工育苗生产中,往往不进行亲贝的强化培育或者培育的时间太短,而采用反复刺激的方法进行采卵(如流水、干露、药物等),结果给后期幼体的培育、附着、变态埋下隐患,导致出苗数量不多,质量不高,进而影响了育苗生产及养殖生产。对此,我们于2001年春天对育苗及养殖的各个环节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现报告如下。1基本情况1.1亲贝室外暂养2001年1月5日由莱州购进亲贝50kg,放入大棚中暂养,水温6.1℃,水质新鲜,pH8.2,盐度30‰,饵料充足,其中有金藻、硅藻、少量的扁藻等;定期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