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 毫秒
1.
1982年4~7月,我们对陕西、河南、甘肃、四川等省的18个县(市)的泡桐丛枝病发生情况与环境因子关系进行了调查,并对调查的土壤资料,用通径分析的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土壤中磷、钾含量之比值(P/K)与泡桐丛枝病感病指数成负相关。即磷含量愈高,发病愈轻,含量愈低,发病愈重,钾的影响与此相反。这就为泡桐丛枝病的防治提供了新的途径。1965年以来,陕西省的渭南、蒲城等县,先后从河南引种了大量的兰考桐,使泡桐在陕西有了很大发展。随着泡桐的发展,丛枝病(MLO)也日益严重,给生产带来了很大威胁。目前,对泡桐丛枝病国内外都在研究,但对该病发病规律还不够了解。有的资料记载与土壤有关,但关系的焦点却不清楚。有  相似文献   

2.
泡桐丛枝病是泡桐的严重病害,其病原为类菌质体(MLO)。近几年,国内有人测定分析,发现泡桐丛枝病的感病指数与土壤磷钾比有关。据我们试验,也发现幼龄期泡桐追施磷肥,很少发病。从1982年开始,我们对农桐间作和“四旁”的泡桐追施鸡粪,泡桐丛枝病的治愈率达90%。为了调整土壤的磷钾比,防治泡桐丛枝病,自1984年9月至1987年9月,在芝灵乡东卜头村兰考泡桐林内追施钙镁磷肥、鸡粪进  相似文献   

3.
<正> 84年第一期西北林学院学报刊登《土壤中磷钾含量之比值与泡洞丛枝病关系》一文,文中写到,1984年4月至7月,西北林学院对陕西、河南、甘肃、四川等省的18个县市土壤调查中发现,土壤中含磷量与泡洞丛枝病感病指数有密切的关系,磷含量愈高,发病愈轻,含量愈低,发病愈重。为了验证调查结论,从而为防治泡洞丛枝病提供新的途径,1985年,我们在睢县、商丘两地进行了土壤施磷对泡桐丛枝病的影响试验。其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以泡桐丛枝病类菌原体的敏感指示植物长春花苗为材料,用叶柄注射法注入感病泡桐叶汁液进行接种试验,结果表明,有1/4供试植株感病,其症状与泡桐丛枝病相一致,将感病植株叶脉切片镜检,发现有类菌原体,其形态、大小及结构,均与泡桐丛枝病类菌原体相同。为该病病原的传播及回接提供了一条简便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泡桐种源抗丛枝病性状的遗传变异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泡桐丛枝病是影响泡桐生长的一种主要病害,种源试验表明在毛泡桐种源中,除甘肃平凉未见发病以外,其它种源均有病害发生。江苏南京、湖北十堰、黄冈、陕西商县和辽宁大连5个种源发病较重,病情指数超过30%;白花泡桐丛枝病发病率较低,自然分布区南部的种源很少见到丛枝病发生,分布区北部与毛泡桐分布区有重叠的种源,丛枝病发病相对较重。毛泡桐起源靠西的种源发病较轻,随着经度的增加,丛枝病发病有增大趋势;白花泡桐发病与种源经度无关,而与纬度相关明显,呈现出纬度越高,发病率越低,病情指数越小的趋势。泡桐品种间丛枝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差异明显,通过品种选择可以获得抗病优良品种。  相似文献   

6.
泡桐丛枝病病原及传染途径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泡桐是我国速生、优良用材树种之一。泡桐丛枝病是当前泡桐生产中的严重病害,尤以河南、山东、山西等省发病严重,一般发病率达30—50%,严重区高达80%以上,影响林木的生长,幼苗和幼树常因发病造成枯死。随着泡桐栽植面积的扩大,尤其是进行大量无性繁殖,丛枝病有发展的趋势。泡桐丛枝病发生原因,过去有生理病、炭疽病、疮痂病、病毒等报导,但缺乏确切的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济阳栽植桐粮间作林14000公倾,泡桐丰产林140公倾,共计栽植泡桐63万株。据1986年调查,泡桐丛枝病发病株率为30.7%,严重地片高达80%以上,幼树罹病枯死为13.1%;感病指数为20.6。自1986—1988年,推广应用“春环剥,秋修枝”治疗泡桐丛枝病,并辅以检疫,培育无病苗,集约经营等措施。全县泡桐发病株率已降到2.6%;感病指数下降到1.6;治愈率达91.5%,防治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8.
泡桐丛枝病是泡桐病害中最重要的病害之一。目前该病已严重威胁着我省泡桐生产,直接影响到群众发展泡桐的积极性。对丛枝病的防治,国内外虽进行了多年研究,但取效甚微。为了把我省泡桐丛枝病的危害控制在最低限度,特根据省内外的防治经验及我们在1982~1985年对全省泡桐丛枝病的调查和进行综合防治的初步效果,提出泡桐丛枝病综合防治技术如下,供泡桐适栽区在防治丛枝病中参考。1.严格实行种苗检疫泡桐种根、苗木的调运与繁殖是传播丛枝病的重要途径,因此,严格实行种苗检  相似文献   

9.
丛枝病是泡桐的一种严重病害,发病率极高,6、7年生的大树一般发病率在50%以上,发病严重的地区10年生泡桐发病率高达百分之百。为了研究该病防治技术,我们进行了一些试验和探索,并在环剥防治丛枝病方面取得良好效果,现整理如下,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泡桐组培脱毒苗田间育苗、造林及防治丛枝病效果的研究孔德广(河南省西华县林业局466600)陈桂华袁新华(西华县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泡桐丛枝病是目前泡桐生产上一大难题。该病能引起泡桐属植物普遍发病,使整株或部分枝条表现病状。其病原为植物菌原体,侵染...  相似文献   

11.
提高杉木种子园种子产量及品质技术措施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龙光生  雷秀嫦 《林业科学》1994,30(4):296-305
对湖南省东安县杉木无性系种子园施肥试验的结果表明:3、6、8月中旬每次每株各施尿素0.4kg、过磷酸钙0.3kg、氯化钾0.2kg为球花产量最高的施肥方案;施肥对当年的种子播种品质有影响,但不大;种子园大片母树不挂果的原因是土壤和树体中锰含量过高而树体中的硼元素缺乏,对此提出对土壤施石灰和对母树针叶喷B肥的改良措施;3—8月是杉木种子园施N、P.K肥最适宜时期;确定8月是杉木种子园母树营养诊断进行针叶分析的最佳采样时期,并制定出杉木种子园母树的针叶中全N含量为0.8%、全P含量为0.12%、全K含量为0.7%是其临界值;针叶全N含量0.8—1.2%、全K含量0.7-0.9%是其最适浓度范围;中耕松土对种子园种子产量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
6~(-(2))菌是一株昆虫病原芽孢杆菌。经测定血清型是苏云金杆菌(Bacillus thuringensis)变种中的H_1血清型,酯酶型与已描述过的所有苏云金杆菌变种的酯酶型不同,具有特异性,是一个新的酯酶型。  相似文献   

13.
黑胸球果花蝇的生物学与落叶松球果发育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孙江华 Roque.  A 《林业科学》1996,32(3):238-242
1993—1994年,在大兴安岭加格达奇市种子园与母树林内对黑胸球果花蝇Strobilomyiamelaniola(Fan)的生物学和生态学进行了观察和研究。视觉诱捕的结果显示,黑胸球果花蝇于5月初羽化,整个羽化期可持续到6月中旬,羽化盛期是在5月中旬,新羽化的成虫在补充营养二周后,2龄幼虫于5月下旬孵化(1龄幼虫在卵内完成发育),3龄老熟幼虫于6月下旬落地化蛹。对该种花蝇的发育与球果发育的同步性,以及与降雨、气温、土表温度的关系也进行了研究。皮尔逊(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表明:该种花蝇的羽化和产卵与球果含水量密切相关。在6月初,当球果适宜于幼虫取食时,卵大量孵化。同时,对该种花蝇的危害特点和延长滞育现象也做了初步报道。  相似文献   

14.
通过调查未覆盖、2~3 a覆盖、4~5 a覆盖和6~7 a覆盖4类集约栽培早竹林的竹鞭和鞭芽生长状况并测定各处理土壤中矿质元素含量,研究早竹林衰老和矿质元素关系,结果表明,从4~5 a覆盖到6~7 a覆盖为早竹林衰老明显加剧的转折点,竹鞭和鞭芽生长状况可作为竹子衰老的一个指标;矿质元素对竹子衰老的影响分为3类:①与早竹衰老关系不大:N、K;②高浓度时促进早竹衰老:P、Cu、Ca、Al、Se;③低浓度时促进竹子衰老:Ni、Mg、Mn、Co、Zn。保护地集约栽培早竹衰老可能与土壤中高含量的P、Cu有关,高含量的Zn不促进早竹衰老。  相似文献   

15.
以昆明市宜良县花园林场云南松中龄林(抚育间伐、未抚育间伐)为研究对象,利用试验测定和定量统计的方法分析了间伐和未间伐土壤层(0~20 cm,20~40 cm,40~60 cm)的理化性质和化学性质,探讨了短期间伐1a对云南松林分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为云南松丰产高效栽培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结果显示:①抚育间伐和土层深度均...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广东莲花山土壤有机碳(C)、氮(N)、磷(P)、钾(K)含量垂直分布特征,阐明土壤C、N、P、K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对海拔梯度的响应规律,在广东莲花山500~1 000 m区域以100 m海拔间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海拔下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变化范围分别是38.72~68.17、0.90~1.32、0.011~0.022、5.19~7.08 g·kg-1,土壤全氮、全磷含量随海拔梯度升高而增加,土壤有机碳、全钾含量随海拔梯度的变化,差异不显著。(2)土壤的C/N和N/P分别介于40.12~50.76、43.06~90.86间。不同海拔梯段下土壤C/N无显著差异;整体来看,土壤N/P随海拔梯度的增加呈降低趋势。(3)500~1 000 m海拔土壤速效氮含量介于0.81~2.01 mg·kg-1,均值为1.19 mg·kg-1,其中,500 m海拔下土壤速效氮含量最高,1 000 m海拔下,土壤速效氮含量值达到最小。土壤速效氮含量与土壤速效氮含量的关系呈负相关。土壤速效钾、速效磷含量在500~800 m海拔间变化幅度较小,至900 m海拔下最大。莲花山土壤养分空间分布具有一定的异质性,全氮、全磷、速效氮含量、N/P的空间变化强烈。  相似文献   

17.
雅安不同海拔地区的珙桐群落土壤养分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究珙桐群落在雅安不同海拔地区的梯度土壤的化学计量特征,阐明珙桐群落土壤性质对海拔变化的响应规律,进而有效指导珙桐群落的保护,在雅安的珙桐群落分布带上选取了1 000 m-1 500 m、1 500 m-2 000 m和2 000 m-2 500 m 3个海拔梯度,测定海拔1 000 m^2 500 m范围内土壤pH值和养分含量,计算并分析土壤C∶N、C∶P、C∶K、N∶P、N∶K和P∶K。结果表明:(1)雅安的珙桐群落土壤中有机碳、全氮、全磷和全钾变化范围分别为7.08 g·kg^-1~86.26 g·kg^-1、0.73 g·kg^-1~5.74 g·kg^-1、0.27 g·kg^-1~1.77 g·kg^-1和20.56 g·kg^-1~70.37 g·kg^-1,且随着海拔梯度的增加土壤中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含量增加。(2)土壤中C∶N、C∶P、C∶K、N∶P、N∶K和P∶K范围分别为8.91~33.98、22.25~78.06、0.17~3.53、1.47~5.80、0.02~0.23和0.01~0.06。随着海拔梯度的增加,土壤中C∶N、C∶P和N∶P变化趋势类似,随着海拔梯度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土壤中C∶K、N∶K随着海拔梯度的增加而增加,土壤中P∶K在不同海拔梯度下变化趋势不大。  相似文献   

18.
北京开花竹林土壤主要养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对比分析法,研究了北京市早园竹开花竹林和正常竹林土壤主要养分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开花竹林土壤中氮肥和磷肥含量明显低于正常竹林,钾肥含量没有明显差异;随着土壤深度增加,土壤中氮、磷、钾肥含量明显降低,尤其是竹鞭和竹根集中分布的10~30 cm深的土层,土壤养分严重亏缺。因此,在竹林经营中,应以"补氮提磷"为土壤养分管理目标,同时将10~30 cm深的土层作为竹林施肥的"目标土层",积极探索有效的竹林施肥和土壤改良技术。  相似文献   

19.
Status of organic carbon (C), total nitrogen (N), available potassium (K), calcium (Ca) and phosphorus (P) in three different depths (0-5 cm, 5-15 cm and 15-30 cm) on two hill slopes of 35% and 55% in orange orchard cultivated by the Mro tribe of Chittagong Hill. Tracts (CHTs) were evaluated and compared with those in degraded bush forests, through digging three profiles in each land use. The content of all the five nutrients was found to be higher in the soil of orange orchard than in the soil of forest. But the variation was not consistent for both the slopes. The content varied depth wise also, having the highest value in surface soil in case of both the land uses on both the slopes. A mean available K content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orange orchard than in forest on 55% slope, while it was lower on 35% slope. Surface soil contained the nutrients of K and Ca with the amount of 0.2905-mg·g^-1 soil and 3.025-mg·g^-1 soil respectively in the orchard, while 0.1934-mg·g^-1 soil and 1.6083-mg·g^-1 soil were respectively in the forest. Organic carbon and total nitrogen were found more or less similar in surface soil on both the land uses showing a slight difference. Available P was found only in orange orchard, and in forest it was too little in amount to detect by the spectrophotometer. The degraded forests were poor in nutrient content due to high rate of soil erosion, which would be possible to be improved by bringing it under tree cover as proved by the adaptation of orange orchard there.  相似文献   

20.
沙地杨树刺槐人工混交林的改良土壤功能及养分互补关系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杨树刺槐混交林是我国北方地区沿河及滨海沙地上成功的固氮树种和非固氮树种人工混交林。本文在简单介绍混交林生长情况的基础上,主要对林地土壤养分改良及其种间N、P养分互补关系进行了阐述。指出杨树刺槐混交林生产力提高主要是因为林地土壤养分(特别是N素养分)的极大改善及树种间N、P养分的互补。混交林土壤N素养分水平提高的根本原因是林地土壤微生物活性高,加快了含N较高枯落物分解速度,增强了土壤氨化及硝化强度。而杨树刺槐种间的N、P养分互补则主要表现在混交林中杨树可将吸收入体内的P素通过根系接触转移给相邻的刺槐,而刺槐则可将固定的N素通过根系接触转移给杨树,而且N、P转移的强度很大。这种奇妙的树种间养分互补机制对杨树刺槐混交林幼林期生产力提高是有重大意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