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9 毫秒
1.
一、氨氮的产生和毒性氨氮是指以非离子氨(NH3)和离子氨(NH4+)形式存在的氮,其中对水产动物毒性比较大的是非离子氨(NH3)。池塘中氨氮的来源:①投入池塘中未完全消化利用的饲料,施入池塘的含氮有机肥料,池塘中死亡的动植物,在分解代谢的过程中,都会产生大量氨氮。氨氮的产生,与蛋白  相似文献   

2.
<正>一、鱼体内和水体氨氮的产生氨氮是指以离子氨(NH4+)和非离子氨(NH3)形式存在的氮,其中对水产动物毒性比较大的是非离子氨。鱼体内氨氮的来源:大部分氨在肝脏中产生,由血液运送到鳃或肾排出体外。水体中氨氮的来源:1投入池塘中未完全消化利用的饲料,施入池塘的含氮有机肥料,池塘中死亡的动植物,在分解代谢的过程中,产生大量氨氮;2鱼类的排泄物:鳃排泄的氨和由肾脏排泄的尿素、尿酸等尿液成分;3部分投入品:部分投入品使用后氨氮会大幅上升。  相似文献   

3.
养殖池塘含氮物质中毒及预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养殖单产的提高,近年来的春季、晚秋和初冬不断发生鱼类氨氮中毒或亚硝酸盐中毒事件,有的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给渔业生产带来了危害。一、原因分析池塘中氮的存在形式有:氮气(N2)、游离氨(NH3)、离子氨(NH4+)、亚硝酸盐(NO2-)、硝酸盐(NO3-)、有机氮(存在于动植物体中的氨基酸和蛋白质中的氮)。其中游离氨+离子氨=总氨氮(TAN)。引起鱼类毒害的氮有两种形式:游离氨(NH3)和亚硝酸盐(NO2-)。游离氨来自鱼类的排泄物和细菌的分解作用。水体中的游离氨和离子氨建立平衡关系(NH3+H+→NH4…  相似文献   

4.
甲鱼养殖水体中氨氮(NH3-N)的产生、危害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甲鱼养殖基本上是高密度高产出的集约化养殖方式,池塘载鱼量大,水环境比较差,池塘水体中的氨氮含量相对较高,氨氮中毒现象时有发生。同时在甲鱼养殖过程中,由于氨氮含量偏高而引起的相关疾病也经常出现,因此我们有必要认真分析氨氮是怎样产生的,以及如何降低氨氮在水中的含量。 一、氢氮的主要来源 1.含氮有机物分解产生氨态氮。在甲鱼池塘中,投喂的甲鱼配合饲料、冰鲜鱼、螺肉等残渣以及死亡的甲鱼和其它野杂鱼的尸体都可以分解产生氨氮。 2.水中缺氧时,含氮有机物被反硝化细菌还原而产生氨态氮。反硝化作用的重要条件是…  相似文献   

5.
<正>氨氮是指水中以游离氨(NH3)和铵离子(NH4+)形式存在的氮。氨氮是水体中的营养素,可导致水富营养化现象产生,是水体中的主要耗氧污染物,对鱼类及某些水生生物有毒害。养殖水体中的氨氮来源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①水生动物的排泄物、施加的肥料、残饵、动植物尸体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质,被池塘中的微生物菌分解后形成氨基酸,再进一步分解成氨氮;②当养殖水体中氧气不足时,水体发生反硝化反应,亚硝酸盐、硝酸盐在反硝化细菌的作用下分解而产生氨氮;③鱼类可通  相似文献   

6.
氮在水体中以氮气、游离氨、离子铵、亚硝酸盐、硝酸盐和有机氮的形式存在。其中游离氨和离子铵被合称为氨氮。水体中只有以NH4 、NH2-和NO3-形式存在的氮才能被植物所利用。水体中其它形式的氮不能被浮游生物所利用,并且会对池鱼产生危害。一、水体氮的来源鱼池中施入大量畜禽  相似文献   

7.
《中国水产》2001,302(1)
在春季,午后阳光充足、气温较高时容易发生浮头。症状是鱼类感到呼吸困难,浮在水的上层,不时将口伸出水面吞取空气。浮头严重时,鱼还会窒息死亡。 这种春季鱼类浮头多是由于氨中毒造成的。 引发氨中毒的主要原因是: 1.池塘老化、池底有机物过多。有机物分解产生大量的氨,造成鱼的浮头; 2.投饵过多,残余饲料分解产生氨,使水体中的氨浓度过高,导致鱼体浮头; 3.池水过瘦,水中浮游植物量较少。由于溶氧主要来源于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浮游植物少,则溶氧低,氨氮就不能通过氧化作用变成无毒的亚硝酸氮,从而氨在水中积累造成…  相似文献   

8.
正本文从养殖池塘氮循环入手,试着探讨养殖池塘水体氨氮与亚硝酸盐的管理。一、养殖池塘的氮循环在养殖池塘生态系统中,氮循环是养殖池塘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中重要的一部分,含有蛋白质的饲料输入成为系统含氮物质最重要的来源,饲料的输入一方面为养殖的对象提供饵料,满足了养殖动物在生长过  相似文献   

9.
草鱼养殖水体中参与氮转化途径的异养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分析草鱼池塘中参与氮代谢的异养细菌比例及其代谢途径,从杭州郊区取得4个草鱼池塘的水样,每个水样通过涂布随即挑选100株菌株进行定性显色试验,并据此选取11株异养菌进行16S rRNA序列分析。结果表明,4个草鱼养殖池塘中NH4+-N和NO2--N的平均水平分别为5.597 mg/L和0.135 mg/L。池塘中可培养的异养菌平均为3.26×105cfu/mL,其中的89.75%参与了氮的不同代谢途径,其中31.25%的氨化菌和33.50%NO3--N(NO2--N)还原菌参与了NH4+-N的生成,32.45%的氨氧化菌参与了NH4+-N的降低;NO2--N生成途径主要包括蛋白质直接转化(11.26%)、氨氧化(4.25%)和硝酸盐氮还原(10.75%),而NO2--N降低主要通过15.50%的亚硝酸氧化菌、8.75%的NO2--N还原菌和10.75%的反硝化菌实现。结果提示,草鱼养殖水体中存在大量的异养硝化菌参与不同的氮代谢途径,且产生氨氮的异养菌比例远高于去除氨氮的菌,这是草鱼养殖水体中氨氮含量易偏高的原因。同时,11株不同功能的异养菌16SrRNA鉴定结果为寡养食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6株、假单胞菌(Pseudomonas)3株、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和肠杆菌(Enterobacter)各1株,而且细菌对氮源的利用具有菌株特异性。  相似文献   

10.
精养高产池塘由于鱼(虾等)的粪便、残剩饲料、有机肥料等的不断积累,加上泥沙混合,在池底形成一定厚度的淤泥。淤泥中含有大量有机物、细菌。有机物经细菌作用、氧化分解,消耗大量氧,往往使池塘下层水中本来不多的氧消耗殆尽,造成缺氧状态。在淤泥中厌气性细菌占绝对优势,对有机物进行发酵作用,产生大量还原性中间产物。塘底淤泥和鱼类排泄物经硝化作用产生氨,氨在硝化过程中生成中间产物——亚硝酸盐;淤泥中的硫酸盐还原菌还原硫酸盐,以及由异氧菌分解有机硫化物产生硫化氢(淤泥变黑是硫化氢存在的重要标志)。氨、亚硝酸盐、…  相似文献   

11.
将单口面积1.33~2.33hm~2、环境相似的6口罗氏沼虾养殖池塘分为2组,3口池塘投喂蛋白质水平为35.4%的饲料,且每日适量泼洒糖蜜(试验组),3口池塘投喂蛋白质水平为41.9%的饲料,不泼洒糖蜜(对照组),常规管理。养殖期间,每隔15d取水样检测氨氮和亚硝态氮含量。156d的饲养结果表明,对照组和试验组罗氏沼虾的产量分别为6600kg/hm~2和6427.5kg/hm~2,降低饲料中的蛋白水平结合泼洒糖蜜不影响罗氏沼虾的生长(P0.05),养殖效益亦无显著差异(P0.05)。但试验组池塘水中氨氮较对照组低54.0%,亚硝态氮低21.0%,泼洒糖蜜显著降低了池塘氨氮和亚硝态氮含量(P0.05)。  相似文献   

12.
池塘内氨氮过高可引起大面积塘鱼死亡。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氨氮高的池塘有两类:一是池水混浊的池塘,二是池水过清的池塘。一、氨氮高的原因:1.池水混浊氨氮高的原因:池水中有大量的细泥沙颗粒悬浮,造成池水的透明度下降,因此影响浮游植物的生长,而浮游植物是靠吸收氨氮等含氮物质作为氮源而生长,并通过光合作用释放出氧气的,因此浮游植物不生长,致使通过粪便和残饵分解出的氨氮无法得到吸收利用,从而造成池水中氨氨积累,并严重超标。2.池水过清的池塘氨氮高的原因:在越冬前,养殖单位在水中泼人大量的石灰水和漂白粉,杀死了…  相似文献   

13.
养殖水体中氨氮的存在、危害及控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 氨氮在水中的存在及危害 氮元素在水中的存在形式主要有硝酸氮(NO3-)、亚硝酸氮(NO2-)、氨氮(包括分子态NH3和离子态NH4 )和氮气.水生植物直接吸收水中的氨氮和硝酸氮,水生动物通过摄食获得氮,生物死亡后,有机物被分解,氮又回到水中.  相似文献   

14.
于高温多雨季节对广东省清远市鳜(Siniperca chuatsi)养殖基地的6个鳜及饵料鱼养殖池塘发病、用药情况及水质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单独施用抑菌类药物,鳜出血病容易复发,而同时施用增强动物免疫力与减少应激行为药物及抑菌类药物,鳜出血病不易复发。鳜及饵料鱼塘发病期间,水中氨氮(NH4+-N)质量浓度始终高于1.0 mg.L-1,亚硝酸盐氮(NO2--N)质量浓度高于0.18 mg.L-1,氮磷比(N/P)也有偏高的情况发生,而所调查的6个池塘硝酸盐氮(NO3--N)质量浓度均随养殖时间延长而逐渐下降。NH4+-N与NO2--N质量浓度过高可能预示鳜的细菌性疾病即将发生。可按实际情况种植浮萍等植物吸收过量NH4+-N;开增氧机保持水中高溶解氧(DO)以降低NO2--N质量浓度或投放减少动物应激行为的药物。N/P过高可适当释放磷肥以调节水质。  相似文献   

15.
孙广策 《齐鲁渔业》2003,20(1):32-32
1 危害 精养高产池塘由于鱼(虾等)的粪便、残剩饲料、有机肥料等的不断积累,加上泥沙混合,在池底形成一定厚度的淤泥。淤泥中含有大量有机物、细菌。有机物经细菌作用,氧化分解,消耗大量氧,往往使池塘下层水中本来不多的氧消耗殆尽,造成缺氧。在淤泥中嫌气性细菌占绝对优势,对有机物进行发酵作用,产生大量还原性中间产物。塘底淤泥和鱼类排泄物经硝化作用产生氨,氨  相似文献   

16.
养殖水体中“富氮”的危害及防治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贵雄 《内陆水产》2006,31(6):20-21
氮在水体中以氮气、游离氨、离子铵、亚硝酸盐、硝酸盐和有机氮的形式存在。其中游离氨和离子铵被合称为氨氮。水体中只有以NH4^+、NH2^-和NO3^-形式存在的氮才能被植物所利用.其他形式的氮不能被浮游生物所利用,并且会对池鱼产生危害。  相似文献   

17.
罗非鱼池塘投放光合细菌后水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光合细菌改善池塘水质的作用,测定了池塘水质(溶氧、NH 4-N、NO-2-N、COD)、透明度、pH及异养细菌总数,研究水质和浮游生物的变化情况.实验结果表明:投放光合细菌后,对降低水中COD、氨氮、透明度,提高亚硝酸态氮等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对水中溶氧、pH值、硝酸态氮等的变化并没有起太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正>亚硝酸盐氮是池塘中极常见的有毒有害物质之一,毒性很强,是池塘养鱼的重要监测对象。在高密度养殖鱼塘中,亚硝酸盐氮生成速度很快,并且难以降解,不仅严重地影响了鱼类的生活和生长,而且还会诱发鱼病,引发泛塘,严重时能直接造成鱼类大量中毒死亡。一、混养池中亚硝酸盐氮的产生亚硝酸盐氮是氨氮向硝酸盐氮转化的中间产物;而养鱼池中的氨  相似文献   

19.
精养池淡水鱼类的鳃病分析贾滔 汤红梅1.由水质恶化引起的鳃病高产池塘水质污染严重,当水中氨含量长期超标,在分子氨的刺激下,鳃分泌大量粘液,鳃丝呈紫红色,鳃丝的边缘呈白色。因鳃片表面复盖大量粘液严重影响了气体交换。在炎热的夏季水温较高的时候,病鱼常浮于水面,摄食减少,生长缓慢。目检病鱼的鳃无细菌性烂鳃病症状;镜检一般无寄生虫或寄生虫很少,如再配合水质监测,水中氨氮含量超标,可以确诊为由水质恶化引起的鳃病。防治方法:应积极采取换水,增氧等措施降低水中的氨含量。如果将水中的氨含量降低到鱼类能长期忍受的最高氨浓度0.025mg/L以下,就不会对鱼类产生危害。换水不便的池塘也可泼洒西菲利、科利尔等生物调水剂,达到快速降低氨氮的目的。且勿大量施用生石灰等碱性物质,以免将氨瞬时转化为亚硝酸盐加强了对鱼的毒害。  相似文献   

20.
氮是水生植物必须的营养元素,也是养殖水体初级生产力的主要限制因子。水中的氨氮可被藻类和水生植物直接吸收。了解水中氨氮含量对于合理施肥,调节水质以提高鱼产量具有重要意义。测定氨氮须首先制取无氨水,但空气中的氨极易溶解于水,即使是新制得的蒸馏水含氨量也较高,有时甚至比所测水样含氨量更高。这样,按传统方法就无法测定。笔者采用一种特殊方法制取无氨纯水(“菹草蒸馏水”),并用此水配成永久性标准比色阶用于水中氨氮测定,不仅省去了传统方法的繁琐程序,而且能测出一般蒸镏水中极少量的氨氮,十分灵敏准确。1 材料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