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蒙古族传统酸马奶中嗜酸乳杆菌发酵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蒙古乌兰巴托周边牧民家庭采集的5个酸马奶样品中,分离并鉴定出30株嗜酸乳杆菌,从中筛选出4株具有潜在益生特性的进行发酵特性研究.结果表明:37℃发酵24h,嗜酸乳杆菌发酵乳平均产酸为147.40T,pH值在3.69~3.53之间,粘度在366.3~384.3cP之间,12%TCA可溶性氮为6.262L~9.241mmol/L;4℃冷藏过程中,发酵乳pH降低缓慢,乳糖含量呈降低趋势,且仍有较高活菌数;4℃冷藏4周时,MG1-5、MG2-1、MG4-2和MG1-12的存活率分别为96.86%、90.39%、89.73%和89.39%,乳糖分解率分别为39.52%、58.2%、46.57%和40.22%;4株菌表现出不同的发酵特性,MG2-1有较强产酸能力、蛋白水解能力和乳糖分解能力(P<0.05),MG1-5则具有更高存活率,MG1-12表现出更强产粘能力.  相似文献   

2.
以2株乳酵母菌、地方性奶酒酵母泥、乳酸菌、丹宝利活性酿酒干酵母为发酵菌种,研究其在乳清酒发酵中各发酵剂的发酵能力、发酵特性并对发酵所得乳清酒品质进行了分析,筛选出5#组合菌种(乳酵母菌2,丹宝利活性酿酒千酵母、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比例为10:0.1:1)为本研究最佳试验用发酵菌种.  相似文献   

3.
采用从新疆民族乳制品中分离的菌株,研究了三种单一菌株(L1乳酸乳球菌、L2瑞士乳杆菌、L3干酪乳杆菌)和四种混合菌株(L4乳酸乳球菌:瑞士乳杆菌(1:1)、L5乳酸乳球菌:干酪乳杆菌(1:1)、L6瑞士乳杆菌:干酪乳杆菌(1:1)、L7嗜热链球菌:保加利亚乳杆菌(1:1))的发酵性能和生化特性,确定了适于干酪加工的菌种为L1、L5、L6。  相似文献   

4.
植物乳杆菌能够改善人体肠道微生物菌群,产生生物活性物质,吸附重金属,降低胆固醇,并且具有较强的耐酸、耐胆盐能力。但是,植物乳杆菌属于营养缺陷型细菌,缺乏蛋白质分解酶,利用牛奶中乳蛋白的能力较弱,牛奶无法满足其生长和繁殖需求,植物乳杆菌在牛奶中基本不生长。为了使植物乳杆菌在牛奶中生长,主要采取添加四种复合果蔬汁、协同发酵、改变发酵温度等方法,通过测定pH值、滴定酸度、活菌数来判断植物乳杆菌在牛奶中的生长情况。结果表明,7.5%复合菠萝汁-香蕉浆(1∶1)对植物乳杆菌生长促进作用最好,35℃发酵24 h后,活菌数提高100倍,滴定酸度可以达到100°T。  相似文献   

5.
乳扇制品中乳杆菌分离鉴定及其发酵性能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乳扇是云南大理白族的一种传统乳制品,本文对乳扇及其酸乳清样品中的乳杆菌进行调查,由36份样品中共分享到116株乳杆菌,鉴定出21种(亚种),其中干酷乳杆菌、德氏乳杆菌、发酵乳杆菌及植物乳杆菌等四种73%,确认是乳扇制品中的优势种群。同时对分离菌株进行发酵性能测定,发现部分菌株有较好的产酸产香性能。  相似文献   

6.
试验以赤苍藤、甘草、姜黄、薏仁4味中药作为防治家禽痛风病的组方,使用植物乳杆菌、嗜酸乳杆菌、鼠李糖乳杆菌等12株益生菌对中药进行耐受性试验、降解尿酸、嘌呤核苷能力的测试。通过对12株益生菌的筛选,获得植物乳杆菌、嗜酸乳杆菌、鼠李糖乳杆菌与酿酒酵母4株菌株,经过发酵、喷雾干燥工艺,制备中药发酵粉末制剂。该粉末制剂在采用小鼠模拟降解高血尿酸试验中,其降解血尿酸能力达74.07%;在雏鹅预防痛风试验中,发病率为5%,死亡率为0,低于对照组28.00%的发病率和53.57%的死亡率;在肉鸡治疗痛风试验中,治愈率达82.00%,死亡率为0。研究表明,研发的中药发酵制剂能够有效防治家禽的痛风病。  相似文献   

7.
为了提高脱脂发酵乳的品质,以芦荟提取物为脱脂发酵乳的添加剂,探究其对脱脂发酵乳理化特性及感官品质的影响。将芦荟提取物按照0.1%、0.2%和0.3%的比例加入到脱脂发酵乳中,通过测定脱脂发酵乳的pH值、滴定酸度、持水力、脱水收缩性、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清除率、乳杆菌含量、色泽、黏度及进行感官评价,评价芦荟提取物在脱脂发酵乳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在冷藏过程中,芦荟提取物的添加可以改善脱脂发酵乳酸度偏低的问题,增加脱脂发酵乳的黏度,使脱脂发酵乳呈现更好的质构,增加持水力和降低脱水收缩性,增加脱脂发酵乳的冷藏稳定性,增加脱脂发酵乳中乳杆菌的含量,提高脱脂发酵乳抗氧化能力;但添加芦荟提取物的脱脂发酵乳在气味和外观方面评分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8.
采用副干酪乳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及酿酒酵母对无抗全价猪饲料进行复合微生物固体发酵,对不同发酵时间含菌数、pH值、营养成分、蛋白酶、有害菌等进行了测定。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发酵时间延长,发酵产物pH值逐渐降低,在发酵5~10 d发酵饲料含菌数达到最高,此后副干酪乳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和酿酒酵母含菌数均逐渐减少,而发酵饲料中粗蛋白和小肽有增加的趋势,粗纤维含量略有降低。发酵过程中未检测到淀粉酶和植酸酶,蛋白酶和纤维素酶有检出,同时饲料中有害微生物大肠杆菌随着发酵时间延长而减少。因此,可以用副干酪乳杆菌、酿酒酵母、枯草芽孢杆菌对无抗全价猪料进行三菌复合固体发酵,发酵效果以5~10 d最优。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旨在探讨添加不同益生菌对桑枝叶发酵品质的影响,以带枝条桑叶为材料,设对照组和6个处理组,处理组分别添加不同浓度的布氏乳杆菌或枯草芽孢杆菌,两种菌的添加水平均为106?CFU/g鲜重(fresh weight,FW)、108?CFU/g FW、1010?CFU/g FW,每组6个重复,桑枝叶发酵15?d后取样进行发酵品质分析。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布氏乳杆菌处理组pH显著降低(P<0.05),分别下降32.56%、34.88%和36.63%,而106水平枯草芽孢杆菌组pH显著下降12.65%(P<0.05),其余各组差异不显著,说明布氏乳杆菌产酸能力明显强于枯草芽孢杆菌|与对照组相比,不同浓度布氏乳杆菌组均显著提升了粗蛋白质含量(P<0.05),而枯草芽孢杆菌组差异不显著|布氏乳杆菌或枯草芽孢杆菌处理桑枝叶,粗脂肪和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此外,枯草芽孢杆菌组发酵桑枝叶的干物质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分别提高50.47%、56.79%和57.49%(P<0.05),而布氏乳杆菌组干物质含量仅106水平比对照组显著升高16.33%(P<0.05)。以上结果表明,两种益生菌均具有提高粗蛋白质、分解脂肪和降解纤维的能力,布氏乳杆菌处理桑枝叶的发酵品质优于枯草芽孢杆菌。 [关键词]桑枝叶|布氏乳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发酵品质  相似文献   

10.
发酵乳是益生菌的重要载体,可保护菌株免受环境影响。鼠李糖乳杆菌是目前国际上文献记载最多、应用最广的益生菌之一。该菌耐酸性强,可在人和动物肠道内定植,具有降低胆固醇、预防和治疗腹泻、排除毒素、预防龋齿和增强免疫力等作用。但鼠李糖乳杆菌在发酵乳制品中发挥的作用及功能的研究和资料相对匮乏。综述了鼠李糖乳杆菌在发酵乳中的作用特点,以期为进一步探索鼠李糖乳杆菌在发酵乳制品的研究和开发打下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在青贮黑麦草(Lolium perenne)和青贮玉米(Zea mays)中添加鼠李糖乳杆菌和布氏乳杆菌,研究其对发酵产物与有氧稳定性的影响.青贮饲料贮藏时间为14,56和120 d.无添加青贮黑麦草发酵产物中乙醇含量较多,在14 d开封时,乙醇和2,3-丁二醇含量为乳酸和挥发性脂肪酸总和的7倍.添加鼠李糖乳杆菌与布氏乳杆菌可以抑制乙醇型发酵,使乳酸型与乙酸型发酵占主导.无添加青贮黑麦草与添加鼠李糖乳杆菌的黑麦草发生了有氧腐败,但是添加布氏乳杆菌的黑麦草保持了有氧稳定.在青贮玉米中,添加鼠李糖乳杆菌未影响发酵品质,但添加布氏乳杆菌增加了发酵产物中乙酸含量,降低了乳酸含量.添加布氏乳杆菌的青贮玉米从56 d开封开始保持了有氧稳定,其它组在120 d开封时保持了有氧稳定,所有组乙酸含量都增加.  相似文献   

12.
现有的饲料添加剂目录中,枯草芽孢杆菌和地衣芽孢杆菌均被允许用于养殖动物。因此,本研究选择实验室收藏的枯草芽孢杆菌和地衣芽孢杆菌按不同比例制成复合菌液协同发酵桑叶饲料,并检测发酵第7天、第28天和56天的桑叶品质。桑叶青贮发酵后,发现枯草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都具有降解纤维、分解脂肪,提高粗蛋白含量的能力,其中,H2组的粗纤维含量在发酵第56天较对照组下降了12.69%,只占(12.217±0.039)%,说明地衣芽孢杆菌分解纤维的能力可能相对较强,H3组的粗脂肪含量在发酵第56天较对照组下降了20.99%,只占(5.884±0.003)%,说明枯草芽孢杆菌分解脂肪的能力可能相对较强,不同比例的复合芽孢杆菌H1、H2和H3组的粗蛋白含量在发酵第56天分别增加8.96%、7.24%和3.72%,说明两种芽孢杆菌均具有提高青贮桑叶蛋白质含量的能力,能够提高饲料营养品质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植物乳杆菌B4、弯曲乳杆菌A8为发酵菌种制备黄瓜泡菜。研究了黄瓜发酵过程中的pH值、活菌数、亚硝酸盐等的变化。结果表明,人工接种发酵的黄瓜泡菜与自然发酵的黄瓜泡菜相比,在第5天时有较低的pH值、较高的活菌数,较低的亚硝酸盐含量。  相似文献   

14.
拟利用前期筛选的分离于斜带石斑鱼肠道的短小芽孢杆菌SE5、分离于小丑鱼肠道的乳酸乳球菌17和分离于酒曲的酿酒酵母菌Sa,开发一种水产专用发酵豆粕。先通过控制因素,确定复合菌株的配伍比例、接种顺序、最适接种量、温度、料液比和发酵时间,然后采用正交试验优化发酵工艺。结果显示:以大豆球蛋白和β-伴大豆球蛋白含量为指标,最佳发酵工艺为:短小芽孢杆菌SE5:酿酒酵母菌Sa:乳酸乳球菌17比例为2:2:1;分别在0 h接入短小芽孢杆菌SE5,12 h接入酿酒酵母菌Sa,24 h接入乳酸乳球菌17;发酵温度30℃,总接种量10%,发酵时间为48 h,料液比1:1。在最优工艺下,发酵豆粕中大豆球蛋白和β-伴大豆球蛋白降解率分别为71.48%和73.29%。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一种新型干酪乳杆菌高密度发酵工艺,首先通过单因素试验、正交试验对干酪乳杆菌发酵液不同类别的基础成分进行测试,分析并选出最优组合;其次通过对比试验分别对干酪乳杆菌发酵过程中向发酵液中补充的促生长因子、碳源、氮源及p H调节剂的浓度进行测试筛选。结果表明:发酵最优工艺为:在无氧密闭的环境内以温度为37℃、p H为6.5、接种量为2%的初始条件进行发酵,在此条件下使用乳糖5 g/L、牛肉膏10 g/L、硫酸镁0.2 g/L、混合生长因子溶液(苹果汁:橙汁:山楂汁=3:2:1)10 mL/L的发酵液进行恒温无氧发酵;24 h后向发酵液中添加浓度0.3%的乳糖、0.8%的牛肉膏与4%的氨水,继续发酵24 h后收获菌种。在此发酵工艺条件下,收获的菌种密度可达到2.8×1010CFU/mL。  相似文献   

16.
益生菌发酵剂对于益生菌发酵乳制品的开发与应用有很重要的研究意义,对一株具有降低胆固醇作用的益生菌干酪乳杆菌LC-15(Lactobacillus casei LC-15)进行生长发酵特性的研究。通过对干酪乳杆菌LC-15的生长及发酵特性的测定:确定了干酪乳杆菌LC-15在复原脱脂乳中凝乳需10h,12h时pH达到4.5,滴定酸度达到81.5°T,最适生长温度为38℃;药敏实验表明,干酪乳杆菌LC-15对四环素、氯霉素和红霉素高度敏感;该菌发酵乳所含挥发性风味物质中酮类物质与各类挥发性脂肪酸总含量分别达到了35.91%和52.52%;干酪乳杆菌LC-15发酵乳在前期发酵中酸度变化不大,有一定程度的后酸化现象;在pH4.0的PBS缓冲溶液4℃贮存10d总菌落下降近一个数量级;干酪乳杆菌LC-15在与其他发酵菌以3:1:1混合培养时,在39℃培养条件下6h开始凝乳,比干酪乳杆菌LC-15单菌发酵缩短4h。  相似文献   

17.
为给今后复合发酵添加剂的开发提供新的途径,研究了纤维素分解菌与乳酸菌复合发酵情况下二者数量均达到最优值的发酵剂量。采用响应曲面设计法,设计乳酸菌(LAB)和真菌的数量为响应值,求出响应值均为最大时的自变量值。自变量为同、异型发酵LAB和纤维素分解菌添加比例及添加剂量,其中同型[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戊糖片球菌(Pediococcus acidilactici)]、异型[布氏乳杆菌(Lactobacillus buchneri)]发酵LAB的添加量均为1×105、3×105和5×105cfu·g~(-1)(即5、5.48、5.70 lg cfu·g~(-1)),纤维素分解菌的比例为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绿色木霉菌(Trichoderma viride)∶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1∶1∶2、1∶2∶1和2∶1∶1,纤维素分解菌的添加剂量为0.1%、0.2%和0.3%。LAB和真菌的数量的测定采用传统菌种计数法计数。结果表明:建立的LAB和真菌数量的二次多项式模型显著性分别为P0.01和P=0.03,R2分别为0.95和0.74。其中同、异型发酵LAB的添加量及其交互作用对LAB数量的曲面效应影响显著(P0.05)。真菌的添加量以及同、异型发酵LAB的交互作用对真菌数量的曲面效应影响显著(P0.05)。最终优化结果为同型发酵LAB添加量为5×105cfu·g~(-1)(5.70 lg cfu·g~(-1)),异型发酵LAB添加量为4.7×105cfu·g~(-1)(5.67 lg cfu·g~(-1)),纤维素分解菌比例为2∶1∶1,添加量为0.3%。  相似文献   

18.
以青藏高原传统发酵牦牛乳中分离的保加利亚乳杆菌(编号为CGMCC2603)和酸乳球菌(编号为CGMCC1.3920)为研究对象,研究菌株低温发酵酸乳的感官特性、后酸化能力、粘度及双乙酰含量变化。结果表明试验菌株在25℃发酵的酸乳凝乳状态较好,冷藏14d后酸度分别提高29.2°T和8.5°T,后酸化较弱。冷藏期间粘度变化与发酵温度没有直接关系。低温有利于双乙酰的积累,双乙酰含量最高分别为12.04ug/mL和9.78ug/mL。本研究时开发低温发酵剂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以商业发酵剂G027为对照,将嗜热链球菌PZST4和保加利亚乳杆菌PZLB5按照不同的比例复配,研究其对发酵乳发酵时间、贮藏过程中酸度、质构、脱水收缩性及风味的影响.结果显示,发酵剂中球杆菌活菌数比例的不同对发酵乳品质有显著影响,球杆菌活菌数比例为5000∶1时,发酵乳各项指标都优于其他组合,为最理想的球杆菌搭配组合.  相似文献   

20.
酸奶发酵剂菌种的产香物质及发酵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分离自不同来源的国内外直投式发酵剂和酸奶中的13株保加利亚乳杆菌和14株嗜热链球菌在乳中的产酸特性、产生乙醛能力、产生双乙酰能力及产黏特性,总结了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对不同酸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嗜热链球菌的前期产酸速度比保加利亚乳杆菌的快,发酵酸乳后产酸主要由保加利亚乳杆菌发酵引起;主要风味物质乙醛由保加利亚乳杆菌发酵产生、双乙酰由嗜热链球菌发酵产生;嗜热链球菌的产粘特性明显高于保加利亚乳杆菌的;嗜热链球菌和保加利亚乳杆菌中,菌株S5、S7、S9、S10、LB5、TK1适宜加工凝固型发酵酸乳;菌株S5、S11、L9、L2、L1、L8、L6适宜生产风味型酸奶.为筛选优良菌株、研制开发优良酸奶及发酵乳饮料发酵剂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