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夏开来 《水产养殖》2006,27(6):16-16
滁州市水库众多,其中大中型水库达48座,占安徽省的50%,并且水质清新无污染,适宜开展大规模水库网箱斑点叉尾鮰养殖,滁州市渔业主管部门2004年首次引进斑点叉尾鮰进行养殖。为解决斑点叉尾鮰苗种本地化的问题,我站进行了斑点叉尾鮰池塘苗种培育示范养殖试验。1养殖方法1.1池塘条  相似文献   

2.
斑点叉尾鮰亦称沟鲶,属于鲶形目鮰科鱼类,是名优淡水经济鱼类,它具有适温范围广、抗病力强、食性杂、生长快、易捕捞、肉味鲜美、出肉率高等特点,是一种具有较高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的淡水名优养殖品种。我们于2003~2006年对斑点叉尾鮰进行苗种培育试验,共培育5~8cm鱼苗199.52万尾,平均成活率达92.8%,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积累了比较成熟的苗种培育技术经验。  相似文献   

3.
斑点叉尾鮰是淡水养殖主导品种之一,也是辽宁省大力开发推广的重要养殖品种.现将网箱培育斑点叉尾鮰鱼种方面的有关技术要点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斑点叉尾鮰又称沟鲶。广泛分布于美洲中部、东部的淡水和咸淡水水域,是北美的经济鱼类,1984年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首批将斑点叉尾鮰引进我国。湘西州于1990年首次引进斑点叉尾鮰,并在2002年开始进行网箱养殖斑点叉尾鮰的试验示范。斑点叉尾鮰无肌间骨,易于加工,出口国际市场形势好,因此为养殖业的发展提供了商机。近20年的养殖实践证明,斑点又尾鮰具有明显的经济及产业化发展优势,农业部已将罗非鱼、鳗鲡、斑点叉尾细3个淡水品种列为产业化开发对象。斑点叉尾触产业在湘西州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5.
斑点叉尾鮰(Ictalums Punctatus)属鲶形目(Sflurifonms)鮰科(Ictalurus)。其天然分布区域在美国中部流域、加拿大南部和大西洋沿岸部分地区,为美国主要淡水养殖品种。我国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自1984年引进,经过多年的研究及推广,斑点叉尾鮰适合我国大部分地区养殖,该品种也是我站近几年来引进并大力推广养殖的品种之一。其人工繁殖技术在我市目前仍鲜见报道。本文介绍了利用马来酸地欧酮(DOM)、注射用促黄体素释放激素(IHRH—A2)及注射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作催产剂,利用养殖池产卵、车间孵化的方法进行斑点叉尾鮰孵化,旨在研究斑点叉尾鮰在北方地区人工繁殖技术特点,为我市斑点叉尾鮰的人工孵化提供理论依据,现把试验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为了掌握池塘网条养殖斑点叉尾鮰的高产技术,探索出池塘网箱养殖斑点叉尾鮰的最佳放养模式。我们于2005年在沈高夹河进行了同规格网箱中放养不同规格同一密度与同一规格不同密度的斑点叉尾鮰养殖对比试验。  相似文献   

7.
我场于2004年6月利用塑料大棚水泥池空闲期间进行了斑点叉尾鮰夏花鱼种培育试验,3个试验水泥池平均成活率均超过96.61%。现将试验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斑点叉尾鮰又称沟鲶、美洲鲶等,原产于美洲。它具有适温范围广、抗病力强、食性杂、生长快、易捕捞、肉味鲜美、出肉率高等特点,是一种具有较高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的淡水名贵养殖品种。我们于2001年5—10月在宋家场水库水产良种场进行了斑点叉尾鮰苗种池塘培育试验,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斑点叉尾鮰原产于美洲中部和东部的淡水和咸淡水中,具有生长快、适温范围广、抗病力强、出肉率高等特点,是一种大型的淡水经济鱼类。为了探索80:20池塘养殖斑点叉尾鮰养殖模式,笔者于2004年在峡江县砚溪镇江钢农场进行了80:20池塘养殖斑点叉尾鮰试验。现将试验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斑点叉尾鮰具有肉嫩味美、无肌间刺、营养价值高等特点,是近年来市场颇受欢迎的优良鱼类品种。本次试验根据斑点叉尾鮰的生物学习性,采取温室模拟砂质底质、严格控制水质和水温、施光合细菌等措施,进行高产养殖。结果表明,6~7cm的斑点叉尾鮰苗种当年养成0.6~0.75kg的成鱼,平均单产5.7kg/m2,此次高产养殖试验为西北地区推广斑点叉尾鮰温室养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2005年我站在朋口镇张家营村进行斑点叉尾鮰水花培育和夏花培育鱼种生产试验。5月18日从湖北省武汉调入斑点又尾鮰水花16万尾,经过25天培育,收获规格3~4厘米夏花14万尾,大部分外售,自留4万苗培育到2006年春节,收获10~16厘米的鱼种3.36万尾,总盈利4.25万元。现将试养技术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刘名镇 《内陆水产》2007,32(7):18-18
2007年5月18日~19日,建瓯市鱼种场放养品种纯正已性成熟的斑点叉尾鮰亲鱼3000尾,开展规模化苗种繁育生产,计划年生产斑点叉尾鮰苗  相似文献   

13.
廖城珍 《河北渔业》2011,(11):17-18
<正>斑点叉尾鮰无肌间刺,含肉率高,肉嫩味美、营养丰富,深受消费者喜爱。该鱼自1984年从美国引进国内,不久便推广至全国各地,发展成为优势养殖鱼类,是加工出口创汇的主要淡水品种之一。为了探索斑点叉尾鮰健康养殖模式,促进斑点叉尾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贵港市水产技术推广站于2007-2008年在西江农场等地池塘进行了斑点叉尾鮰健康养殖试验,采用"80:20"养殖模式,并推广应用微生态制剂调节水质,取得了良好  相似文献   

14.
斑点叉尾鮰俗名沟鲶,原产于北美洲的淡水和咸水水域中。斑点叉尾鮰生长快、产量高、市场需求大,目前已成为我国淡水养殖的主要品种之一。但是斑点叉尾鮰养殖也存在病害多,死亡率高的问题。2009年3月中旬至5月11日,重庆市涪陵区梓里乡平安村庞家坝养殖场的斑点又尾鮰爆发传染性套肠症,因病死亡的规格10-440g的斑点叉尾鮰达646.5kg,  相似文献   

15.
<正>斑点叉尾鮰肠道败血症(Enteric Septicemia of Catfish,ESC)由鮰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ictaluri)感染所致,是斑点叉尾鮰的一种高致死率的传染性疾病。该病于1976年由美国奥本大学学者在阿拉巴马州和乔治亚州发现,并于1981年确定其病原为鮰爱德华氏菌。斑点叉尾鮰肠道败血症给斑点叉尾鮰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据报道,由于肠道败血症每年给美国斑点叉尾鮰产业带来的损失达一千多万美元。2000年,ESC被OIE列为斑点叉尾鮰两种重要疫病之一。我国自1984年引进斑点叉尾鮰以来,斑点叉尾  相似文献   

16.
为优化水产品养殖结构和丰富斑点叉尾鮰养殖模式,2007年5月3日至2007年11月15日,作者在幸福水库进行了斑点叉尾鮰网箱养殖试验,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7.
使用面积2668m^2的池塘进行斑点叉尾鮰大规格鱼种培育试验,通过合理投喂、采取有效的水质调控和疾病控制,结果共收获斑点叉尾鮰大规格鱼种1090.6kg,平均规格41.5g/尾,成活率为87.6%,平均每667m^2利润为1680.5元。  相似文献   

18.
美国斑点叉尾鮰1984年从美国引进,通过20多年的推广养殖,已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成为我国淡水水产品出口的主要品种,养殖方式主要是池塘和网箱养殖,在稻田里养殖还不多,特别是培育鱼种更少。为了解决山区池塘水面少,缺乏鱼苗鱼种的问题,探索稻田养鱼的新途径。2007年永顺县畜牧水产局开展了稻田培育斑点叉尾鮰鱼种,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现将试验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9.
在1997年从美国引进的德克萨斯州选育品系斑点叉尾鮰卵黄苗,经过几年的培育后,于2000年在江苏省泰兴水产良种场首次繁殖。3龄首次产卵的斑点叉尾鮰产卵率较低,卵块较小。泰兴水产良种场对斑点叉尾鮰的繁殖评估结果表明,产卵筒数量少和设置太深造成了上述较差的产卵结果。产卵筒的数量应从原来的1∶10增加到1∶2或1∶3(产卵筒与雌亲鱼之比)。产卵筒设置的深度应不得超过60cm,除非在水温激剧升高的情况下,则将产卵筒设置在水下≥1m。3龄斑点叉尾鮰繁殖的子代具有生长速度快、饲料转换率高和成活率高的特点。在81天的投饲期间,五口重复试验地中斑点叉尾鮰从0.08g长到45.9g,平均饲料系数1.31,成活率为85.1%。这些均高于1997年斑点叉尾鮰亲本饲养的结果,在149天的试验期间,斑点叉尾鮰亲本只长到72g,饲料系数为1.47。  相似文献   

20.
我们在中牟水产苗种中心利用颗粒饲料养殖从湖北引进的斑点叉尾鮰乌仔进行苗种培育,养成的斑点叉尾鮰成活率68%,规格55g/尾,现将养殖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